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视域下网络空间意识形态话语权的逻辑生成

2019-01-04饶苗苗何小春

关键词:话语权视域网络空间

饶苗苗,何小春

意识形态话语权集中体现了意识形态领域话语范式、话语体系、话语内容、话语表达与话语传播等要素。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要不断增强意识形态主导权和话语权[注]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0.。网络空间意识形态话语权逻辑生成视域下的“话语权”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蕴旨归。意识形态话语权关乎国家走向和民族命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意识形态话语支撑和维系。随着新媒体技术蓬勃发展,“网络空间已成为意识形态话语权博弈的主要阵地”[注]朱效梅,谢萌.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研究[J].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2016(3):69.,对社会成员的思维观念的形成产生了深刻影响,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意识形态话语的传播路径、表达载体和话语场域。牢牢掌握网络空间意识形态话语权就成为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关键所在。掌握网络空间意识形态话语权关系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地位的巩固与加强,关系思想认知和价值观念的塑造与传播,关系未来道路和时代使命的选择与指向。面对这些关键性问题,我们应保持清醒头脑,理清工作思路,把握网络空间意识形态话语权的运行逻辑,建构我国网络空间意识形态权。从新媒体视角探究网络空间意识形态话语权的运行逻辑,对于增强我国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具有积极意义。

一、 确保意识形态安全:网络空间意识形态话语权的逻辑前提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使意识形态领域发生了重大变革。相对于传统媒介,新媒体在传播层面以几何级数的速率极大地改变着意识形态话语内容、话语表述、话语观念等的传播效率,形成传统媒介无可比拟的传播优势,但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挑战,如由于网络空间语境下的接受对象和传播对象不受时空限制,依托话语表达的意识形态思想、观点、看法易被不法分子利用而成为被批判对象,如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应对,容易出现负面影响和舆论危机,危害意识形态领域安全,造成对意识形态领域不利的局面。有学者指出:“意识形态安全既定义国家安全的内涵和外延、划定国家安全的时空领域,还界定国家安全的内外因素。”[注]赵欢春.“总体国家安全”框架下的意识形态安全风险预警探究[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5(11):92.从这个维度看,对于网络空间意识形态话语权议题的探究,既是我国总体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构成,也是确保意识形态安全的时代指向。从现实情况看,网络空间意识形态话语权,“不是纯粹的话语技巧或神秘的支配力量,而是统治阶级运用国家力量进行思想统治的方式”[注]侯惠勤.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方法论研究[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16(2):5.,关系国家在网络空间的思想主导权和舆论自卫力,并逐渐演化为关乎国家安全的重要战略力量。意识形态话语的交锋不在“诛人”,而在“诛心”,“精神世界的垮塌将直接造成经济崩溃、社会混乱,国民思想遭受重创,行为被调配和转向。20世纪90年代的苏联解体就是这一历史逻辑的有力铁证”[注]骆郁廷,史姗姗.论意识形态安全视域下的文化话语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4):66.。由此,应从两个维度对网络空间意识形态话语权的逻辑前提加以把握。

(一) 把握好网络法律规范与预警监控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处于指导地位,同时思想意识日益多元多样的其他社会思潮,我们既要引领整合,也要亮出底线。”[注]赵勇.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四个维度[N].人民日报,2016-02-22(7).加强新媒体法律规范与预警监控,就是在引领整合、亮出底线的同时,以强有力的网络空间话语权法治保障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在健全新媒体法律规范层面,应及时对新媒体网络空间秩序进行有效引导,使网络政治保持适度张力,避免“网民在运用网络话语权时出现滥用情形”[注]陈亚峰.论意识形态工作网络空间话语权的建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5):39.。新媒体法治规范虽属国家政策制定层面,但思想政治教育同样可为其提供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在贯彻落实全面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前提下,针对新媒体中存在的共性问题积极探索立法方案,如针对快手、抖音等新媒体平台涉嫌发布售假视频、“三俗”视频等社会焦点问题,进一步健全完善责任追究制度、实名制认证措施等,以法律、法规来规范网民在新媒体平台的言行,以达到引导网民网络空间舆论走向、维护国家意识形态话语权威的目的。在加强新媒体话语预警监控层面,充分运用云技术、大数据等信息手段,收集、分析、研判新媒体中网民群体的思想动态和行为特征,针对可能出现的网络谣传、虚假信息、不良思潮,做到早发现、早预警、早反馈,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立场、方法揭示错误信息的虚假本质,澄清网民错误认知,规范话语传播方式,化解不良舆论误导。

(二) 把握好话语构建与新媒体的互动融合关系

“网络时代的文化核心就是互动。”[注]泰普斯科特.数字化成长:网络世代的崛起[M].陈晓开,袁世佩,译.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111.与传统媒介相比,新媒体在运行逻辑层面的优势在于实现了信息的互动性和话语权的平等性。这一特点和优势的存在意味着新媒体视域下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应有与之相匹配的构建思维。如果将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构过程比作古希腊苏格拉里式的“问答辩论”,那新媒体视域下的网络空间就是哲学家们彼此交锋论战的“辩论场”。在此场域下,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构建思维应是具有“启蒙”意味的思维方式。这就要求意识形态话语表达主体借助于新媒体强大的信息承载能力,应势而谋、因势而动、顺势而为,构建契合时代发展命题、表达更具活力的话语形态。同时,要在国内外各种社会思潮激荡交融的场域下确保意识形态安全,就必须转变固有思维,锻造变革思维。需要重点把握好三个转变:一是由功利思维向实效思维转换,持续性、过程化研判新媒体中网民话语与国家意识形态话语数据;二是由单一思维向整体思维转换,全面性、立体化统筹新媒体中网民话语与国家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现状;三是由因果思维向协调思维转换,开放性、关联化洞悉新媒体中网民话语与国家意识形态话语权影响要素。只有站在高位,旗帜鲜明地将党和国家的意识形态清晰准确地表达出来,才能既兼顾新媒体视域下各话语表达主体的表达诉求,又肩负起构建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变化的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时代责任,最大限度地建构并巩固新媒体网络空间意识形态话语权,确保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二、 厘清话语网络议题:网络空间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原则遵循

新媒体视域下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有效生成,必须在厘清话语网络议题的前提下遵循一定的准则规范,才能有力保障党和国家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这里的“准则规范”既是对意识形态话语表达方式和传播方式内在运行规律的集中反映,也是意识形态话语表达与传播主体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确立的旨在引领社会成员形塑正确价值观、历史观以及维护社会和谐有序发展的外在要求。在厘清网络空间意识形态话语议题的过程中,应注重遵循主导原则、发展原则和人本原则。

(一) 主导原则

主导的意识形态即主流意识形态。主流意识形态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精神指向,是契合我国社会发展新情况、新阶段、新矛盾的思想旗帜,是确保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要条件。新媒体视域下构建意识形态话语权,应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当代价值集中体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现实来看,表达主体接受意识形态话语影响的进程就是其在一定价值观念引领下借助意识形态强大引导力和凝聚力逐步实现社会化的进程。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0.也就是说,人的本质属性由其社会性所规定,这意味着话语表达主体的价值选择、理想追求与政治认同在很大程度上受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引导。基于这种存续关系,个体只有通过思想观念教化和意识形态认同,才能获得以主流意识形态为主导思想的社会认同,并有效完成个体社会化进程。所以,“一个人在社会中接受的教化越多,其在社会中的现实力量就越大”[注]俞吾金.意识形态论[M].修订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主导原则意味着既要保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又要兼顾和包容其他合法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存在。新媒体视域下的网络空间意识形态话语权生成要处理好一元主导与多样并存的辩证统一关系,一方面确保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在新媒体语境下牢牢掌握话语权威和话语影响,另一方面容纳其他正当性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存在。新媒体语境下,意识形态输入、输出的过程也就是意识形态话语表达的过程,各方话语表达主体因各自利益不同呈现出诉求各异样态,这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立足时代发展需要和受众发展诉求,“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与话语体系”[注]刘忠秀.论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历史性转变[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45.,在主流意识形态理论学习、网络新媒体信息甄别、话语信息表达与行为养成等层面不断提升媒介素养,而后对各方主体进行思想教化、舆论引导和理论传授,达到社会意识与个体意识的深度融合,彰显主导意识形态话语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二) 发展原则

将发展原则确立为意识形态话语权生成的基本原则,是由新媒体的应用特性和意识形态理论与时俱化的内在品质决定的。发展意味着对现有秩序和已存境域的突破和超越,集中体现了动态进化、持续革新的实践维度。一方面,新媒体视域下,“信息传播主体由一元走向多元,传统意义上的那种由传播主体主导的单向线性传播方式被打破,实现了所有人向所有人的社会化传播”[注]王学俭,刘强.新媒体实践与马克思主义传播取向[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46.,使得这一网络空间视域下意识形态话语形式更为多元,主体个性化趋势更为突出。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运动发展规律出发,无论已有事物还是新生事物从运行规律上讲都有一个循序渐进、不断发展的过程,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生成过程也符合这一趋势,同样需要兼顾个体、包容差异、与时俱化。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在鼓励每个人勤奋努力的同时,仍要承认个体在成长发展过程中才能和品行的差异,并按此差异给予区别对待,以使每个人按不同条件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总目标迈进”[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M].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06.,从而在主流意识形态社会认同的过程中实现个体价值。另一方面,新媒体具有的开放性的应用特性,使其在内容和形式上得以不断拓展和优化,成为沟通互动便捷高效、话语信息交流顺畅的新型网络交互表达平台。这一应用特性内在规定了新媒体视域下意识形态话语权生成要坚持发展原则,对于意识形态工作者而言,应以发展眼光与开放视角推进意识形态话语权构建工作,紧跟时代发展步伐表达心声,及时更新话语表达坚定捍卫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积极应对非马克思主义挑战,化解表达失范行为,引导社会全体高度认同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涵养和培育社会全体的思想观念和道德理性,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增添强大精神动能和智力支撑。

(三) 人本原则

新媒体作为现实空间和现实人的延伸,从未脱离社会现实而孤立存在,依然是现实社会的重要构成。新媒体视域下生成意识形态话语权应将主体视作“现实意义上的人”。“现实意义上的人”是历史、具体、实践的人,而非孤立抽象、费尔巴哈式的机械的人,是社会属性与自然属性的有机统一体。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社会化程度越高,对自然属性的依赖程度越低,对高层次生活需求的程度就越高,而人对高层次生活需求的日益增强又是人进行各项活动的根本动因。所以,网络空间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生成应以观照人的现实生活需求为着力点,确立生活化为价值导向的人本原则。“为社会现实生活做好准备的最重要路径就是参与社会现实生活。”[注]杜威.道德教育原理[M].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13.生活化原则是对新媒体视域下意识形态话语权生成的积极回应,它以社会现实生活为基本维度,立足于社会现实生活,将意识形态话语权生成视为一个完整系统,充分调动社会现实生活和新媒体空间的一切有利因素,构筑反映现实问题、回应现实需求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形成思想观念和价值选择在社会生活层面的高度认同。意识形态工作者要充分挖掘新媒体信息资源高效互动的传播优势,整合具有现实意义和引导价值的话语内容体系和话语表达方式,将具有示范意义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及时传递给网络空间话语表达的各方主体,并通过各方主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将社会共识转化为个体成员的主动行为,积极引导各方主体自觉依据意识形态话语内容体系和传播方式优化行为举止,升华思想境界,为新媒体视域下意识形态话语权生成提供现实基础。

三、 把握工具交往理性:网络空间意识形态话语权的运行模式

新媒体视域下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生成,必须注重从顶层设计角度探索运行模式的内在机理。引入基于工具理性和交往理性有机融合的运行模式作为研究切入点,调和各方主体的话语诉求,形成网络空间意识形态话语权生成合力。

(一) 工具理性指引下的意识形态话语权生成过程

工具理性是指借助实践活动确定工具有用性、追求事物功效最大化,以满足人的某项功利化需求的价值观念。在工具理性指引下的意识形态话语权生成过程中,主体和客体所处的位置泾渭分明,二者间的关系是一种纯对象化的单向传导关系,即控制与被控制、灌输与被灌输的关系。在这种意识形态话语“控制—灌输”模式支配下,主体的主要功效被限定在机械传授理论的范围,客体的主要任务只是被动接受理论。这种模式侧重强调主体的主导性,有利于主体牢牢掌控意识形态话语的主导权,但工具理性推崇的是一种“主体—客体”“控制—灌输”的价值观念,运用这一价值观念指引网络空间意识形态话语权生成的运行模式,造就的只是被动适应意识形态思想理论和社会实践的人,这样的“人”在一定程度上是缺乏质疑能力和批判思维的“劳动机器”,而非主动建构意识形态的有血有肉的人。正如马克思批判的那样:“资产者害怕丢掉的那种教育,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是把人训练成机器。”[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9.

(二) 交往理性语境下的意识形态话语权生成过程

交往理性是指社会主体之间按照一定规范准则通过交往方式达成的共识共生、互利共进、协作共享的价值观念。与工具理性相比,交往理性的最大特点在于着重强调客体主体化的价值取向,其指引下的意识形态话语权生成过程不再是单向的“主体—客体”“控制—灌输”关系,而是各主体间平等对话交流的关系即“交流—互动”关系。运用这一价值观念指引网络空间意识形态话语权生成的运行过程是增进所有主体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的对话交流过程,具有更为明显的人本主义价值,有利于调动发挥和提升各方主体的能动性,使之更为全面、主动地享有意识形态话语权。但人们也要看到这一运行模式的不足:由于其淡化了客体中介的作用发挥及撇开了主客体关系,“致使各主体间建立的关系相对片面,有唯心之虞”[注]张艳新.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运作逻辑[J].思想教育研究,2017(12):60.。有鉴于此,新媒体视域下生成意识形态话语权需要注意到这一过程的系统性,将其视为多级主体之间为认知、对话、接受而后共创的实践过程,有效推进基于工具理性的“主体—客体”关系与基于交往理性的“主体—主体”关系的有机统一。在这一运行模式下,意识形态话语权生成过程就转化为在主动自觉学习基础上生成主体的“主导”、生成主体化了的客体及中介“对话”、生成客体“悦纳”的辩证统一过程。生成主体的“主导”集中体现国家和社会的意识形态和观念思想,因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任何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78.。同时它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生成客体及其中介自主学习、主动接受的成效与质量。只有将交往理性与工具理性各自优势通过充分整合,形成“主体—客体(客体主体化)—主体”的“主导—对话—交流”运作模式,才能将意识形态话语权生成内在机理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辩证统一起来。同时要积极培育国家、社会与个人等各层面多主体的个体主体性和交互主体性,构建新媒体语境下的教育共同体,让不同社会群体都可以通过新媒体合理表达诉求和心声,让各方主体都成为话语生成的表达主角、传播主角和活动主角,从而在共识、共建、共享、共用的氛围中提升网络空间意识形态话语实效。

四、 契合社会现实诉求:网络空间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构建路径

互联网时代,对网络空间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有效驾驭和牢牢掌控,关系社会成员对主流意识形态、党的指导思想及国家新战略新部署的政治认同与情感认同,关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顺利推进,关系国家的网络安全乃至长治久安。因此,必须深刻认识新媒体视域下意识形态话语权生成的极端重要性,梳理因何构建、如何构建这一生成逻辑,探索有效路径加以推进。

(一) 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甄别批判普世价值观念

普世价值观念本质上是一种“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价值观念”[注]张夏,雷骥.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基本内涵和时代价值——兼论与西方“普世价值”的区别[J].思想教育研究,2016(7):52.。对于这一盛行于西方世界和网络空间的价值观念,“要主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去批判和引导,既明辨政治方向,又识别其理论正误,才能条分缕析、因势利导”[注]张耀灿,梁建新.论加强西方思潮引导的方法论问题[J].思想教育研究,2006(11):3.。基于此,一方面应充分运用马克思阶级观点和方法甄别、剖析普世价值观念的虚假本质,批判其所谓“人道主义”和“抽象人性”的虚伪性和欺骗性,提升社会全体的鉴别力和批判力,引导全体社会成员在纷繁复杂的新媒体意识形态话语权争夺中识破不良思潮和错误观念的内在本质,增强政治认同和政治观念的思想定力;另一方面要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阶级观念和方法甄别、批判网络普世价值观念,在对待网络普世价值观念传播的过程中,注重区分政治话语、学理话语、网络话语的边界,坚持始终为人民大众谋利的基本立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基本方法和与时俱进、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认识态度,有效规避媒介进化过程带来的不良后果。所谓媒介进化过程是指“在还原真实非语言传播功能基础上,帮忙受众构建更具真实感的媒介拟态环境的过程”[注]王亿本.大众非语言传播的功能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18.。媒介进化过程强化了人的话语信息传播功能,也拓展了网络普世价值观念的话语信息传播空间,对于意识形态话语权生成的基础载体造成了传播层面的困扰和阻碍。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可以优化符合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建设和社会全体成员价值选择需求的新媒体生态环境,辩证分析网络普世价值观念在我国流行的客观性,将巧妙性和艺术性有机结合,强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说服力、亲和力和批判力,为净化新媒体网络空间,掌握自媒体意识形态话语权奠定理论基础。

(二)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增强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

“要将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注]人民网.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 [EB/OL].[2014-02-26].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0226/c1024-24463872.html.从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属性来看,它是新时代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价值指向。新媒体视域下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生成应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一方面要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解释力,从内容构成维度来看,每一种意识形态都可以看作是一个完整而独立的解释系统,这个系统包含人与自身思维、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多重关系的某种解读。解释力的强弱取决于意识形态的规范性,也就是理论与实践是否统一。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这里所说的能否“抓住事物的根本”是意识形态理论是否具有解释力的决定因素。这需要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逻辑严密、内涵丰富科学理论的系统阐释,引导社会全体成员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实质和本质内涵,防止网络空间“去意识形态或意识形态终结”不良社会思潮的传播和宣传,尤其是那种将我国的民主、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视为“西方意识形态的翻版或逻辑演绎”等论调的散播和炒作,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新媒体语境中“领头燕”和“桥头堡”的引导作用。另一方面要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亲和力,从意识形态表达方式的角度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对于广大的社会成员而言接受起来比较困难。由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网络空间传播过程中要努力实现“网络与现实社会的融合,……在表达方式上注重人性化与本土化的话语”[注]卢岚.思想政治教育空间转向的理论阐释与实现路径[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35.,尽量避免照本宣科式、抽象化、概念化的呆板宣讲,积极倡导联系社会现实、彰显时代特色、围绕网民关注热点和焦点的宣讲方式,以富有亲和力的话语表达方式结合形象具体的实例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意识形态理论进行条分缕析的阐述与紧接地气的解读。在这方面,习近平同志的话语表达风格堪称典范,他常用老百姓耳熟能详的话语来表达治国理政新思想、新理念,如用“打铁还需自身硬”来比喻党的建设的重要途径,用“系好人生的第一个扣子”来形容理想信念的重要价值等,既简明扼要,又极富魅力,对于增强广大社会成员政策认同感,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传播力和感染力具有重要现实指导意义。

(三) 培育健康科学网络社会氛围,彰显意识形态人文关怀功效

伴随着我国发展新时代的到来,我国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各个领域发生了深刻变革与深度调整,但同时也在不同程度上造成部分社会成员思想观念、价值诉求层面的微妙变化,并将这种变化通过网络话语方式反馈到新媒体中,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不良网络社会心态。由此,培育良好网络社会心态对于新媒体意识形态话语权生成至关重要。一方面,要坚持将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通过微信、微博、社区论坛、网络直播、慕课、微课等新媒体平台拓展广大社会成员表达利益需求、适应身心特点的平台,畅通广大社会成员价值诉求的表达渠道,解决好广大社会成员合法、合理宣泄情绪表达观点的“需求端”问题。另一方面,要坚持深入民众、了解民众与回应民众相结合,统筹好国家需求与民众需求间的关系,国家层面从顶层设计方面规划好、部署好、建设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教育体系。所谓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代表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要求的系统化了的思想理论体系,是自觉反映并服务于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的思想上层建筑,它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思想武器”[注]张艳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基于和谐社会的视野[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42.。应牢牢坚持其始终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根本宗旨。要建立健全好网络社会心态预警机制、意见反馈机制和舆情化解机制,通过新媒体完善国家、社会和民众的沟通交流平台,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及时、有效回应广大民众的利益诉求和心理困惑,着力回应关乎广大网民切身利益的社会敏感问题和网络热点问题,善于运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日常话语进行沟通交流,促进良性互动,让意识形态话语在新媒体平台迸发强大生命力,最大限度地体现意识形态话语人文关怀的理念品质。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意识形态之所以能在中国大地落地生根,不仅在于其科学性,而且在于其能与中国文化传统、现实国情和广大民众的社会心理结合起来。”[注]马书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需要处理好五大关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5):7.

五、 维护国家利益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网络空间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价值旨归

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上,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主要矛盾的转化影响着社会各个领域,网络空间也概莫能外。据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调查:“截至2018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8.02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7.7%。”[注]中央网信办.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8-08-20].http://www. cac.gov.cn/2018-08/20/c_1123296882.htm.庞大的网民规模必然造就与之当量相匹配的网络话语表达主体。新媒体已成为一种新的赋权方式,“它通过个体、群体或组织等获取信息和表达思想,为采取行动和改变现状提供便捷与可能”[注]刘晶晶.公共传播视野下我国网络赋权的传播特征[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5(2):121.,并日益成为意识形态博弈的前沿阵地。

(一) 厘清“为谁建构”的价值目标

新媒体视域下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生成路径必须坚守“为谁建构”的价值目标,才能摆脱意识形态特别是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被构建”和“被描述”的境地,更加牢固地掌握意识形态的主导权,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向新征程保驾护航。“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与其利益相关。”[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87.从国家层面看,阶级社会里“国家是统治阶级中每个个体借以实现其共同利益的形式”[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32.,这里所指“共同利益”实质上就是国家利益。作为国家重要统治形式的意识形态(狭义上特指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作为统治阶级共同利益的自觉理论表达,其宗旨就是竭力巩固和加强国家利益。也即是说,意识形态话语权生成的根本目的就在于维护、发展和实现国家的共同利益。在实践形态层面,意识形态话语表现为规范的思想观念、价值体系的信息表达载体。基于此,在新媒体视域下生成意识形态话语权必须坚守这一价值准则,才能真正体现国家意志和道路自信。

(二) 坚守“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要旨

从个人全面发展看,人类历史发展本身就是一个不断生产人自己的全面性、不断发展人自己的普遍性的过程。国家和社会存在的根本价值就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导社会成员自由展示自身才能。“社会和国家的目的在于使一切人的潜能及能力在所有方面都能得以发展和展现”[注]黑格尔.美学:第1卷[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59.,意识形态话语权作为国家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建设内容,其构建过程同样强调人在社会和国家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并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衡量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的核心指标。新媒体视域下意识形态话语权生成过程同样不能偏离这一价值目标,在网络空间内仍要以增强人的主体实践性、满足人的自我实现。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89.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党和国家始终如一的理想信念,也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最高追求。由此可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语境下,国家利益和人的全面发展需求是相互融合、彼此依托的有机统一体。新媒体视域下意识形态话语权生成的最终目的就是满足国家利益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促使各方主体成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自觉传播者、坚定信仰者和切实践行者。

六、 结 语

新媒体已从“单一信息媒介”向“多维社会媒介”转换,“网络空间”已发展为与“学校”“家庭”“社区”等现实环境并存的新维环境,“数字时代”“网络世界”已成为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向。网络空间意识形态话语权事关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全局,在新媒体视域下,应以大方略、宽视野的站位与高度,不断增强网络空间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研判和阐释能力,牢牢把握网络空间意识形态话语权,努力将网络空间建成新时代亿万民众的共同精神家园,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网络共同体意识,维护网络共同体利益,实践“真正的网络共同体”[注]亓光,许佳.论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与阶级斗争理论的内在关系[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12-14.。

猜你喜欢

话语权视域网络空间
新时代我国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
对戊戍维新派思想家心路历程的思考——以“启蒙自我循环”为视域
“一带一路”视域下我国冰球赛事提升与塑造
基于养生视域论传统武术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网络空间攻防对联合作战体系支援度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网络空间安全》订阅单
《网络空间安全》订阅单
《网络空间安全》订阅单
媒体话语权对社会工作发展的影响
中国不断提升国际宇航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