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胰头部肿瘤局部切除术20例临床分析

2019-01-03张杰许浏彭承宏蔡民姜达伟

浙江临床医学 2019年6期
关键词:胰管淀粉酶胰腺

张杰 许浏* 彭承宏 蔡民 姜达伟

胰头部肿瘤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消化道肿瘤,其中相当部分为良性或低度恶性肿瘤[1],因特殊的解剖位置,应用最广泛的手术方式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其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高达30%,术后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发生率可达7%[2-3],不适合于高龄、营养情况差、合并症多等高危因素的患者。同时过多正常胰腺和脏器组织的切除易出现内外分泌功能障碍,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本院2008年1月至12月采用局部切除术治疗胰头部肿瘤患者20例,现将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20例,其中男12例,女8例;年龄29~72岁,平均(43.8±9.3)岁。6例首发症状为上腹部不适,1例发热入院。余患者均于彩超或CT检查发现,胆胰管均无明显扩张。肿瘤标志物、肝功能均在正常范围。所有患者术前均完善影像学检查,包括上腹部增强CT薄层扫描、超声内镜及上腹部增强MRI加MRCP。术前考虑肿瘤系良性病变者18例,不能排除恶性者2例,术中局部切除后行冰冻病理检查,未发现恶性病变。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采用上腹部“L”型切口,开腹全面探查及解剖分离,采用经胃结肠韧带入路及经十二指肠降部外侧入路,使肿瘤得到良好显露,关键操作是对于可疑管道应明确是否为血管、分支胰管或主胰管,进而采用适当的处理方式,仔细结扎肿瘤的营养血管,尽量避免主胰管、胰腺实质的损失。肿瘤切除后的胰腺创面的处理:若创面较小,创面尽量对拢缝合以利于修复,若创面较大,则敞开创面,放置自制双套管引流管,确保通畅引流,周围使用网膜组织覆盖,一旦胰瘘,有利于形成粘连包裹,使炎症局限。3例炎性肿块位于胰腺钩突部,打开胃结肠韧带,在肠系膜上动脉处入路,组织致密粘连,操作极度困难,主要利用电刀精细解剖,备足普理灵缝线,遇有出血,及时缝扎止血。所有病例每天监测双套管引流液淀粉酶,正常者术后1周左右拔管。若淀粉酶持续升高,尽早进行双套管冲洗引流。

2 结果

本组患者均成功行局部切除术。术后病理提示实性假乳头状瘤5例,炎性肿块3例,分支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瘤5例,囊腺瘤4例,囊肿2例,神经内分泌肿瘤1例。无死亡病例,7例患者出现胰瘘,发生率为35%,其中A级胰瘘5例,B级胰瘘2例。1例胰瘘后伴腹腔出血。1例切口感染,均经保守治疗后痊愈。1例术后发生胆总管末端胆瘘,经十二指肠镜放置可回收全覆膜胆道金属支架后胆瘘逐渐消失,于术后3个月拔除支架,造影未见胆瘘及狭窄。

胰瘘的诊断标准定义为:术后第3天或以后吻合口或胰腺残端液体引流量>10ml/d,引流液淀粉酶浓度高于正常血浆淀粉酶上限3倍,且连续>3d;或存在临床症状(如发热等),超声或CT等影像学检查发现吻合口周围液体积聚,穿刺证实液体中淀粉酶浓度高于正常血浆淀粉酶上限3倍。

所有病例均获得门诊随访4个月至7年,平均3.1年,生存状况良好,无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脂肪泻等内外分泌功能障碍患者,无肿瘤复发、转移。

3 讨论

3.1 胰头部肿瘤局部切除术的指征 基于胰头肿瘤局部切除术的手术难度,作者认为首先手术医生应具有相当丰富的胰腺手术经验,其次应严格筛选出合适的病例,该手术主要适用于胰腺良性肿瘤、低度恶性肿瘤,尤其是呈外生性生长、距胰管较远的肿瘤,如浆液性或粘液性的囊腺瘤,囊性、实性假乳头状瘤,分支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等。上腹部增强CT薄层扫描、上腹部增强MRI加MRCP及超声内镜对判断能否进行肿瘤局部切除至关重要,对肿瘤的位置、大小、性质、距主胰管、胆总管胰内段的距离进行预判,在影像学检查中,尤其应关注胆胰管是否扩张, 局部重要血管有无累及。必要时进行术中超声辅助,对于术中能否行局部切除或需行扩大手术,主要依据手术者的经验及循序渐进的探查,当肿瘤性质不明确时,术中送快速病理检查,一旦考虑恶性肿瘤,必须行根治性手术切除。作者认为当胰头肿瘤<3cm、与主胰管相距>3mm时行局部切除术是可行的,部分肿瘤呈外生性生长为主时,肿瘤的直径可>3cm。

3.2 胰头部肿瘤局部切除术后并发症的原因及处理 胰头肿瘤局部切除术后的近期并发症主要是胰瘘及出血,文献报道该术式胰瘘的发生率为33%[4],远高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本组胰瘘发生率高达35%,伴有出血病例1例,分析可能与以下原因有关:(1)肿瘤与主胰管的距离较近,局部切除易损伤主胰管较大分支或缝扎胰管后难以发现;(2)手术创面较大时无法保证创面上的小胰管是否完整结扎;(3)部分患者的副胰管会有变异,术中易损伤副胰管;(4)胰头周围解剖复杂,胰腺质地柔软,缝合时容易撕裂部分胰管。本组病例术后出现A级胰瘘5例,B级胰瘘2例。作者认为胰瘘的预防最主要在于选择合适的患者,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术前通过各种评价手段,选择肿瘤较小、位于表面、与主胰管距离较远的病例,术中尽量避免主胰管损伤,手术后创面处必须留置双套管引流管,一旦出现胰瘘,普通引流管很难有效引流,无法进行冲洗,作者采用自制双套管,两排吸引孔小而密,吸引内心为小儿胃管,进水管采用输血器制作而成,就地取材、简单实效,引流方式建议以持续冲洗为佳,创面周围建议行网膜覆盖,将有助于炎症局限。本组有1例患者胰瘘后腹腔出血,出血量不大,给予保守治疗后好转,考虑漏出的消化液腐蚀血管,诱发出血。“胰瘘-感染-出血”曾被称为致死性三联征,胰瘘是始因,出血是结果,胰瘘与出血密切相关。一旦胰瘘,冲洗引流效果确切时会降低出血可能。

3.3 超声内镜、十二指肠镜在胰头部肿瘤局部切除术中的应用 胰腺位于腹膜后位,且其周围组织结构复杂,常规影像学检查CT、MRI等在胰腺占位诊断上虽取得了较大进步,但在胰腺小病灶的诊断上仍不理想,超声内镜在诊断直径<3cm的胰腺肿瘤的灵敏度上高于CT[5]。作者对本组病例中的5例患者术前进行了超声内镜检查,评估肿瘤的大小、部位、与主胰管的距离、是否与主胰管相通等,在术前判断能否行胰头部肿瘤局部切除术中取到了一定的作用。

有作者主张术前行十二指肠镜下胰管支架置入术[6],认为有助于术中寻找主胰管,作者不赞成此种方法,因十二指肠镜下操作会导致胰头部组织水肿、粘连,显著增加手术难度。本组1例患者术后第1天出现胆瘘,引流管内引出胆汁样液体,急诊行十二指肠镜下胆道造影显示胆总管末端瘘,给予放置可回收全覆膜胆道金属支架,支架的近端超过瘘道内口上缘2cm,远端露出乳头胆管出口1cm,2d后胆瘘逐步消失,于术后3个月拔除支架,随访至今,无胆瘘及胆道狭窄发生。对于胆瘘,内镜介入治疗已成为首选,全覆膜胆道金属支架有良好的支撑、可封堵瘘口以及可回收取出,既解决了胆瘘,也解决了远期胆管狭窄的问题,是较为理想的方法。当然由于目前应用于临床时间短,远期疗效尚有待观察和总结。

猜你喜欢

胰管淀粉酶胰腺
腹腔镜胰管切开取石+胰管T管引流术在慢性胰腺炎合并胰管结石中的应用价值*
从胰管改变谈胰腺疾病的诊断
胰管扩张的临床原因及影像学特征
《中华胰腺病杂志》稿约
CT,MRI诊断急性胰腺炎胰腺内外病变价值比较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取断裂鼻胰管一例
胰腺超声检查
淀粉酶与肺癌关系的研究进展
小麦萌发种子淀粉酶酶学性质研究
淀粉酶升高就是胰腺炎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