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猪钩端螺旋体病的诊断与防控措施

2019-01-04李天芝于新友

养猪 2019年5期
关键词:体病血清型猪场

李天芝,于新友

(山东绿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山东 滨州 256600)

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存在,尤其是在热带、亚热带地区江河、湖泊、沼泽、池塘、水田中长期存活[1]。可分为致病型和腐生型两大类[2],其中致病型可感染猪、牛、羊、猫、鼠、狗、鸭、鹅、蛙等多种动物,也可以感染人,是一种人兽共患病原体,引起钩端螺旋体病。该病是一种自然疫源性传染病[3]。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列为重点防范的传染病,我国将其列为法定报告传染病。1800年,首次出现钩体病记载,1888年得到证实,1916年以后,德国、法国、意大利、英格兰等相继发生过此病,并分离到病原体,我国于1934年首次报道该钩体病,目前是钩体病的主要疫区之一[4]。

猪是钩体的主要传染源之一,猪钩体病感染率高,发病率低,临床表现为高热、贫血、黄疸、血红蛋白尿、流产及水肿等[5],一旦传入猪群,很难根除。钩体可分为250多种不同血清型,不同血清型对猪致病性不同,各血清型之间交叉保护力弱。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夏秋季节多发。各品种和日龄猪均可感染,幼龄仔猪及妊娠母猪受到的危害较严重[6]。耐过猪预后不良,生长发育缓慢,造成饲料报酬下降,给

养猪业带来极大的经济损失。流行病学调查表明,猪钩体病在我国流行广泛,危害严重,猪钩体病相关研究的深入开展,不仅对养猪业,也对公共卫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介绍了钩端螺旋体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及防控措施,以期为该病的诊断及防控提供参考。

1 病原学

钩体为细螺旋体科细螺旋体属,是一种介于细菌和原虫之间的病原微生物,也是一种广义上的细菌。钩体形态纤细,呈圆柱状,长约6~20 μm,直径约1~2 μm[7],至少有18个致密而规则的螺旋。钩体中央为原生质柱体,外有2根轴丝缠绕,由与肽聚糖细胞壁紧密结合的细胞膜包绕,并覆盖一层主要成分为脂多糖的外膜。钩体无鞭毛,在液体环境下,能翻转、屈伸或沿长轴旋转快速前进,使菌体呈“8”字、“丁”字、C、S、O等多种形状,两端柔软,有较强的穿透力[8]。暗视野显微镜下观察,呈细长串珠样,革兰氏染色阴性,但很难着色,姬姆萨染色为红色或蓝色,镀银染色法染成棕褐色[9]。钩体可分为两大类,即有致病性的问号钩体和无致病性的双曲钩体,前者为单钩,后者为双钩。致病型钩体有25种血清群,190种血清型,我国存在18种血清群,70种血清型,引起猪钩体病的血清型有波摩娜型、犬型、黄疽出血型、流感伤寒型、哈尔乔型、猪型,我国以波摩娜型和犬型为主。

钩体对外界环境有一定抵抗力,在池塘、沼泽、水田、淤泥中能存活数月,钩体不能在海水中长期存活,在自来水中能生存5 d。阳光直射和干燥环境钩体迅速死亡,对酸碱环境抵抗力弱[10]。常规消毒剂70%酒精、2%盐酸、漂白粉、1%石炭酸、0.25%甲醛溶液可杀灭病原,45℃ 30 min、50℃ 10 min、60℃ 10 s即可致死。

钩体生长对营养要求不高,需氧,分离培养时可用含10%灭活兔血清的柯氏培养基。最佳生长温度为28~30℃,最适生长pH为7.2~7.4。液体培养基中培养1~2周后,可见培养基先出现半透明、云雾状浑浊,后变为透明,底部有沉淀。固体培养时可见光滑、透明、大小不等、紧贴于琼脂表面的菲薄菌落。钩体不发酵糖类、不分解蛋白质,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均为阳性,某些菌株能产生溶血素。多种抗生素如青霉素、链霉素、庆大霉素、土霉素、四环素、强力霉素、金霉素等都对钩体具有很好的杀灭作用。

2 流行病学

钩体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气候温暖、湿润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尤为常见,能感染猪、牛、羊、马、狗、猫、兔、鼠、鸭、鸡、鹅、麻雀、蛙、蛇、蜥蜴、龟等多种动物,引起发病,也可感染人,是一种人兽共患病原菌。病猪、带菌猪及鼠类是主要传染源[11]。猪带菌期长达1年以上,鼠类可终生带菌、排菌。各品种和日龄猪均可感染,妊娠母猪和仔猪受到的危害最严重。妊娠母猪主要表现为流产、死胎及产弱仔。该病既能水平传播,又能垂直传播,如通过破损的皮肤、黏膜及消化道传播,也可通过交配、人工授精传播,菌血症时期能通过吸血的蚊、蝇、虱等传播。

该病有明显的季节性,7~9月份高发,一般多散发,呈地方流行性。该病很少出现全场大范围暴发,首次发病后,会暂时趋于平静,经5~50 d左右再度暴发流行,一般不会连续暴发,流行发病曲线呈阶梯式。此外,很少见到在一个场内发病后,波及到绝大部分或整个畜群的例子。钩体在宿主体内主要存在于肾脏、尿液和脊髓液里。钩体在急性发热期,广泛存在于血液和各内脏器官,通过尿液、粪便等排出,污染饮水、饲料、土壤、圈舍、用具等,感染其它健康动物。人主要通过接触被污染的疫水而感染。钩体侵入动物机体后,经过约2~20 d的潜伏期,出现7~8 d的菌血症期,动物出现发热,钩体进入肝、肾、脑脊液、生殖道、眼睛等多种组织器官,在肾脏中大量增殖,随尿液排出体外,排菌期2~3个月,排菌量大,1 mL尿液中可含菌1亿个以上。

3 临床症状

不同血清型钩体对猪致病性不同,猪只病情的严重程度也与其自身抵抗力及侵入机体的钩体量有一定关系。总体来说感染率高,发病率低,大部分症状轻。病程短则1~2 d,长的可达2周以上。

急性黄疸型中、大猪,表现为发热、黄疸、厌食、皮肤干燥,偶见猪在圈舍或栏杆上摩擦出血,后肢无力,全身震颤,可视黏膜黄染,茶色尿或血尿,常突然惊厥死亡,病死率高,病程1~2 d。亚急性及慢性型断奶仔猪和保育猪多发,也常由急性型转化而来,临床表现为精神不振,被毛粗乱无光泽,食欲减退,饮欲增加,体温升高,喜离群独卧,眼结膜潮红、肿胀,鼻孔流浆液,呼吸急促,走路后躯摇摆,上下颌、头、颈部浮肿,指压凹陷,不易恢复,俗称“大头瘟”,尿发黄或血红蛋白尿,粪便干稀交替,个别病例病程长达1个月,易继发感染,猪舍有特殊腥臭味,康复猪生长缓慢,成为僵猪。

妊娠母猪表现为流产、死胎和产弱仔,妊娠不足1月的母猪,常在钩体感染后4~7 d发生流产,流产率高达70%,流产前体温微升高,鼻镜干燥,眼屎多,死胎皮肤表面有出血点,剖检可见内脏器官黄染,弱仔不能站立,移动时呈游泳状,不会吸乳,1~2 d内死亡,产后母猪少乳或无乳。

4 病理变化

剖检可见皮肤、皮下组织、浆膜和黏膜有不同程度黄疸,心包和胸腔有黄色积液,胸肋膜和腹膜黄染,心内膜出血,大肠出血,尤以盲肠、结肠出血严重,膀胱出血、积茶色尿,有时见褐色絮状物,肝脏肿大,黄染,质脆、易碎,胆囊肿大、胆汁浓稠,肾脏肿大,肾皮质与肾盂周围出血,皮质表面有白色坏死点,头颈部水肿,膀胱黏膜出血,皮下水肿,肠系膜水肿,胃壁水肿,气管周围组织水肿,脾脏肿大、淤血、有紫黑色梗死灶,肺脏黄染或有出血点。

5 诊断

根据流行情况、临床症状及特征性病变可作出初步诊断,需要注意的是,需和一些类似的疾病作出鉴别诊断,如猪水肿病、猪蛔虫病、猪黄脂病,黄曲霉毒素中毒、猪附红细胞体病等。猪水肿病由致病性大肠杆菌产生的毒素引起,有运动失调、惊厥、麻痹等神经症状,一般可见眼睑、头部皮下及下颌水肿,剖检可见胃壁、肠系膜等胶冻样水肿,肠黏膜出血。猪患蛔虫病,3~6月龄仔猪多发,生长发育不良,被毛粗乱,体温一般不高,咳嗽、呕吐、流涎,虫体阻塞胆道,胆汁排出受阻,使全身出现黄疸变化。剖检胆道、肠道可见虫体,肝脏出血、坏死,有云雾状蛔虫斑,粪便检查有虫卵。猪黄脂病多因饲喂含大量易酸败的鱼粉、豆饼、米糠等高脂肪饲料或机体维生素E缺乏引起,皮下及腹腔脂肪尤其是肾周、下腹、耳根脂肪呈黄色或黄褐色,具有鱼腥味,骨骼肌、心肌呈灰白色,肝脏呈黄褐色,脂肪变性,淋巴结肿胀、水肿,肾脏呈灰红色,胃肠黏膜出血,体温正常,头颈部不水肿,尿液中不能检测到钩体[12]。黄曲霉毒素中毒因采食被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饲料引起,病猪临床表现为皮肤发黄、呕吐、腹泻、呆立、昏睡、孕猪流产。剖检有肝脏发黄、黄疸等病变,但肝脏触片、镀银染色不能检出钩体。猪附红细胞体病皮肤发红,毛孔渗血、贫血、黄疸,肛门及眼周围发青,茶色尿。剖检一般血液稀薄、凝固不良,胸、腹、心包积水,心肌苍白、松弛,肝脏棕黄色,胆囊膨胀,充满胶样胆汁,脾脏呈黑色。

如要确诊可采用实验室方法检测,最常用的实验室检测方法有显微镜检、钩体分离培养、动物接种试验、血清学检测及分子生物学检测等方法。进行镜检及钩体分离培养时一定要选取正确的病料样本以提高检出率,选取未经抗生素治疗的病猪,病猪死前高热期宜采集血液,中、后期采集中段尿液或脑脊液,病猪死亡后应1 h内采集肾脏、肝脏,病料触片、干燥后,姬姆萨或镀银染色法进行检查,检测时可采集尿液或血液5 mL,血液中加入10%体积的1%草酸钠抗凝,当样品为肝、肾时采集组织1 g,后用灭菌生理盐水制成1∶5悬液,1 500 r/min离心5 min,取上清液再以4 000 r/min离心1 h进行集菌,取沉淀物涂片、染色、镜检。暗视野显微镜检可见串珠样能运动的钩体,姬姆萨或镀银染色后更易分辨。分离培养时尿液样品加入100 μg/mL的新霉素除菌,或无菌采集肝、肾等病料组织块,于培养基管壁上研磨成糊状,加入培养基中,常选用含10%血清的柯氏培养基,最好现用现配,4℃保存不超过1星期,28~30 ℃温箱中培养,5~10 d观察 1次,不同钩体的生长速度不同,快的7 d即可见培养基浑浊,慢的可能需延长培养基至3个月。动物接种试验用抗凝血2~3 mL、尿原液15 mL或10%组织悬液2~3 mL,腹腔接种于体重为150~200 g豚鼠,1 mL/只,并设置对照组,接种24 h后试验组豚鼠发热、厌食、皮肤黏膜及眼结膜黄染、血红蛋白尿,一般120 h内全部死亡。剖检可见肝肾肿大,膀胱积茶色尿,肝肾涂片镜检可见钩体。对疑似疫水的检测可将豚鼠除毛后,浸泡其中30 min,观察豚鼠发病者为阳性。

钩体感染5~10 d后血清中即检出抗体,21 d达高峰,后下降。血清学检测是诊断猪只钩体感染的一种重要方法,主要包括凝集溶解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及间接荧光抗体法等。凝集溶解试验是钩体血清学检测的常用方法,也是血清分型方法,待检血清按一定比例稀释后,与钩体标准菌株或当地常见菌株37℃作用2 h,暗视野显微镜检,可见“小蜘蛛状”凝集的钩体,凝集效价1∶800以上判为阳性,凝集后菌体裂解成碎片,但血清效价高时无溶解现象,1∶400以下者两周后再次采血检测,效价增高4倍者判为阳性。ELISA适于大量血清样品检测,用于早期诊断,较凝集溶解试验敏感性高,不能区分血清型,制备的包被抗原可长期保存,但我国尚无商品化检测试剂盒。间接荧光抗体法是将钩体标准株涂片,取待检血清滴于玻片上,洗涤后,加抗动物球蛋白荧光抗体,镜检,有荧光者即为阳性,否则为阴性,但该法无型特异性,较凝集溶解试验法能更早检出抗体,对该病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分子生物学检测尤其是荧光PCR检测方法目前已经广泛用于多种疾病检测。临床应用检测速度快、敏感性高、特异性好,对临床病料检测效果好。LAMP检测方法适合基层实验室应用,但检测敏感性太高,有时可能会出现假阳性结果。

6 防控措施

实行自繁自养全进全出的饲养模式,减少引种,引种时隔离1个月以上,并进行相关检测,合格后,方可并入大群饲养。饲喂优质全价配合饲料,不饲喂霉变饲料,提供干净饮水,水线定期消毒,饮水中添加葡萄糖、维生素C等以提高猪只抵抗力。猪舍卫生保持清洁卫生,粪尿及垫料集中发酵处理,定期通风,降低氨气浓度,采取一定防暑降温及保暖措施,每周消毒2次,猪舍保持干燥,减少外来人员进场次数,进场前根据不同情况做一定时期的隔离,并按流程进行洗澡、换衣等。饲养管理人员严禁串舍,猪场清除杂草,清除积水,做好防蚊蝇等工作。鼠类在钩体传播过程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严防鼠类污染猪场水源,可在猪场周围铺设1 m宽尖石子路,防止鼠类进入猪场,猪场投放1%安妥、2%鼠敌等灭鼠药或请一些专业灭鼠公司[13]。猪场内禁养猫、狗等,防范外来狗和猫等进入猪场,猪场远离牛、羊饲养场,设防鸟网或做安装超声波驱鸟设备。做好猪瘟等疾病的疫苗免疫接种工作提高猪群抵抗力和抗应激能力。

猪场发病后,病死猪、流产胎儿及垫料、粪尿等做好焚烧、深埋等无害化处理,病猪隔离、淘汰,场地、用具、设备严格消毒。发病早期可选用青霉素和链霉素进行治疗,坚持连续用药1周以消除肾脏中的钩体。钩体血清型众多,康复猪对同型钩体具有持久免疫保护作用,但能长期带菌排菌。国外有商品化猪钩体多联灭活疫苗,包含犬型、感冒伤寒型、哈尔乔型、黄疸出血型、波摩娜型、伯拉弟斯拉瓦等不同血清型,免疫后能对各种不同型钩体发挥良好免疫作用,钩体的体液免疫起主要作用,目前尚无钩体活疫苗。我国无商品化钩体疫苗,进口产品中有犬用钩体灭活疫苗,但只包括犬型和黄疸出血型两种,无猪用进口钩体疫苗。

由于钩体是一种人兽共患病原体,也可以感染人,因此,生猪饲养管理人员及相关从业工作者一定要做好自身防护,避免眼、嘴唇等黏膜以及破损的皮肤接触猪尿液,防止被感染。水田、水塘等受污染疫水在人钩体传播过程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人们接触疫水时一定要做好自身防护。

7 小结

钩体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种类繁多,能感染猪等多种动物,康复猪能长期带菌排菌。在潮湿外界环境中尤其是水中长期存活,也能感染人,是一种人兽共患病原菌,因此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学意义。猪场饲养员及相关技术人员一定要重视该病的危害,做好自身防控,减少或避免与污水接触的机会,避免被感染。

我国尚虽无猪钩体病预防用疫苗,但钩体对青霉素、链霉素等多种抗生素敏感,尤其是发病初期坚持连续用药1周,治疗效果较好。但因猪钩体感染率高、发病率低,临床上报道少,长期不被重视,即使发病也不能早期诊断、对症治疗,贻误最佳治疗时机,给养殖场造成大的损失。平时应加强猪群饲养管理,搞好环境卫生,做好猪场生物安全措施,做好常规消毒,降低猪钩体病发病概率。

猜你喜欢

体病血清型猪场
FDA批准15价肺炎疫苗Vaxneuvance预防6周龄至17岁人群侵袭性肺炎球菌病
分类做好猪场防暑措施
夏季猪场如何驱赶蚊子
东莞地区B群链球菌的血清型与多位点序列型的分析
猪场降本增效 聚焦五个重点
肉牛附红细胞体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防治措施
副猪嗜血杆菌河南分离株的优势血清型和毒力基因研究
中西医结合治疗猪附红细胞体病
在现代猪场工作 一天要洗8次澡
常德地区鸡场致病性大肠杆菌血清型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