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日本文学变形小说及其外来影响分析
2017-03-16李如玉
李如玉
摘要:“变形”思维作为人类远古意识的遗存,在现代社会“换位思考”的潜在引导下,逐步衍生出“变形小说”这一门类。借助“变形”这一意蕴深远的写作手段,创作者实现了身心变换的最终目的,以全然非人的视角审视世界,理解人性。对此,本文以探究日本文学变形小说为基础,从外来影响入手,探究日本文学变形小说的写作特点,了解变形小说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日本文学;变形小说;外来影响;分析研究
一、前言
变化小说在基于“拟化”的内核下,展现了人类与生俱来的换位思考欲望,将“万物有灵”充分融合入变化小说的内核中,以“非人”或“非物”的视角诠释不同于以往的思想与情感,促成了变化小说的内涵深刻,主旨清明。其实,早在人类文明诞生之初,以“拟化”为基础的传说杜撰便可算为变形小说的原型,借由“拟化”与“变形”的思维,人类展开了对自然界的无限探索,并奠定了人类未来对“变形”思维的应用。时至今日,人类思想与意识已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也能理性的用科学解决问题,但是“拟化”与“变形”的本能性思维却未曾消失,反而随着思想的进步得到了充分的传承与改良。基于此,变形小说逐步大行其道,并逐渐成为小说界不容忽视的创作趋势。对此,本文特以日本文学变形小说为研究对象,探究日本文学变形小说的诞生渊源及科学概念,并从外来影响角度分析,解析现阶段日本文学变形小说的发展特色。
二、日本文学变形小说的渊源探究
“变形”文学诞生的基础源自于人类对换位思考的追求,渴望對未知世界有所洞悉,期望借“变换形态”来了解世界,促生了“变形”文学的诞生。其实,早在数千年前,人类文明在刚刚开化之初,对未知世界的擅自揣测,便以为“变形”文化诞生奠定基础。研读各地流传的神话传说不难发现,无论是罗马、希腊神话,亦或是中国、日本历史传说,其内容多以“变形”为主基调展开。只是,在古代神话之中,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揣测普遍以自身为“变形”视角,因此产生的神话多半以“拟人变形”为中心。举例来说,古希腊神话中的众神之王——宙斯,中国远古创世神话的英雄——盘古,日本开国之君的伊邪纳岐,都是古代人利用“变形”思维对自然的解读与理解,并将其既定为当时世界的真理。由此衍生的宗教崇拜至今仍影响着人类思维的发展与意识礼节的构成。
值得注意的是,在如此的“换位思考”背景下,日本人对于“神”的理解与其他民族全然不同,如果说“神”对于其他民族而言是高不可攀的存在,那么对于日本人而言,“神”则是比邻而居的共存者。目前,在日本有这样的说法,日本居住着“八百万神明”,以日本2014年调查的1.27亿人口而论,平均每1.58个人便受到一名“神明”的庇护。因此,在日本“拟人”的“变形文化”十分盛行,借此诞生的变形小说更是异彩纷呈。无论是动画、漫画、小说、轻小说都有大量的“变形”题材,而这其中,“变形小说”更是以独特的视角与犀利的着眼点成为诠释人性,解析与审视势态的重要手段。
三、日本文学变形小说的概念解析
深入了解现代文学变形小说的诞生渊源不难发现,“变形”意识在很早之前便融入到人类的思维意识体系之中,成为人类思想形态中不容忽视的存在。基于此,现代日本文学中变形小说的流行是时代的必然趋势。对此,若想针对日本文学变形小说进行具体概念性的诠释,率先应着眼于“变形”这一概念的解读。
就日常意义来解读“变形”的特征,其具体包括以下两方面内容:其一,有形的物体通过外力及环境影响而产生“形”的变化;其二,生物学上的人、动物、植物通过非科学性手段进行“形”的变化。二者虽然都能以“变形”加以定位,但是从本质上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差别。其中,前者是遵循物理规律的“形”的变化,或者存在“质”与“量”的变化,但均在物理学可解的范围内;相对的,后者的变形则具有“唯心”意识,是借助非科学可解释的类幻想手法实现的“变形”。对此,从日语中对“变形”的解释来看,其也存在类似性的解释,特别是汉字写作“变化”之時,往往指精灵鬼怪,下凡神明的变换。
在此基础上了解日本文学中的变形小说,其意在指人与其他非人物种之间进行身份调换,并以其他物种的视角来审视世界真理,批判世界真实的小说种类。这种小说跳脱了人类的思维视野,将精神体寄住于其他物种身上,跳脱人类的身份来审视人类社会,即客观又冷静,可理性的剖析势态炎凉。目前世界上极为著名的变形小说非《变形记》莫属,这部出自奥地利作家弗兰兹·卡夫卡之手的短篇小说,用市井小人物格里高尔悲惨的遭遇来诠释了人间的冷漠,亲情的淡薄,以及世间的无奈。早上起来变成甲虫的男主人公,不得不承受变形后家人的冷漠,生活境遇的悲惨,直到最后咽下一口气也无法跳脱出悲惨的命运。这种变形小说深深触及了人们的心灵,从而使人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审视世间的风气。基于此,现代日本文学小说中的变形小说,也继承了《变形记》的写作特色,又融入了日本独特的艺术情感,从而使变形类小说叙事更具日本本土特色,并拥有更为深刻的揭示作用。
综合而论,日本文学变形小说以严格的概念定义,于当代社会背景下更近似于换位思考的剖析社会实态,结对人性构造,这虽以“变形”思维诞生之初有所出入,但皆为意象形态的具体展示,因此拥有异曲同工之妙。
四、日本文学变形小说的外来影响
日本文学变形小说的诞生渊源与定性概念明晰的基础上,研读日本近现代变形小说,从中分析日本变形小说的外来影响,可对日本文学变形小说发展进行解析,并就此了解日本文学创作中变形小说的演化历程。
(一)东方变形小说的影响——以《山月记》与《苍狼》为例
说到近现代日本文学作品中的变形小说,《山月记》作为“人变虎”的典型变形小说,在战争时期的日本可谓文坛的一股清流,令笼罩在战争阴影下的日本文坛耳目一新。《山月记》的创作思路基于唐代传奇《人虎传》,是讲述才华横溢才子李征的生平。这名叫李征的才子桀骜不驯,不与他人同流合污,因此仅能为乡间小吏,终生郁郁不得志。面对昔日同僚居于高位,只能俯首听命的他内心极苦,虽奔入深山,化身为虎。在该故事中,虽然基本符合《人虎传》的思维脉络,但其作者中岛敦却进行了相应的艺术加工,不仅除去李征本为皇族血统,给予他平民身份,并删减“鞭捶仆者”与“食妇人”的章节,转而以“食兔”替代,消减了原故事的怪异情节,从而使人性剖析逐渐凸显。总体来说,在《山月记》中塑造的李征形象,减少了《人虎传》中的飞扬跋扈,因此其故事构成的内核也不似《人虎传》宣扬的善恶因果,在《山月记》中,其更注重人性的彰显与思维的传达,以刻画“过分自信及自大”的李征化虎的根源。在故事的结尾,中岛敦以李征独白收尾,明确点出“心性如虎,心身成虎”的思想。因此,在阅读《山岳记》时,人们不会像阅读《人虎传》时感受到大快人心,而是更为深刻的探究“成虎”的含义与诠释的人心之理。由此可见,《山月记》虽然秉承了东方变形小说的故事形态,但却不失其本身的特色与意蕴,彰显着日本文学的独特魅力与思想内涵。
相较于中岛敦,以诗人身份进入文坛的井上靖则创造了有别于《山月记》书写形式与情感表达的作品《苍狼》,这部以《元朝秘史》为蓝本打造的虚构小说,讲述了受天命而生的苍狼,与姻缘白鹿结合,于草原繁衍,诞下巴塔奇军的故事。其中成吉思汗成为故事的主角,并为变成苍狼而杀手足,屠俘虏,完全展现着自己的狼性。与《山月记》中表现变形的隐性诱因有别,有意识的变成野兽的成吉思汗展现了他认定的狼性,这种狼性冷酷而残忍,没有一丝鲜活的温情,令人胆寒的同时,给人的冲击是绝对的,让人深刻的意识到,即使没有形变,这样的一个人物本身的灵魂已然产生了变化。当然,作为杜撰性小说,《苍狼》即使在日本国内也饱受争议,但作为变形类小说的代表作,深受东方文化影响的《苍狼》所展现出的日本人思维也是独特的,极富创造力的。
(二)西方变形小说的影响——以“人变物”与“物变人”为例
日本文化受到中国文化影响深远,因此在变形小说体系中,有关东方文化的内容不胜枚举。不过,随着日本逐步开放国门,西方文化对日本社会发展的影响也日渐深远,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都接受了诸多西方意识思想,融汇了西方文化意象。特别是文学创作方面,以变形小说为主,受到了西方文化不可忽视的影响。在此其中,以安部公房为最为典型的人物。这位以变形小说为主要创作题材的日本作家,虽然曾被质疑效仿卡夫卡的《变形记》,但其以本身独特的创作视角,完全区别于卡夫卡的变形小说,将写作重点着眼于变形的过程,而不是以其为手段来诠释人性。例如,《墙——S·卡尔玛氏的犯罪》一篇中,主人公卡尔玛变身为一堵墙之时,安部公房并未像卡夫卡一般注重变形的结果,并以结果为故事起点,诠释人性百态,其利用卡尔玛变墙的过程,对人类心灵深处的灵魂加以剖析,在孤立与独特化主人公的过程中,从极为新颖的角度去审视人类灵魂中的善与恶。可以说安部公房借助“变形”这一手段,在诠释的并非简单的人性的百态,其更注重对灵魂深处的剖析,并创造出极容易带入的思维情绪,令人们跟随主人公的视野,去审视,探究与发掘本我的思维情绪。再如《洪水》一文中,针对《圣经》中关于洪水的故事进行的杜撰,创作出荒诞却又发人深省的故事,令人耳目一新的同时不仅审视着人性的傲慢与所谓“圣人”的存在。总体来说,安部公房用其独到的“变形”思维,虽然受到卡夫卡变形小说的影响,却以日本人独有的思维超脱了单纯的效仿复制,利用独特的视角与全新的手法,創造出了别具特色的变形小说。
此外,在日本变形小说中,别具一格的女性作家多和田叶子的“变形”创作则呈现出全然不同的特色。在多和田叶子的故事作品中,“物变人”十分普遍,其代表作《狗女婿上门》便是典型的“物变人”小说。在这篇小说中,多和田叶子以独特的视角颠覆了日本传统昔话“蛇女婿”的结局,利用孩童的天真烂漫去拟定了大相径庭却意蕴相近的结局,以此来展现创作的思维意象。在《狗女婿上门》创作中,颠覆了男权思维下的故事脉络,着重于诠释女性自立的思想,从而使故事构架起基于神话传说的反转神话思维。总体来说,以“物拟人”的形式,多和田叶子将民主、自由、女性自立等现代思维融入到故事体系中,形成了全新形式的变形小说。
五、结语
综上所述,无论是西方文化影响,亦或是东方文化引导,日本文坛上的变形小说都吸纳了国外文学的意象与优点,并融合本国的民族思维与民族意识,构架起基于日本人思维的变形小说,站在独特而冷静的视角上去渲染故事,深化主旨,深深的引导着阅读者思想的同时,强化了变形小说本身的意蕴与含义,行之有效的确保了变形小说独特的意蕴诠释与情感表达。总体来说,结合人类本能的“变形”思维,加上东西方的文化影响,日本变形小说已经逐步成熟,并对现代世界文坛影响深远。
【参考文献】
[1][日]伊藤清司.世界神話事典世界の神々の誕生[M].角川学芸出版,2012.
[2][日]伊藤清司.世界神話事典創世神話と英雄伝説[M].角川学芸出版,2012.
[3][日]坪田譲治.現代童話四十三人集[M].フタバ書院成光館,1943年12月.
[4]李鹏飞.试论日本古代“变形”题材类型作品的因袭与创造——兼论其与中国“变形”题材小说的关联[J].汉语言文学研究,2010(02):29-35.
[5]彭芃.东方“变形记”——村上春树《寻羊历险记》与卡夫卡《变形记》的比较[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4):94-103.
[6]潘世圣.事实·虚构·叙述——《藤野先生》阅读与日本的文化观念[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1):113-118.
[7]李鹏飞.日本近现代“变形”题材作品的承袭与创造——兼论其与中国古代“变形”题材小说的关联[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4):72-82.
[8]陈晓明.历史尽头的自觉——新世纪中国长篇小说的艺术流变[J].社会科学,2015(08):169-186.
[9]张晓霞.探寻失落的精神家园:川上弘美小说《踩蛇》解读[J].译林(学术版),2014(06):14-19.
[10]王振军.越界与变形:对《千年之恋·源氏物语》的叙事学分析[J].电影评介,2015(23):33-34.
[11]邹波.“存在”与“异化”——安部公房作品之存在文学特征[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5(06):93-96.
[12]孟庆枢.日本自然主义文学、私小说再探讨——近代东西文化交融中的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6(01):98-108.
[13]郭来舜.三“记”的比较研究——卡夫卡《变形记》·中岛敦《山月记》·井上靖《狼灾记》之比较[J].兰州大学学报,2015(04):67-70.
[14]傅俊.异质文化的吸收与变形──透视日本的“安妮热”[J].外国文学研究,2015(04):133-137.
[15]李德纯.出色的荒诞也是一种美——论日本现代派文学[J].国外文学,2015(03):1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