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州古丈县茶产业融合实践及思考
2019-01-04李湘玲和红晓敖立
李湘玲,和红晓,敖立
1.吉首大学商学院,416000;2.湘西自治州林业局,416000
产业融合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以产业链延伸、产业范围拓展和产业功能转型为表征,实现业态和商业模式的创新[1]。它是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的不同行业通过优势资源的交叉融合实现相互渗透[2],强调通过生产要素优化,改善与优化产业结构内部组成[3]。产业融合的驱动力主要包括利益驱动、管制的放松、技术创新和扩散、商业模式创新等[4]。孟秋菊[5]进一步指出,产业融合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引领,以利益联结机制为纽带,以新业态形成为典型特征。茶产业是链接一、二、三产业的最活跃要素,既是农业产业范畴,也属于文化创意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范畴,涉及到茶叶精深加工、茶工业品、茶产品包装、茶产品流通、茶馆经营、茶旅游服务等[6]。
古丈县位于湘西州中部,地处中国富硒土壤地带,位于优质茶叶黄金纬度带,辖7 镇103 个村,总人口15 万人,其中农村居民11.4 万人,以土家族、苗族为主,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8%。它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也是“有机茶之乡”“中国名茶之乡”“中国茶文化之乡”“全国重点产茶县”和“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示范县”。全县生态茶园达1 万hm2,其中有机茶面积0.3 万hm2。全县70%的农业收入来源于茶叶,80%的农业人口从事茶产业工作,90%的村寨种植茶叶。古丈县通过茶区景区一体化建设,充分挖掘茶文化、民族文化,茶产业融合实践初见成效。研究古丈县以茶业为主导产业的融合特色,对于促进“一县一品”“一镇一品”产业发展有典型意义。
一、古丈县茶产业融合实践模式
1.以茶产品创新为主的融合模式
古丈县茶产品种类从传统茶叶产品向非传统茶叶产品发展,成功开发出了古丈红茶、湘西红砖茶、古丈黑茶、高纯度茶多酚、古丈参茶、青龙茶等新产品。如湖南英妹子产业科技有限公司拥有古丈毛尖、红茶、茶籽油3 个系列产品,全自动数字化红茶、绿茶不落地、无尘生产线各1条,茶叶手工生产线1 条,高档食用茶叶籽油生产线1 条,用以新产品的研制、开发和传统工艺优化传承。建立了高科技质量评审监测中心1个,用以测试茶叶感官指标、理化指标以及企业标准定级、茶叶籽油生产质量监控。
以茶产品创新为主的融合模式注重“种植—加工—终端市场”产业纵向一体化发展,通过技术创新,不断开发品质独特的新产品,是一种扎根于茶产业自身发展的融合模式。侧重加强生态茶园建设、严格种植标准和茶园管理;注重茶苗选育,地方优质品种自繁自给;加大茶产业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龙头企业;加快生产技术和加工设备的升级换代,实现生产加工清洁化、自动化、智能化、标准化。
2.以茶旅结合为主的融合模式
(1)以茶园观光为核心的模式
此模式以茶产业发展良好,基础设施齐全,地理位置优越的茶园为基础,相关景观作为独特景点获得游客的青睐,集观光、体验、销售、服务于一体,属于渐进式融合模式。茶园观光区到周边景点的可达性强,易融入区域旅游线路。通过举办春茶开采仪式、茶艺表演、斗茶会、春茶品鉴会等节庆活动,提高茶园及相关景观的吸引力。
古丈县青竹山、杜家坡茶园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与芙蓉镇隔河相望,能较好地融入芙蓉镇、坐龙峡、红石林等景区。
(2)“特色村寨+茶”的模式
此模式将茶基地、茶工业、茶体验、茶文化等融入土家族、苗族村寨旅游,充分挖掘茶文化、茶特色产品,将茶产业植入特色村寨旅游产业,实现茶旅一体化。它以村寨旅游发展为基础,对资金要求高,参与资产类型丰富,涉及的利益相关者多,形成了“旅行社+村委+合作社+农户”运行机制,强调产权明晰、利益分配合理。
墨戎苗寨是古丈毛尖的重要产区之一,苗族民间文化艺术绚丽多彩,苗族服饰独具一格、苗寨风情浓郁,尤以苗族四方鼓舞享誉海内外。1993年墨戎苗寨被湖南省文化厅列为“苗族花鼓之乡”,2008年和2011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授予“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2013年墨戎苗寨成立了“湘西默戎苗寨乡村旅游有限责任公司”,组建苗族“四方鼓舞”“苗族银饰手工锻造工艺基地”“乌傩绝技”“苗族山歌”“苗族跳舞”等民间艺术表演队,通过神秘的苗族民俗表演以及独具风味的“长龙宴”吸引游客。据统计,墨戎苗寨2017年游客接待量突破72万人次,旅游收入接近1 亿元。墨戎苗寨采取“合作社+农户+基地”的模式,新建茶园80 hm2,人均拥有茶园0.07 hm2。在墨戎苗寨的商品销售点,充分利用品牌优势,将古丈毛尖茶等销售给客户。
二、古丈县茶产业融合中的瓶颈
1.茶产业自身制约因素
采摘工短缺、加工技术缺乏、企业标准化建设不完善等因素制约了古丈县茶产业的发展。采摘工短缺主要源于贫困地区劳动力外流,在离乡镇较远的茶区尤显突出,由政府相关部门提供的采摘工组织措施也仅能部分解决春茶采摘期间较短时间段的劳务需求,还需要依靠市场方式来解决。受基础设施提供滞后的限制,随着茶叶基地规模扩大,茶产业新区的加工技术需求难以满足。企业的标准化建设还没有形成规模,产品标准化、基地标准化、设施标准化、采摘标准化、加工标准化均需从县域标准到企业标准升级。
2.区域合作动力不足
古丈县与吉首市、保靖县等周边县域茶产业合作动力不足。原因首先是茶树品种的差异和加工工艺的区别。古丈毛尖叶片薄,仅需轻微杀青,而保靖黄金茶由于叶片厚,杀青时需要高温,才能杀青彻底。二是市场竞争的定位不同。古丈毛尖的宣传重在外形,采用传统加工技艺,对工匠的数量和技艺水平有较高要求;保靖黄金茶的宣传重在氨基酸含量高,口感鲜爽,加工环节机械化程度较高。三是茶叶产业发展资金主要是来自县域财政,包括基地建设、设施建设、广告、销售推广等资金。产业发展的决策权也在县域,造成各县域之间的诉求不统一,配套资金和政策不能有效落地。
3.资金分散,整合力度不够
古丈县部分茶园老化,提质难度大,培管资金缺口大。企业需新建茶叶清洁化生产厂房和库房,以达到产品无公害、绿色、有机的质量认证标准。当地企业自身的造血功能偏弱,对于政府的扶持政策和资金的依赖程度较高。而来自不同政府部门的资金数量少且分散,不能满足企业各类提质增效的需求。
三、古丈县茶产业融合发展路径
1.大力发展茶产业,创新产品促融合
提高茶产业发展规划能力,根据需求确定茶树品种,减少茶苗需求数量的不确定性;实现品质标准与工业化生产相结合,增强品种的稳定性和显著特征;拓展和深化区域品牌建设,推动企业开发附加值高、产业链长、综合利用率高的深加工产品;完善基础设施,扩大茶园管理和加工的有效区域;弘扬古丈毛尖茶文化,丰富茶文化内涵。
2.形成产业联合体促融合
农业价值链的升级,需要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农民等多元化主体协同发力[7]。不仅要注重建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提高农业龙头企业准入门槛、带动新型经营主体,还需要形成产业联合体。进一步理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资产产权、经营权和收益权,出台财政投入资金资产产权管理办法,明确将财政投入资金资产量化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因经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资产而成立的理事会、监事会及承担日常经营管理的人员,需建立相应的、稳定的薪酬保障制度,提高经营管理人员的积极性。鼓励农民合作社之间的合作和兼并。推动以“互联网+”为基础形成的各种新型产业组织模式和商业服务模式,推进众创研发、资金众筹、网络化实时服务等产业组织创新,完成线上和线下融合。龙头企业可拿出部分利润,带动村集体、农民合作社、农户等形成产业联合体。依托现代农业产业园区,龙头企业采取“强带弱”“大帮小”等多种方式形成产业联盟,建立交流合作、资源共享的平台,变“单打独斗”为“抱团发展”,解决企业规模小、产业带动力弱的问题。
3.解决管理机制问题,创新融资机制促融合
加强顶层设计,茶叶产业发展规划实施过程中实现专人领导、专门机构负责、专项资金到位。实施县与县的统筹合作,整合扶贫开发、农业、林业、旅游、新农村交通、国土等涉农资金,大力推进茶叶标准园、精品园建设,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对具备农业高科技、开发农业新产品的主体加大资金支持力度,除贷款贴息外,各类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开发专门性的金融产品,降低贷款门槛,并积极探索其他资金扶持方式。
加快推进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创建现代农业发展基金和科技创新基金。鼓励金融机构向小额贷款公司提供融资支持,开展业务合作,拓宽民营企业融资渠道。金融主管部门放宽准贷条件,简化流程,缩短放贷周期。银行推行“无还本续贷”还款模式,防止高息过桥融资和资金链断裂,减轻小微企业还款压力。
4.积极拓展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融合
满足茶农和新型茶产业经营主体的市场经营需要,重点在茶叶市场信息服务、农资供应服务、绿色生产技术服务、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服务、农机作业及维修服务、茶叶初加工服务、茶产品营销服务等关键服务领域,打造产前、产中、产后为一体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5.深入利益联结机制促融合
进一步发展以资本、技术、劳动力、土地入股等股份合作制的紧密利益联结模式以推动茶产业融合。还可形成采摘地、企业和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解决采摘工短缺的瓶颈。紧密利益联结机制的形成涉及到多种资源的转化利用与分配,资产的评估、股份的量化、利益的分配,都需要第三方评估参与,方能做到公开、公平、公正[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