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银川市食品安全监管的机遇与挑战
2019-01-03
【关键字】大数据;食品安全监管;机遇;挑战
食品安全是重大民生问题,新时代食品安全问题具有复杂性、并发性和关联性的特征。《 “十三五”市场监管规划》中提出“坚持智慧监管”,运用大数据等推动监管创新,提高市场监管智能化水平[1]。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十九大“食品安全战略”精神,新时代食品安全监管工作需要充分借助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打造食品安全监管大数据平台,提高市场监管和应急处置的智能化水平,持续构建大数据时代“创新协作共赢” 的食品安全监管新局面[2]。
一、大数据食品安全监管理念
《“十三五”市场监管规划》中提出要树立现代市场监管理念,创新市场监管机制,提升市场监管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运用大数据,强化食品安全监管,是贯彻落实“食品安全战略”的重要举措。在充分掌握各类数据集合的基础上,通过运用大数据技术对市场主体的主体信息、行为轨迹及市场风险等进行动态分析与预测,实现高效、智能、精准监管,是适应新时代新形势监管工作的务实之举[3]。
二、大数据在食品安全领域的应用
大数据已经在生物医学信息服务环节、档案管理、城市规划、公共安全治理、语言教学、金融业、推动农业现代化、反恐工作、公共交通、税收管理和国家治理等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食品安全战略,让人民吃得放心”,将食品安全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意味着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也将发生重大改变。近年来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一直在向信息化、科学化迈进,大数据“互联网+”信息化管理已经渗透在食品安全标准制定[4]、食品安全供应链管理[5]、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食品安全应急事故处理[6]和餐饮行业管理[7]等诸多领域。
三、大数据食品安全监管的新举措
银川市抢抓机遇,深化“智慧银川”融合创新,将新一代信息技术引入现代城市管理、保障改善民生、新产业培育等领域,通过打造新型智慧城市,有效增强社会治理能力,催生系列新产业新业态。大数据在食品安全监管领域应用的意义在于为食品安全监管节省人力成本、提高监管效能、增强行业自律、提升消费监督和构筑社会共治的长效机制。
(一)食品生产经营风险分级分类监管
依托“宁夏食品生产监督管理信息系统”,遵循“依法行政、风险分析、预防为主、统筹规划、科学高效、公平公正、动态监管”的原则,将食品安全分级分类监管风险防控与信用分类管理结合起来,推动监管资源的科学配置和有效利用,全面教育和引导执法人员认真履行监管风险防控管理制度,切实做到市场监管工作有数、有度、有效。建立数据云,对不同企业进行有针对性的分类,确保高风险重点企业高频次零距离巡查。
(二)建立“明厨亮灶”智慧食安监管平台
对餐饮服务单位实施“二维码”管理。“智慧食安”系统共设有企业监管档案、明厨亮灶、业务职能、内部办公、规范经营、预警功能、统计分析和监管服务八个监管模块。执法人员通过PC端或移动执法终端,进行网上巡查,督查企业的许可预警、从业人员健康证和后厨操作规范,实现了掌上巡查与现场检查相结合,一定程度上节省了行政执法成本,提升了监管效率。要求餐饮服务单位登录企业端口,定时传输原料索证索票、食品添加剂备案、聚餐登记、留样登记和从业人员健康管理等信息,有效履行企业主体责任。应用“智慧食安”从业人员远程教育培训系统,引导食品生产经营者加强培训学习,通过线上学习考试与线下培训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增强从业人员素质,提升食品经营管理水平。
(三)建立快速检测食品安全指挥系统
为基层市场监管所、商场超市和学校(托幼机构)食堂设立食品快速检测室,实时上传检测数据,并向社会公示检测结果。食品安全指挥系统对快检数据库进行系统分析,形成食用农产品和食品安全分析报告,为监管工作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四)建立“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平台
建立健全市场主体名录库和执法检查人员名录库,随机抽取检查对象,随机选派执法人员,形成了以随机抽查为重点的日常监督检查制度,严格限制监管部门自由裁量权,努力营造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
(五)建立食品生产企业追溯体系
搭建食品生产过程可追溯平台,鼓励食品生产企业采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对产品实行二维码、条形码等电子信息追溯,增强企业管理和产品追溯的科学性,提升食品类产品的质量保障。
(六)建立网络食品交易平台信息公示制度
以网络订餐平台为例,要求第三方平台将线下餐饮单位的许可信息进行公示,并连接“明厨亮灶”智慧食安系统端口,实现政企信息共享,引导社会公众监督。
(七)畅通消费投诉举报渠道
应用12331、12315、12345、政民互动等平台,及时受理消费者来电来访,第一时间进行分转处理,并建立消费投诉回访机制,定期对消费者满意度进行调查。
四、大数据背景下食品安全监管的机遇与挑战
(一)发展机遇
1.食品安全监管信息透明化
通过借助大数据互联网平台,食品安全监管信息进一步公开透明,有利于各级监管部门信息互通,建立协商会商机制,联合执法,实现综合无缝监管。食品安全信用信息公示,有助于消除信息壁垒,引导消费者参与监督,倒逼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强化主体责任落实。
2.构筑食品安全社会共治局面
消费者通过扫描二维码观看餐饮单位后厨操作,通过官方微信公众号和互联网平台查看食品抽检结果等行为,提振食品安全监管知晓率和满意率,不仅可以实现消费与监管同步,也为市场监管部门提供线索。
3.降低监管成本,提升监管效能
笔者所在单位监管辖区属银川市兴庆区,辖区总面积828平方公里,实有人口107万,截至2018年上半年各类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共计7913家,负责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的人员仅145名,其中食品相关专业人员占比不足5%,50岁以上的监管人员占比40%。面临政府执法资源配备有限而新型食品经营业态和数量井喷式增长的矛盾,应用大数据互联网技术,能够有效缓解人员少、监管对象多的困局。通过构建监管网格,形成监管数据链,实现信息互通共享,政管互动,及时发现风险隐患,实现食品安全监管靶向性,进一步提升执法权威性。
(二)面临的挑战
1.对监管干部的数据处理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大数据背景下,各类监管平台等已经成为日常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工具。部分监管干部,尤其是50岁以上的干部应用计算机技术的能力相对较弱,需要更长的时间适应新形势下的监管方式,数据化监管工作的持续性和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
2.数据平台端口不共享
笔者所在地区行政许可和日常监管隶属于不同的行政部门,许可、监管、行政处罚、抽样检测和信用信息公示等数据互通共享不足;此外,上级部门新开发的部分监管平台与市县局已经使用的平台功能重叠但不能兼容;食品安全监管相关的市场监管、卫计、农牧、城管、公安等部门间的协调联动机制不完善;同类数据反复报送、多头报送,严重影响工作效率;不合格抽检信息、行政处罚和信用信息不互通,大大削弱了行政部门对非法经营企业和个人的震慑力;各监管平台功能更新滞后,甚至受政策制度、人员变动等因素影响,频繁更换操作系统,造成食品安全监管数据库不连贯,甚至导致部分数据丢失;监管人员用于适应新的操作界面的时间和精力延长,制约执法效率。
3.信息传播速度快
大数据时代,食品安全问题被暴露的越来越多,传播速度也越来越快,部分不专业的报道解读容易导致谣言以假乱真,监管部门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辟谣。群众对监管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对食品安全的满意度却不见提高。
4.个体信息保护受限
数据挖掘等技术给个人信息保护带来了巨大挑战。因立法不完善,监管机制不到位,信息保护技术产品不成熟,导致个人信息和监管部门机要信息泄露事件时有发生。
5.亟须建立专业化检查员队伍
大数据时代,对食品安全监管人员的能力和专业化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广大监管干部数据分析处理能力的同时,更需要组建一支精良的专业化、职业化检查员队伍。
五、措施与对策
(一)强化顶层设计,加强组织保障
政府部门要提高政治站位,统筹规划食品安全监管,充分调动各相关职能部门,做到数据共享互通,工作联动互助,全方位无死角消除隐患,保障“从农田到餐桌”全链条食品安全。
(二)加快法规制度建设
出台食品安全监管数据共享机制和会商制度,完善数据产权和个人隐私保护力度,严格规范监督执法,并且促进大数据时代对监管对象个人隐私的保护力度。
(三)加强监管队伍培训
全面提高数据分析应用能力。善于获取数据、分析数据、运用数据,是数据化监管必备的基本素质。各职能部门应结合日常监管工作,加强对监管干部数据化应用能力的培训教育,不断提高对食品生产经营大数据发展规律的分析研判,提升应用大数据辅助日常监管的能力。
(四)强化监管平台建设
要加快整合功能相同、相近的审批监管系统软件,形成上下统一、联动共享的食品安全监管联动平台。在新功能更新、日常维护、数据保护、操作流程优化等方面下功夫,尽可能降低监管成本,确保各类数据平台成为食品安全监管和应急处置的帮手,实现“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切实保证运用大数据提升市场监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