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津县城乡融合促乡村振兴的经验启示
2019-01-03
摘 要:河南省孟津县利用近城带郊的区位优势,发掘自身生态文化优势与城市先进要素相结合,促进生态绿色产业发展,走出了一条农业提质增效、农村繁荣发展、农民增收致富的乡村振兴新路子。
关键词:城乡融合;文旅产业;乡村振兴
近年来,孟津县委、县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河南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及考察河南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突出位置,聚焦“二十字”总要求,着眼“五个振兴”,以乡村振兴“1-2-28”部署为抓手,充分利用近城带郊的区位优势,对接城市市场,对接城市要素,促进自身生态文化优势与城市先进要素相结合,大力发展生态绿色产业,走出了一条农业提质增效、农村繁荣发展、农民增收致富的新路子。孟津县先后获得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十强县、河南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示范县等荣誉,成为城市化地区乡村振兴的典范。
一、孟津县实施乡村振兴的主要做法
孟津县地处河南省中西部,北依黄河,南融洛阳,东与偃师相连,西与新安接壤,素有河图之源、六朝帝京、邙山福地、黄河明珠之美誉。全县辖10镇、234个行政村(社区),面积758.7平方公里,人口46万,其中乡村人口40.6万,耕地面积56.3万亩,农民人均耕地1.39亩,2018年农业总产值45.6亿元,粮食总产稳定在2亿公斤左右,是一个典型的郊区农业县。
(一)做好产业定位,大力发展绿色观光旅游农业
乡村振兴,产业为基。与其他乡村不同,孟津最大的优势在于临近河南第二大城市——洛阳市。洛阳市拥有713.7万人(其中市区人口224.9万),是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随着城市集聚效应的增加和城市居民生活素质的提高,城市人口对优质绿色农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农业的观光、旅游、文化等多种功能凸显。瞄准这一优势,孟津县聚焦农业现代化,坚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三产融合发展为引领,以特色发展为方向,强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得到持续提高,连续多年走在省、市前列。孟津县制定了“十三五”高效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和沟域经济规划,明确“一镇一品、一村一品”产业规划,大力推进新310国道、孟扣路、小浪底专用线、会小路四条高效观光农业产业带建设,重点打造黄鹿山小浪底休闲度假区、瀍河休闲观光区等四条沟域经济带,加快推进“多彩长廊”国家级田园综合体建设,努力以产业兴旺推动群众生活富裕。孟津县还大力实施质量兴农、品牌富农战略,推动农业规模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全县蔬菜面积15万亩,草莓面积1.5万亩、红提葡萄面积6000亩、精品西瓜面积5000亩,地理标志农产品孟津梨、孟津西瓜、孟津葡萄、孟津黄河鲤鱼4个,“财丰”草莓、“慧源”蔬菜等一系列孟津特色农产品享誉省内外,获得“国”字号奖项10余个。同时,孟津充分发挥现代农业资源和都市近郊优势,大力整合农业园区、田园风光、黄河湿地等旅游资源,深化农旅、文旅融合发展,建成500亩以上特色农业园区55个,国家五星级园区2家、四星级园区4家,形成了“三季有花、四季有果”的农旅品牌和万亩优质水稻、万亩孟津贡梨、万亩无公害蔬菜等一批“万字号”农业项目,精心打造了梨花节、桃花诗会、西瓜采摘节等20余个农业观光节会,2018年接待游客320多万人(次),引爆了“来孟津耍吧”都市观光休闲旅游品牌。2019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河南主会场活动在孟津卫坡举行,短短几天接待游客30多万人(次)。该县还大力推动“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扎实推进“12510”电商工程,建成送庄特色果蔬、平乐牡丹画、朝阳唐三彩、会盟黄河名优特产等一批淘宝村,推动更多农产品走出孟津,走向全省、全国乃至全球。
(二)鼓励返乡创业,强化乡村振兴的人才支撑
实现乡村振兴,人才是支撑。农民工长期在城市打工就业,增长了见识,积攒了资金,学到了技术,是乡村振兴主力军。孟津县顺应农业农村发展新形势、新变化,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着力培育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以吸引农民工和爱农好乡人才下乡,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智力支持。一是充分利用县职教中心、镇党校、村“三新”大讲堂、党员教育培训基地、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等资源,开展以实用技术为主的技术培训。注重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全县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6家,市级64家;家庭农场90家,其中省级示范家庭农场1家、市级9家;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1000余家,其中国家级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6家、省级8家、市级42家,合作社会员达2.1万人,带动农户3.6万余户,成为孟津田畴沃野间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生力军。二是出台《孟津县农民工返乡创业工作实施方案》等文件,在准入、税收、土地、融资、激励、环境等方面制定灵活有效的政策措施,有针对性地扶持返乡农民工创业兴业。逐步探索完善养老、失业、医疗、住房、教育、社保等保障政策,解除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后顾之忧,促使其安心创业。全面落实《就业创业奖补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和其他促进就业创业奖励性政策,县财政投入担保基金7000万元,累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2亿元,累计返乡创业2万人,“回孟津干吧”正成为继“来孟津耍吧”之后的孟津新名片。返乡创业带动就业13万余人,农民通过土地流转、土地入股等方式获取了土地流转金、务工薪金、入股股金,戶均增收2000元。返乡农民工吕妙霞成立孟津县京孟种植专业合作社,返租土地1200亩,建设草莓大棚420座,带动周边群众发展草莓种植3万余亩,带动农村家庭妇女、残疾人困难家庭5000余人就业创业。三是开展乡土人才联络和回归“十个一”活动,建立了县处级领导干部联系镇、镇党委书记联系重点村、村支部书记联系重点人的乡土人才联络和回归工作机制。将118名返乡乡土人才纳入村后备干部队伍,高标准完成村“两委”换届选举,有122名复合型乡土人才进入村“两委”班子。新当选的村级班子年龄、学历、能力“三个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县村“三委”干部中35岁以下的67人,村支部书记40岁以下的15人。会盟镇小集村原来是个后进村,乡土人才张进伟任村支部书记后创办了“洛阳天下秀农业公司”进行肉牛养殖,带动全村人均增收500元。
(三)活化传统资源,促进乡村民间文化资源增值
在城市化过程中,乡愁的滋生促成了乡村传统文化资源和农业景观的增值升值。孟津县大力推动文化发展、文明创建,着力夯实乡村振兴“硬支撑”。一是在全县范围内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唱、说、写”工程,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广场、文化街道、主题小游园、榜样一条街、价值观宣传一条街”建设工程,大张旗鼓表彰“身边好人”“道德模范”“致富能手”,营造了向上向善的浓厚氛围。以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为引领,坚持全域创建、全民创建、全面创建,建设县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个、镇级实践所10个、村级实践站28个、家风家训展示馆22个。朝阳镇卫坡村依托古民居建设了乡愁博物馆。二是全面完成基层文化服务中心提升改造,建成镇级城市书房12座,建成村级文化广场336个、乡村主题游园132个。扎实开展“欢乐孟津”“百场公益性演出”“送电影送戏曲下乡”“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等活动,创新推进河洛大鼓《十九大颂歌》《乡村振兴福满人间》、戏曲《乡村振兴看孟津》进村巡演,把更多的优秀文化送给农民群众。扶贫戏剧《瀍河湾》《时来运转》被评为中原戏剧类重点剧目。三是坚持保护固态、传承活态、发展业态,深入挖掘唐三彩烧制、牡丹画创作、剪纸、杂耍、书画、戏曲等民间艺术、民俗活动,保护乡土文化特色,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让农村别具韵味,让人们留得住乡愁。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着眼于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朝阳镇南石山村通过盘活“唐三彩”特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年产值超3亿元,成为文化致富的有力典型。平乐镇平乐村以牡丹画产业发展为龙头,年销售牡丹画40万幅,销售收入达1.5亿元,探索出了一条依靠文化传承建设美丽乡村的发展模式,入选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十大模式。
(四)提升村庄颜值,让乡村更像乡村
大力推行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守护拓展绿色空间,打通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的通道,让土地长出金元宝,生态成为摇钱树,让田园风光、秀美乡村成为聚宝盆,让孟津乡村始终成为令人向往的美好家园。一是让乡村美起来。坚持规划先行,完成全县村庄布局规划并通过专家评审。在《孟津县域乡村建设规划(2015—2030年)》基础上重新调整村庄建设规划,通过评审12个,取得初步成果20个,正在编制149个。明确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为“书记工程”,按照“村里村外,不见垃圾;房前屋后,见缝插绿;厕所污水,一并治理;清洁家园,人人出力”的要求,大力开展垃圾清零、一村万树、厕所革命、拆违治乱等工作,累计建成镇级垃圾中转站16个、污水处理厂8个、村级垃圾中转点230个、污水处理站33个、人工湿地7处,新铺设农村污水管网22.1万米,年度1.45万座旱厕改造任务全面完成,“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城乡环卫一体化全覆盖,拆除农村“四房”(违建房、危险房、偏杂房、闲置房)35万余平方米,栽植绿化苗木58万余株,建成“绿庄”56個,农村正在由“一处美”向“处处美”转变。二是让生活好起来。坚持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大力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让农民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日子。建成农村老年幸福院134个,实施安全饮水巩固提升项目62个,乡村道路硬化项目83个,成功创建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城乡客运、水、电、网络、电视覆盖率达100%,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农村也能连上WiFi、洗上热水澡、用上抽水马桶。三是让生态优起来。守牢环境保护底线,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统筹推进“两河两渠”治理,严格落实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计划,全县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设施配套率达90%,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5%,今年以来孟津空气质量多次位居全省前列。
(五)聚力组织振兴,夯实乡村振兴保障
在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较高级阶段,“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成为常态,如何把各类社会资源用好用活,孟津给出了答案——以坚强的基层组织引领乡村振兴。聚焦农村社会新变化、新矛盾、新问题,围绕“组织振兴、治理有效”目标,积极构建党建引领、三治并进、服务进村的“1+3+1”乡村治理体系,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良好的组织基础。一是提升基层组织战斗力。牢固树立一切工作到支部的鲜明导向,持续落实洛阳市委“河洛党建计划”,实施党群服务中心“四统一”规范化提升工程,建成“三新”大讲堂393个、党建游园和党建广场168处,基层组织凝聚力得到持续增强;扎实开展“五星支部”创建和党支部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大力推行“党员积分管理”、党员联系户“1+10”工作法,切实在全县叫响做实“有困难找党员,要服务找支部”。朝阳镇现有党员2061名,而这2061名党员却将全镇几万名群众紧密地连在了一起——“红白大事必到、生病住院必到、急难重活必到、代办事项必到、思想波动必到”,党员的挂钩入户形成了党和政府对农民群众的“无死角服务”。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成立镇级集体经济合作联社10个,村级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228个,全县有集体经济收入的行政村(社区)220个,占96.5%,其中集体经济收入5万元以上的196个,占89%。二是营造农村善治新局面。坚持把自治与法治、德治贯通起来,确保农村社会和谐稳定。提高自治“原动力”,推行村级“小微权力清单”、村账组账镇管和村务公开等制度,学习推广“枫桥经验”,持续用好“一站三会”,督导农村规范运用“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着力实现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常袋镇马岭村通过“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研究村污水处理厂、乡村书屋建设事宜,得到了群众的积极支持,群众自发拆除自家违章建筑。三是奏响脱贫攻坚大合唱。启动“支部连支部、同奔小康路”活动,建立“组织联村、支部联组、党员联户”脱贫帮扶机制,选派63名第一书记和2000余名帮扶干部,成立了209个村级脱贫攻坚责任组,特别是在脱贫任务较重的镇成立了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担任指挥长的3个战区指挥部,持续打好产业扶贫、就业创业扶贫、生态扶贫、金融扶贫“四场硬仗”,扎实开展健康扶贫、教育扶贫、扶贫助残、易地扶贫搬迁、危房改造清零、扶贫扶志“六大行动”,全面实施交通扶贫、水利扶贫、电网升级和网络扶贫、环境整治“四项工程”,推动脱贫攻坚取得了扎实成效。2018年年底,全县已实现6369户18714人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降为1.9%。
二、孟津县城乡融合促乡村振兴的经验启示
乡村振兴是一个长期战略,要在现有基础上实现乡村振兴的最终目标,必须分区推进。根据河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全省城乡区域发展空间分为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孟津县位于河南省中西部丘陵山区,与洛阳市区毗邻,传统文化资源丰富,兼具城市化地区和丘陵山区的双重优势。孟津县之所以在乡村振兴中取得了进展,最根本的经验就在于其吃透了自身优势,在联城带乡、城乡融合上做足了文章,走出了一条城乡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
第一,充分对接城市市场
农业的生产在农村,但消费市场主要在城市,乡村振兴要把不断升级的城市市场作為发展的原动力,把乡村打造成为城市的菜园、果园、花园、游园。孟津县在制定乡村振兴规划时,以“1-2-28”为总体部署,把“洛孟”融合促进乡村振兴放到重要位置。充分发挥“洛孟”融合的机遇和优势,探索走出一个“把强县和富民统一起来、改革和发展结合起来、城镇和乡村贯通起来”的孟津特色乡村振兴之路。通过“洛孟”融合推进空间优化,把孟津建设为洛阳的菜篮子、果园子、后花园,有力地促进孟津乡村发展。一是推进“一中心六组团”战略布局,按照“产业承接、交通连接、生态对接”的发展路径,以产业走廊为杠杆,以综合交通为骨架,以生态文化为基础,融入区域发展,成为洛阳北部城市发展区一个强力的核心增长极。二是依托自己独特的交通区位优势,通过“洛孟”融合带动,把自己融入洛阳市半小时生活圈。县内有洛阳北郊机场,焦柳铁路南北纵贯孟津,二广高速、连霍高速、济洛高速纵横县域,黄河孟津段有5座铁路、公路桥分别和山西、河北、焦作、济源等省市相通,310国道、207国道、洛常公路等交通干线在境内纵横交叉,形成的航空、铁路、公路、水运立体交通网络,有利于对接洛阳中心城区发展,承接洛阳市溢出效应,实现“洛孟”间产业融合。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和社会管理的融合发展,有利于打造城乡统筹协调的发展格局,带动孟津县乡村振兴。
第二,积极引入先进生产要素
没有城市先进要素的活水,乡村振兴的文章就难以做大做成做美。乡村振兴具有外源性,是在整个区域工业化、城镇化后期,由于外部先进要素的溢入和外部市场的拉动,在较低的发展水平上通过本地绿色资源与先进要素的结合,实现一种以绿色农业为基础的全新的产业“跃升”,从而带动乡村全面发展。
由此,要想在这轮乡村振兴中胜出,必须引入人才、资金等城市先进生产要素。孟津县高度重视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和高层次人才的引进,有力支撑了乡村各项事业的发展。特别是该县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以返乡农民工、中高等院校毕业生、科技人员、乡村能人等为重点,加强服务指导,加大扶持力度,积极培育典型,全县农村创业创新风生水起,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为加快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能,荣获“河南省返乡创业示范县”。
目前,全县拥有外出务工经历农民(居民)约11.5万,占全县总人口46万的25%;全县返乡务工人员进行创业的约1.8万,占全县总人口46万的3.9%,占外出务工人员的13%,农民工返乡创业热潮已经显现,“回孟津干吧”成为孟津新的名片。
第三,活化乡村绿色文化传统资源
在城市化发展的高级阶段,在乡愁泛滥的市场驱动下,传统的乡土资源的价值开始上升,孟津县重点培植“孟津文化+乡村旅游”,通过特色文化旅游协同助推乡村振兴。一方面,打造孟津文化品牌。孟津位于万里母亲河黄河和千年洛河之间,是举世闻名的中华两河流域中心。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充分发挥孟津5000年文明史的深厚文化底蕴,积极融入河洛文化、牡丹文化、黄河文化、丝路文化、青铜文化和书画之乡、唐三彩艺术等文化资源,以开发促保护,以保护促传承,推动以文化人、以文兴业,将文化“软实力”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硬支撑”。在乡村产业、环境、组织等各项发展中,处处体现“文化+”品牌,实现“文化+农业”“文化+旅游”“文化+人居”“文化+景观”“文化+治理”等,促进文化交流,有效提升品牌和知名度,扩大本土文化的影响力,打造乡村振兴的孟津文化品牌。另一方面,打造全域乡村旅游公园。构建一个旅游支撑中心:孟津县城。三个重点旅游板块:以黄河湿地、西霞院为重点的北部沿黄河乡村度假旅游板块,以S312乡村休闲旅游带、小浪底休闲农业旅游带为重点的中部现代农业休闲旅游板块,以卫坡古民居、南石山唐三彩、国色天香平乐牡丹画为重点的南部乡村民俗体验旅游板块。一个绿道体系:建设旅游干线绿道系统和景区绿道系统。五个旅游入口将孟津县建成形象特色鲜明、生态环境优美、旅游接待服务一流、旅游市场繁荣的以黄河生态为引领、以特色农业集群为支撑的孟津县全域乡村旅游公园。
第四,改造传统农业,做大高端绿色多功能产业
当前农业已经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提升农业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成为当务之急。孟津县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依托丰富的农业资源和洛阳都市近郊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增收为目的,大力发展绿色、优质特色农产品生产,提升农产品质量和竞争力,打造出现代农业园区的孟津样板。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孟津积极引导支持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种植业结构,发展特色高效种养业;突出品牌战略,增强农业发展的集聚和品牌效应;依托“农业+旅游”模式,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观光农业。通过改造提升第一产业,培育壮大第二产业,创新拉动第三产业,做好产业链相加和融合,有力推动了孟津农业农村的高质量发展。孟津县先后获得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十强县、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典型县范例、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等荣誉。
第五,发挥基层组织的引领作用
强有力的基层组织是乡村振兴的有力保障。孟津县不断加强党建工作,初步探索出了党建引领、“三治”并进、服务进村的“1+3+1”乡村治理体系,使乡村治理取得了明显成效,为乡村发展营造了良好社会环境。通过建设强有力的党员干部队伍,以党支部建设为核心、以民主议事为抓手、以机制创新为重点、以家风传承为关键、以品牌带动为支撑,积极发挥党支部的组织引导作用,带领群众发展经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强化社会治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同时,也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为全面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综上所述,孟津县通过“洛孟”融合,产业与文旅两个带动,28项工程支撑乡村全面振兴(分类推进的全域乡村规划编制工程,产业振兴方面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工程、优势特色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工程等,生态振兴方面的农业绿色发展工程、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程等,文化振兴方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先进孟津铸魂工程等,组织振兴方面的农村支部书记和村干部素质提升工程等,人才振兴方面的农民专业人才培育工程等,生活富裕方面的贫困户脱贫攻坚工程等共28项),厚植孟津农业生产优势、补齐农村发展短板,一村一策、一村一品、一村一景,全面提升农业农村的发展水平,探索出一条城乡融合的乡村振兴“孟津模式”。
三、对孟津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发展的建议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入快速发展与质量提升阶段,乡村人口规模和村庄还将持续减少,乡村分化趋势更加明显,复兴、消亡和整合态势并存,乡村的独特价值和多元功能是城市人乡愁梦的安放所在。出自孟津的河图八卦和由此而来的《易经》,成为河洛文化的源头,奠定了孟津人文之根、华夏文明源头的地位。孟津如何更好利用自身优势促进乡村振兴,提出两点建议。
第一,要强力打造孟津黄河文化品牌。孟津有着得天独厚的黄河文化资源,高峡平湖、黄河湿地风光迷人,59公里黄河河岸线是黄河中、下游分界点,国家特大型工程小浪底水利枢纽是治理黄河的伟大壮举。李白写下了“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王维写下了“家住孟津河,门对孟津口”等千古诗篇,伴着大河涛声,使无数人心驰神往。以黄河鲤鱼、黄河奇石、天生伏梨等为代表的孟津特产闻名于世。应以国家加强黄河生态保护为契机,结合孟津的传统文化及地理标志农产品,以孟津黄河生态湿地公园为抓手,引入专业机构进行谋划设计,把孟津独有的文化资源融入乡村景观中,把乡村振兴规划与全域旅游规划衔接起来,制定全县景观规划,让一草一木都为提升美丽乡村的颜值作出贡献。
第二,要强化城镇化的带动作用。乡村振兴的特点是城市先进要素的外溢及乡村自身的外源性,决定了应以发展新型城镇化为动力,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快县城和乡镇政府所在地的小城镇建设,优化调整其承载的产业规模和结构,使农村人口能顺利并彻底转移到城镇安稳就业,城镇有持续税收用于承担农民变市民的公共产品支出,同时新型多功能农业能够符合现代城市人的需求。在以县城及乡镇为载体的产业带动下,打造出“縣城-小城镇-村庄”三位一体的乡村发展格局。
课题组成员:程传兴、屈凌波、刘道兴、刘俊勋、刘云、刘海林、吴海峰、梅士杰、杨秋意
执笔:杨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