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普法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2019-01-03吐尔逊阿依·买合苏提张发新
吐尔逊阿依·买合苏提 张发新
摘 要:全民普法是适应新时代发展变化的要求,也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和提高全民综合素质的要求。全国经过了33年的普法实践,目前在西部偏远地区仍存在一些问题。本实践团队走进西部地区较为贫困、偏远地区的村庄、学校,深入了解其普法宣传工作,对以村庄为单位的普法宣传工作上的“难点”进行了调研研究,为此全面分析了原因,并对此提出了可行性的解决措施,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村民及青年对宪法为核心的法律的认识。
关键词:全民普法 现状分析 研究
一、目前基层普法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
(一)语言障碍,交流难
在我们下乡普法过程中,与当地百姓存在语言交流问题。在沟通时,当地人普通话水平普遍较低,他们听不懂普通话,我们也很难去听懂当地人想表达的意思,非常不利于普法工作的开展。
(二)文化水平低,普法教育难度大
深入青海边缘乡村进行宣讲时,我们发现当地农村劳动力多数都外出打工,只有老人与小孩留守家中,他们的接受、理解能力有限,对法律专业名词、概念和流程的认知非常低,法律意识观念较为淡泊。农民群众的文化水平整体较低,思想观念落后,小农意识思想比较严重,小学及以下的文化程度占90%。他们所掌握的法律知识十分匮乏,很多人“不学法”“不懂法”“不用法”,甚至“不信法”。不了解法律具体知识的他们认为法律途径不能解决他们遇到的问题,反而让小事夸大,伤了邻里感情。同时,由于村民们文化水平较低,加大了法律读本宣传的难度,对于普法宣传方式提出了更高的需求。
(三)观念保守,普法教育难度大
随着普法宣传工作的开展,我们意识到有些地区的民众思想观念保守,法律意识淡薄,接受不了新的事物,尤其对婚姻家庭,反家庭暴力方面,当事人在遭遇不公的对待时,一味地选择忍受、逃避,而不是用法律的方式去解决问题。
(四)参与率低,成效不明显
当我们进行宣讲时,发现到达现场的村民人数不多,基本保持在50至80人,虽然活动现场表现效果良好,但与都市社区相比,总体成效显微。
二、目前基层普法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结合目前青海省基层普法问题,根据我们团队的研究调查,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更深入的分析。
第一,因青海有多民族聚居的特点,还有当地衍生的方言特性,一般普法宣传都是通过普通话和一些专业术语来进行。这导致有些普法工作者听不懂,不能进行有效的沟通。语言是沟通的基础,语言沟通都成问题,导致其他的普法工作无法开展。
第二,近年来,我国大力加强法治建设,但边远农村因为特殊原因而成了法治“盲区”,农村并没有形成完善的法律体系,乡镇级法律机构多为司法所,且工作人员一般只有两至三人,他们涉及的基层法律工作内容繁重,压力大,很难创新普法宣传的方式方法,使基层法律工作缺乏一定的针对性。经过多年的普法教育,虽然农民的法律意识有所提升,但农村老年人口占比较多,导致农村整体文化水平较低,普法效果较其他地区相比欠佳。年轻人对于具体的法律知识了解度不高,在遇到实际问题时便束手无策。
第三,一是湟中县位于偏僻山区腹地,交通运输十分困难,自然环境恶劣,经济发展很不充分,大部分农民都是以农业生产作为生活来源,一辈子禁锢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面,文化素质较低,受教育水平不高,农村跟城市来往不密切。二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更多的农村村民特别是农村青壮年涌入城市,而留守家中更多的是老人、妇女和小孩。而这样的一部分人往往文化水平低、接受能力差,更甚者不识字,他们不懂法律并且法律意识相当薄弱,所以这样的农村村民较少参与普法活动。正是由于他们法律知识水平和法律意识都比较低,对法律缺乏信任感,从而不会应用法律的手段维护自己的权利。
第四,普法地区大部分村庄因地貌特征居住较分散、活动范围较广、外出务工人员较多,当地司法局、法院、村委会虽大力支持我们的普法活动,但也是有心无力,召集村民靠村支书挨家挨户通知,时间紧,任务重,很难取得良好的效果;且普法时间较为集中,部分村民家中需要务农或者有其他工作要忙,很难把大家在一个时间聚集在一起。村民大部分法律意识比较淡薄,如果没有遇到过法律问题,很少会去花时间了解这方面的知识,更不会去参与这种类似的普法宣传活动。如果普法对象宣讲的法律知识不贴近他们的生活,听起来也索然无味,如在宣传《宪法》时,团队过多地强调《宪法》的重要性,但忽视了《宪法》和村民自身具体的联系,就造成了村民不愿意听,也不爱听。这也是村民参与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针对基层普法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所提出的解决措施
第一,在进行普法工作时,我们可以寻找一些当地司法所的基层普法人员或者是本民族的大学生,与他们一起合作。他们熟悉当地情况,语言沟通也无障碍,在普法过程中视情况决定是否用当地语言交流,对于老人、小孩尽量用当地语言交流,对于当地年轻人、青少年可以用普通话交流,这样更有针对性,普法效果更显著,可以更好地完成普法宣传工作。
第二,加强基础法律机构的建设,编制更多当地专业的法律工作者,结合各个农村具体实际情况提出专门性、针对性和创新性的普法宣传教育方式,将普法宣传工作落实到每家每户。例如,在解决法律纠纷时可用农民通俗易懂的语言方式普及一些具体的法律知识;普法工作者结合自身所学与经验,讲述更多的法律案例,以贴切农民实际生活的方式让他们学习法律知识;在普法宣传活动中可采取漫画式的宣传资料,播放生动有趣的法律宣传视频等。对于理解度和接受度不高的农民群众一定要耐心并且细心引导,从实际生活中让他们感受到法律的权威性和法治社会的优越性。
第三,大力发展支持农村经济发展,而只有农村经济发展上去,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才能得到提高。发展农村经济首先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人民群众的经济利益得到满足,思想观念才会随之改变;加大基础教育的投入,加强普法教育和法制宣传,鼓励和培养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深入基层工作,高校应该和农村配合发展,共同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素养,进一步提升学习法律知识的能力和水平;应该根据农民的实际需要和特点,采用适当的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对于乡村干部和广大党员,由于他们的政治觉悟较高,可以进行系统的法制教育,增强法治观念,并充分发挥他们的领导表率作用,带领广大农民学法守法。对于广大农民群众,必须深入他们中去宣传和讲解与他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内容,使法治意识深入人心。
第四,創新宣传方式,加大宣传投入。团队在普法活动进行前,就去批发市场采购了一部分的洗衣粉、香皂,准备在普法问答环节作为礼品赠予村民。团队还印制了1000份宣传单,主要针对《宪法》《反家庭暴力法》《劳动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中一些重点的法律知识进行梳理,在普法现场进行分发,从而调动村民的热情;寻求当地司法局的帮助。活动准备的前期阶段,我们去当地司法局的普法宣传部门、司法所进行了深入的沟通并寻求他们的帮助,司法局的工作人员也给予了我们大力支持,并为我们的活动提供了大量普法宣传书籍、手提袋、抽纸,为青少年活动中心的孩子们提供一些作业本、字典等。而且在每次活动举办时,还有当地司法所的工作人员参与其中,为村民解答一些在实践方面出现的问题,这极大程度上提高了大家的积极性,为我们取得良好的普法效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重点宣传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的加快,涉及土地征用、房屋拆迁、工伤赔偿、劳务纠纷、土地流转、失地农民就业、农民的医保、养老保障等社会热点难点问题会产生大量的矛盾纠纷。因此,在新农村建设的法制宣传教育中,要突出维护农民合法权益这一主题,宣传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
同时引导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参与到新农村建设的工程中来,因此,高校应该助力于农村法治化;高校应该与农民耦合,高等院校提供专业法律信息支持和人才保障,新农村法治建设需要农民的大力配合,两者密切相连才能更好地促进新农村法治化建设。
这次活动不仅锻炼了青年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也使团队成员的综合能力有所提高,深化了我们对法律知识的理解,加强了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增强了我们的责任感和正义感,更加坚定我们法学生的学法用法信念,一定要努力学习法律知识,参与法治实践,培养社会主义法律思维方式,增强法制意识,敢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同时,本次青年大学生下乡普法活动受到各镇所的大力支持,有利于我们在当地法律宣传工作的开展,为法制社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七五”普法深入乡村,法律知识的宣传也有效地提高了当地村民的法律意识,增加了法律知识,营造了良好的法律氛围,帮助他们积极主动地了解和学习法律,认识法律的重要性和优越性,积极助推青海乡村普法宣传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