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机采血小板献血反应的护理干预进展
2019-01-03周燕
周 燕
(广西梧州市中心血站外采科,广西 梧州 543000)
随着现代医疗事业进步发展,临床对机采血小板的需求量日渐增多,因其具有成分含量高、临床治疗效果好,输血传播疾病风险低与白细胞混入低等优势,但机采血小板采集流程具有复杂性,时间较长且循环血量大,易导致献血者发生献血不良反应,对血小板采集流程与采集质量产生直接影响,甚至对无偿机采血源招募与保留产生影响。从机采献血实际情况来看,采集血小板期间献血者易产生恶心或头晕等不良反应,导致献血者重复献血率不高,因此采血期间切实采取对症的护理干预是很重要的。可以改善预后,降低献血反应发生率,具有时效性与可靠性[1-2]。
1 发生献血反应的原因
1.1 枸橼酸钠反应
从实际情况来看,机采血小板采集期间极易发生枸橼酸钠反应,主要原因是分离机按照抗凝剂与全血的比例是1:11,混合全血与抗凝剂避免血液凝集,根据采集量的差异性,整个采集流程需回输含枸橼酸钠的ACD-A抗凝剂350~450ml,同时离体血液加以造成血液温度下降,若机体不能及时代偿,则血浆中枸橼酸钠会出现较高的危险水平,血清结合钙升高或游离钙水平降低,造成机体呈现枸橼酸钠反应[3-4]。
1.2 精神因素
首次捐献血小板者对机采知识与流程缺乏了解,面对血细胞分离机易产生焦虑恐惧等情绪,部分机采献血者在采集血液期间往往存在二次穿刺、机器频繁报警或设备故障等现象,直接影响献血者的心理状态,同时部分献血者对穿刺疼痛敏感或存在晕针晕血等症状,全身紧张引起机体发生小血管扩张或血流缓慢等反应,血压降低或脑供血量不足造成献血者易产生献血反应,使得最终的献血效果欠佳[5-6]。
1.3 体质与环境因素
部分献血者在献血前若睡眠不足或过度疲劳,导致迷走神经反射引起短暂性血管扩张,外周阻力或血压降低造成其发生献血反应,同时空腹状态下献血极易造成献血者发生精神萎靡或血糖下降等情况,采集期间能量消耗过大使其极易发生献血反应[7]。其次,献血者体质具有差异性,若血管条件欠佳则血流速度缓慢,采集期间易出现时间延长、机器频繁报警与不适感等情况,若献血者体重过轻、血容量少或血小板数量少,则回输红细胞到达体内的枸橼酸钠数量增加,导致机体易发生低钙反应。另外,采集期间若环境较差,若气温过低造成献血者血管收缩,对血液流速产生直接影响,针头堵塞或全血流速过低导致机器易重复性报警,若气温过高则造成血液浓缩,机器运行期间易发生血浆流速低等情况,同时献血等待时间长或工作人员态度欠佳或操作生疏等因素也极易诱发献血不良反应,并且献血环境布局不合理也会影响献血者的心理状态,[8-9]。
2 护理措施
2.1 枸橼酸钠反应的预防
首先在采集血液前需对献血者血小板含量实施严格筛查,确保达到血小板≥150x109/L的标准,根据血小板采集量的差异性合理选择采集时间,以献血者实际情况与以往献血经验为基点提出针对性的建议,降低献血反应发生率,同时采血前给予献血者口服20ml葡萄糖酸钙,采集期间实时监测其各生命体征,发生四肢麻木或痉挛等情况需暂停采集,待症状好转再次开展采集流程[10-11]。
2.2 精神因素护理
根据献血者实际情况定期开展健康宣教与心理指导,重点介绍捐献血小板的目的、生理知识与采集流程等,确保其充分掌握采集血小板的意义,根据献血者年龄、文化程度与既往病史等基础资料,给予其针对性的心理指导,将以往成功案例详细告知献血者与家属[12-14],帮助树立献血的信心,便于提前做好心理准备。其次,采集期间需实时监测献血者的采集情况,有异常及时对症处理,确保采集流程能顺利开展,同时告知献血者穿刺时具有轻微疼痛感,因此工作人员在日常需加强静脉穿刺技术水平,缓解疼痛感,减少献血反应发生,并且采集期间保持热情真诚的态度与献血者沟通,消除紧张焦虑等负性情绪,若其出现晕针晕血情况可以采用音乐疗法转移注意力,协助献血者调整舒适的体位,选择合理的采血针与采血通路,便于随时做好抢救措施[15-17]。
2.3 体质与环境护理
献血前,需评估献血者的心理状态与生理状态,若其存在睡眠欠佳或身体不适等情况,应暂缓献血;若献血者未进食,需补充高能量且低脂肪食物后再进行献血;若献血者血管条件较差,应由穿刺经验丰富者实施穿刺;以血管充盈情况为基点将血液流速调整至合理范围,同时结合献血者身高、体重与外周血小板计数等情况合理选择血小板采集量;为献血者提供良好的献血环境,合理安排献血人流,确保献血流程能顺利开展[18-20]。
3 结 论
综上所述,采供血机构面对的是无偿献血者,与医院患者比较,其属于健康人群,保持奉献精神与爱心开展血液捐献。但机采血小板具有采集时间长、耗材多与采集过程复杂等特殊性,受体质、环境与精神等因素影响,导致献血者易产生恶心、呕吐与焦虑紧张等负性情绪,对机采血小板质量产生直接影响。有学者证实,献血期间切实采取针对性护理干预,能改善献血者预后效果,减少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使得重复献血率显著提高,改善献血者心理应激反应,具有时效性与可靠性,因此被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