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盆底重建术的围手术期护理
2019-01-03荆甜甜王晶晶
荆甜甜,王晶晶
(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河南 焦作,454000)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指的是盆底组织组织松弛导致盆腔器官位置改变和功能障碍的一类疾病[1],患者多为老年人,常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女性盆底重建术后护理是功能恢复的关键。笔者根据2017年1月~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78例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临床资料总结了女性盆底重建术的围手术期护理经验,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1月~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78例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临床资料。78例患者,年龄43~78岁,平均)(62.4±5.3)岁,诊断为子宫脱垂40例,阴道前后壁膨出23例,压力性尿失禁15例。
1.2 手术方法
78例患者,采用经经阴道子宫切除术联合阴道前后壁修复术33例,经阴道网片植入术全盆底重睑术20例,单纯阴道前后壁修补术15例,经阴道后路悬吊带术9例,高位骶韧带悬吊术7例,骶棘韧带固定术4例。
1.3 结果
7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7d拔除导尿管。其中7例患者拔除尿管后有排尿困难,行再次留置导尿管,留置24h后再次拔除后排尿正常。术后随访6~24个月,阴道创面愈合良好,瘢痕组织不明显,无补片脱出及感染,无尿失禁、尿潴留、器官膨出及感染等症状。
2 护 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基础病变护理多数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伴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基础病变。术前应严密观察患者的血压、血糖,评估患者的心功能分级[2]。纠正患者不良生活习惯及饮食结构。患者血压、血糖平稳后方可进行手术。
2.1.2 心理护理盆底器官功能障碍患者年龄较大,缺乏对疾病的相关知识,部分患者带病时间较长,对手术改善生活质量期待较高。另外盆底重建手术费用较高,患者容易产生负面情绪。心理护理的关键在于增强患者对疾病的认识,提高其治疗信心,且避免因负面情绪导致的血压波动等手术不良因素的发生。在充分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疾病及手术后,还应针对焦虑、紧张等情绪进行方法疏导,如音乐放松法,深呼吸法等[3]。鼓励患者家属参与到患者的心心理安慰中来。有抑郁倾向的患者应多鼓励其表达,掌握患者的护理需求,提高护理舒适度。对手术缺乏信心的患者,可邀请同期住院的恢复效果好的患者现身说法,提高其依从性。
2.1.3 体位训练中老年女性关节活动度低,韧带弹性差,术前须加强体位训练,保证术中达到过度截石位,且预防体位相关性并发症的发生[4]。
2.1.4 阴道准备术前2天常规采用结尔阴洗液冲洗阴道,1次/d.子宫脱垂者须先将子宫回纳至阴道内再行冲洗,回纳组织白天用雌激素湿润过的子宫托固定,晚上可自行取出。回纳操作应轻柔,注意观察患者的不适感,掌握回纳的节奏。阴道擦洗干燥后涂抹雌激素软膏,用以降低阴道黏膜脆性,预防术中出血及组织损伤,降低感染几率[5]。术前1d及术日用碘伏棉球擦洗阴道。
2.1.5 肠道准备术前3d无渣饮食,应用肠道广谱抗菌药物。术前1d进食流质饮食,口服20%甘露醇250ml+5%葡萄糖1000mL导泻,糖尿病患者则予以0.9%NaCl溶液灌肠[6]。术前8h禁食水。
2.2 术后护理
2.2.1 基础护理术后给予心电监护,镇痛泵持续镇痛,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术后平卧6h,预防呕吐等麻醉相关不良反应;将双下肢用弹力绷带裹缠,预防下肢静脉血栓,术后6h后协助患者翻身按摩,每次翻身按摩2h。禁止取坐位,避免腹压增加及拉伸手术切口。术后24h可床边活动,48h下床行走。患者下床活动时应有陪护人员,防止老人摔倒,术后3d内常规口服抗生素防治感染[7]。术后6h进流质,术后24h进半流食,肛门排气后开始低盐低脂高蛋白多维生素饮食,多饮水,包扎每日饮水量1000mL以上。
2.2.2 会阴部护理术后会阴部常规新结尔灭擦洗,擦洗范围包括阴唇皱褶、肛周以及大腿根部,3次/d;彻底清除不洁物,保持会阴部清洁。如不慎污染应酌情增加擦洗次数[8]。
2.2.3 创面护理术后48h阴道内留纱布填塞阴道内压迫创面止血,患者术后阴道一般会流淡血性液体20~30ml,如有异味、颜色加深或液体流出量增多,则有感染或创面愈合不佳可能。观察腹股沟有无渗血、血肿。如有异常,应及时汇报医生,积极采取措施处理。阴道内纱布一般于术后48h取出,如出血过多,可适当延长为72h后取出。取出后阴道可采用小剂量的雌激素软膏涂抹,减少术后感染[9]。
2.2.4 排尿护理术后留置尿管7~14d,定期开放导尿。留置期间,注意观察尿液性质、色泽及尿量。拔除尿管后在B超下检测残余尿量,残余尿量低于100ml为正常,超过100mL则应再次留置尿管,并进行膀胱功能锻炼,1~2d测量残余尿量正常后再行拔管。由于老年人膀胱感觉较为迟钝,排尿延迟现象普遍。尿管拔除后应指导患者主动排尿,即在无明显尿意时尽早排尿。每2~3h排尿1次,不要憋尿,尽量在完全放松的状态下排尿。尿管拔除后可出现尿频、尿痛、排尿不畅、溢尿等[10],需进行膀胱排尿功能训练,刺激排尿反射,一般训练7d膀胱功能可恢复正常。
2.2.5 盆底肌功能锻炼做缩肛动作,通过直肠、阴道和尿道周围的骨盆肌及提肛肌的收缩和放松,增强盆底肌功能。其过程类似于“排尿-停止排尿-排尿”“肛门上提-放松-再上提”。每次锻炼以10min为宜,先保持缩肛动作10~15s,然后放松,可行8~10次动作,每日2~3次锻炼。也可端坐椅上,两脚交叉着地,尽力抬高臀部,然后放松,共10~20次动作,每日2~3次锻炼[11-13]。排尿时有意识地中断几次。
2.3 延续性护理
2.3.1 出院指导患者出院前应交代患者出院后的注意事项,提高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首先,需保证患者可自行盆底肌锻炼,其次,提高患者会阴部自我清洁能力。患者出院前可观察患者的自我护理水平,出院后3d电话随访,跟进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并对患者疑惑之处进行解答。嘱咐患者出院后培养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避免重体力劳动,避免长期站立、蹲位等腹压增加的行为方式。鼓励患者多饮水,进食新鲜水果蔬菜及膳食纤维,忌辛辣食物,保持大便通畅,术后3个月禁止坐浴和性生活。术后阴道壁伤口愈合不佳,可于伤口处涂抹细胞生长因子软膏,促进创面愈合。
2.3.2 定期随访于术后1个月、3个月及1年等时间点进行复诊,如不能复诊应做到电话随访。随访内容除出院指导内容的实践情况外,还有对并发症的辨认,如患者发生排尿困难,肉眼血尿、会阴部或肛门疼痛、便中带血,应及时采取措施。
3 讨论
接受盆底重建术的患者多为老年患者,故无论哪个时期都应积极关注患者的基本病变。血压、血糖控制不良是手术及全身麻醉的危险因素,术前应严密观察患者的血压、血糖水平。导致患者血压波动的术前因素为紧张、焦虑,故心理护理是非常有必要的。术前导泻和灌肠时患者因不适感容易躁动不安,应提前交代,多安慰,必要时要求家属陪同,参与安抚患者情绪。术后因素多为疼痛,故术后应加强镇痛。对于行走不便的患者应进行跌倒评分,并嘱家属派人照顾。病房夜间保持夜灯照明,卧床使用床档,防止坠床。地面保持干燥,穿防滑鞋。老年女性患者容易有骨质疏松,跌倒易致骨折,故须加强防跌倒护理。
手术前后阴道内涂抹雌激素软膏是非常有必要的。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疾病患者多处于绝经期,雌激素水平较低,阴道前壁弹性差,脆性增加,黏膜明显萎缩,组织变薄,阴道上皮细胞内糖原含量低,阴道内pH值上升,屏障功能降低。使用小剂量雌激素软膏涂抹阴道壁,可降低黏膜脆性,减少操作性出血及组织损伤,提高阴道屏障功能,降低术后感染。
排尿护理是尿管拔出后的重点护理内容。首先嘱咐患者积极排尿,常用的刺激排尿的方法有温水清洗外阴、按摩下腹部或听流水声。B超下残余尿量是决定是否重置尿管的决定因素。大多数学者对残余尿量超过100mL者重新置管。也有学者提倡残余尿量超过200mL者方重置尿管,而针对100~200mL者可给予吡啶斯地明口服干预后促进排尿[14]。笔者认为,如鼓励排尿及药物干预无效的残余尿量超过100mL仍有必要重置尿管。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盆底重建术后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患者年龄较大,雌激素水平低,血液粘稠度高,术中取截石位,容易导致下肢静脉回流不畅,麻醉药物扩张血管,致使血流速度降低;术后下床晚。上述因素均可诱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笔者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经验总结如下:术前嘱患者体位练习,使患者适应截石位,术后6h辅助患者翻身并给予按摩,鼓励患者床上进行肢体活动,如抬高双下肢20°~30°等,促进静脉血回流。鼓励患者尽早下床活动。
女性盆底重建术后的延续性护理是并发症防范的重要方法。院外可发生的并发症包括网片侵蚀和感染、便秘、会阴部疼痛。重建术中有网片置入者发生网片侵蚀和感染的概率为1.7%[15],临床表现为阴道流异常血性液,继而流脓性分泌物、渗血。须通知患者尽快入院就诊,通过手术剪除暴露于阴道的网片联合抗感染方可处理。便秘、会阴部疼痛多为术中操作导致直肠及邻近组织损伤,一般术后1个月可自行缓解,如不能缓解须及早复诊进行手术及药物干预。
综上所述,女性盆底重建术的围手术期护理内容较多。老年性患者护理、术后排尿护理、盆底肌功能锻炼为护理重点。充分细致的围手术期护理科避免发生下肢深静脉栓塞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