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联合归脾汤对心脾两虚失眠患者睡眠质量改善的疗效观察
2019-01-03王克敏
王克敏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中医医院,内蒙古 鄂尔多斯 017000)
失眠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病症,它的诱发原因复杂,且对患者的生活节奏和日常生活均有较大的影响,若不及时治疗容易给患者造成巨大心理负担和生理痛苦[1]。因此,临床上需要加强对失眠患者的临床治疗,以便更好的改善患者睡眠质量,帮助患者早日康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7年01月~2018年12月在我院脑病科接受诊治的心脾两虚失眠患者95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年龄28~60岁,平均年龄(34.8±4.5)岁,男41例,女54例,病程1个月~4年,平均病程(9.8±1.2)个月。按照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42例和观察组53例。
1.2 方法
1.2.1 对照组予以患者常规西医治疗,具体为:予以患者口服艾司唑仑片治疗,1 mg/次,1次/d,连续治疗一个月。
1.2.2 观察组予以患者针灸联合归脾汤治疗。具体为:①针灸治疗,主穴取百会穴、神门穴、安眠穴和三阴交穴,采用平补平泻法针灸;配穴取四神聪穴、内关穴、心俞穴、脾俞穴和足三里穴,采用实泻虚补或平补平泻法针灸,20 min/次,3次/周。②归脾汤加减治疗,药方为:酸枣仁25 g、黄芪25 g、茯苓12 g、人参15 g、白术10 g、当归10 g、附子10 g、远志10 g、桂枝10 g、龙眼肉10 g、甘草8 g、木香6 g、生姜5片、大枣3枚。冷水煎煮,1剂/d,分早、晚各服用一次,连续治疗一个月。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对比两组的睡眠时间
经过治疗,观察组患者的睡眠时间为(7.10±1.55)h,优于对照组的(5.87±1.62)h,观察组PSQI评分为(5.16±1.09),优于对照组(5.87±1.62)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
随访统计,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4.34%(50/53例),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83.33%(35/4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中医认为,失眠属于“不寐”、“不得眠”、“目不瞑”等范畴,其中医辨证类型可分为心脾两虚、阴虚火旺、肝郁化火、痰热内扰、肝郁血虚、胃气失和、心胆气虚、心肾不交等[2]。其中最为常见的是心脾两虚患者,其发病原因多是思虑过度或安逸少动导致脾虚气弱、劳倦伤脾,从而引起患者纳呆、少食、气血生化不足等,造成心神不宁而失眠。因此,临床治疗时主要以安神养心、补益心脾为主[3-4]。针灸和汤药都是中医临床治疗的常见方法,将穴位针灸同归脾汤联合应用,具有良好的补血益气、健脾养心、安神宁心等功效,有效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5]。本次研究显示,采用针灸联合归脾汤治疗的心脾两虚失眠患者,其治疗后的睡眠时间明显长于采用常规西医治疗的患者,PSQI评分明显低于西医治疗患者。在临床效果方面,其总有效率为94.34%也明显高于常规治疗患者的8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心脾两虚失眠患者采用针灸联合归脾汤治疗,能够有效增加患者的睡眠时间,改善睡眠质量,提高临床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