荆门市柑橘产业转型发展的对策研究
2019-01-04罗春霞甘国平
罗春霞,甘国平,黄 强,李 宏,项 媛
(湖北省荆门市农业局,湖北荆门 448000)
荆门市位于湖北省中部,为亚热带温暖季风型湿润气候,具有优越的农作物生产环境,全市柑橘常年种植面积16万亩,产量5.1万吨,产值超过2.8亿元,柑橘在全市果品类农产品中占比达72.3%,被纳入全市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规划。近年来,随着农业结构深入调整,三产融合加速推进,柑橘产业转型发展势在必行。
1 荆门市柑橘产业优势及存在的问题
柑橘主产区地势独特,北面群山落差达到200m以上,形成了独特的南坡暖带;光照充足,年平均日照2 047h;降雨集中,平均年降雨量948mm,加上水体调温作用,产区冬暖夏凉小气候优越;水源保护严格,农用化肥、农药施用少,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各种病害发生率低,特别是没有检疫性的黄龙病,柑橘品质上乘,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于10%,固酸比>10∶0.9,可食率超过70%。产区具有灌溉及运输成本较低等优势,生产成本低至0.6~0.8元/千克。柑橘以早熟温州蜜柑品系中的兴津、国庆4号、宫川等品种为主,集中分布于漳河(6.2万亩)、张集、冷水、双河等镇,包括柑、橘、橙、柚等品种,主要为蜜桔和杂柑。截止2017年年底,全市申请柑橘类“三品一标”产品5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1个、绿色食品2个、有机食品1个,农产品地理标志1个,产品认证面积达到5.46万亩、产量达到6.83万吨、产值达到4.93亿元,曾连续多年被省、部级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检测为优质水果,“漳河柑橘”在2003年获得农业部颁发的绿色食品证书,是湖北省第一个被认定的果品类绿色食品。2016年,在全省组织的温州蜜柑品鉴活动中,漳河库区柑橘被鉴定为中上等果品。引进可可集团(香港)食品有限公司等柑橘种植龙头企业,主推新品种“爱媛38”(商业名称果冻橙)2 000余亩,占全省同类品种种植面积的2/3。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橘研究所已在荆门设立专家工作站,开启精品柑橘基地建设。借助库区较平坦地势,正全面推广柑橘生产开沟施肥一体化、高效植保、遥控田园管理等环节关键技术机械化。荆门市柑橘主要以鲜食为主的产业特征,与漳河优美的自然风景及周边正在打造的爱飞客小镇,带动漳河旅游业发展,已成功举办荆门市首届柑橘鉴评活动,为品牌打造奠定基础。以漳河库区为中心的柑橘休闲采摘产业日趋成熟,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当前,由柑橘采摘延伸的葡萄、草莓、桃、车厘子、桑葚、火龙果等鲜果采摘热全面兴起,掀起了能人返乡创业的热潮,休闲农业蓬勃发展,丰富了市民下乡旅游体验项目。
2 存在的问题
2.1 产业基础较为薄弱
一是基础设施不完善。全市柑橘种植以小农分散生产为主,集约化程度低,水利、电、道路等基础设施不完备。二是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柑橘种植散户劳动力平均年龄超过45岁,部分橘农种植知识架构比较陈旧,生产管理粗放。三是生产发展不平衡。90%的普通橘园平均年收入0.4万元/亩,而不到10%的精品橘园平均年收入达到3~4万元/亩,收入相差达到10倍。
2.2 科技支撑力较差
一是专业技术人员缺乏。各级农林服务部门中水果专业科技人员匮乏,不能有效打通与果农的“最后一公里”。二是生产装备比较落后。柑橘机械化水平总体很低,剪枝、施肥、植保等环节基本还是人工操作,效率低,制约了柑橘产业规模发展。三是柑橘产业关键技术服务还较匮乏。产前信息不对称;产中没有普及“一高三新”模式的推广应用;产后处理水平较差。
2.3 标准化程度较低
一是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备。专业化柑橘服务组织少,如专业果园物联网控制、机械化果品采收、苗木嫁接、冷链物流等新技术推广缺乏。二是标准化生产体系尚未形成。柑橘经营主体在指导合作农户标准化运作方面还不足,柑橘品控方面管理不到位。三是专项扶持资金项目较少。柑橘产业项目相对于建设完备的柑橘标准化产业体系来说,还是偏少偏小。
2.4 品牌建设不足
一是缺少柑橘产业发展规划。柑橘产业发展的规划或者行动计划尚欠缺,制约荆门柑橘产业发展。二是品牌不响。柑橘种植龙头企业在品牌塑造、扩展延伸及推广上还处于起步阶段,荆门柑橘本土区域公共品牌还没有树立起来。三是品牌效应不明显。专业合作社、企业、农户利益联结还不健全,不能有效形成品牌打造合力。
2.5 产业链条较短
一是销售渠道单一。全市柑橘销售线上销售柑橘占比不超过20%并且更低。二是缺少柑橘加工企业。荆门柑橘等鲜果类深加工企业几乎空白,不能有效化解过剩产品的再利用,提升产业附加值。三是三产融合还不紧密。围绕柑橘产业的三产融合发展缓慢,没有具备竞争力的主题园区,三产挖掘度不深。
3 柑橘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3.1 强化政策支撑,振兴产业发展
一是成立柑橘产业建设领导小组。把支持和推动全市柑橘产业发展纳入年度重点工作,制定柑橘产业建设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定期召开协调会议,解决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二是进一步加大投入。继续在改善基础条件方面加大投入,整合相关职能部门项目资金,在交通、水利、电力、网络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上加快提升。支持柑橘新品种试验示范,发展设施农业。三是及时出台各项惠农政策。争取财政专项补贴,用于新型经营主体基地建设以奖代补、信贷融资等,重点支持辐射带动作用强的龙头企业、合作社或种植大户。
3.2 强化科技支撑,提升产品品质
一是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生产体系。充分利用科研院所的科研力量,加强院校合作、院企合作,推进“漳河库区宽皮柑桔生产基地”建设,打造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高标准精品柑橘园。二是着力培育科技创新主体。实行“三个制度”,开展结对帮扶、精准培训、建立信息网络,通过产业人才示范带动、大数据平台整合信息,实现产业提质增效。三是以科技推动产业升级。科技部门要牵头制定柑橘产业科技支撑计划,制订地方绿色柑橘生产技术操作规程,着力调整柑橘种植结构,加快机械化操作应用,建立柑橘优质品种资源库,推广无毒繁育、生态物化栽培、水肥一体化灌溉等种植技术。
3.3 强化龙头支撑,补齐产业短板
一是大力发展柑橘新型合作组织。着力推进柑橘新型合作组织在柑橘的社会化服务、冷链物流、鲜果初加工、市场营销等环节的分化,重点建设年加工、处理柑橘12万吨规模冷链物流设施,并建设1个专业柑橘批发市场,形成分工清晰的柑橘产业体系。二是大力推进柑橘生产、加工及销售等环节产业化。引进社会资本进入柑橘种植行业,采用现代物联网管理,发展智慧农业,引进柑橘精深加工企业,推进柑橘深加工;引进大型营销平台,拓展销售流通渠道,构建“互联网+”销售模式,提高标准化水平。三是加大政府对产业的扶持力度。重点在政策、金融和技术上予以倾斜,对条件具备的企业,在推动产品出口方面提供政策支持;对接金融机构开发信用贷款、无抵押贷款、贴息贷款等新模式,提供资金支持;加大对口帮扶力度,举办多种形式的知识更新技术培训,按需提供技术支持。
3.4 强化品牌支撑,推动转型升级
一是大力推动品牌建设。实行“1+N”品牌结构,即统一品牌加多个品牌,树立荆门柑橘公用和公共品牌,针对不同的消费对象打造富有区域特色、品质特点的区域性品牌,鼓励龙头企业创建自主品牌,重点支持漳河蜜桔、泉水柑、果冻橙等品牌建设。二是积极推动品牌发展。制定品牌宣传推广相关政策,加强品牌与旅游、文化等产业相结合,打造独具特质的品牌,设立柑橘品牌专项融资渠道,提供资金保障。积极组织本地举办品牌会展,扩大品牌影响力。三是加强品牌保护。推进由协会注册商标作为农业品牌化和加强地理标志保护的一个重要路径。同时,加强监督执法,对假冒品牌产品进行严厉打击。
3.5 强化项目支撑,增添发展动能
一是积极整合项目资金。要全面整合国家、省级项目资金,要设立专项发展基金,重点在分级包装、贮藏保鲜、冷链运输、综合利用等柑橘产业的薄弱环节提供资金支持。二是大力争取项目资金。编制柑橘特色产业发展行动计划或规划,联合相关部门共同策划包装柑橘产业项目,依托龙头企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负责主体实施,创新农业经营方式,推动橘园流转、租赁流通,实现柑橘产业规模化发展。三是探索推动PPP模式。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在柑橘现代农业产业园、创业创新园、科技园等重点领域投入建设,打造具有荆门特色、蕴含柑橘文化、融合旅游产业的三产融合农业综合体,带动柑橘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