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读者论的日本文学教学实践与研究

2019-01-02吕娜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19年12期
关键词:日本文学

吕娜

[摘  要]日本文学是日语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教师有必要将教学活动的本质作为出发点进行实践和研究,以寻找到更有效的教学方法。本文依据读者论分析了文学作品阅读活动的重点——读者对文本的理解和重构,在此理论基础上进行了日本文学课程的教学实践和研究,发现将学生作为读者看待,发挥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能动作用,是能够使日本文学课程的教学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的。

[关键词]日本文学  读者论  教学实践与研究

虽然日本文学在我国大多数高等院校日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是被列为专业选修课的,但其仍然是日语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日本文学作品不只是本科生毕业论文的重要素材之一,也是日语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日本文学教学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近年来翻转课堂作为较为流行的教学模式也被引入了日本文学课程的教学研究之中,借助网络来辅助教学以提高日本文学课程教学效果的研究颇受各方关注。此外,在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改革的基础之上,我们有必要深入到日本文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去,从文学教学活动的本质出发寻找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在读者论的理论基础上我们进行了日本文学课程的教学实践和相关研究。本文正是对基于读者论的日本文学教学实践作用与效果的研究分析,以期能对日本文学教学有所帮助和启发。

读者论

读者,就是阅读书籍的人。要明确读者论的概念,首先必须分清阅读是一种什么样的活动。文学作品的阅读也是一种审美活动,古今中外许多文学理论家都做过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南北朝时期刘勰所著的《文心雕龙  知音》阐述了作者主要的文学批评原理,可以将其看成是我国最早的读者论论著。“知音”一词是指批评家对作家或作品的准确理解,但随人们经历、性格、文化程度、阶级地位及时代的不同等,人们对同一部作品的看法就会有很大的不同,会不可避免地表现出自己的倾向性。德国著名的接受美学的理论家沃尔夫冈·伊瑟尔对文学阅读活动进行了更加深入的阐述,在他的著作中他动态地描述了读者的阅读心理过程,建立了文本与读者双向作用的阅读理论。沃尔夫冈·伊瑟尔认为文学作品是一个布满了不确定内容和空白的结构,读者在阅读中对不确定的内容和空白的填补实现了作品的审美。文学作品在被读者阅读之后,完成了解码,生发了新的意义。读者论是强调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动作用的理论,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以及鲁迅先生所说的:一部红楼梦,道学家看到了淫,经学家看到了易,才子佳人看到了缠绵,革命家看到了排满,流言家看到了……这些都是重视读者主观能动性的读者论观点。

反观我们的高等院校日语专业传统的日本文学课堂教学,通过阅读和欣赏得出一个正确的、理想的、标准的解释往往就被设定为了教学目标,比如说对词语的解释,通过作品作者想要表达一个什么样的观点,某个段落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在全文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等。当然了,这些是必要的,因为就一部文学作品的阅读、理解、鉴赏与批评来说,在对其不确定内容和空白进行填补之前,首先为读者所理解的一定是读者所能够获取和接受的共通的、客觀的内容和部分。但日本文学课堂教学不应该仅仅是这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做进一步的延伸教学工作,教师应在学生理解客观内容的基础上引导作为读者的学生根据自身的不同阅读感受能动地去理解、阐释、鉴赏文学作品,积极主动地进行创造性的学习活动,这才是日本文学课堂教学所应该追求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

教学实践

基于读者论的理论基础,我们在日本文学课上不能简单地把学生看成是单纯的日语学习者,同时也要把学生看成是阅读活动中的读者,引导学生发挥其作为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能动作用,积极地对文学作品进行解读。在学生充分理解作者的相关知识、作品的创作背景、文本的内容并对文本内容有了独特的感受和体会之后,教师要给学生创造交流和展示的机会,使学生积极踊跃地发表他们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从而对作品进行“第二文本”的创造和构建。

笔者在延安大学日语专业三年级日本近现代文学选读课上实施了教学实践研究,除了经典作品《舞姬》《哥儿》之外,笔者还选取了不确定内容和空白较多、争议较大的《鼻子》,以便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主观的、能动的阅读,创造性地开展课堂教学活动。

教学过程主要分为两大部分,每一部分计划用2个课时完成,并根据实际授课情况进行小幅度的调整。课前首先让学生对作者、作品的创作背景、文学作品文本等相关知识进行提前预习,查阅与作品相关的文献资料,准备讨论话题的内容和要发言的稿件等。第一部分是对客观内容的理解,包括与作者相关的知识、作品的创作背景、故事梗概及文学作品中的字词、段落的意思和逻辑关系。第二部分是基于读者论让学生在客观认识的基础上对文学作品进行主观能动的深度解读,让学生在课堂上先就作品进行讨论,然后选取不同的角度进行解读并让学生在课堂上发表他们个人的看法。其中第二部分是建立在第一部分的基础上的,是我们考核学生学习效果的重点所在。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学生对作品进行了极具个性的解读,以下分别就学生对不同作品的解读进行了一个总结。

森鸥外的《舞姬》是日本浪漫主义文学的先驱之作,小说以森鸥外自身为原型,讲述了一个日本青年官吏在德国留学的过程中追求个性解放和纯洁爱情的故事。这位日本青年官吏爱上了一个德国穷舞女,但在现实的压力下,最终向日本专制官僚制度和封建道德妥协,遗弃爱人回国踏上仕途。学生先是被小说中的浪漫爱情故事所感动,最后又对主人公遗弃爱人感到遗憾和意难平。可以提问学生:如果你是故事中的主人公,面对“大好前途”和“爱人”该如何选择?少数学生明确给出了自己的选择,但大部分学生则表示可能会顺其自然,依据现实因素决定,譬如说父母或女友等来决定,或者选择其中更容易获得的一方。回答完这个问题之后,学生对主人公的评价就不会再从一个道德的制高点出发了,而是选择从真实的人性角度出发,从全新的视角对人物进行更为客观的评价。

《哥儿》是夏目漱石的代表作,主人公是一个冒失、憨直且正义感未泯的青年教师,有着典型江户人的率真、朴实的性情,毕业后离开东京到四国一所乡村中学教书,目睹同僚之间勾心斗角、相互暗算,最后愤然辞职返回东京。《哥儿》语言滑稽风趣独具一格,塑造了一个爽朗的“江户儿”形象。此外,“红衬衫”等反面人物形象也都栩栩如生。批判专制主义教育、“自我”的迷失与重塑等是《哥儿》公认的主题思想。此外,学生另辟蹊径,对与父母亲之间的亲子关系与哥儿的人格形成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在人物形象的分析中,有学生引用了知网收录的论文资料对小说中的阿清与鲁迅笔下的阿长进行了人物形象对比分析。

芥川龙之介的《鼻子》讲述了高僧禅智内供被鼻子所苦的故事。“人们的心里有两种互相矛盾的感情。当然没有人对旁人的不幸不寄予同情,但是当那个人设法摆脱了不幸之后,这方面却又不知怎地觉得若有所失了。说得夸大一些,甚至想让那个人再度陷入以往的不幸,于是在不知不觉之间对那个人怀起敌意来了。”小说中的这段话是《鼻子》的主题思想所在,被概括为“旁观者的利己主义”。在讨论中大多数学生对作者表达的旁观者的利己主义感到唏嘘不已,或许是联想到平时的学习成绩、奖学金等问题,课堂气氛一时之间陷入阴暗和沉默。但随即有学生说,清醒地知晓人性之恶后依然心存善念才更难能可贵,向恶而善才能拯救自我于痛苦之中,才能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这得到了其他学生的热烈掌声。

教学效果分析

通过以上教学实践,笔者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了仔细观察和细致分析,并围绕整个课程的教学效果随机抽调学生进行了访谈。通过研究发现,基于读者论基础所进行的日本文学教学实践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具有积极的教学效果。

首先,极大地引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讨论和发表过程中要求学生尽可能地使用日语,在无法用日语准确表达的时候,也可以用汉语进行补充表述,随后再想办法整理翻译成日语。这样一来,所有学生都能够认真地参与课堂讨论与发表个人看法,积极表达自己对文学作品的见解。学生普遍表示,教师的引导和讲解能够让他们更准确地理解作家、作品创作背景和作品的文本,进而能更好地、更深入地理解作品,讨论和发表环节能够增进师生互动,交流彼此不同角度的见解,使学生体会到合作学习的乐趣,促进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有学生还表示要继续深入研究感兴趣的作品,最终将其作为自己的本科毕业论文。

其次,学生初步掌握了进行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虽然一个学期的日本文学课并不能将教材上的所有内容全部进行完,但是通过对数篇文学作品的学习与阅读,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初步的文学评论方法,能够举一反三地就一部文学作品写出区别于读后感的文学批评小论文。比如对一部日本文学作品进行评论之前,学生首先要查找资料了解目前的学术研究现状和主要观点,对以前的研究进行准确的把握和总结;然后再在讨论和发表过程中把对作品的感悟具体化、条理化,形成自己的独到见解;最后完成的小论文观点明确、条理清晰、论据充分,引用的相关参考文献和论据既能证明观点又能有具体的出处。

最后,拓宽和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水平。文学作品凝结着作家对世界的认知、对人生的思考、对善与恶的辨别等,其中蕴藏了许多哲学思想。虽然时代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作者当时对事物的感受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引发读者的思考。学生在对文学作品的学习和评论之中,感受到了作者对细微之处的关注,同时也意识到了中日文化的差异。更重要的是加深了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对社会上發生的新闻事件能够做到冷静分析,不盲目评论,更加尊重现代人的个性及其多样化的价值观,能够在日语跨文化交际中表现出更大的包容性,最终实现更加顺畅的跨文化交流。

结  语

通过基于读者论的日本文学教学实践和教学效果分析,我们发现注重学生作为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能动作用,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较好地掌握进行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并能进一步拓宽和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这种教学理念和方法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目前关于如何更好地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的研究还有很多,翻转课堂等教学理念都有其值得借鉴的地方,如何把这些教学理念更好地运用于教学过程中是今后需要广大教育者深入实践和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沃尔夫冈·伊瑟尔:《阅读活动——审美反应理论》,金源浦、周宁 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2]何建军、臧运发、史军:《日本近现代文学选读》,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

[3]丁红:《新析〈文心雕龙·知音〉的文学批评观》,《文史杂志》2002年第4期。

[4]解传博:《基于翻转课堂理论的高校日本文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以〈春琴抄〉为例》,《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8年第37卷第7期。

[5]姜海燕:《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翻转课堂在日本文学教学中的应用初探——以〈高濑舟〉为例》,《教育教学论坛》2018年第12期。

作者单位:延安大学外国语学院   陕西延安

猜你喜欢

日本文学
网络教学背景下大学日本文学课程改革探讨
日本明治时代文学中的老庄之风
浅析日本文学变形小说及其外来影响分析
《方丈记》的“政治性因素”浅析
以悲为美
论日本文学
日本文学对五四时期中国文学的影响
硕士研究生日本文学研究能力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