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基于社会需求角度
2019-01-03
(安徽财经大学 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公共管理教育其根本任务是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公共管理人才。而公共管理人才是否能够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关键在于这些人才是否符合社会的需求。由于现代社会不确定因素的增加,社会突发性事件和危机的不断出现,加大了公共事务管理的难度,相应的对政府及非政府公共部门的管理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构建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较高就业能力的培养模式以适应社会需求,是高校应该深入思考并加以解决的问题。
一、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现状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教育面向社会各个部门,特别是基层地方行政事业单位输送了大量的人才。然而,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虽然在数量上增加了高层次人才的供给,但是在质量上仍然无法满足社会对公共管理人才的需要,导致人才培养结构与社会需求脱节,劳动力市场上出现“千人一岗”和“有业不就”的错位现象。
(一)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发展
我国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受西方的影响较大。首先,从清末至建国,研究生培养主要依托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两所院校。北京大学主要仿照德国,具有明显的学徒培养模式的特点;同一时期,清华大学成立研究生国学门,仿效英国大学制度,强调科研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随后,高等教育改革受到美国实用主义思潮影响,学校开始重视通识教育,注重人才能力的培养。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政府将高等学校由私立改为公立,并且毕业生的工作实行“包分配”制度,此时的人才培养有着浓重的苏联色彩,且体现出专业式培养模式的特征[1]。
自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生以来,我国的研究生教育,特别是硕士生的培养已初具规模。专业式的培养模式占据主导地位,且在不断地变革与创新。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也已经由单一的培养模式转变为多样化的培养模式,具体表现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向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转变;理论型人才培养模式向理论与实践贯通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变;统一计划人才培养模式向人才分类培养模式转变。
相较于其他一些重要的社会科学,公共管理学科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起点低、起步晚、培养模式并不成熟。1887年,美国著名学者威尔逊在《政治学季刊》上发表的《行政学研究》一文是公共管理学科的发端,直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公共管理学才作为独立的学科在中国出现[2]。设立公共管理学科培养专业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积极适应宏观公共管理变革的战略选择,随着专业分布数量的爆炸式增长,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和变化非常迅速,并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特点。
(二)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培养与社会需求现状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社会对专业人才的强烈需求和学科专业规模快速增长的客观现实,引发了培养模式的早期基础建设。高等教育后大众化阶段的形势和专业内涵建设的目标则对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并且推动着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发展,研究生的培养规模也呈逐年增长的趋势。1978年全国硕士招生人数仅有1.07万人,2009年达至41.50万人,2013年53.90万人,2016年58.98万人。由于自2017年起将非全日制纳入统考,招生数量大幅增加,2019年硕士研究生招生数量更是增长至72万人,创下历史新高(1)数据来源:中国教育在线。。
“双一流”建设高校启动后,高校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著名大学纷纷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2019年42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中有28所高校大幅增加了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与此同时,公共管理硕士生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但该专业人才的就业去向以及就业情况却差强人意。研究生规模扩张的同时,相应的资源并未与之配备,尤其在培养目标、培养方式以及培养的考核等方面无法保证培养过程的质量要求,导致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劳动力供求市场不均衡,政府以及非政府公共部门对公共管理相关专业的人才需求远低于毕业生人数;同时硕士毕业生自身的能力不能满足用人单位对其能力素质的要求,两者之间的矛盾集中表现在研究生的就业问题上。
二、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当前,我国公共管理研究生教育供需之间的矛盾客观存在,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针对这一现象,文章对我国高校公共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进行剖析,指出其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并探寻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的原因,从而为革新公共管理专业硕士生培养模式,提升硕士生培养质量,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提出策略与建议。
(一)培养目标:单一趋同,社会适应性差
培养目标通常是指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机构的具体化。它取决于特定的社会发展状况对该专业领域人才的需求,同时也随高校的类型、级别以及教学特色等发生相应的变化[3]。长期以来,我国的公共管理专业研究生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具有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能在政府部门及非政府公共组织从事管理工作以及相关领域科研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这种教育培养目标过于宏观,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实际部门对管理人才的培养,未能体现其专业的特征和学校自身的特色,难以满足社会对高级管理人才的多样化需求。
2018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在各专业招聘职位数量和招聘人数方面的排名依次是工商管理类、经济金融类、计算机类、法学类、语言类、电子信息类、新闻传播类、公共管理类、教育类等。由此可见,政府以及非政府公共部门在人才聘用方面更加注重专业技能,特别是当前处于经济结构调整和社会转型阶段,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朝着多元化和复合化方向发展。用人单位更倾向“计算机+管理类”“财务+管理类”等一专多能,甚至多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相较于传统的知识本位,用人单位更看重能力。公共管理学科专业单一的培养目标在社会和市场的多样化需求面前显然已不具备竞争优势。
(二)培养过程:科研重于教学,理论重于实践
从培养过程的角度看,在公共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学校普遍将科研目标的完成作为评估与考核的重点,仅以发表文章的数量、SCI文章影响因子及引用次数等量化指标来考核导师,缺乏对教育成果、教学质量的综合考虑。调查了解到在高校公共管理研究生教学课堂上,仍有一些教师保持着千人一面的“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做派,教学形式泛本科化,课堂上缺乏启发式、讨论式学习,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此外,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教育中重理论轻实践,使得教育与现实生活脱节,学生缺乏实践中的转化能力[4]。《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教研〔2013〕1)中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行业和专业组织在培养模式改革方面的指导作用,强化研究生的实践能力。目前,我国部分培养单位对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给予足够的重视,并逐渐探索形成自身发展特色,而有些高校还处于社会实践的初级阶段,在进行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培养时关门办学,纸上谈兵式的学习使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无法在现实中得到锻炼和提升。由于大多数毕业生都没有在公共部门实习的经历,基本技能缺乏、适应性不强、实践能力不足,这不仅会导致毕业生就业难,也会使得公共管理专业研究生的核心竞争力日趋隐没。
(三)培养评价:评价标准单一,评价主体缺失
培养评价是检验培养模式是否有效的必要手段,也是研究生培养模式革新的风向标。但现阶段,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评价机制存在着较大的缺陷。培养评价以毕业论文作为最终学位评价结果的标准,一定程度上忽略了过程培养的重要性。高校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年限一般为三年,其中学分研修的阶段为一年半左右,剩余时间主要进行学术研究及论文的撰写,这就导致了学生的专业基础不够扎实,专业理论知识储备不充分,强行进行专业的学术研究,其结果可想而知,无法达到导师预计的专业诉求,勉强毕业,硕士生的培养质量令人堪忧。另外,仅以知识的多寡来衡量研究生水平的高低同样也无法适应新时代对高层次人才的要求,它虽强调了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但是却忽视了对研究生实践能力的考察。
其次,社会(主要是指政府部门及企事业等用人单位)是培养工作完成后的人才接收单位,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作为教育的“产成品”,能否在社会上展开“销路”,实现人才的对接,要看其是否适应社会的需要。因此,使社会广泛参与到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培养和评价的过程中,有利于更加准确地孕育社会所需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但是目前,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培养评价采用教育行政部门为主导、高校为评价主体的方式,社会对于公共管理类人才质量评价的参与度较低,评价积极性仍然不高。
三、创新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策略建议
为解决公共管理硕士生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不匹配的矛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使公共管理学研究生的专业性与优势得到市场的认可,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革新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
(一)培养目标体系化
公共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以满足我国公共管理实践的需要为第一要义,特别是要反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共管理体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而出现的新变化[5]。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公共管理研究生教育主要面向政府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等公共组织,培养具有现代公共管理理论和公共管理素养、掌握先进公共管理方法与技术、从事公共事务管理或公共服务的专门人才,纯粹的学术培养目标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需要结合社会就业需求,实现培养目标的动态性和发展性变化,强调培养目标的体系化,满足社会发展对公共管理人才的需求。
另外,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教育应强化个性化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防止出现思维平庸化、模式化现象,坚持“重基础、重实践、重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人才培养定位和目标,以专业知识为基础,以实验、实训和技能训练为核心,以政府和企业指导为支撑,以突出实践、兼顾理论为办学特色,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公共管理研究生人才培养机制[6]。
(二)课程体系个性化
公共管理是研究政府及其他公共组织实践活动规律的一门实践性和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其实践性和应用性的特点,决定了高校在教学中应重视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高校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进行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改变传统的单方向被动灌输的教学模式,代之以角色互换、合作讨论为主的主动学习的教学方式;以系统化、结构化、完整化的课程体系学习,代替零散的按部就班的专业知识学习,采用多元、多途径、多手段的培养方法来提升硕士生的能力素养。一方面,培养单位要与市场保持互动,分析就业市场的需求,培养适应市场发展的公共管理研究生[7];另一方面,应改进其课程体系,使其与社会需求紧密联系,同时提高学生的实践比重,突出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作用,让高校与政府机关、企业、社会组织等积极的合作,促进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动手操作和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
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结构的调整和转型,构建适应社会需求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势在必行。社会实践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活动,在研究生理论知识与研究能力培养的基础上,突出强调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为解决硕士生理论与实践不平衡、人才供给和社会需求不匹配的问题提供了一种方法。
(三)课堂教学实践性
研究生教育教学培养应是理论与实践、现实与未来、过程与目标的统一,是共同构建公共管理专业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教学理念的过程。课堂教学作为学生感受科研与教学之间区别与联系的实践环节,应予以加强。研究生可以自备课件、教案,自己设计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为导师所带本科生班级进行一次专业专题授课,教学效果由教师考核评审。通过角色互换,研究生可以亲身体验授课的全部过程,同时也有利于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培养创新思考能力。
为增强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在科研方面的兴趣,可以根据学生专业基础、知识结构、能力水平、学术兴趣等条件来设置科研项目助研角色,促进学生知识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协调发展[8]。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能有效的将现有的科研成果与课堂教学内容相结合,让学生能够快速了解到学科前沿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充分提高硕士生的科研兴趣[9]。同时,高校应为学生提供参与课程教学讨论、领导干部培训班、访学研究、短期交流、国际学术会议的机会,以开拓学术视野,培养学生“全球意识”,还可以加强校际、政企以及社会各界的交流与合作,立足就业,接轨市场,培养全方位人才。
(四)评价标准多元化
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机制是革新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所在。社会所需要的公共管理硕士生是注重对实际专业能力、专业技能培养及实践应用的研究生。以往高校主要以考试分数作为考核的评价标准,只注重结果导向,而忽视了过程培养,缺乏一定的合理性。高校应注重将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评价相结合,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以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实操中的表现作为考评的基础,以研究生教育期间养成的其他素质、学生入学前后的发展变化等作为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用更加多样化的标准评价研究生,代替以知识的多寡为衡量标准,提升研究生个性化培养,充分挖掘研究生的发展潜力。
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使高等教育逐渐走向社会的中心,研究生教育与社会的联系日益广泛,社会的需求成为研究生培养的主要风向标。因此,社会尤其是用人单位应成为研究生质量评价主体之一。然而,由于过去社会较少参与公共管理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社会评价体系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因此,在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中,需要引入社会评价机制,引导行业企业全方位参与人才培养。社会应该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等人才接收单位的作用,对研究生质量做出发展性评价,促进公共管理研究生培养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全面化、质量评价全程化,从根本上改变教育质量评价单一化、平面化的状况。
当今,经济的发展不再依靠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粗放型生产,而主要依托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鉴于新时代经济社会科学的发展,以及我国研究生教育机制的调整和转型,培养基础过硬、行业急需、能力突出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改进研究生培养体系、革新研究生培养模式势在必行。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是一个动态的、持续的过程,只有理论结合实际,高校与用人单位相互配合,才能促进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全方位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