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年人生死观纪实

2019-01-04周静静童佩高钰琳

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 2019年3期
关键词:调研医疗老年人

周静静 童佩 高钰琳

生老病死,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生命历程。但我国对于死亡比较避讳,很多人不愿意谈及。当面对老年人和临终患者时,死亡更是成为一个禁忌话题[1]。老年人在面对年龄增长、疾病、衰弱、失能等负性事件时,常常会联想到死亡。他们怎样看待生命与死亡呢?本课题组于2018年6月到9月,在广州市两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两家医院以及两家养老院开展社会调研。期间,接触了六百多位老人,倾听他们的故事,了解他们对人生的看法。他们中有土生土长的广州人,也有来自广东其他市县以及其他各省份的人。与预想不同,大多数人对死亡这个话题并不避讳,甚至会主动提及。总的来说,他们对死亡的态度主要有四种,与傅伟勋教授[2]在《死亡的尊严与生命的尊严》一书中提到的末期患者对待死亡的态度一致,即“不愿接受地被迫接受”“无可奈何地被动接受”“自然而然地接受”“基于宗教性或精神性的正面接受”。

一、不愿接受地被迫接受

过度医疗问题在当下备受关注[3-4]。在医院里能见到很多处于临终期的老人接受着过度医疗,生活质量处于较低的水平。这类老人无法接受死亡,表现出较强的死亡焦虑,主要表现在期望通过治疗来维持生的希望,又或者通过服用保健品期望延年益寿。在调研中,有不少老人会拿出自己买的保健品或“神药”来咨询,同时列举出自己身体好转的表现来期望我们认可“神药”的作用。在他们看来,仿佛得到了医务人员的认可,他们就能更长寿。如傅伟勋教授书中提到的那样,这类老人不可能死得甘心,也没有办法坦然地面对死亡,一定要挣扎反抗到底,他们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对死亡的惶恐中[2]。分析可能原因有:①出于对死亡的未知,不知道死亡后的世界是怎样的,害怕死亡后被火化、被埋葬;②出于对家人的牵挂和不舍,眷恋已有的好生活;③有“虚度人生”的感觉,就像黑泽明导演的日本影片《生之欲》中的渡边先生一样,在得知自己不久于人世时开始感到焦虑不安,因为回首过往的生活,以前的自己似乎像木乃伊一样地活着,“不敢死,因为不知为何活到现在”;④对回归终极虚无的恐惧,害怕若干年后,将没有人记得他们,整个世界上都没有了他们存在过的痕迹。

二、无可奈何地被动接受

由于家庭结构和养老观念的转变,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成为了空巢老人,也有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选择机构养老。其中部分老年人不能适应孤单的生活,往往会主动提及“孤独”和“不能自主活动便自杀”这两个话题。其中有一位很靓丽的八十岁的奶奶,她独自居住在养老机构,老伴去世了,孩子们极少来看她,在好友因老伴的离世而选择了自杀后她常感孤独。平时为了打发时间,她每天早晨六点钟起床,去一个来回需要4小时的市场买菜。她说,节假日期间独自待在房间里,面对空荡荡的走廊便更觉得有一种蚀骨的孤独感要将她吞没。每当护工和其他老人问她节假日如何度过,她都只好撒谎说孩子们接她回家。节日当天,她一个人去超市、公园,从白天逛到晚上,回去后便按照白天想象的那样,跟别人绘声绘色地描述节日如何开心,跟孩子一起都吃了些什么……她说以后身体健康状况差了,不能自理了,她也会选择自杀。访谈中遇到的老人有些甚至已经设想好了多种自杀方式。看上去他们接受死亡,但这更像是一种被迫的接受。因为身体没办法自主,没有经济能力,没有家人的关怀,便觉得人生没有价值和意义可言,无可奈何,只能选择死亡。对于这类老人,课题组尝试借助意义疗法[5]的理念,试图帮助他们找到活着的意义。这位奶奶在课题组成员的鼓励下决定重拾对电子琴的爱好,她表示即使身体差了,只要手指还能够弹出美妙的琴声,也能体会到生活的意义。

三、自然而然地接受

经历了战争和“文化大革命”,有一些老人比较豁达乐观,对现状也比较容易满足。他们从苦难中走过,认为“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现在的生活已经可以用“岁月静好”来形容了。他们对于疾病和死亡也能够顺其自然坦然面对,不会想着去自杀,也不做过度医疗。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八十四岁的老先生,他进入养老院前就签署了《预立医疗自主计划书》(在不可治愈的伤病末期或临终时的医疗指示如是否插管、是否做心肺复苏,可以让人们在清醒的时候提前做出决定)。他很清楚这里可能就是人生的最后一站,以后很可能就死在这间房里了。所以在入住养老机构的第一天就签了这份计划,交了一份给养老院的负责人,希望临终的时候能有尊严地离开。他把房间重新整理布置成自己喜欢的样子,又根据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自创了一套适合自己的运动,活在当下,乐观接纳死亡。这一类老人受我国传统文化影响,认为生老病死就像春夏秋冬四季更替一样自然,与其为将来的死亡而苦恼,不如好好地活在当下,享受当下的每一刻。在他们看来,生命和死亡都要有其质量和尊严。

四、基于宗教性或精神性的正面接受

夕照映晚霞,层峦叠绯光。这类老人在晚年仍然像年轻时一样追求充实并熠熠生辉的精神生活。一位正在住院的老人说:“一个人一定要有爱好,有爱好才有精神寄托……要培养自己的爱好,有所追求,并勤奋、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还要善于利用业余时间去学习,爱因斯坦也曾说过‘人的千差万别主要在业余时间上’。”他喜欢每天在方正格子间用毛笔挥洒恣意豪情、在三尺讲台上传道授业解惑……人要把实现人生价值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他说毛主席曾告诫我们,“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把人民装在心中”。他以教书育人为己任,培养了很多优秀的学生,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在调研中也经常听到老人们说保尔·柯察金的那段话:“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感到羞耻。”这类老人往往有着自己的人生理想与追求,对死亡的坦然主要基于自身价值的实现。

除了追求人生目标外,还有部分老人追求一种更崇高的价值,也以一种更加坦然的态度去面对死亡——捐献遗体。在调研中见到不少老人在家人反对的情况下逐个说服家人,最终达成捐献遗体的心愿。调研期间,我们也帮助了一位不清楚捐献途径的老人联系学校遗体捐献登记中心。当我们告诉她学校负责遗体捐献的老师会过去和她商讨相关事宜的时候,被她激动的神情所触动。这类老人有着不可动摇的高度精神性信念(即为国家的教育和医疗做贡献),超越了死亡。他们面对死亡不仅有坦然,更是深受道家“生死齐一”信念影响,认为生也自然,死也自然,气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死亡只是回归大地的一种方式。他们期望肉身分解回归大地之前,能够对他人、对社会有所贡献。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如何实现老年人成功老龄化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问题。与老年人谈论死亡,在一定程度上促使老年人回顾人生,完成思索和重建生命意义的过程;了解老年人的死亡观,为有针对性地开展老年人的生命教育提供依据,引导老年人积极对待老化、疾病与失能等负性事件,促进老年人成功老龄化。

猜你喜欢

调研医疗老年人
《现代仪器与医疗》2022年征订回执
认识老年人跌倒
《现代仪器与医疗》2022年征订回执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新型医疗废弃物焚化舱
“三注重”扎实做好调研工作
人大到基层调研应做到“三不”
调研“四贴近” 履职增实效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