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本动漫文学与网络热词

2019-01-04

关键词:动漫青少年文学

王 颖

(中国海洋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0)

纵观当今网络上流行的的一些词语,从日语来的一些词语尤为热传。例如“微博控、电视控、手机控、动漫控”“雷人、雷倒、雷语”“宅男、宅女、宅人”“萝莉、正太”“卖萌、萌萌哒”“恶搞、吐槽”等等,比比皆是。这些词语不但有相当高的热度,在网络流行语中所占的比例也不低。如果考察这些词的来源,我们不难发现绝大多数日源的网络热词都来自日本的动漫文学,那么日本的动漫文学缘何影响力如此巨大,以致会影响到我们的语言呢?

一、全媒体时代的新的视觉性文学样式——动漫文学

(一)视觉符号时代及视觉性文学样式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包括传统媒体如图书、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和非传统媒体如互联网、博客微博等微媒体、自媒体的全媒体时代,进入了全新的视觉符号时代,在这种新的时代背景下,文学样式也突破了传统的主流文学样式,出现了新的视觉性的文学样式——动漫文学。

从认知的角度出发,在我们的大脑里,语言机制的编码和非语言机制的编码是同时起作用的,人们在使用语言的编码机制时,非语言机制的编码如意象会同时出现在大脑中。虽然传统的文学样式主要使用的是语言机制的编码,但我们大脑中会同时出现相关意象,并带给我们想象力,使我们得到满足感和愉悦感。但是想象中的意象是非定型的、模糊的,这就是人们经常说的,一百个人的心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当然这并不仅仅指哈姆雷特的外在形象,还包括哈姆雷特的性格特点及代表的人文精神。非语言机制的编码除了意象以外,还包括声音、味觉、触觉等其他形式的编码。现代的媒体载体和媒体技术都可以实现视觉的甚至包括听觉触觉等的逼真感受,从而使其与语言机制的编码紧密结合起来,并可以使角色形象具象化、明晰化。

从这个角度来说,视觉符号时代的文学样式十分容易被接受。但与此同时,文学内涵也更表面化了,形象的具象化、明晰化也使得我们想象的空间消失了,传统文学样式带来的不可言说的美感也或多或少地消失了。

(二)日本动漫文学

在动漫文学作品中,日本的动漫文学作品占据了主要地位。日本的动漫文学主要指来自日本的动画和漫画作品,包括网络游戏。也就是一般所称的Animation、Comic、Game,简称ACG。动画和漫画被看作文学的样式已经没有太大的争议。关于网络游戏,它有角色、有故事、有矛盾冲突,具备了文学的要素,虽然它颠覆了传统的文学样式,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也应当看做文学的一种样式。我们把它统称为日本动漫文学。

二、日本动漫文学的市场影响力及对中国青少年的影响

(一)文学作品可能产生的影响

一个时代的文学作品会对那个时代的人和后人产生巨大的影响。我们分析一部文学作品的意义和价值的时候,通常是在这样几个方面进行评价:语言,人物形象,表现手法,人物精神,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等等。其中,语言、人物形象、人物精神等除了影响后人的文学创作,还对读者产生“模范”作用,对读者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

动漫文学作为全媒体时代新的文学样式,也会对它的受众产生指导作用。动漫文学作品也会像传统的文学作品一样,它的人物语言、人物形象和人物精神都会深刻地影响它的受众。同时由于青少年这一特殊群体的特殊个性,这种视觉和影像的影响力大大超过了纯文字符号对青少年的影响。

(二)日本动漫文学作品的市场影响力

日本动漫文学占据了中国市场甚至世界市场的主要份额。“在商业动漫中,日本动漫所占的市场份额是65%。据日本经济产业省的调查,世界上放映的电视动画片,有60%产自日本,而这一比例在欧洲更是高达80%”[3]。在中国,根据王霖的调查,“在被访问的青少年中,87%的人观看的都是日本动漫,而喜爱国产动漫的只有5.75%”。[3]由此可见日本动漫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影响力。

(三)日本动漫文学对中国青少年及社会的影响

关于日本动漫文学的影响力,这里主要谈到的是对青少年的影响,因为青少年是网络的主流人群,也是网络动漫文学的主要受众,一般动漫文学里来的网络词语最初的使用流行,也主要在漫迷之间。但并不是说其影响力只表现在青少年身上,应该说它影响的不仅仅是青少年的生活,还以青少年为基点,从这个群体出发,向整个社会辐射蔓延。

在张黎的调查问卷中,“关于‘你认为动漫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的调查中,有25%的同学选择了指导教育”[7];“在关于‘你会因动漫人物或者动漫情节的影响而失去对学习、生活的兴趣吗’的调查中,18.2%的同学选择了经常会,36.6%的同学选择了偶尔会”[7],从中可以看出在现实生活中,动漫文学对青少年的影响力是非常巨大的。

三、日本动漫文学对青少年产生巨大影响力的原因

(一)题材丰富知识涵盖面广

日本动漫文学题材丰富,知识性强,知识涵盖面广。在日本的动漫文学作品中有包括历史、地理、科学、体育、艺术以及美食等诸多方面的作品。如《哈尔的移动城堡》《中华小当家》等。

(二)题材主要针对青少年

日本动漫文学题材的群体针对性强,主要对象是青少年。少年动漫和少女动漫的作品十分丰富,虽然也有幼儿动漫和成人动漫,但最主要集中在少年动漫和少女动漫。

(三)作品追求唯美

从审美的角度来说,日本动漫文学作品画风细腻,场面也非常唯美。此外,日本动漫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也十分唯美,在设计人物形象时,不局限在亚洲人的传统形象上面,结合了亚洲和欧洲的审美,创造出了全新的“脱亚入欧”的动漫形象。如少女萝莉形象:大眼睛、翘鼻子、小嘴巴、瓜子脸、身材修长秀美。这些虽然是想象出来的但是却更加国际化的形象很容易被接受,风靡亚洲甚至是全世界。

(四)追求体验性并迎合青少年时期的阶段性特征

日本动漫文学作品的体验性强,对青少年的心理研究细致入微,十分迎合青少年时期的阶段性特征。青少年的求知欲强烈,日本动漫文学中关于历史、地理、科学、体育、艺术以及美食等诸多方面的作品可以很好地满足青少年的求知欲;青少年时期有梦想、有理想、渴望友谊,日本动漫文学里的主要元素是友情、努力、胜利、现实和理想;青少年追求时尚、新潮,日本动漫形象帅气漂亮可爱;青少年崇尚自我,追求个性,不喜欢循规蹈矩,日本动漫文学里的角色特有的夸张表演和无厘头的非常人思维的语言,幽默搞笑且不受约束;青少年的性格叛逆,有破坏性,日本动漫文学中不乏恶作剧和暴力的场景,青少年缺少社会经验和实践经验,他们在日本的动漫文学作品中体验了人生,获得了社会知识和游戏规则。如此等等,日本动漫文学全面迎合了青少年的性格和口味,受到青少年的欢迎也是不言而喻的。

(五)塑造了许多形象亲民的逆袭的草根人物

日本动漫文学作品的角色形象亲民,里边不乏草根逆袭的励志故事,这给予了青少年一份对未来的美好希望。如《灌篮高手》中的樱木花道,父母离异,成长在单亲家庭,并且身处家庭暴力之中,从一个打架斗殴的不良少年、新手,最后成长为一个灌篮高手,成功逆袭。再比如,《火影忍者》中的漩涡鸣人,《名侦探柯南》中的江腾新一等。而我们身边像这样的“坏孩子”的典型,哪个班级都有一两位,学习不好,但性格坚强,调皮捣蛋,爱出风头,希望被关注,讲义气,勇敢,爱打抱不平。这样的故事让青少年认识到人不完美,“小坏”不算坏,甚至有点怡情,普通人有理想有追求照样可以成功。如此亲切,接地气,让青少年感到这就是自己,就是自己的故事,增强了故事的体验性,这也符合青少年的心理。

(六)创造了各种全新的覆盖全面的非传统的“模范”类型

日本动漫文学作品不仅题材广泛,所塑造的角色也是形形色色,基本上覆盖了人的各种类型。角色塑造时,一反传统的非好即坏、情感倾向鲜明、高度类型化的特点,角色追求细腻真实,深挖心灵,包罗了人性的各个层面。与此同时,塑造各种人性的典型形象和特征,包括角色的审美取向、外貌特征、语言特征、行为特征、精神特征等方面,使角色形象更加明确真实,塑造出一系列新的人物的“模范”类型。这些“模范”类型颠覆了我们传统的高大形象的模范人物,如雷锋等,使“模范”人物趋于平民化,但又比平民更高端大气上档次,使青少年更愿意去追求模仿。

(七)非说教的“无倾向性”引导更易于对青少年造成更深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对青少年的非说教性的“无倾向性”引导更受青少年欢迎,易于对青少年造成更深的潜移默化的影响。青少年处在青春期,最突出的特点是叛逆、逆反,不想走寻常路,希望张扬个性,想摆脱父母和学校的说教和限制,对各种明确的结论和导向都持怀疑的态度。日本的动漫文学正是抓住了青少年的这种心理特征,塑造角色时注重把人物内心真实的人性展现出来,极尽真实,不管是阳光的还是阴暗的,都展现出来,并不加评判。但这也恰好与青少年的叛逆的、反说教、反传统的特殊时期的性格特征相契合。因此,摆脱了说教方式的日本动漫文学,以亲和的朋友或者虚拟世界的“自己”的形式,出现在青少年的世界里。青少年也在这里获得了“平等”,认为那就是“我”的化身,青少年以自身和角色的相似性找到了认同感,角色和“我”的形象开始混淆,角色像“我”,“我”像角色,角色说的话、做的事就是“我”要说的话、想做的事,逻辑在这里得到逆转。就这样,在动漫世界里,在青少年的自我认同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了角色的一切,包括趣味、审美、格调、价值观,与此同时,青少年的精神需求得到了极大的满足,满足了他们生活、生命、人生的自我实现与价值认同。这种潜移默化摆脱了传统的说教式的教育模式,顺利进入了青少年叛逆的心理空间,它的影响力甚至超过了家庭、学校和社会。

这里我们也能发现问题所在,青少年虽然叛逆,但是心理还没完全成熟,缺少社会经验,缺少对某些事情的正确判断,日本动漫文学的对角色不加评判的“无倾向性”,虽然不会引起青少年的逆反心理,但也在许多本应当是价值明确的事情上,失去了应有的判断。比如,男人到底应该是更坚强一些,还是也可以像女人那样柔弱。在遇到令自己不爽的事情时,是应该控制自己的情感,还是应该采取暴力方式表现出来。

日本的动漫文学给青少年带来感恩教育、人格教育、体验教育和娱乐性教育,如《千与千寻》中的“千”,本来有些任性和娇气,在经历磨难的过程中,学会了忍耐和尊敬,变成了一个诚实的、善待别人的人,并且找到了真爱,救回了父母。这样的作品给青少年带来了许多正能量。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它在宣扬了友情、努力、胜利的正能量的同时,也宣扬了人性的另一面。这种“无倾向性”其实就是一种倾向,是一种反标准的倾向,但是大多数情况下善恶还是有标准的,它在某种程度上打破了宣传优秀的传统的价值观,给青少年带来了一些不良影响。

(八)全媒体时代视觉性的获取方式成为普通的常规性方式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全媒体时代,这样一个影像和图文的时代改变了人们特别是青少年获取信息的方式,视觉性的获取方式成为普通的常规性方式,即所谓的“有图有真相”。“青少年对卡通式的视觉符号的熟悉程度相当于前人对文字符号的熟悉程度,卡通式的视觉符号进入了他们的下意识。”[4]根据涵化理论,“媒介经验会塑造阅听人的人生经验,媒介效果会在阅听人长期暴露于媒体下而达到累积性的全面效果。”[4]青少年是模仿力非常强的群体,他们在长期接触的媒介物——日本动漫文学的影响下,从中获得的经验会塑造他们的人生经验,这样的影响效果会在长期接触中达到累积性的全面效果,从而深刻影响青少年的全部生活。

四、从日本动漫文学传来的网络热词及其基本类型

因为和日本动漫文学作品中所塑造的角色的相似性,青少年在动漫角色中获得了自我认同感,也因此与角色不断地进行互动,包括与角色对话,模仿角色的言行,慢慢沉浸在动漫的世界,这种互动和认同感慢慢混淆了作品和真实世界,角色和真我也慢慢界限模糊,角色的精神世界变成了真我的精神世界,角色的追求也逐渐成为真我的追求。青少年的语言、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开始向动漫作品角色靠拢。

通过对网络上流行的从日本动漫文学传播来的网络热词进行梳理,不难发现,这些词语呈现出很强的规律性,主要集中在人物形象词语、角色语言、生活方式词语和价值观词语等方面,这也同上面的分析相吻合。

(一)人物角色类

这类词语主要以动漫文学作品中的某一角色姓名或性格为基础抽取提炼而来,并成为一类人的典型特征。如“正太”一词,来自横山光辉的《铁人28号》,里面的男主角就叫金田正太郎,这是一个穿着西装和短裤的可爱小男生,“正太”这个词就从“金田正太郎”这个名字而来,“正太”这个词一出现很快就在青少年中风靡开来,并且成为一类小男生的典型特征。首先是年轻,年龄通常从少年到青年;其次其标准外形装备是西装配短裤;此外,气质一定要可爱。连一些明星也竞相以“正太”的形象出现在公众面前。如“萝莉”,“萝莉”这个名词虽然来自美籍俄裔小说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小说《Lolita》,但却由日本人按照这一角色的特征创造出年纪小、大眼睛、瘦瘦的瓜子脸、翘而小巧的鼻子、小嘴巴又性感的小女生的形象。这一形象一出,很快风靡全球,她改变了年轻女性的审美标准,成为少女们竞相模仿追求的目标。再比如“干物女”,也叫“鱼干女”,《萤之光》中的女主角是27岁的都市女性雨宫萤,单身,因为工作和生活的压力,生活慵懒自由闲适,“干物”是对她生活状态的比喻,就像干巴巴的干货一样,没有水分,没有爱情的滋润,失去了勃勃的生机。“干物女”成为一类都市女性的典型特征:二三十岁,单身至上,自由随便,重视享受个人空间。时代的发展让这个层面的女性数量增加,“干物女”就成为她们的人生宣言,也成为他们追求的理想,人活着不一定就为了结婚生子,恋爱观可以是多元的,人们的选择也可以是自由的,传统的只从婚姻感情状态来评价一个女性的成败,对女性是不公平的。

(二)人物形象类

这类词主要以日本动漫文学作品中的一类角色的形象或性格为基础提炼而来,并成为一类人的典型特征。如“伪娘”,源于日语的男の娘,小野敏洋的漫画《光码战士》中的主角有栖川樱、《少女爱上姐姐》中的主角宫小路瑞穗、《玛利亚狂热》中的主角祗堂鞠,他们的相貌形态都有女性化的特点,容貌美丽。这些动漫作品一经流行,这一类男性的典型形象也随之流行起来。“伪娘”成为外貌外形上有女性特征、有女性般美丽的容貌甚至胜于女性的容貌的男性的典型形象。又如“御姐”,源于日语的御姉,是对姐姐的敬称,大姐姐的意思。《我的女神》中的贝露丹迪、《拜托了老师》中的风间瑞穗、《妖精的尾巴》中的艾露莎,她们渊博成熟,自信优雅,善良体贴,非常有吸引力。因此“御姐”很快成为外表身材、个性气质上优雅知性的16岁到30岁的女性的形象代表。再比如“兄贵”是动漫作品中体魄强健的“肌肉男”的形象,如《海绵宝宝》中的虾霸、《校园大作战》的黄大哥等等;而“姐贵”是动漫作品中成熟妩媚的“肌肉姐”的形象,如《死神》中的四枫院夜一等。

(三)人物语言类

这类词语主要从动漫文学作品所使用的语言而来。如“给力”一词,《西游记:旅程的终点》中文配音版中悟空的一句话“这就是天竺吗,不给力啊老湿”,虽然是中文翻译版,但也是动漫人物的语言。此语一出,很快风靡,受到热捧,并创造出了词语的英语新词“geilivable”(给力)和“ungeilivable”(不给力)。再比如“小宇宙”一词来自《圣斗士星矢》,里面的某些人物常常在被打得满地找牙的时候,力量瞬间爆发,燃烧小宇宙爆发第七感,从而击败对手。“让我的小宇宙爆发吧”很快便成为网络热语。再比如“……的说”,来源于动漫女性角色的语言,在日语中是一句话结尾修饰语气,语气比较婉转可爱,受到年轻女性网迷的喜爱。

(四)审美取向和价值观类

这类词语受到日本动漫作品文化蕴含的影响,反映出新的审美取向和价值观。比如受到日本“耽美”文化的影响,一切唯美浪漫的都可以追求,包括同性间的恋情特别是男同性间的恋情。比如尾崎南的《绝爱》、竹宫惠子的《风与木之诗》、叶芝真己的《美男子的终极爱人》等,受到这些动漫作品的影响,“王道”“耽美”“伪娘”“腐女”“同人女”等词语在网络上流行起来。

(五)女性人物形象类

动漫文学词语中有非常多对女性人物形象的分类。这些词语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表示年龄形象的,萝莉是12岁左右的可爱少女;姐贵是指全身肌肉的大姐姐;熟女是指30多岁的成熟女性。表示性格特点的,御姐是指外表和个性成熟、博学智慧且体贴人的年轻女性或有主见的独立成熟女性;肉食女是指对意中人勇于追求的女性。表示生活方式的,鱼干女也叫干物女,是指由于生活和工作压力太大而蜗居家中过着慵懒闲适生活的二三十岁的都市女性;败犬女是指三十岁以上、高收入、高学历、事业成功但无感情归宿的女性。表示兴趣爱好的,腐女是喜欢BL动漫、幻想男男爱情的女性;同人女是指喜欢从事同人活动,特别是耽美同人活动的女性,引申后指对男性间恋情有特殊执着的女性;森女是指热衷于及时行乐、生活悠闲、崇尚简单、打扮像是从森林中走出来的女孩,最大的特点就是随身携带相机,喜欢记录美好的时刻;历女就是喜欢历史的女孩。

这些女性人物形象类词语不仅丰富,人物形象也类化得十分丰满,都是年龄、兴趣、爱好、装扮等方面特色分明的人物形象,年轻女性极易对号入座,在对号入座的同时也被这些人物形象中自身没有的特点所引导,从而受到日本动漫文学更为深刻的影响。

(六)次生文化类

由于日本动漫文学的影响,很快在青少年中形成了一些次生文化,并且不同程度地影响到其他人群。

1、“控”文化

“…控”本来在日语中表示强烈的嗜好,感情色彩极端,有些贬义,如“萝莉控”。可是现在在汉语中却演变为极度喜欢某一事物或者极度喜欢某一事物的人的意思,词义的色彩也逐渐变得比较中性,最后变为带有褒义的对某事物的热爱。从而逐渐变成一种生活态度。我们生活中不乏“微博控”“小说控”“电视控”“游戏控”等等,由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商务印书馆、新浪网和中国青年报联合发布的“2011年度中国网络推荐字词”,“控”在年度国内词中排名第一。

2、“萌”文化

“萌”是来自日语的借音词,本来应该是“燃え”,动漫爱好者用来形容极端喜爱时热血沸腾的精神状态。因为萌え在日语中与燃え发音moe一样,而且日文电脑输入平假名时“萌え”排序在“燃え”前,“萌え”就逐渐有了相同的意思。随动漫传入中国后,由于汉字“萌”有植物的幼年时期“萌芽”的意思,还有事物最初发生的“萌芽”的意思,很快衍生出人的幼年时期的意思,逐渐具有了幼稚、天真、纯美、可爱的属性,加上已经流行的动漫少女“萝莉”的萌人物的影响,以及一般人都很容易留恋自己年轻时的青葱时代,“萌”文化快速流行起来。“萌”成为一种新的审美追求和生活态度。在青春中的人们想尽情展现自己的青春气息和年龄优势,走出青春的人们又想紧紧抓住青春的最后一根稻草,到这里,萌文化从风格化走向了大众化,“卖萌”也成为人们的一种新的表达方式,表现为萌表情、萌装扮乃至萌语言如“表酱紫”等。由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商务印书馆、新浪网和中国青年报联合发布的“2011年度中国网络推荐字词”,“萌”被提名。

3、“宅”文化

“御宅”在日语里用作第二人称或第三人称,相当于阁下或您的意思。《电车男》塑造了典型的御宅族的形象,是沉迷于网络和动漫、“宅”在家里、足不出户的20岁到40岁的人,曾被认为不能适应社会的人群,但现在却成为新的时尚潮流,受到青少年追捧。2007年台湾媒体开始使用“宅男”一词,2008年开始在内地流行,进而发展成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在2012年《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收录了“宅”的这一新的用法和意义。“宅②(动)指呆在家里不出门(多指沉迷于上网或玩电子游戏等室内活动):~男;~女;你也出去走走,别总是~在家里。”“宅男,(名)指整天呆在家里很少出门的男子,多沉迷于上网或玩电子游戏等室内活动”“宅女,(名)指整天呆在家里很少出门的女子,多沉迷于上网或玩电子游戏等室内活动”。[8](P1633)《现代汉语词典》是中国的权威词典,会及时把社会生活中影响巨大的新词语收录进来,由此可见这种文化对中国人价值观的影响。

4、“恶搞”文化

“恶搞”带着浓重的恶作剧成分,但又不简单是场恶作剧。从字面意义看,恶搞可以是一种手段,也可以是一种结果。恶搞,以幽默为其手段,目的可能是嘲讽、讽刺,也可能是中伤。不可否认,恶搞文化刚刚流行时,嘲讽中伤兼而有之。2006年“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对某电影的恶搞,引发了那一年的恶搞风潮,更是让“恶搞”这一词语入选了2006年汉字盘点国内第5名以及国际词第18名。

互联网提供了一个虚拟的民间广场,导致恶搞在民间的泛滥,也引发了对它的口诛笔伐。摧毁规则的反讽也好,哗众取宠的宣泄也好,恶搞确实是一种特殊表情,反映了一种社会心理,甚至渐为某种时尚文化。恶搞,对象既可以是他人,也可以是自己。可以调侃别人,嘲笑别人的缺点,也可以调侃自己,嘲笑自己的缺点。如果说恶搞他人是素质问题,恶搞自己则是一种人生态度。

“恶搞”成为人们渐渐接受的一种幽默的方式和调侃的态度,是一种对传统的颠覆、对权威的挑战方式,一种不恭不敬的态度,一种反讽的技术、一种娱乐的形式。

5、“吐槽”文化

“吐槽”是日本漫才中揭对方老底的行为,以对方言行中的漏洞为切入点,层层发问或调侃,后发展为挑别人的毛病,指责别人的缺点,揭穿别人的秘密,嘲笑抱怨讽刺谩骂。如《银魂》中的坂田银时、志村新八等人物形象。吐槽文化之所以流行,是以人的好奇心为基础,窥探本来属于个人的不用让别人知道的或者不想让别人知道的内幕、隐私和秘密。慢慢的,“吐槽”也由开始的吐槽内幕、隐私、秘密发展为吐槽貌似秘密的夸赞或者小幽默,“吐”出来的也不再只是贬损的,也可能是调侃和褒扬。如同“恶搞”一样,“吐槽”也变成了一种调侃的态度和娱乐的方式。

综上所述,不管接受与否,日本的动漫文学对青少年乃至整个社会已经产生了重大影响,在这个时代里,语言、生活方式和态度、审美标准和审美取向、甚至是人生观价值观都发生了很多改变,社会取向也更加多元化。无可否认的是,这里边有很多正能量的方面,但是也给青少年带来了许多负面的东西。比如有一些消极的生活方式如“宅”“伪娘”“腐女”等。还有一些观念颠覆了传统的标准,如“草食男”“肉食女”,抹去了男人和女人之间客观存在的生理角色和社会角色的差异。此外,“恶搞”“吐槽”等文化方式,丰富着大众茶余饭后的“道听途说”,让大众生活在对某一对象的过度消费的“盛宴”,乐此不疲,乐不可支,不知“尊重”为何物,这是精神生活匮乏的表现。根据涵化理论,这一影响还将深远地继续下去。

猜你喜欢

动漫青少年文学
我们需要文学
青少年发明家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动漫二次元
锋绘动漫
开口笑
锋绘动漫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我与文学三十年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