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医对脂肪肝的诊治
2019-01-03谌宁生
谌宁生 陈 斌
湖南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病科 (湖南 长沙, 410007)
脂肪性肝病是一组以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为病理特征,并可进展为脂肪性肝炎和肝硬化的异质性疾病,包括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及特殊原因所致脂肪性肝病等三大类型,通常所说的脂肪性肝病主要指由肥胖、糖尿病和酒精(乙醇)等因素所致的慢性脂肪肝。近40年来,由于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均有明显改善,脂肪肝的发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和低龄化的现象。因此,防治脂肪肝已成为我国中、西医工作者必须研究的重要课题。在中医历史医籍文献中无脂肪肝这一病名,但根据其临床症状和体征表现,可从“痰证”、“瘀证”、“积证”、“胁痛”、“痞证”、“肥气”等症证中求之。
1 脂肪肝的中医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脂肪肝是由于酒食不节、损伤脾胃、情志抑郁、肝气不舒、以及寒气侵袭、脏腑失和,久则痰食凝聚,气滞血瘀所致。其病机与肝、脾二脏关系最为密切。因肝藏血,主疏泄,情志抑郁、则肝气不舒,致令脏腑失和,气机阻滞,脉络受阻,血行不畅,遂致气滞血瘀,日积月累而成积证。脾统血,主运化。酒食不节,损伤脾胃,以致运化不健,不能输布水谷精微,浑浊凝聚成痰,痰阻气滞,则血行障碍,脉络壅塞,痰浊与气血搏结,日 久乃成本病。若起居失宜,寒温不调,寒气侵袭,令脏腑气血失和,复因饮食不节,脾失健运,湿浊不化,凝聚成痰,若风寒痰食诸邪与气血互结,壅塞脉络,则肝、脾肿大遂成本病。
上述诸因,并非单独孤立存在,往往是交错夹杂,相互影响。《景岳全书·积聚》篇指出:“不知饮食之滞,非寒未必成积,而风寒之邪,非食未必成形。故必以食遇寒,以寒遇食,或表邪未清过于饮食,邪食相搏,而积斯成矣”。可见风寒之邪,痰食之滞,相互影响而成积,而情志所伤与风寒饮食亦常合并为患,如《灵枢·百病始生》篇说:“卒然外中于寒,若内伤于忧怒,则气上逆,气上逆则六输不通,湿气不行,凝血蕴裹而不散,津液涩渗,着而不去,而积成矣”。
2 辨证分型论治
根据脂肪肝的临床表现及体征特点,一般可分下列三个证型。
2.1 肝郁痰浊证 临床表现为肝脾肿大,两胁不适,胸闷有痰,脘腹胀满,恶心欲吐,二便如常。舌质淡苔薄白,脉弦滑。血脂分析胆固醇、甘油三酯增高。治则:疏肝行气,化痰散结。方药用四逆散合导痰汤加减:柴胡、枳实、法半夏、胆南星各10g, 白芍、茯苓各15g,陈皮、甘草各6g 。随证加减:胁痛明显者加丹参、郁金、川楝子;痰多者加苍术、白术、白芥子;腹胀者加鸡内金、炒麦芽、炒莱菔子。
2.2 气滞血瘀证 症见肝脾肿大,两胁刺痛或胀痛明显,舌质暗红或有瘀斑瘀点,苔薄黄,脉弦或细涩。治则: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方药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柴胡、枳实、 桃仁、当归、桔梗、牛膝各10g,红花、川芎、甘草各6g,赤芍、生地各15g,生黄芪30g。随证加减:胁痛明显加郁金、川楝子、玄胡;肝脾肿大明显者,加鳖甲、地龙、穿山甲,瘀甚者加三棱、莪术、水蛭。
2.3 气弱脾虚证 症见头晕疲乏、四肢无力、纳差、腹胀不适、大便溏泄、两胁隐痛、下肢浮肿。舌质淡,边有齿痕,苔白润或白腻,脉细弱或弦细。血脂分析见胆固醇、甘油三脂增高,肝功能分析见血清白蛋白降低。治则:益气补虚、健脾化湿,方药用柴芍六君汤加味:柴胡、白术、 鸡内金、 炒莱菔子、 法半夏各10g,白芍、 太子参、 炒麦芽、 茯苓各15g,陈皮、 甘草各6g 。随证加减:气虚甚者加黄芪,重用太子参或用人参;腹胀明显者加枳壳、木香、佛手;胁痛者加郁金、元胡。
3 辨病审因施治
现代医学研究证实脂肪肝发病的主要病因是肝细胞脂肪增多、积聚,肝脏血液循环及代谢障碍所引起的肝组织的病理变化。中医则认为本病形成病机是肝郁血瘀,脾虚痰浊所致。治必疏肝活血、健脾化痰。笔者积数十年之临床经验,自拟疏肝活血健脾汤来治疗:柴胡、白术、郁金、鸡内金、法半夏、虎杖、夏枯草各10g,太子参、山楂肉、炒麦芽、茯苓、赤芍各15g,陈皮、甘草各6g 。方解:本方以参术苓草四君子益气健脾,扶正固本,加陈皮、法夏、麦芽、内金、山楂化痰消食以清病源,降低血脂。柴胡、丹参、郁金,疏肝活血化瘀,以疏通脉络,改善肝脏血循环,配虎杖、夏枯草清热解毒,可加强活血降脂功效。若脂肪肝出现肝功能异常,转氨酶升高,胆红素增多,为肝胆湿热,加茵陈,山桅子、金钱草以清湿热。若大便燥结,腑气不通,加生大黄、枳实,行气通便。肝脾肿大者,加桃仁、红花、鳖甲、地龙,活血化瘀,软坚散结。腹胀甚者加大腹皮、炒莱菔子,行气消胀。国外已有多项研究表明,维生素E作为抗氧化剂,能够明显改善糖尿病、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的肝脏炎症,具有改善肝功能和降低血脂保肝护肝的功效。因此,在临床上对脂肪肝经常配合使用维生素E可以提高和巩固疗效。
4 病案举例
病案1:刘某,男,31岁,湖南长沙市人。
初诊2004年5月8日,患者于1997年诊断为酒精性脂肪肝、慢性丙型肝炎,曾经住院治疗病情好转,但出院后没坚持有效戒酒,今经B超提示,肝脏明显肿大,肝活组织检查明确重度酒精性脂肪肝,肝功能异常。临床证见:右上腹疼痛,隐痛和刺痛相兼,伴乏力,纳差,尿黄。体查:面色黯淡无泽,肝掌及胸前蜘蛛痣明显,颜面部毛细血管扩张,舌质黯红苔薄白,脉弦涩。
西医诊断:酒精性脂肪肝(重度)
中医诊断:肝痞;辨证:肝郁血瘀证。
中医治法:疏肝理脾,活血化瘀,自拟疏肝活血健脾汤加减:柴胡、 白术、郁金、 鳖甲、 桃仁、鸡内金、虎杖、 夏枯草各10g,赤芍、 丹参、 太子参、 炒麦芽、 山楂肉、 茯苓各15g,红花6g 甘草5g 。30付。西药:维生素E软胶囊3盒,服法: 1粒/次, 3次/d。
二诊,2004年6月10日,服药1个月,患者自述腹痛明显减轻,纳食好转。舌淡略黯,苔薄白,脉弦。治拟疏肝健脾为主,兼以活血散结。处方:柴胡、 郁金、 鳖甲、 当归、白术、鸡内金、 山楂各10g,白芍、 丹参、太子参、 茯苓、 炒麦芽各15g,甘草5g,再服用1个月后,腹痛消失,乏力明显好转,纳食正常。复查肝功能基本正常,B超检查示:肝脏较治疗前显缩小,已接近正常肝脏大小。西药:维生素E软胶囊3盒,服法: 1/次, 3次/d。
按语:酒精性脂肪肝系酒食不节,日久损伤肝脾,久而气滞血瘀。究其原因为酒毒为患,但病之本实属肝脾瘀血,病变轻则肋下结块,肝脾肿大,重则腹胀大如鼓,为肝硬化晚期,甚至癌变,则治之难矣。
病案2:何某,男,48岁,长沙市人。
初诊2004年9月8日,患者自1990年以来有一个长期慢性饮酒史,每日大约饮高浓度白酒200~300ml,体重逐渐增加,近年来开始出现反复右胁肋闷胀不适,活动后体倦乏力,查肝功能ALT、AST、GGT中度升高,B超检查多次,提示中度脂肪肝,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明显增高。先后在本市多家医院服西药治疗,疗效不明显,特来我院门诊治疗,症见形体肥胖,体重达90kg,自述右胁肋胀闷不适,活动后体倦气促,大便溏泄,日3~4次,小便正常,口中黏腻时苦;舌质淡,苔白腻,脉濡滑。
西医诊断:酒精性脂肪肝
中医诊断:肝痞;辨证:肝郁脾虚,痰湿凝结。
中医治法:疏肝健脾,化痰祛湿。主方柴芍六君汤加减:柴胡、鸡内金、 神曲、白术、郁金、黄芩、夏枯草各10g,赤芍、 茯苓、 丹参、 炒麦芽、 葛根、 生薏仁各15g,枳壳、 甘草6g,太子参20g。7付,并嘱其戒酒,控制饮食。西药:维生素E软胶囊3盒,服法: 1粒/次, 3次/d。
二诊:9月14日,药后尚安,大便正常,日行1~2次,舌质稍红,苔薄黄,脉弦。仍照前方再进30付。维生 素E软胶囊继服3盒,服法: 1粒/次, 3次/d。
三诊:10月16日,药后一般情况可,纳佳,肝功能:ALT 78U/L、AST 61U/L。舌质淡红,苔薄黄,脉弦细,原方去黄芩、葛根,再进30付。维生 素E软胶囊继服3盒,服法: 1粒/次, 3次/d。
四诊:2004年11月18日,药后尚安,纳食精神均佳,睡眠安,大小便正常,化验肝功能血脂均正常,B超示轻度脂肪肝,体重下降为80kg,为巩固疗效,照前方再进30付,嘱戒酒并加强体育锻炼。西药:维生素E软胶囊长期服用。
5 小结
中医辨证审因治疗脂肪肝,并配合维生素E西药治疗,可以获得更好的疗效,并嘱患者禁酒,少吃油腻食物及动物内脏(如猪肝、腰、心、肚、肠等)、高胆固醇食物,和加强体育运动,可以预防脂肪肝复发和控制其发展成肝硬化或癌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