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创”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能力培养研究
2019-01-03尹克寒
尹克寒
摘 要:对高校创新创业进行教育改革的关键是加强高校教师的师资队伍建设。实现高校的创新机制改革就要培养更多的专业性教师。在此基础上,通过对高校“双创”體制改革下强化对“双创”教师的培养力度进行针对性的论述,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如何提升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创新创业 高职院校 专业能力
积极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体制相结合对于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增强我国的创新能力也有深远意义。进而推动“中国梦”伟大理想的实现。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里提出创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探索,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当前新时代下伟大中国梦的实现路径。而高等院校的创新性改革的目的,旨在提高毕业生综合能力,能够顺利地帮助大学生在社会就业。
高等院校是为社会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机构,对于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目标的关键,教师是创新教育的主导者,对于实现创新创业改革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双创”背景下培养高素质的“双创型”高校教师是实现改革目标的关键:“双师型”教师是实现双创战略的根本保证;“双师型”教师推动“双创”改革的进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旨在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创业型人才,体现人才的实用价值。根据这一根本目标,要求教师拥有良好的社会实践能力,激励学生通过有效的社会实践,全面提高个人能力,因此,传统的专业授教行为已经无法满足双创目标的实现,就要将高校教师不断培养为“双师型”教师。
一、“双创”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内涵
“双师型”教师的概念针对一直以来我国高职教育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而提出,目的是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据此提出了“以增强实践能力为核心”的高职教育发展理念。由于“双创”战略目标提出较晚,“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还不太全面,虽然对“双师型”教师内涵有了一定的探讨,对于这一类型教师应有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技术做了广泛的概括,但是还没有进行系统化的归纳,还没有一个确切的内涵界定。这一类型教师内涵的定义,有许多定论,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提出的概念界定,比如最基本的四种论述即:“双来源”论、“双职称”论、“双能力”、“双证书”论,并由此衍生了一些其他理论,如:“多师型”、“双叠加”、“多元型”等(曹晔,2007;贺文瑾,2008;陈鹏,2017),这些理论概念的提出表明了对于“双师型”驾驶概念的界定是比较广泛的,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界定。每一种理论概括比较侧重一个方面,还没有一个全面的定义。因此,“双师型”概念的界定需要高职教育理论界的进一步研究和深化。
在“双创”战略目标要求下,高职院校应将“双师型”作为人才培养目的。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专业水平,同时又要具有指导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能力;其次,具备优良的职业和行业素养,不仅拥有理论功底,亦具备良好的实践阅历,良好的经济素养,具有综合性的经济学常识,对人力资本、知识资本等相关知识性概念能够全方位的解读,此外还要求具备创新性市场观、质量观等微观经济学知识;再次,具有一定的社会沟通、协调组织能力,具体要求不仅能够协调校园内的各种关系,还要对企业和学校从业人员做好沟通工作;最后,要具备与时俱进的创新能力,紧跟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步伐,能够不断创新,并鼓励学生根据时代要求参加各种实践性的创新活动。
二、“双创”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建设的挑战
(一)“双师型” 教师结构不合理
调查显示,天津市高职院校约30%的教师属于“三门教师”,即:家门、大学门、高职院校门。主要问题在表现为,高校年龄结构有待合理化,表现为青年教师较多,资历丰富的中老年教师数量较少;职称结构有所不足,以初、中级职称为主,缺乏高级职称;此外,理论课教师和实践课教师配比不合理,实践教师数量较少且能力欠缺,甚至一些高职院校出现了理论课与实践课分离的现象,导致了理论与实践的背向发展。
(二)“双师型”教师培养目标不清晰
“双创”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高职院校对教师培养要求亦立足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目标,但是在具体的实施方法上,对于教师的培训只是注重了理论,而忽视了创新创业的实践要求,教师素质与能力还不能满足“双创”战略的要求。
(三)“双师型”教师存在综合素质低下
当下,高职院校的主要问题表现在“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综合素质低下,教师的专业能力和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教师往往在教学实践中忽视对教学规律的探讨,致使在教学中没有自己的特点。另外,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匮乏,没有稳定的人才输送渠道。教师虽然理论知识较为丰富,但是创新实践太少,高校也没有相应的激励政策,造成社会优秀人才进入高校受阻,“双师型”教师人才更加紧缺。
(四)缺乏配套的政策措施
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师职称聘用制度标准还是本科依据,这一标准的很大的缺陷就是不能更好地体现高职院校教师的实践能力,不能满足“双师型”教师的职称评聘标准。另外,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短缺,思想落后,观念不能紧跟时代潮流,教学方式有待创新。
三、双创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的路径
根据“双创”战略目标,构建“双师型”教师专业标准,并以此为准则,全面提升教师专业能力,要强调以下几点:优质教学、教师专业素养提高、推动学生全面发展;针对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包括:专业伦理与信仰、专业知识、专业实践以及教师的“行业专家”特质以及在创新实践中将学生的角色不断社会化,也是教师专业标准的主要要求。
(一)重视专业教学能力
教学质量是教学的核心,它直接影响着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会了什么”, “学得如何”,“他们在课后的收获是什么”。这些疑问的设置对于实现优质教学有很重要的作用,而且这些问题的设置以及优质教学的各个环节都与“双师型”教师有很密切的关系。所以,教师是实现优质教学的关键。在培养“双师型”教师标准时,将优质教学作为重要依据,根据优质教学的要求,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相应的标准,对教师专业能力给出了详细规定,包括专业知识水平、专业实践能力、专业内涵等,这些规定的具体化不仅为提高教师专业素养提供了可行性的依据,而且“双师型”教师也能在社会中得到广泛的认可,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社会地位。
(二)关注专业发展方向
培养“双师型”教师的根本出发点就是要确定教师的专业性发展方向。根据教师的专业特点和各个阶段的培养目标,制定相应的教师发展专业方向和内容,这样为培养“双师型”目标提供了准确的定位,帮助教师制定合适的、有助于教师专业提升的发展计划,形成统一灵活的教师评价体系和职业动态目标。转变教育观念,将传统型教师转变为专业性、实践性较强的高职院校教师,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可靠的保障。
(三)明确“双师型” 教师专业标准建设内容
对于“双师型”教师知识结构的要求,应将“实践性知识”放在首要位置,有效解决实践问题,综合体现课堂教学与行业实践的有机结合,让教师拥有较为丰富的实践行为。高职院校要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创新创业的实践培训机会,将创新创业实践逐渐融入教学中。因此,“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就是要将教育教学与创业实践相结合,根据创新创业的要求,将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变为实践课堂,实现教师的综合发展。
(四)建立培养“双师型”教师的激励体系
根据“双创”目标的要求,高职院校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实践和科研能力,所以,高职院校就要建立完善的目标激励制度,鼓励教师进行科研实践,高职院校为教师提供便于实践的平台,加强校企合作,在科研实践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比如建设职业创新孵化基地,对于加强教师创新能力提供了坚实的实践平台;还可以扩大师资队伍,提高教师队伍,在社会中广招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崇刚,苏丹.基于“三创平台”融合的高职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7(6).
[2]伍金庭,程艳.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与创新创业教学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8(03):78—79.
[3]李梦卿,杨秋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6(14):24—28.
[4]孙翠香.“双师型”教师专业标准构建:背景、理念及内容架构[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8):7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