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丹棱县:“一元钱”撬动农村垃圾治理新机制
2019-01-03
丹棱县2011年起推行 “因地制宜、分类收集、村民自治、市场运作”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新机制,全村每人每月“一元钱”卫生费,投入小“杠杆”治理成效大,让“垃圾往哪儿倒”变“垃圾怎么用”,有效解决了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投入难、减量难、监督难、保持难的问题,让乡村处处是美景。
丹棱县,隶属于四川省眉山市,地处四川盆地成都平原西南边缘,全县幅员面积449平方公里,辖7个乡镇,是全国第一个农村生态文明家园建设试点县、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中国桔橙之乡。以前这里农村垃圾治理一直有投入难、减量难、监督难、常态维持难的“四难”问题。河流边、村道旁、竹林里到处都能见到垃圾,一下雨,垃圾就汇集到河里,又臭又难看。
2011年来,眉山丹棱县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探索推广了以“党政主导、村民自治、市场运作、三方监督”为核心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 “丹棱模式”,在农村推行垃圾两次分类处理,每人每月交1元垃圾清运费,公开招标垃圾清运承包人,有效解决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难题。这样的垃圾处理模式,已经成为丹棱县农民的习惯。2011年,丹棱县在龙鹄村试点成功后,在全县农村推行垃圾两次分类处理∶首先引导农户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烂水果等有机垃圾倒入沼气池,建筑垃圾就近铺路或填埋,可回收垃圾自行回收出售,不可回收垃圾就近倒入垃圾池;垃圾处理承包人进行二次分类回收后,县里统一安排转运处理。该模式走出了节俭、实用、可持续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新路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取得实效,为建设宜居乡村,打造中国美丽乡村典范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如今,丹棱县71个村已全部实现垃圾“绿色”处理常态化。
农村垃圾散而多,只能外运处理,分类减量、就地资源化利用是垃圾处理的最有效出路。这样做村民的主人翁意识提高了,了住得舒服,村民不仅注意做好自家房前屋后的卫生,也会监督村道、活动广场等公共场所的卫生。一元钱虽然不多,但交了钱的村民,就可以理直气壮的对身边的环境卫生行使监督权。不起眼的一元钱,点准了处理农村垃圾问题的死穴,由此调动村民的积极性,使得农村垃圾的处理,不再仅仅是政府的事情,更成为广大农民自己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