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难过
2019-01-03刘勃
刘勃
一到大国争霸的乱世,小国再怎么努力,归根结底命运不在自己手里
鲁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左传》详细写了两件事。
一件事是从去年开始,一代霸主楚庄王,就开始围攻宋国。宋国当然打不过楚国,于是就向当时的另一个大国晋国求救。晋国是宋国的盟友,楚国的老对手,按说有义务救宋。但是晋国贵族一讨论,认为此时“天方授楚,未可与争”,还是不要和楚国正面冲突。
但是晋国贵族又认为,大国可以逃避战争,小国对楚国这个蛮夷,却有死扛到底的义务。于是派人去骗宋国说:援兵马上就到。
于是宋国人就死守都城,坚持了九个月。这样长时间的围城战,对于春秋时代的人来说是空前的。史书中出现了触目惊心的八个字:“易子而食,析骸以爨”。
另一件事,晋国没来救宋国,却和秦国打了一仗。晋国的贵族魏颗,生擒了秦国勇将杜回。魏颗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据说是因为当年一件善举:他父亲宠爱一个小妾,曾叮嘱魏颗说,我死后你要让这个小妾改嫁;后来父亲病重,又改了主意,要拿这个小妾陪葬。
最后魏颗还是让这个小妾改嫁了。他说:“疾病则乱,吾从其治也。”病重了就神志不清,我还是听从父亲清醒时的命令。
于是魏颗就得到了这个小妾父亲的报答:老人结草成绳,绊倒了杜回。
这两个故事都经常被人引用,前者是春秋战争越来越残酷的证据,而后者被用来表明:春秋贵族已经不乏人道观念。于是,想到这两件事其实出现在同一年里,就让人不能不别有一种感慨了。
当时晋楚两强争霸,晋国落于下风。这段时间里,晋国贵族很有点知耻而后勇的意思,在国内高尚的表现很多,魏颗这事,只是其中一例。但是,国内政治中晋国贵族再怎么道德爆表,也不影响他们对外把宋国坑得那么惨。
因为不救宋国,却让宋国人发挥善于守城的优势,把楚国拖入围城战的泥潭,对晋国来说是最有利的策略。至于普通宋国人因此“易子而食,析骸以爨”,晋国人可以觉得,这也不是我策划的我希望的,我不必承担这个责任。不像魏颗救下来的那个小妾,那是一个美丽的女人,活生生的就在你面前,生死就在一句话,同情心很自然就起来了。宋国足够远,大家可以只是理性算计,一切惨状,反正广大晋国人民也看不见。
后来晋国扭转被动局面,靠的是扶植长江下游的吴国,好两边夹击楚国。由于长江控制在楚国手里,晋国要和吴国联络,不能顺流而下,而是要从山东绕个大圈子。
成公八年(前583年),晋国使者巫臣途经在今天山东省境内的莒国。他非常有礼貌地向莒国借路,莒国国君显然也没有认为这是什么大事,当然放行。
巫臣在莒国的护城河边抬头望了望,说:“城已恶!”城墙已经很破败了。
莒国国君不以为意:“辟陋在夷,其孰以我为虞?”我国处于偏僻荒陋的蛮夷之地,谁还会算计我这块烂地方呢?
他没有想到的是,眼前这位温和有礼的客人,此行将促成天下兵戈的东移。
本来晋楚两大国直接较劲,角力的焦点比较是在河南,所以那里宋国、郑国被折磨得特别惨,而东部国家都相对安全。现在晋、吴要想结盟,使节就会频频从莒国往来。而楚国要切断晋吴同盟,在这里则有所必争。
所以仅仅一年之后,楚国伐莒,残破的城墙在强大的楚军面前显得毫无防御力,莒国就崩溃了。
这也是当时复杂的争霸格局当中,小国的悲哀。和平时期日常过日子,小国的国民比大国幸福,这样的例子太多了。但一到乱世,局面就大不相同。小国再怎么努力,归根结底命运不在自己手里,而大国有时给小国带来巨大的灾难,不是因为敌意,不是因为邪恶,只是它要考虑自己的国家利益,有时对你多了一点点冷漠而已。
(作者系大学教师、历史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