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拟益气活血温阳利水方用于气虚血瘀水泛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效果研究
2019-01-03张明
张 明
(柳州市中医医院心病科,广西 柳州 545000)
心力衰竭是心脏疾病的终末阶段,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致死原因,死亡率约占住院患者的40%以上,西药治疗是临床主要治疗手段,虽然短期内能起到显著的效果,但远期疗效不甚理想[1]。鉴于此,本研究对观察组34例气虚血瘀水泛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应用自拟益气活血温阳利水方进行治疗,且取得了显著的疗效。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本院2018年1月~2019年1月接受的气虚血瘀水泛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抽取68例,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中,男19例,女15例,年龄42~77岁,平均(59.5±17.5)岁。观察组中,男18例,女16例,年龄42~78岁,平均(60.0±18.0)岁;两组一般资料纳入统计学处理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①符合《实用内科学》中关于慢性心力衰竭诊断相关标准者;②患者及家属均同意参与本次研究者。排除标准:①病案资料缺失及依从性较差者;②合并有多项器官严重功能障碍、存在急性脑血管疾病者;③存在自身免疫性疾病者、先天性心脏病疾病者。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西药进行治疗,贝那普利、螺内酯等药物进行治疗,观察组在此治疗基础上联合自拟益气活血温阳利水方进行治疗,组方为:薏苡仁32 g、黄芪45 g、丹参12 g、茯苓15 g、制附子12 g、车前子12 g、桂枝10 g、红花8 g、葶苈子8 g取清水浸泡15分钟后采用武火煮沸转文火慢熬20 min,取汤汁服用,1剂/d分早中晚三次温服。两组均治疗3周。
1.3 疗效评价与观察指标
按照我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治疗原则》关于心理衰竭相关标准观察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判定标准:心功能恢复到Ⅰ级或者较治疗前提升2个等级、患者一般体力后动后无呼吸困难、疲乏等症状为显效;心功能较治疗前提升1个等级、一般体力活动后有轻微呼吸困难、疲乏为有效,心功能无改善、休息时无明显症状轻微活动后出现呼吸困难、疲乏等症状为无效,(显效+有效)÷n×100%=治疗总有效率。
以及观察两组患者心脏功能水平:LVESD(左心左室收缩末期直径)、LVED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F(左心室射血分数)等水平,LVEDD、LVESD每次均测量3个心动周期,并取3次测量值的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
1.4 统计学方法
将本研究68例患者治疗效果和心脏功能水平纳入SPSS 21.0分析,计数资料治疗效果使用(%)表示采用x2对比检验;计量资料心脏功能水平使用(±s)表示采用t对比检验,当P<0.05时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疗效对比
采用不同药物治疗后,对照组患者治疗效果分别为:显效11例、有效13例、无效10例,治疗总有效率为70.59%(24/34例);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分别为:显效18例、有效14例、无效2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4.12%(32/34例);由此可见,观察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4.12%显著高于对照组70.59%,x2=19.050,P=0.000;两组比较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水平对比
治疗前,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LVESD分别为:(54.23±5.61)mm、(54.04±5.59),LVEDD分别为:(61.52±5.93)mm、(61.27±6.12)mm,LVEF分别为:(31.37±3.02)%(30.58±3.41)%,治疗前两组LVESD、LVEDD、LVEF均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不同药物治疗后,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LVESD分别为:(47.69±7.93)mm、(41.56±7.37),t=3.301,P=0.001;LVESD分别为:(55.34±8.52)mm、(47.63±8.03)mm,t=3.839,P=0.000;LVEF分别为:(38.44±6.77)%(47.08±5.75)%,t=5.671,P=0.000;由此可见,观察组患者心功能水平显著由于对照组,两组比较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慢性心力衰竭会引起患者心功能下降、心脏输血功能出现障碍,进而引发一系列体循环慢性综合征,心脏病住院患者中有20%是心力衰竭患者。中医认为慢性心力衰竭属“心痹、心胀、心水”范畴,主要表现为心悸气短、尿少腹胀、面肢浮肿、胸痛胸闷以及神疲乏力。气虚血瘀水泛型慢性心理衰竭为本虚标实之症,以血瘀水饮为标、气虚为本,《难经·四难》中提出“肾气衰竭、摄纳物力,致肺之清气无法下纳于肾”进而出现动而气喘、呼吸困难等。因此应以温通心肾、宣肺利水、活血通络为主要治疗方向[2]。
李晓丽[3]等人在研究中应用自拟益气活血温阳利水方治疗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B型脑钠肽、超声心动图指标等均得到了显著改善,有效提高了临床疗效。董巧稚[4]等人应用益气活血、温阳利水方治疗后,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N末端脑钠肽原得到了显著降低、心功能得到了明显改善且中医证候疗效得到了显著提升。本研究中在气虚血瘀水泛型慢性心理衰竭患者治疗中应用在自拟益气活血温阳利水方后,有效改善了患者心功能水平、提高临床疗效。黄芪、红花、丹参、茯苓均具有活血通络、散瘀止痛之效;薏苡仁、车前子、葶苈子均具有宣肺利水、除痹止泻、清热利尿、消肿利下之效;制附子、桂枝具有散寒止痛、补元阳、促进出汗之效,诸药合用共奏温通心肾、宣肺利水、活血通络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