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来信
2019-01-03
南方周末评论版“读者来信”及南方周末App“Hi,南周”栏目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欢迎新老读者回应报道内容、交流热点话题、分享现实感悟,来稿请发nfzmreaders@163.com。
好管闲事,多多益善
回应“为了更安全地活着”
2018年12月27日《南方周末》新年特刊
记得五年前在珠三角乡镇工作期间,探索基层乡村治理创新曾经尝试利用“三老(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一热心(乡贤)”力量,创建一支好管闲事的群众工作联络员义工队。由政府公开聘请数百名义工,鼓励义工好管闲事,帮村民代言发声,帮政府查漏补缺,镇村两级建立联动平台,限时处理分级负责,做到问题有回音、事情有着落,慢慢让群众愿意“动”、能够“动”、积极“动”起来,有效消除基层治理孤掌难鸣的尴尬现象。几年下来,小镇数百名义工好管闲事、管好闲事的越来越多,他们执著的朴素想法也只有一个,就是希望左邻右里都能够更好地活着。
现实生活中,类似的问题难题,只要设身处地,你我他本能反应是自然而然的,问题在于愿不愿意、敢不敢于、能不能够指出问题提出诉求。新年伊始,期盼好管闲事的你我他,越来越多,越多越好!
广东中山❘蓝松涛❘退休人员
信心比金钱更珍贵
回应 “贫穷是怎样限制孩子的创造力的?”
2018年12月20日《南方周末》科学版
一个人的创造力固然受到后天成长环境的影响,但我认为信心的影响更为深远。在需要创造力的时候,出身贫穷家庭的人之所以表现出没有创造力,可能与其有没有创造的能力无关,而是他们缺乏创造的激情和付诸实践的条件。不能创新是能力素质问题,而不敢不愿创新则与之所处的经济社会地位有关。创造也好,创新也罢,都要面对一个不确定的结果,失败的几率要远远大于成功,即使最后的结果是成功,先期也会遭遇多次失败的挫折。对于出身贫寒家庭的人而言,成功了是雪中送炭,而失败了则无疑是雪上加霜,恐怕就难有翻身的机会了。
人的出身是不能选择的,所处环境的改变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面对生活的压力和挑战,有机会放手一搏当然是好事,条件不具备,也不可怨天尤人,始终保持一颗进取心,树立对生活、对未来的信心,人生就会有希望,生活就会有奔头,这比单纯强调改变环境更为现实和有积极意义,信心比金钱更珍贵。
江苏扬州❘李政❘邗江区纪委监委
谁来记录村史?
最近两月,40年40事铺天盖地,我突发奇想,写一个我们硬湾村的40年40事,足足花了一周业余时间完成1万字的村史。40年国史省史市史县史都有文字资料,只需把过去的记录筛选出来,而我们的40年村史没一个字的资料,难度十几倍地放大。
说来村史是一个被严重忽略的问题。有些是千年村,但村民能知道的村史也就四五十年,上百年的村史就模模糊糊。或说,村子是老人,可鉴的村史是婴儿,历史记录是浅层的、断层的。谁来记录村史?没人记录村史。这种现象该改改了。乡村的文化人,抽点空闲,陪陪村里的老人聊聊,抢救一下村史吧。你的村,你不记录谁来记录?
甘肃秦安❘李成义❘村民
我希望课堂不止是教室
“等高线就是把一个区域内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的线,通过地形图上等高线的疏密程度,来识别坡度的陡缓……”社会老师在讲台前滔滔不绝地说着,可我绞尽脑汁还是想象不出等高线是什么玩意儿,从等高线上什么也看不出。我想如果社会课能组织一次爬山活动,让我们去实地考察一下山的地形,也许就明白了,自己画一画地图,就可以完全明白了。同理,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如果能先去一趟鲁迅先生的百草园,再翻开课本,那课堂就变成了一次探索,可以自己去寻找线索,并思考。如果老师能让我们亲自感受一下利用省力杠杆的压水井,那个省力杠杆也不会那么令人费解了!
作为一名初中生,我需要学习的很多知识仅靠书本还不能真正掌握。为什么不能让我们来几次在山野的狂奔,多几次博物馆的实践,有几次生活的体验?书本上的知识,本质就是用来运用的。利用一系列答题套路,死记硬背,不是本末倒置了?
浙江杭州❘盛天惠❘第十三中学初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