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背景下宁波外籍教师跨文化适应性调查与研究
2019-01-03卜霄艳
卜霄艳
(浙江大学 宁波理工学院,浙江 宁波 315100)
目前,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下,推进教育国际化进程,已成为当今教育改革的重要战略方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一2020年)》提到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据此,近年来我国各地教育机构大力推动教师队伍国际化,积极引进外籍教师,其人数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在中国新兴一线城市中,宁波以其独特的人文环境、历史底蕴和经济发展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外籍人士,他们中很大一部分投身于教育界,成为了宁波教育国际化的有生力量。至2018年9月,宁波市11所高校的在岗外籍教师人数为425人。另据宁波市“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预计到2020年宁波全市高校聘请的外籍教师和研究人员总数将达到800人。然而,外籍教师本身的文化体系与中华文化环境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而宁波,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七千年河姆渡文化的发源地,造就了它极具特色的区域文化环境。因此,随着地区教育国际化工作的不断推进,探讨在甬外籍教师群体的基本特点,分析其在跨文化适应中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外籍教师管理机制的相应对策,不仅能帮助当地外籍教师提升跨文化意识,增强其跨文化交际能力,更好地适应当地的工作和生活,而且对于本地区引进更多优质外籍师资力量,优化外籍教师管理,提高城市教育国际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一、理论框架
跨文化适应的研究源于20世纪初期的美国,当时主要为探究移民的心理健康问题。1936年,人类学家Redfield等给出了跨文化适应较为正式的定义:“由个体所组成,且具有不同文化的群体之间发生持续的直接的文化接触,导致一方或双方原有的文化模式发生改变的现象。”[1]这一概念的提出为本领域研究奠定了基础。对于跨文化适应的内容和模式,不同的研究者发展了不同的理论,包括Oberg的文化冲击模型,Lysgaard的U型曲线假说,Gullahorn夫妇的W型曲线假说,Berry的跨文化适应模型,Black的跨文化适应三维结构,Ward等的跨文化适应二维结构 ,Danckwortt的对陌生文化适应理论等等。[2]其中尤以1988年Black提出的跨文化适应三维结构,[3]和1999年Ward及其同事提出的二维结构,[4]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好评。前者将跨文化适应分为总体适应(对旅居国文化和生活环境的适应)、工作适应(对新工作环境、要求的适应)和人际适应(与旅居国居民的交流交往的适应),并以此理论,开发出了细化的文化适应量表。后者认为跨文化适应需包含社会文化适应与心理适应,两者既紧密联系又各有特点。这两个理论较全面的概括了跨文化适应的内容,且设计出了可供衡量的文化适应量表,成为了开展跨文化适应实证研究的主要理论支撑。
二、研究设计
调查采取问卷和访谈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旨在探究以下问题:外籍教师在宁波的跨文化适应性实况如何?外籍教师在宁波的跨文化适应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宁波在外籍教师管理方面有哪些可改善的对策?
问卷以Black的跨文化适应三维结构模型结合Ward的二维结构理论为设计基础。内容包括基本信息和跨文化适应调查两大板块。前一板块多为选项式问题,共12题,主要调查被试性别、年龄、学历、来甬时间和目的等基本情况。后一板块为研究重点,设计了45个问题,从总体适应,工作适应,人际适应和心理适应四个方面展开调查。问题答案选项采用李克特式五级量表,请被试根据自身情况对问题的陈述进行1-5分评价(1=完全不同意,2=不同意,3=一般,4=同意,5=非常同意),最后借助SPSS20.0对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同时,调查也设计了8个访谈问题,随机选择被试进行访谈,作为补充。
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77份,回收有效问卷74份。被试是在宁波中小学、高校和语言培训学校工作的外籍教师,分别来自18个国家。其中女性有33人,占45%,男性有41人,占55%。问卷的整体克伦巴赫阿尔法(Cronbach ’s alpha)系数为0.935,四个部分的克伦巴赫阿尔法系数分别为0.860、0.866、0.801和0.805,表明无论问卷整体,还是各部分之间内在一致性高,分析数据信度质量好。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宁波外籍教师群体特点
为更好地了解外籍教师这一群体在宁波的跨文化适应性,问卷首先通过基本信息板块的数据收集,对这一群体的特点进行了概括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较强流动性。调查显示,仅13.5%的外教在宁波居住时间超过了5年。说明大部分外教在宁波停留时间不长,更替较频繁。外籍教师跋山涉水来到异乡工作,甚至部分还是由于项目交流或基金会选送来到甬城,他们远离祖国和家人,往往在合同期后或回国,或被安排新的工作出行,或移居他地,这也决定了这一群体具有较强的流动性。
2.来源多元化。在教育国际化背景下,我国与世界各国都进行着频繁的文化交流。宁波作为浙江沿海开放城市更是在这方面享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这也使得这里的?外教群体呈现多元化的特点。外教来源国分布广泛,被调查的74名外教分别来自五大洲18个国家。虽然英美等西方国家的外教仍是主体,但来自波兰,乌克兰等中东欧国家的外教也有10位,且呈上升趋势,成了第二大来源地,这也得益于国家“一带一路”的大倡议。
3.学术层次高。在宁波工作的外教,其学历水平普遍较高。所有被试都拥有学位,且具有硕士和博士学位的比例达到了62%。同时,调查也发现由于宁波诺丁汉大学、浙大软件学院等高质量大学的加入,宁波高校成为了来甬外教主要的聚集地,占被试82%。在工作类型方面,85%的外教主要从事教学工作。值得一提的是,调查中也有将近10%的外教专职从事研究工作,相比于其他城市,学术特点更加明显。这与近几年来当地注重教育发展,提出要“聚集一批国内外相关领域的强校强院强所”,不断提升城市高等教育层次和质量关系密切。
4.目的多样化。外教来宁波工作的目的多样。给出的10个选项都有一定比例的填选,且多数选项的选择比例差异较小。选择“丰富自身经历,开拓眼界”这一目的比例约为60%,较为集中。其它如“学习中文”“了解当地文化”“经济收入”“学术发展”“为今后职业发展做准备”“其他私人原因”等选项的选择比例都在22%-35%之间。可见外教来宁波工作的目的已不仅仅集中在传授知识、旅游、学习语言等传统目的上,而更为看重这些工作岗位是否能满足他们多元的职业及自身发展需求,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宁波发展日益多元,及其带来的包容性。
(二)文化适应调查统计结果
将有效问卷数据输入SPSS20.0进行统计,结合访谈成果,得出如下结果。
1.总体适应
此部分调查项目为正向设计,即得分越高,适应程度越高。在总体适应方面,数据统计结果显示所有13个调查项目的平均值都超过了量表分值上的3,表明被试对宁波生活总体上比较满意。其中平均值超过4的达到5个,占38%,从高到低的排列依次为“我感到当地的公共交通非常便利”(4.31),“我可以轻松负担当地的生活成本”(4.31),“我适应当地的气候”(4.11),“我适应当地食物/能找到我喜欢的食物”(4.07),和“我适应当地的生活节奏且总体满意这里的生活”(4.0)。在访谈中,对于宁波的印象,出现最多的描述是“干净” “便利”“安全”“宜居”。由此可见,外教们在适应气候、饮食、交通、日常开支等生活基本需求方面没有太大困难。这也表明宁波在生活方面为外教们提供了较好的条件,使他们能安心的留在这片土地上工作。但其中平均值最低的项目为“我了解当地的历史和风俗”(3.34),这与访谈时部分被试对于这一方面的反映一致,他们非常希望更多地了解宁波本土文化,却缺少了解的渠道和途径。此外,虽然“我适应当地的公共服务模式(包括政府办公、商业、银行、医院等)”一项的平均值为3.66,但在个别访谈中有11位外教集中提到希望可以在银行开户,医院看病,网上购物等方面得到更多帮助,热切期待着这些方面我们更为细致的服务。
2.工作适应
工作适应方面的调查项目共有10题,都为正向设计,主要涉及课程设计、教学方式、课堂互动、学生沟通、工作压力、政策理解、意见反馈、同事交流等方面的跨文化适应程度。统计结果表明每个调查项目的平均值都超过了3,且60%的选项平均值高于4。这表明在此方面,外教的跨文化适应处于较高水平,甚至优于总体适应。在与学生互动方面尤为突出,此项平均值最高,达到4.36,选择 “完全同意(=5)”和“同意(=4)”的被试为92%,这应该是外教课程往往特别受学生欢迎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所有项目当中,平均值最低的项为“学校关于外教的相关指导和政策能帮助我更好的适应当地生活”(3.46),表明在帮助外教提高工作适应方面,学校仍需做出更多的努力,应随时了解外教需求,不断提升管理能力,为外教们创造更好的工作环境。
3.人际适应
相对于总体适应和工作适应,在甬工作的外教在人际适应方面相对较弱,得分普遍下降。调查的12个选项都为正向设计,但其中10个选项平均值低于4分。其中,认可度最低的二项为“我可以用中文与当地人交流”和“我和当地人交流多于和其他国家人交流”,平均值只有2.88和2.96。这表明大多数外教无法使用汉语,这极大地妨碍了他们与当地人沟通,当然无法很好地融入本地社交圈。个别访谈中,外教也普遍认为语言是他们融入当地生活的最大障碍,他们渴望学习汉语,了解当地文化,融入当地生活,希望相关部门和学校能组织他们系统地学习汉语,安排他们多参加当地活动。数据同时表明,虽然人际方面适应度较低,但“我感到当地人友好且乐于助人”这一项平均值却达到了4.09,位居此部分最高,说明外教对于当地人民的印象普遍较好,对当地人的热情、友善、好客较为认可,这一点与个别访谈的结果一致。
4.心理适应
心理适应方面的调查由6个正向设计和4个反向设计项目组成。数据表明,外教们在宁波的心理适应情况较为理想,心理状况基本健康稳定。6个正向调查项的平均值均高于3,且有50%的选项高于4,分别为“我感到所做的事情(如工作)是有价值的”(4.27)、“我可以面对生活中的问题、克服困难”(4.24)、“我享受平时的日常活动”(4.04)。4个反向调查项的平均值均低于3,其中对于“经常有失眠、虚弱等症状”(1.72)或“孤单、焦虑、沮丧等负面情绪”(1.72),绝大部分被试都选择不赞同。显然外教在心理层面上基本适应了当地的生活工作节奏,在宁波的工作和活动能给他们带来心理上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令人高兴的是,选项“在当地我有家的感觉”获得了3.69的平均值,表明很多外教已经对宁波有了一定的归属感。
四、促进宁波外籍教师跨文化适应的建议
(一)开设汉语及跨文化适应性课程
根据问卷数据和个别访谈,汉语已成为宁波外籍教师跨文化适应过程中的最大障碍,也是他们现阶段最急需帮助解决的问题。超过60%的被试深受此困扰,甚至有好几位外教迫切“希望学校或者当地政府多给我学习汉语的机会。”语言是沟通的工具,良好的语言沟通是融入当地生活的保障。由于外教人数相对较少且较为分散,宁波仍缺少教授外籍人士汉语课程的专门机构。建议由当地教育部门或学校牵头,系统地开设汉语课程,组织有需求的在甬外教集体学习汉语,帮助他们尽快提高交流能力,融入当地生活。
科学规范的跨文化适应培训是帮助外教提升跨文化适应能力的重要手段。除了介绍中国传统文化这一基本内容外,跨文化课程还需侧重二方面的内容。其一应介绍本地概况、生活设施、文化特色、政府政策等相关内容,尤其应细致介绍银行、交通、购物、看病等方面的流程和设施使用,使外教们能更好地接受当地的公共服务。其二应秉持文化互尊的原则,结合之前外教工作出现的问题,从文化差异的角度入手,重点讨论跨文化适应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及其应对措施。通过这类课程,外教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中外文化的共性和差异,熟悉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外事政策,并对接下来可能遇到的跨文化障碍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缩短他们将要经历的跨文化冲击期。
(二)加强岗位职业培训及创建多种沟通平台
为保证外籍教师尽快适应工作岗位,学校还应加强外事部门的管理和服务功能,组织岗位职业相关培训,且这些培训在外教任职前、就职后和工作中应贯彻始终。任职前,学校可向外教提供介绍本校概况的英文网站或宣传册,让他们获得对学校环境、校园文化的初步印象。就职后,学校需组织岗前培训,向外教们详细解释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教学设备使用方法,学生学习特点,以及外籍教师权利义务等。工作中,管理人员应保持与外教的紧密联系,主动关注外教的思想动态和工作情况,针对外教出现的各种不适应问题,开展即时培训,积极应对,解决问题于累积之前。
在加强外教岗位培训的同时,学校还应及时有效地营造多渠道的外教沟通平台,这是解决外教工作适应问题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首先建议学校领导层或相关部门定期召开外教座谈会,直接听取他们对于学校教学和管理上的建议,这既有助于吸取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也有利于在情感上拉近与外教的距离。其次,针对宁波外教在人际适应方面较为薄弱这一情况,可从加强日常沟通入手,为外教一对一配置熟悉双方文化的中方教师作为结对伙伴,无论在工作还是个人层面,随时给予关心和帮助,让外教感受到“第二故乡的温暖”。第三,学校还应鼓励外教间的交流。可“以老带新”,安排已适应当地工作和生活的老外教与新外教建立联系,帮助新外教提高适应性。也可采用访谈中某位外教的建议,定期组织短途旅游,促进外教间的交流,帮助他们尽快丰富生活,找到沟通对象。
(三)创造参与主流文化交流机会
由于语言的局限性,外教的生活圈往往较为狭窄,他们很少参加学校的例会,甚至都没有机会认识大部分的中国同事,这往往使他们陷入“局外人”的尴尬境地。因此,管理者应以中国传统节日和本地风俗庆典为契机,举办别具风格的文化活动。如《光明日报》今年1月20日报道的关于“老外在宁波裘村过大年”这样的活动,有关部门和学校要通知或多组织外教参加,以达到报道所说的“这里的每一处细节都让百余名外国友人称赞”的效果。这些活动不仅能让外籍教师领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也满足了他们想了解当地文化的愿望,有助于提升他们对旅居地的具象认识,增强归属感。同时,外教来自五洲四海,是连接本地与世界的条条纽带。让这些国际使者们多了解当地情况,无异于当地向世界又多开了一扇大门,这对推进宁波的国际化发展,可谓一举两得。在工作环境方面,学校应大力营造有助于外教跨文化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外教提供优质的社会支持,建议在校园里增加中英双语标识。若有条件,开设校园英文网站,定期将当地发生的新闻和与外教生活工作相关的信息翻译成英文传递给外教,加强外教对学校活动的参与感。其次,创造外教与中教相处的机会,欢迎外教参与日常的教学例会和集体活动,并配备中方教师进行翻译或陪同。再次,充分调动学生在与外教相处中的积极性,鼓励英语能力较好的学生主动与外教开展互动,如邀请外教加入班级QQ群或参加班级活动,添加外教为微信好友,保持日常联系,帮助他们建立主流文化朋友圈。
整体来说,宁波外籍教师的跨文化适应状况总体上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在总体生活、工作和心理方面适应较好,但由于语言限制,在人际适应方面尚存在一定问题,有待进一步提升。随着我国教育国际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外籍教师在推进地方教学质量中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因此,相关部门和学校应共同努力,对外教管理机制进一步优化,社会支持进一步增强,为提高外教的跨文化适应能力提供更多的便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