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胜友教授从“阴火论”论治恶性肿瘤靶向治疗后口腔溃疡的经验
2019-01-04
1.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杭州 310005 2.浙江中医药大学 3.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广兴医院
恶性肿瘤的治疗已经进入了精准治疗的时代,通过先进的基因组测序技术,明确相关的靶基因,进而实施靶向药物治疗,已经成为恶性肿瘤的主要治疗手段。在带来良好治疗效果的同时,靶向治疗也存在着诸多不良反应,口腔溃疡就是其主要不良反应之一。文献报道,不同的靶向药物治疗后口腔溃疡发生率不同,如舒尼替尼治疗后口腔溃疡的发生率在60%左右[1],吉非替尼治疗后口腔溃疡发生率为3%~8.6%[2-3],依维莫司的口腔溃疡发生率约25%[4]。靶向治疗后患者口腔溃疡常反复发作,病程较长,影响进食,严重者常影响后续治疗,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痛苦。目前临床上多以补充B族维生素、漱口等方法治疗,但是疗效差强人意,亟需寻求更有效的治疗手段。
林胜友教授系浙江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浙江省名中医、杭州市名中医、浙江省“151”人才工程资助对象。林教授从事中西医结合肿瘤治疗近三十年,擅长肿瘤的中西医结合防治,在减轻肿瘤放化疗及靶向治疗的不良反应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较深的造诣。对于恶性肿瘤靶向治疗后口腔溃疡,多数中医专家认为其中医病机为实热内炽或虚火上炎,治疗上或补或泻,但林教授认为,靶向治疗后口腔溃疡,非单纯虚、实火可概言之,结合自身丰富的临床经验,提出了从李东垣先生的“阴火论”来治疗靶向治疗后口腔溃疡的治则,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1 阴火论的认识
“阴火”是由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最早提出的,李东垣[5]25-26在《脾胃论·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中云:“既脾胃气衰,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心火者,阴火也……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在此明确提出脾胃虚衰、元气耗损而致虚阳浮越,而脾胃虚弱是阴火产生的前提。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人体的水谷精微有赖于脾胃的输布,脾胃功能受损,元阳不足,阴火独盛,影响五脏六腑功能,导致病症丛生,即东垣“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学术思想。《内外伤辨惑论·辨阴证阳证》云:“惟阴火独旺,上乘阳分,故荣卫失守,诸病生焉。其中变化,皆由中气不足,乃能生发耳。”[6]1李东垣[5]51还在《脾胃论·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论》中提到,“脾胃既为阴火所乘,谷气闭塞而下流,即清气不升,九窍为之不利”,指出脾胃气虚而致运化无权,清阳不升,浊阴不降,阴火炽盛而进一步产生诸症。后世医家多数也认为东垣所说阴火是指因内伤脾胃,中气不足而产生的内热证候,是内生之火[7-8],其主要病机是脾胃受损,气机升降失司。
2 口腔溃疡的中医认识
口腔溃疡属于中医学“口疮”“口糜”“口破”范畴。“口疮”病名首见于《黄帝内经》,其发生与外感六淫、饮食劳倦、内伤七情等有关。后世医家阐述其多有虚实之分,如《外科正宗·大人口破》有云:“口破者,有虚火、实火之分,色淡、色红之别。”[9]冉冉等[10]总结了古代文献中口疮的中医病机,将之归纳为以下四类:(1)实热内炽:包括外感风热及内生五脏之热,其中尤以心脾热盛为主。如王怀隐[11]《太平圣惠方·治口疮久不差诸方》云:“热毒之气在于脏腑,搏于心脾,蕴热积蓄,日久不能消散,上攻于口舌,故生疮久不差也。”(2)虚火上炎:如《景岳全书·口舌》有云:“凡口疮六脉虚弱,或久用寒凉不效者,必系无根虚火……”[12](3)寒邪凝滞:如《寿世保元·口疮》云:“口疮白,脾脏冷。”[13](4)上盛下虚:口腔溃疡的发生与阴火有着密切的联系,如薛己[14]《口齿类要·口疮》中曰:“口疮,上焦实热,中焦虚寒,下焦阴火,各经传变所致,当分别而治之。”脾胃是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是后天之本。“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四白”“口唇者,脾之官也”,多数医家认为口疮的发生与脾胃关系最为密切,因此治疗口疮应以调和脾胃为主[15]。
3 从阴火论论治恶性肿瘤靶向治疗后口腔溃疡
3.1 靶向治疗后口腔溃疡与“阴火”病因相一致 林教授指出,中医理论认为肿瘤产生的先决条件是正气不足,卫外乏力,邪气入里。这里的邪是指体内邪气,无论饮食劳倦、内伤七情、脏腑病变等,都易引起气血阴阳失和,“先天不足”的肿瘤患者本身就易发生口腔溃疡,而经过靶向治疗,致脾胃愈弱,饮食不及,更易产生口腔溃疡。如此,与东垣之阴火成因相合,李东垣认为“阴火”正是由饮食劳倦、情志内伤、脏腑病变等病因引起。李东垣[6]56《内外伤辨惑论·重明木郁则达之之理》有云:“食伤太阴有形之物,窒塞于胸中,克制厥阴木气伏潜于下,不得舒伸于上。”由此阐明了饮食所伤与阴火的关系。《脾胃论·安养心神调治脾胃论》有云:“夫阴火之炽盛,由心生凝滞,七情不安故也。”[5]44表明了内伤七情可以产生阴火。而《脾胃论·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中述“既脾胃气衰,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心火者,阴火也,起于下焦,其系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相火,下焦包络之火,元气之贼也”[5]20,也阐述了心、脾、肾等脏腑病变可致阴火发生。因此靶向治疗后口腔溃疡的病因与阴火论所述有相通之处。
3.2 靶向治疗后口腔溃疡与“阴火”病机相一致 “阴火”是各种病因致脾胃虚弱,中焦气机失调而产生的一种内生之火,它既非实火亦非虚火。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恶性肿瘤患者本已正气虚弱,靶向药物治疗更伤中焦脾胃,致元气亏虚,从而中焦气机失调,运化无权,阴火内生,上炎口舌导致口腔黏膜溃疡。正如李东垣[5]20所云:“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乘其土位。”因此林教授认为靶向治疗后口腔溃疡与“阴火”在病机上有着高度的一致性。
3.3 靶向治疗后口腔溃疡与“阴火”证候特点相一致“阴火”的证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脾胃虚弱症状,如神疲乏力、气短倦怠、声低懒言、纳差嗜卧、肢体沉重、恶心呕吐、舌淡胖边有齿痕等,正如李东垣[5]56《脾胃论·脾胃胜衰论》所言:“夫饮食不节则胃病,胃病则气短,精神少而生大热,有时而显火上行,独燎其面……形体劳役则脾病,病脾则怠惰嗜卧,四肢不收,大便泄泻。”其二是阴火上炎的症状,如发热咽干、口苦烦躁、胃中灼热、手足心热等,如《脾胃论·脾胃胜衰论》云:“脾胃脉中见浮大而弦,其病或烦躁闷乱,或四肢发热,或口苦、舌干、咽干。”[5]8临床上所见的靶向治疗后口腔溃疡患者,多表现为脾胃虚弱所致的疲倦乏力、恶心纳差,以及阴火上炎所致的口腔黏膜溃疡、舌尖舌边溃疡、口干口苦等症状。
因此,林教授认为在治疗此类患者时,切勿单一以“虚实”来区分,而应遵循东垣先生针对阴火的“甘温除大热”治疗大法,即“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苦寒以泻其火”[5]26以及“泻阴火以诸风药升发阳气……末用辛甘温药接其升药……”[5]9其治则可概括为甘温补中、清泻阴火、升发阳气三点,甘温补中,即究根溯源,以味甘性温之品补益亏虚之中焦脾胃,此治本也;清泻阴火,即投清热泻火之品除内生之阴火,此治标也;升发阳气,即予轻灵升发之品以举气提阳,此固本也。
4 病案举隅
4.1 验案一 患者,女,65岁,2017年8月12日初诊。患者因“靶向治疗后口腔溃疡伴疼痛2周”就诊,诊断为左肺腺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突变型。现口服吉非替尼靶向治疗2个月,2周前出现口腔溃疡伴疼痛,予康复新液含漱治疗但疗效不佳。刻下:舌尖及舌边可见数个绿豆大小的圆形溃疡,色黄,边有红晕,饮水及进食时疼痛明显,伴纳差便溏、神疲乏力、口干口苦,舌淡红苔白,脉细稍沉。
林教授诊查后,认为该患者中医辨为口疮,属阴火内郁证,治以升阳散火。方选升阳散火汤加减,处方:柴胡 15g,白芍 30g,党参 15g,葛根 15g,升麻 9g,独活 15g,羌活 15g,防风 9g,蒲公英 15g,紫草 9g,甘草6g。7剂后溃疡减少,疼痛减轻,予去蒲公英、紫草,白芍减为15g,羌活减为10g,再服14剂后口腔溃疡痊愈。
按语:升阳散火汤是李东垣创制的名方,体现了《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中“火郁发之”的原则。原方由柴胡、升麻、葛根、羌活、独活、防风、人参、生甘草、炙甘草、白芍组成。方中柴胡、升麻、葛根升阳散火;防风、羌独活舒脾郁、发郁火;人参、甘草甘温补中益气;芍药泻脾火而敛阴。林教授在此基础上,加上蒲公英、紫草清热泻火,全方合用,使清阳得升,郁热得除。
4.2 验案二 患者,男,71岁,2017年5月27日初诊。患者因“靶向治疗后口腔溃疡伴疼痛3天”就诊,诊断为右肾细胞癌。平素嗜酒,确诊肾癌后已戒。目前以舒尼替尼靶向治疗1个月,3天前出现多处口腔溃疡,色红,伴手足心热、下腹隐痛、神疲纳差、乏力便溏、小便清长频数,舌淡胖苔白腻,脉沉迟无力。
林教授诊查后指出,该患者中医辨为口疮,属脾肾亏虚、阴火内生证,治以健脾补肾、升阳降火。方选补中益气汤合四神丸加减,处方:生黄芪45g,党参15g,白术 15g,陈皮 6g,升麻 9g,柴胡 9g,炙甘草 15g,补骨脂 12g,吴茱萸6g,肉豆蔻9g、五味子9g,干姜9g,知母9g,黄连3g,炒黄柏12g。服用7剂后疼痛明显减轻,手足心热好转;原方再服14剂后口腔溃疡愈合,尚余腹泻纳差、小便清长,但已较前好转;再原方加减服用3个月,诸症明显好转,口腔溃疡未再复发。
按语:补中益气汤是体现李东垣“甘温除热”思想的代表方剂。黄芪、升麻、柴胡是其补气升阳的基础。该患者平素嗜酒,而致脾胃虚弱,痰湿内生,日久发为肾脏肿瘤。舒尼替尼靶向治疗后,脾胃更虚,阴火上炎,而出现口腔溃疡伴疼痛;清气不升,浊阴不降,火热内郁,则见手足心热;脾气虚则清阳不升、清窍失养,乃见神疲;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虚则纳谷不馨、气血生化乏源,则见乏力;脾虚湿滞肠道,则见腹痛便溏;脾虚日久累及肾脏,肾气不足,膀胱气化乏力,则见小便清长;舌淡胖、苔白腻、脉沉迟无力,均为脾肾亏虚、脾虚湿滞的表现。故林教授在补中益气汤的基础上合用了四神丸以健脾补肾,并佐以少许清热药物。方中黄芪入脾、肺经,补中益气;党参、炙甘草、白术补气健脾;升麻、柴胡升发阳气;知母、黄柏、黄连清热泻火;陈皮理气和胃;炙甘草调和诸药;辅以四神丸温肾暖脾、涩肠止泻。诸药合用,共奏温补脾肾、降火升阳之效,方药对证,效如桴鼓。
5 结语
林教授认为,阴火多因脾胃虚损、气机升降无权而生,治疗上当以李东垣先生之“甘温除大热”思想为基本治则,并根据近三十年的临床诊治经验,总结了“甘温补中、清泻阴火、升发阳气”的十二字大法。同时林教授特别强调,阴火辨证慎以单纯“虚实”概之,当审慎求因,方药对证,丝丝入扣。
靶向治疗后口腔溃疡患者可出现口干口苦、苔黄或苔腻等症,辨治时容易误以为实热证或湿热证,而以大剂量苦寒清热之品“泻火”,使胃气益伤,病情加重。临床证见口腔溃疡伴神疲乏力、纳差、口淡等脾胃气虚的证候时,需明确此类患者是否由于中气不足、阴火内伤所致,合理运用李东垣阴火证治之法,方可见奇效。在临证运用中,也需要随着病情变化随时加减化裁,方随证变,应“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尤其要注意以脾胃为本,顾护人体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