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都县生活饮用水卫生质量监测结果及原因分析
2019-01-03曾周连
曾周连
(于都县卫生监督所 监督一科,江西 赣州342300)
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较少[1],对水资源加强保护与卫生监测工作不仅是保护自然资源的需要,也是保证生命安全的重要举措。于都县位于江西省赣州市,地理位置优渥,其水资源质量关系到众多人民的用水安全与身体健康。本研究通过对于都县农村地区与城镇地区水样监测,探究生活饮用水卫生质量监测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应对策略。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于2015年—2017年不同季节从于都县农村与城镇地区生活饮用水中分别抽取100份水样对其质量进行监测,其中农村地区的水样中丰水季与枯水季各50份,末梢水样与出厂水样分别为52份、48份;城镇地区水样中丰水季与枯水季各50份,末梢水样与出厂水样分别为49份、51份。
1.2 监测方法 根据《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实用指南》[2]对水样进行监测,包括酸碱度、硬度、氯化物、大肠杆菌、硝酸盐、菌落总数等27项指标,不合格项≥3项即为不合格,合格率=合格水样数/总水样数×100%。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季节生活饮用水卫生质量 城镇地区丰水季监测合格率(94.00%,47/50)高于农村地区(80.00%,40/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65,P=0.024);城镇地区枯水季监测合格率(96.00%,48/50)高于农村地区(82.00%,41/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05,P=0.025)。
2.2 不同监测点生活饮用水卫生质量 城镇地区末梢水样监测合格率(93.88%,46/49)高于农村地区(80.77%,42/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65,P=0.049);城镇地区出厂水样监测合格率(96.08%,49/51)高于农村地区(81.25%,39/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05,P=0.019)。
2.3 水样不合格原因分析 城镇地区水样不合格原因中硝酸盐含量过高、游离氯含量过高、大肠杆菌含量过高、硫酸盐含量过高、菌落总数过高比例均低于农村地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不同地区水样不合格原因分析[n(%)]
3 讨论
提升饮水质量、保障城镇与农村用水安全是社会与公众普遍关注的问题。但我国农村地区覆盖面积较大,农村地区饮用水的卫生质量控制难度与城镇地区存在差异,在实际工作中加强控制力度具有必要性。
本研究结果显示,城镇地区丰水季与枯水季水样监测合格率、末梢水样与出厂水样合格率显著高于农村地区,提示城镇地区在不同季节、不同监测点水样监测合格率更高。结果还显示,城镇地区水样不合格原因中硝酸盐含量过高、游离氯含量过高、大肠杆菌含量过高、硫酸盐含量过高、菌落总数过高占比均显著低于农村地区。对实际情况进行调研并结合工作经验,总结可能原因:(1)监测效率与质量。当前在监测水样时一般仍使用基础性监测,具体为使用电渗析方式淡化水样,在提纯与分离操作下分析水样中矿物质以及微量元素。该监测方式对饮用水中的矿物质不能充分分离,微量元素监测效果不理想[3]。(2)监测设备。监测设备在实际运行中存在维护和更新不及时的现象,影响监测结果的准确性。(3)监测人员专业能力。部分监测人员监测方法掌握不足且工作责任感欠缺,影响监测质量。针对这些原因,可指定如下针对性解决策略:(1)提升监测程序的规范性,促进监测质量与效率的提升。对水样进行质量监测时加强对监测程序规范性的提升,督促监测人员按照监测程序与步骤开展监测工作;严格限定水样采集时间与地点;在分析、分离、提纯矿物质中使用先进的设备仪器与监测方式[4];监督监测行为并完善处罚制度。(2)完善监测设备。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对设备进行及时检查,同时引进先进的监测设备;针对偏远地区的卫生监测,配备专业的监测人员进行指导并提供新型设备[5];提升管理人员质量控制意识,妥善管理设备。(3)提升监测人员综合能力。加强监测部门卫生教育,开展定期培训工作,邀请知名专家进行指导工作,实行人员激励制度。
综上所述,于都县城镇地区丰水季与枯水季水样监测合格率、末梢水样与出厂水样合格率均高于农村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