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对高危妊娠患者心理状态及分娩的影响
2019-01-04王颖
王 颖
(吉林市吉化集团公司总医院,吉林 吉林 132021)
临床中妊娠常见的高危因素主要包括高龄、合并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母婴血型不符导致的溶血风险等。高危妊娠患者受病情影响,容易产生抑郁、焦虑、恐惧等负性情绪,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因此有必要加强临床护理。为了探讨科学的护理方式,本文就护理干预对高危妊娠患者心理状态及分娩的影响进行了如下探索。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8年3月医院收治高危妊娠患者112例。纳入标准:①符合《妇产科学》[1]中高危妊娠的诊断标准;②自愿接受阴道试产。排除标准:①认知障碍;②精神病;③沟通障碍;④阴道分娩禁忌症;⑤视力障碍。采用黄橙双色球法将其分成两组,每组56例。观察组患者年龄23~42岁,平均(28.52±2.17)岁。对照组患者年龄23~41岁,平均(28.14±2.49)岁。组间基线数据比较同质性良好。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遵医嘱用药、讲解注意事项、抗感染等常规护理。观察组在上述基础上实施护理干预:(1)心理疏导,耐心为患者讲解各项检查的意义、必要性,在病区张贴宣传画,主动与患者沟通和交流,纠正患者错误认知,结合患者心理状态、性格、受教育程度给予患者心理疏导,耐心倾听患者主诉,采用听音乐、阅读、种植绿植等方式转移患者注意力,放松患者紧张情绪。(2)信息支持,使患者掌握听胎心、数胎心、自我监护的技巧,做好数据记录工作。在产检期间为患者详细讲解患者的病情变化、疾病现状,及时答疑解惑。(3)社会支持,积极争取患者丈夫、亲人的支持,使家庭成员意识到家人支持对调节患者负面情绪的益处。(4)加强产前监测,包括血压、体质量水平、胎心、饮食等,全方位了解患者病况,制定相应的分娩预案。(5)重视随访,与患者及其家属保持紧密联系,每2周进行1次随访,了解患者有无异常情况,提前告知产检时间。
1.3 观察指标
参照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评价护理前和护理后3个月患者的心理状态,共24项,采用5级评分法评价(0~4分),临界值如下,重度抑郁24分、中度抑郁17分、轻度抑郁7分。对比分娩方式。
1.4 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输入SPSS 23.0,以x2检验无序分类资料(%、n),以t检验定量资料(x±s),P小于0.05,提示有差异。
2 结 果
2.1 心理状态评分对比
护理前后,观察组患者的抑郁评分依次为(21.25±4.17)分和(7.52±3.14)分,对照组患者的抑郁评分依次为(21.58±4.36)分和(11.36±4.27)分,组间数据对比,护理前,t=0.409,P=0.342;护理后,t=5.422,P=0.000。本组护理前后比较,观察组,t=19.683,P=0.000;对照组,t=12.532,P=0.000。由此可知,护理前组间评分对比无显著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护理后的抑郁评分显著高于本组护理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分娩方式比较
根据妊娠结局可知,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剖宫产率分别为28.57%(16/56)和48.21%(27/56),组间数据对比,x2=4.567,P=0.032,观察组剖宫产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宋亚琴等]实践后发现,临床中对高危妊娠患者实施护理干预的剖宫产率为20.0%,明显低于常规护理高危妊娠患者的32.5%,且前者可显著调节患者负性情绪,值得推广。结合本文研究结果可知,护理前组间抑郁评分无显著差异(P=0.342),护理后观察组抑郁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0),且两组护理后的抑郁评分均明显低于本组护理前,表明观察组抑郁情绪改善效果更加显著。观察组剖宫产率显著低于对照组(28.57%VS48.21%),说明观察组采用的护理模式能够有效减少剖宫产,改善妊娠结局。初步分析可知,观察组采用的护理干预通过心理疏导、信息支持、社会支持,可利用注意力转移法、健康知识讲解等形式,增进患者对健康知识的认知和了解,疏解不良心理情绪。同时积极争取家属配合,促使患者在家人和医护人员的共同支持和陪伴下增强治疗信心。配合产前监测能够充分掌握患者病情变化情况,以便及时对症处理,从而达到缓解患者负性情绪,降低剖宫产率的干预目标。
综上所述,采用护理干预对高危妊娠患者实施护理有助于调节患者抑郁情绪,降低剖宫产率,因此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