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医院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探讨
2019-01-03朱明霞
朱明霞
摘 要 随着近年来医疗体制逐步深化改革,医院的经营压力不断加大,医院必须通过加强内部控制建设来保障和促进其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2016年6月24日,财政部下發了《关于开展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包括公立医院在内的各行政事业单位要通过构建内控评价指标体系加强对单位内控建设进度和内控有效性的监管评价,了解单位内控存在缺陷和不足,积极地进行改进和完善,切实增强单位内控效果。本文从公立医院内控评价要素、内控评价指标设计以及内控评价结果运用三个方面探索构建了公立医院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希望能为公立医院相关管理人员进一步开展内控评价活动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 公立医院 内部控制 指标评价
一、公立医院内部控制评价要素
内控要素指的是在开展内控评价活动时需要重点关注的部分,是影响医院内控有效性的关键因素,也是后期建立医院内控评价指标的重要参考。单位层面的内控要素通常包含内控机制的健全程度,包括风险评估机制、内控监管机制、信息沟通机制、内控人才培养机制等;[1]内控组织结构的完善程度,如设置相应的内控职能部门以及内控岗位等;内控制度的可执行度,医院当前的内控制度是否切实地指导和约束了医院员工的工作行为,内控效果是否得到了有效提升。内控环境的优良程度,包括医院财务信息化建设水平和医院内控人员综合业务能力水平等。
从业务层面出发分析公立医院的内控要素,具体分为以下六个方面的内容。第一,预算业务方面,医院管理人员的预算认知水平,重视程度、预算编制范围、预算计划编制方法、流程审批程序、执行过程监督与反馈、预算绩效考评体系、预算约束管控作用等。第二,收支业务方面,收支业务归口部门、授权审批权限、收入时间节点、支出程序控制、票据及凭证管理规范、收支情况动态监管机制、收支数据分析等。第三,政府集中采购业务方面,采购申请、审核、付款等的不相容岗位分离、采购预算编制、预算超支处理方案、供应商准入标准、药品及耗材询价、业务合规性记录等。第四,资产业务方面,货币资金支出控制、资产购置的可行性分析、现金与实物资产清查盘点、药品及耗材质量验收、领用权限、保管维护、评估处理等流程管理细则、相应的责任追究制度。第五,项目管理方面,药品及耗材采购项目招投标制度、项目集体决策制度、方案合规性检验;项目监管单位资质及验收人员资质审核、现场管理制度等。第六,合同管理方面,包括合同签订对象资质审查、合同履行检查、合同纠纷处理、合同价款的结算以及账务处理等。
二、公立医院内部控制评价指标设计
公立医院在设计内控指标时,要遵循科学性、全面性、重要性、适应性以及可操作性的基本原则,按照相关的内控规范条例从医院的单位层面和业务层面设计一级内控指标,[2]结合医院的业务实际对一级内控指标进行细化分解。以药品和耗材内控为例,单位层面的二级指标包括药品及耗材内控体系构建及进度状况、相关制度条例的完备性、药品及耗材相关部门负责人员职责履行情况、不相容岗位分离控制情况、权力制衡机制以及信息化系统功能覆盖度等。业务层面的二级指标按照相关政策文件规定,结合医院的实际经营情况,从医院预算业务、收支业务、政府集中采购业务、资产管理、项目管理、合同管理等方面着手进行指标设计。结合药品及医用耗材实际,具体可设计药品及医用耗材预算指标、收支指标、采购指标、资产指标、项目控制指标以及合同指标。通过对相关指标进行深入分析研究,找出关键内控点,建立三级内控指标体系。结合一级单位层面指标细化进行展开说明,二级指标可细分为药品及耗材内控体系构建及进度状况、相关制度条例的完备性、药品及耗材相关部门负责人员履职情况、权力制衡情况、不相容岗位分离控制情况、信息化系统功能覆盖度。三级指标是对二级指标的细化分解,如对于制度的完备性指标可细分为采购申请制度、采购审批制度、流程管理制度、支出核算制度、政府采购制度、资产管理制度、项目立项与审核制度、验收与决算制度、合同订立制度、“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分级授权审批控制制度等。不相容岗位分离控制指标可细分为药品采购申请、审批、付款、验收、使用、管理、流转、处置等不相容岗位是否实现分离,相关分离岗位权责是否明确等。信息化系统功能覆盖度指标可分解为财务信息化系统功能管理模块是否覆盖药品及医用耗材全部的业务流程、系统是否严格限制了相关人员的操作权限及授权登记、系统能否实现药品及耗材管理等相关部门的数据信息共享传递,是否能自动地对部分数据进行收集和处理、系统能够切实减轻财务人员工作负担等。
建立内控评价指标体系后,医院可组织各业务部门负责人以及领域专家对指标项目进行打分,借助信息化技术工具按照指标的重要性程度进行赋权,建立起系统、量化的内控评价指标体系。同时医院可向党院办、采购部门、资产部门、财务部门等分别发放调查问卷,全面把握医院的内控体系运行情况,可利用模糊评价的方法对内控措施执行效果进行综合评价,得出客观、公正的内控评价结果。
三、公立医院内控指标评价结果运用
内控评价指标是公立医院内控人员开展内控活动的重要参考依据,加强对内控评价结果的运用能够有效地增强医院人员内控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进一步增强医院的内控效果。
通过对公立医院内控评价关键要素以及评价指标的设计,有针对性地对公立医院的内控体系进行改进和优化。以药品及医用耗材采购内控指标评价为例展开说明公立医院如何进一步优化内控体系。[3]
公立医院要按照内控评价要素需求认真梳理药品及耗材招标及采购流程。由各科室向药剂科提出采购申请,药剂科负责编制药品及耗材采购计划。药剂科需对采购计划进行可行性分析,按照药品及耗材购置预算确定采购数量,在采购单详细记录采购信息,交由药事委员会进行审批。注意要把药剂科负责采购询价的岗位与院采购办负责供应商管理的岗位等进行分离,防止不法分子以权谋私损害医院权益。
医院在采购药品及医用耗材时,要尽量采取集中批量采购的方式,以降低综合采购成本。要严格按照政府阳光平台采购制度规定执行采购程序,结合医院的实际业务需求制定经济订购批量、确定合理的采购时间及采购批次等。同时严禁一人负责采购全程工作的情况,实现采购申请、审批、付款、验收等岗位的分离,严格控制采购权限,防止不法分子以权谋私侵犯医院利益。在采购验收环节,需要注意药品的保质期限及药效质量,加强抽检验收,同时核实数量名称准确无误,建立采购责任追究制度,对违规违法行为加大惩戒力度,树立采购内控权威。
医院要严格把关药品验收入库,按照内控评价指标要求,明确药品及耗材组织验收牵头部门主体责任,规范采购付款程序,要求由采购办编制相应的付款计划,由财务部来进行执行,财务部要加大对采购票据凭证的合规性审核,对于虚假票据要严肃对相关人员进行追责。医院要充分发挥药事管理委员会以及内审监察科的内控监管主体作用,明确各部门的授权批准方式、责任权限以及程序规范等,将采购监管重心前移,从过去传统的事后财务会计核算型监管转变为事前的预算防范与事中控制等全过程的监督管控机制,在确保内审独立性基础上,开展日常审计监管和不定期专项审计活动,确保医院各项药品及耗材采购内控活动高效、有序开展。
四、结语
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对于公立医院加强内部管控约束,提升内部控制水平至关重要。通过对公立医院关键内控评价要素的梳理和分析,设计相应的公立医院内控评价指标,将指标考评结果充分应用于公立医院实际的业务流程中,更好地指导和约束公立医院的内控行为,持续改进内控机制,促进医院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目标。
(作者单位为庆阳市中医医院)
参考文献
[1] 徐静,于允圣,杨晓会.潍坊市公立医院内部控制应用体系设计研究[J].社区医学杂志,2019(2).
[2] 竹丽婧.公立医院在开展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经贸实践,2018(1).
[3] 王云峰.新医改形势下公立医院内部控制问题研究[J].智富时代,20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