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大学生创业相关研究述评

2019-01-03朱菲菲

大学 2018年9期
关键词:政策大学生研究

朱菲菲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创业活动在促进就业、生产力的提高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得到学者们的一致认可。[1]加之近年来,在经济下行的大环境下,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屡创新高,青年群体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2]鼓励大学生以创业形式实现就业,以创业带动就业,成为政府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突破口。与此同时,与大学生创业的相关研究层出不穷。本文主要通过对中国知网中大学生创业相关文献的梳理,分析近年来我国学者在研究大学生创业相关问题上的研究内容和特点,为未来研究提供借鉴。

一、引言

笔者以“大学生创业”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CNKI.net)进行查询,发现从论文发表数量来看,关于大学生创业的研究大致经历了3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图1-1)。第一阶段是1999-2000年。我国有关大学生创业政策始于90年代末,1999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1999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意见的通知》中,首次提出“鼓励和支持毕业生到非国有制单位就业或自主创业”,随后几年,我国各级地方政府陆续出台多种促进创业的政策鼓励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在这种背景下,2000年,中国知网关于大学生创业的研究从12篇增加到了110篇。第二阶段是2005-2006年。从2005年起,我国政府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及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和发展,先后出台多项措施鼓励、支持、培养和建设高素质、高层次的创新型人才队伍,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从2006年开始,有关大学生创业的相关研究增加了1倍多。受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务院和各部委仅2008年底至2009年3月底之间就颁布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政策达11项之多,从2009年开始,大学生创业研究飞速发展。第三阶段是2014-2015年。2014年,我国有727万大学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再创历史新高。为缓解就业压力,2014年5月9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部署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通知》提出,2014年至2017年,在全国范围内启动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通过加强创业教育培训、落实创业扶持政策、强化创业公共服务,引导和帮扶更多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逐步提高高校毕业生创业比例。因此,2015年,中国知网关于大学生创业的文章再创历史新高,每年均有6,000篇左右的大学生创业文章出现。

随着大学生创业研究的不断增多,同时也涌现出了一批对大学生创业研究内容的综述性研究,这些研究总结了大学生创业的核心内容。通过梳理总结,除了对创业相关理论、概念的研究,笔者认为当前我国有关大学生创业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大方面:第一,大学生创业的现状、问题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包括创业意向/倾向、动机/行为、创业教育、创业能力等,以及衍生出来的大学生创业意向、创业动机、创业行为、创业教育和创业能力等的影响因素。这些研究旨在通过分析大学生各方面的特征,寻找如何有效促进大学生创业的途径。[3]第二,我国大学生创业促进政策的研究,包括大学生创业政策的内容、体系、现状、创业政策评价及实施效果的研究,地方扶持大学生创业政策的研究,以及创业政策与大学生创业关系的研究等。本研究主要从以上几个方面对当前我国大学生创业的相关研究进行总结和分析。

图1-1 中国知网“大学生创业”相关论文数量的年度变化

二、创业及大学生创业的界定

(一)创业

首先,关于创业的内涵。创业(Entrepreneurship)一词最早出现在二三百年前的法国,第一次出现在经济学领域是1921年。关于创业的定义很多,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的学者均对之有自己的独特见解。美国著名企业学教授杰弗里·A·蒂蒙斯(Jeffry A.Timmos)所著的创业教育领域的经典教科书《新创业创造》将创业定义为:创业是一种思考、推理和行为方式,并最终导致价值的产生、增加、实现和更新。[4]随着时间的发展,创业更多地指向创造机会和创业者之间的关系,即认为创业是一种创业者发现并抓住创业机会的经济活动。[5]如国外学者多认为,创业是新组织的创建过程,是创业者根据自己的思想和努力来开创一个新组织,包括新公司的成立,以及新产品或新服务的提供,包括把握机会、战略方向、资源掌控、管理效果、激励政策等方面的内容,来实现创业者的理想。[6]管理学派认为,创业是一种可以通过组织而实现的工作,只要学习就能获得,只要敢于决策、善于学习,就可以成为一个创业者。[7]

我国一些学者在借鉴西方研究的基础上也提出了他们对于创业的理解。复旦大学郁义鸿、[8]李时椿、[9]郎磊[10]等人认为,创业是一个发现和捕捉机会,利用机会,整合资源,并创造出新产品、服务,从而实现其潜在价值的过程。张可[11]通过总结众人的观点认为:创业就是创业者以创新的思维去抓住机会进行创新,创立一个新组织,然后创造出新的产品或服务,从而获取经济和社会价值。创业是一项具有高度不确定性的经济活动,它具有自主性、风险性和功利性等特点。[12]创业必须贡献出时间和付出努力,承担相应的财务、精神和社会奉献,并获得金钱的回报、个人的满足和独立自主。[13]随着创业活动变得越来越普遍,有关创业的研究边界和范围也不断扩大。总体来看,国内外学者们对于创业的本质内涵的认识大同小异,但国内学者对于创业的领域、范围的探讨相对薄弱,理论基础不足,而西方学者对于创业的研究历史悠久,内容更加丰富,涉及领域更加广泛,理论基础更加扎实。

(二)大学生创业

大学生创业自然是以大学生为主体展开的,根据以上创业的定义,大学生创业是大学生个人或团体运用创业思维抓住创业机会,创立新组织或新产品、新服务,从而实现经济和社会价值。但是关于“大学生”的定义与大学生创业中的“大学生”的定义,有研究者认为两者存在区别。一般而言,大学生是指在高等、高职院校等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包括在校学生和已毕业的学生。[14]而高等教育一般又包括专科、本科、研究生等不同的层次,因此大学生也就包含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15]这种定义显然不能够明确大学生创业的主体定位。张可认为,根据国家下发的一系列促进创业的政策,国家政策扶持对象“大学生”的范围应该为在校生和毕业2年以内的正在接受或者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学生。[16]因此,有研究者进一步明确和强调了大学生创业的主体,将大学生创业定义为,具有学籍的高等学校学生和毕业两年内的大学生、研究生、博士和回国留学生(留学生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确认)开展的以满足市场某种需要为目的,提供社会所需的产品或服务,从而获得经济回报、创造社会价值的过程。[17]

郎磊根据创业的相关概念,结合大学生的特点,定义“大学生创业”为大学生为实现自我发展需要,利用其现有控制的资源和自身能力,在经济环境中寻找并把握创业机会来创建企业或产业,以实现自我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过程。[18]时丽红认为大学生创业是指具有学籍的高等学校学生和毕业两年内的大学生把握机遇,通过创立企业或产业,向社会提供某种产品或服务,以满足市场需要,并获得经济回报、创造社会价值的过程。[19]

(三)创业类型

目前学术界对创业类型的划分尚未得出一致、明确的定义。[20]英国伦敦商学院2001年全球创业观察(GEM)报告中第一次提出了机会型创业和生存性创业的概念,首次根据创业动机的不同将创业活动分为“生存型创业”和“机会型创业”。生存型创业是那些由于没有其它更好的工作选择或对其他就业选择不满意而从事创业的活动。机会型创业是指那些为了把握一个商业计划而从事创业的活动。生存型创业者更多地是被动进入创业领域,而机会型创业者是已感知到商业机会并自愿开放商业机会的人,他们仍有其他的工作选择,但由于个体偏好选择创业,是主动自发地开创企业。[21]由于个性差异和环境等因素往往导致不同类型的创业行为,而不同类型的创业行为对就业带动的情况也是不一样的。“机会型创业”和“生存型创业”在提供就业机会方面的差异更为显著。

许蓉艳认为创业的类型有独立创业和企业内创业两种。独立创业是指创业者个人或创业团队白手起家进行创业,企业内部创业是指在大企业内部创业,因此我们研究的大学生创业均是属于独立创业的范畴。郎磊把大学生创业的类型从创业时间、创业目的、创业起点、创业投入资源、企业制度创新等几个方面来划分。[22]徐建军、杨保华结合大学生自身的特点,认为大学生的创业应该属于“知识型兼机会型创业者”,大学生具备成为机会型、知识型创业者的优势。[23]陈小燕、韩露以中山大学南方学院为研究对象,按照组织形式将该校大学生创业模式划分为独立自创类型、产品加盟代理类型、创意类型和孵化器类型。[24]黄焕山分析高职生创业的特点,将高职生创业的类型按平台划分为网络型创业、加盟创业、兼职创业三种类型;按照主体划分为合伙创业型、自主创业型两种类型。高职生应该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创业类型。[25]通过以上总结可以看出,根据我国大学生创业的实际状况,国内学者关于我国大学生创业类型的定义类型繁杂、零碎,缺乏统一标准的或者与国际相接轨的分类体系,这使得一些对大学生创业的研究难以量化深入,比如对大学生创业结果的评价、创业政策对大学生创业结果的促进作用等。

三、大学生创业的影响因素

大学生的创业行为不仅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同时也是高等学校开展就业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但现实中的诸多主观和客观条件影响着大学生创业活动的顺利开展。

大学生的创业行为作为一个完整的活动过程,往往与创业态度、创业意愿、创业倾向有着密切的关系。丁秋露认为大学生创业影响因素的文献内容大多数是围绕大学生创业意向和创业能力,[26]她在综合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创业影响因素评价模型指出,大学生创业受到创业意愿、创业能力和创业支持三大因素影响,而在这其中,创业意愿最为重要,其次为创业支持和创业能力,两者重要性相对接近。而大学生的个人背景、个人特质、综合素质、创业环境、创业资源、创业项目选择、管理技能等又通过创业意向、创业态度等影响着创业行为。[27][28][29][30][31][32]个人背景因素通常包括性别、年龄、专业、学历、工作经验、父母学历、是否拥有公司等。大学生个人背景因素会直接影响创业意向。[33]个人特质包括成就需要、控制资源和自我效能感,大学生的个人特质通过创业态度对大学生的创业倾向产生正向影响。[34]综合素质包括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创业思维等。环境因素通常包括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政府政策、学校教育等外部环境,也包括大学生个人的社会资本等内部环境。国内许多研究者均得出创业环境对大学生创业有显著影响的结论。[35][36][37][38]创业资源主要包括人力资本、资金资本和社会资本三个部分。钱永红认为人格特质和创业资源水平能够较好地预测个体创业意向。[39]个体对创业资源的拥有状况是影响个体创业意向决定因素,刘文富实证研究也显示:人力资本对大学生的创业意向、创业机会、创业质量均有显著影响。[40]魏巍、李强则认为同学、朋友的支持和家庭的创业氛围是影响大学生创业意愿的重要社会资本。[41]创业项目的选择是大学生创业的基本影响因素之一。根据教育部的相关调查显示,学生创办的公司很大一部分创业失败是由于项目选择错误导致。[42]也有研究者将从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的角度来对影响大学生创业的因素进行探讨。主观因素通常包括个体因素,例如兴趣、技能、能力、才能、动机、特征、经验等。客观因素主要包括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项目选择等。[43]

黄敬宝以2010年北京市18所高校1,318名学生为调查对象,对大学生的机会型创业意向和生存型创业意向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对于机会型创业意愿来说,学科专业、性别、父母职业、高校、发表论文、实习、政治面貌、奖学金、计算机、学习成绩成为十大影响因素,但除学科专业影响较大外,其他因素的影响不大;对于生存型创业意愿来说,英语、学科专业、计算机、家庭收入、城乡分布、干部、性别、政治面貌成为八大影响因素。[44]

大学生在创业上有人才资源方面的优势,影响大学生创业的因素纷繁复杂,是国内学者研究相对较多的方面,但很难说清楚哪个方面的作用更大。促进大学生创业,改变我国目前大学生创业存活率低、创业难等现状,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四、大学生创业政策相关研究

大学生创业政策的研究是在创业政策的基础上开展起来的。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大学生创业就业工作的推进,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政府历来重视对大学生创业的鼓励和扶持,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措施。大学生创业政策的本质、核心和目标与一般的创业政策并无区别,仅是针对大学生这一特定目标群体而制定的,是政府部门在一定的历史条件和历史阶段,通过制定和改善规章制度、社会文化等各种环境因素,增强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意愿,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能力,促进大学生创业行为的产生,提高大学生创业活动成功几率的一种政策。[45]从创业内容和体系上来看,结合各地的实践经验,笔者总结我国现阶段的大学生创业政策大致可以分为七类:(1)税收及规制环境政策。(2)创业教育政策,如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创业大赛,在高校中普及创业教育等。(3)金融支持政策。大学生创业金融支持政策通常包括专项资金政策、小额担保政策、创业基金政策等。(4)商务支持政策。(5)大学生创业基地扶持政策。创业基地扶持政策主要包括场地扶持政策和大学生创业孵化器。(6)创业文化政策。(7)创业相关的其他服务政策。[46][47][48][49]

对创业政策研究得较晚,对创业政策的系统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目前国内外关于创业政策的研究并不多。我国关于大学生创业政策的研究多为创业政策的颁布情况和体系研究,而关于实施效果的研究相对较少,且大多集中于宏观政策实施的评价,缺少严谨的实证研究。大学生创业政策评价体系的构成因素很多,过程复杂,包括评价目的、评价标准、评价内容、评价方法、评价者构成和政策实施环节等。[50]刘兰剑提出了大学生创业政策评价由3类6项核心指标层、22个指标构成。[51]任爽在借鉴其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分别从政策效应评价、政策效率评价和政策回应评价建立大学生创业政策评价标准,采用目标达成式、效率模式和顾客导向模式评价,并采用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法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弥补了大学生创业政策评价在定量方法运用上的不足。[52]

吴琼认为我国大学生政策执行的总体效果还有欠缺,主要表现在选择自主创业的比例小,创业集中于低技术行业,创业成功率低。[53]张可、孟佳、蔡建英认为当前我国大学生创业政策的在实施的过程中面临以下困境:创业本身存在制度缺失,未形成体系,针对性不强;政策宣传不到位普及度不高;重视力度不够、政策执行力不强;大学生创业政策实施不规范。[54]

在创业政策与大学生创业之间关系的研究上,张芳艳认为从研究视角上看,首先,以往研究侧重探讨人力资源和社会环境因素对大学生创业的影响,对创业政策和大学生创业动力之间关系的研究比较少。其次,从研究方法上看,当前的研究成果大部分运用的是现有经验或理论来描述和分析创业政策、创业教育,提出并运用新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的学者很少。[55]李良成、张芳艳将大学生创业动力分为内部创业动力和外部创业动力,通过回归分析发现,各项政策对大学生创业动力都有影响,金融支持和配套政策对大学生内部创业动力的影响最为显著,配套政策对外部创业动力的影响最为显著。[56]孙淇庭从制度分析的视角,运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五所大学大学生的调查分析发现,创业政策对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机会和创业质量均有显著影响。其中,创业培训政策对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影响最为明显;新企业的创业政策、税收优惠政策和创业基金政策越有利于大学生,大学生创业的可能性越大;税收优惠政策和创业基金政策对大学生创业质量的影响最为显著。[57]

五、研究总结

近年来,随着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严峻,创业成为大学生就业的突破口,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重视,学术界对于大学生创业相关问题的研究也越来越多,涉及方方面面的问题。本研究试图将有关研究尽量简洁地呈现给读者,但由于文献数目繁多,笔者不可能全部涉猎。但通过总结,我们依然能够发现我国关于大学生创业相关研究方面的清晰特点:第一,关于大学生问题的研究缺乏系统的理论挖掘和分析;第二,关于大学生创业现状与实践方面的研究描述较为笼统,缺乏系统、全面的客观调查,研究多集中于某地区,难以进行总体分析和比较;第三,尽管大学生创业政策的研究层出不穷,但对于大学生创业政策的实施效果评价关注相对较少,研究缺乏系统科学的方法分析,研究成果可操作性程度较低,指导实践的效果欠佳;第四,现有研究多从大学生自身的角度进行调查分析,缺乏对高校和政府促进工作的调查,使得很多关于大学生创业问题的研究只有开头,不顾结尾。

注释:

[1]邱琼, 高建. 创业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动态综述[J]. 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7, 26(1):8-11.

[2]人社部. 2016年高校毕业生765万人 就业压力大[EB/OL].中国新闻网:http://career.eol.cn.

[3]朱菲菲, 由由, 丁小浩. 大学生自主创业及高校实践工作现状的调查分析[J]. 教育学术月刊, 2017,(1):76-83.

[4]Timmons J A, Spinelli S, Ensign P C. New Venture Creation[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1990.

[5][11][16]张可. 大学生创业政策实施现状及对策研究[D]. 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 2013.

[6]Stevenson & Lundstrom . Swedish Foundation for Small Business Research.[J].Entrepreneurship Policy for the Future, 2001,(1):17.

[7][49][52]任爽. 大学生创业政策绩效评价研究[D]. 杭州: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12.

[8]罗伯特,D.希斯瑞克,创业学[M].郁义鸿,李志能,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0.

[9]李时椿,刘冠.关于创业与创新的内涵、比较与集成融合研究[J].经济管理,2007,(16):76-80.

[10][18][22]郎磊. 我国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构建研究[D]. 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 2012.

[12][17][48]董元梅. 大学生创业政策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0.

[13]许蓉艳. 浙江省扶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研究[D].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 2010.

[14]谢新吾,师志伟.“要帮助每一位大学毕业生就业!”[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9-09-04.

[15]姜世健. 关于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研究[D]. 天津:南开大学, 2010.

[19]时丽红. 我国大学生创业政策研究[D]. 郑州:郑州大学, 2012.

[20][24]陈小燕,韩露,独立学院大学生创业类型探讨[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院,2014,(4):46-49.

[21]Reynolds P D,Bosma N,Autio E,et al. Global EntrePreneurship Monitor: Data Colleetion Designand Im Plementation1998-2003[J]. Small Business Eeonomies,2015,24(3):205-231.

[23]徐建军,杨保华.大学生创业类型的就业效应比较分析[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1,(6):3-6.

[25]黄焕山. 高职生创业类型论[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09,(3):69-73.

[26]丁秋露. 大学生创业影响因素评价模型的构建[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4,(2):122-125.

[27]杨加勇. 大学生创业影响因素及创业能力提升研究[D]. 昆明:云南大学, 2013.

[28]江婷. 大学生创业影响因素研究概述[J]. 考试周刊, 2014,(31):165-166.

[29][42]余岚,苏海泉,郭津含.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大学生创业影响因素研究[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1(2):69-73.

[30]张志华. 大学生创业影响因素分析[J]. 成功(教育), 2007,(7):149-151.

[31]刘志. 大学生创业意向的结构、影响因素及提升对策研究[D].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 2013.

[32]贺丹. 大学生创业倾向的影响因素分析[D]. 杭州:浙江大学, 2006.

[33]范巍, 王重鸣. 创业倾向影响因素研究[J]. 心理科学, 2004, 27(5):1087-1090.

[34]蒋雁. 大学生创业倾向影响因素的结构方程构建与实证研究[D].杭州:浙江工商大学,2008.

[35][41]魏巍,李强. 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6所高校402份调查问卷的分析[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72-79.

[36]刘海鹰. 大学生创业意向影响因素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8):154-156.

[37]高磊, 刘倩. 影响大学毕业生创业的机遇与因素分析[J]. 中国大学生就业, 2010,(s2):58-59.

[38]田永坡, 王鹤昕. 国外大学生创业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 经济学动态, 2011,(9):142-146.

[39]钱永红. 创业意向影响因素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145-151.

[40]刘文富.人力资本对大学生创业的影响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 2010.

[43]闫明, 安俊学. 大学生自主创业影响因素及促进体系探析[J].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11(3):311-314.

[44]黄敬宝. 大学生创业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成人教育, 2011,(22):121-124.

[45][57]陈成文, 孙淇庭. 大学生创业政策:评价与展望[J]. 高等教育研究, 2009,(7):24-30.

[46]熊伟. 大学生创业政策体系的构建框架与实施模式[J].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09, 25(3):18-23.

[47]魏娴. 我国大学生创业政策研究[D]. 郑州:郑州大学, 2010.

[50]夏人青, 罗志敏, 严军. 中国大学生创业政策的回顾与展望(1999-2011)[J]. 理论经纬, 2012:123-127.

[51]刘兰剑, 温晓兰. 大学生创业政策评价体系研究[J]. 厦门理工学院学报, 2011, 19(1):71-75.

[53]吴琼. 妨碍我国大学生创业政策执行的问题研究[D]. 沈阳:东北大学, 2008.

[54]张可, 孟佳, 蔡建英. 大学生创业政策实施困境及原因分析[J]. 现代商贸工业, 2012,24(14):42-43.

[55]张芳艳. 创业政策对大学生创业动力的影响研究[D]. 广州:华南理工大学, 2011.

[56]李良成, 张芳艳. 创业政策对大学生创业动力的影响实证研究[J].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2,(12):41-45.

猜你喜欢

政策大学生研究
政策
政策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助企政策
政策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对周期函数最小正周期判定法的研究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