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记》中的教育伦理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2019-01-02毕静周双双
毕静 周双双
摘 要: 《礼记·学记》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中朴素的教育智慧,对当下教育伦理学研究具有借鉴意义。改革开放以后,经济体制的转型在一定程度上催生教育伦理问题,探究和借鉴《学记》中的教育伦理思想有助于当代中国教育伦理问题的改善,有利于引领积极健康的教师教学伦理、学生学习伦理及形成全社会尊师重教的伦理氛围。
关键词: 教育伦理 《学记》 师德 师生关系 尊师重教
教育承担着社会的文化传承作用,为人类社会的延续提供思想文化上的保障,而教育伦理问题是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开展的重要问题。教育领域存在的一定程度的不道德行为、社会对教育职业的伦理要求、教育学自身的发展等问题催生了教育伦理学的出现。教育伦理学从伦理学视角对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在内的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道德现象进行价值分析和行为导向。要构建中国的教育伦理学应当从本国社会现实,即中国教育现实对教育过程的伦理要求出发,建构具有中国个性和特色的教育伦理学体系,因此在这一过程中借鉴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必不可少。
《礼记·学记》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专门系统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专著,全面且系统地阐述当时的教育理论。《学记》全文1229字,据考证为思孟学派的乐正克所作,成书大约为公元前三世纪左右的战国后期。虽然教育伦理学的學科建设在世界特别是我国起步较晚,但中国先秦时期就已经在对教育问题的相关论述中产生了最早的教育伦理思想。《学记》距今年代久远,固然具有不可否认的时代局限性,但其中提及的诸多教育思想至今仍闪耀着光辉,相关叙述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朴素教育智慧,特别是对于当下的教育伦理学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一、《学记》中的教育伦理思想
(一)教师的应然素养
《学记》对教师的职业道德和素质提出了许多合理要求,这些要求即使在今天看来也是十分必要的。在教育伦理中,师德是最关键最主要的道德规范,良好的师德有助于处理教育教学中的各种矛盾和关系,使教师更具有人格力量,有助于教育教学活动顺利开展,教师的职业道德对教师各方面素养提出了要求。《学记》对教师的学识、教学技能等提出了要求。
《学记》指出一些教师的不符合职业道德的地方,总结了“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才,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①,今天的教师仍然存在这种灌输式、填鸭式、照本宣科式教学,只诵读文本,提问学生那些难以回答的问题,语言烦琐。教学时并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使其不能尽心学习,不能因材施教。这样的教师从古至今都难以使学生尊敬。教师的教学态度、学识素养和对于教育规律的尊重是教育教学成功的因素。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这是对教师的学识提出的要求,教师的知识要有体系且广博,能够针对学生提问启发引导,只教导学生死记硬背的教师是不足够成为教师的,教师更要传道授业解惑。教师不仅要有卓越的学识,更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对于教师具体的教学技能,《学记》善用比喻引出结论,擅长唱歌的人会让人主动跟着歌唱引出“善教者,使人继其志”②,要求教师“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③,这是对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出要求,教师的教学语言要简明扼要但清晰明白,要精炼细腻但内涵丰富完善,用数量较少的比喻但让学生清楚明白地理解,让学生自觉地跟随教师学习。真正的好教师不必采取强迫的手段,通过个人魅力、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产生自觉的学习态度。“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④。教师要善于提问,教师的提问应当层层递进、由易入难,教师的应答应当如撞钟一样,从容且针对学生的提问范围和深浅程度,轻扣重击,启发诱导和用力敲打是结合具体实际情况展开的,循循善诱,同时让学生回味思考。教师要能“长善就失”即扬长避短,“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⑤。要求教师遵循教育规律,了解教育兴废成败之所在。“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⑥。要求了解学生学习上失败的原因。有的学生学习贪多不求甚解,有的一知半解,有的学习不专一,有的止步不前,不求进步。
今天的一些教师对教师职业失去了崇高感和信念感,只将其作为谋生的手段,教师职业对于很多人来说更多意味着一份稳定的工作,而不是富含教书育人的深刻意味。利己主义已然侵入教师职业的领域,学生的需求和发展不再是第一位的,这种现状得不到改变,教育伦理在教师这一环节就会形成缺失。
(二)学生的应然状态
《学记》不仅是对教育教学中教师的行为提出要求,明确说明学生应有的行为。作为受教育者,学生的应然状态是教育伦理中的教育理念的体现。
在对待老师方面,“凡学之道,严师为难”⑦。学生首先应当做的就是尊重师长,这是学生应具备的学习态度。
在交友方面,“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⑧。即同“相观而善之谓摩”⑨,学生之间要彼此学习。在交友问题上要慎重,好的朋友会使人增进学识和见识,同时注意“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⑩,交友不良,会忤逆教师、荒废学业。
在学习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上,“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始驾马者反之,车在马前”{11}。《学记》认为学生学习应当重于实践,在实践中掌握真知,能够举一反三。
儒家的人格目标在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层层递进,“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察于此四者,可以有志于本矣。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谓务本”{12}。学习务本要不拘泥于小的事物的烦扰,追求“大德”“大道”“大信”“大时”,重视道德的修养。“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脩焉,息焉游焉”{13}。君子随时关注修养自身。“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14}学生要善于学习,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教师要善问和应答,同样的要求也可以针对学生,学生做到勤学好问。“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15}。学习上要把握不偏不倚的“度”,既勤奋又不贪多。
(三)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
《学记》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化民成俗,其必由学”{16}“建国君民,教学为先”{17},这里高度强调教育的地位,教育之于个人修养、国家统治具有先决性作用,“科教兴国”的思想脉络古已有之,教育是个人更是民族国家的未来。对于《学记》中强调的,教育是统治者建立国家、统治民众的首要工作,教育具有政治目的,可以成为统治者的政治工具,教育是立国之本。所谓“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18},是说教育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尤其掌握客观规律的根本之道。
同时,《学记》强调教师的重要性,对于教师应有的地位进行了论述。保证教育的顺利开展,完成政治统治功能,就要做到尊师重教。《学记》强调尊重教师的地位,“《记》曰‘三王四代唯其师”{19},君王唯一尊敬的是教师,“天地君亲师”,教师的地位极其重要。“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20},因此天子“尊师”。即使贵为天子,面对老师要做到恭敬尊重,全社会才能形成尊师重教的氛围,只有尊重教师,才能尊重教师传授的“道”即知识,民众才知道敬畏尊重学习。“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21}。
《学记》通过类比的方法得出“师无当于五服,五服弗得不亲”,教师虽然不是五服之情,但没有教师的教导,人们无法体会和遵守五服之亲的伦理关系。教师、教育是家庭和社会和谐的推动因素,是应当作为“务本”之要的。
“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孙其业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此七者,教之大伦也”{22}。《礼记》强调在教育中应当遵循相应的礼仪,形成一系列严格的尊师重教的礼仪传统,也是对视导制度的阐述,规定了视学的时间和方法。
一者尊重教师,二者通过规范严肃化教学制度和秩序,可以在全社会形成重视教育的氛围,促进社会发展。
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并不缺乏人们对于知识的尊重,不可否认在很多人内心深处对知识的尊重是出于“知识经济”中的“经济”,因为“知识就是力量”,知识为人们带来的是财富和地位,知识的实用功能、工具性使人们敬畏和追求知识,与此同时,并不如从前一般敬畏教师职业,“尊师重教”的传统在社会已经失去从前的力度和意义,因为“人的异化”和“拜物教”,教师职业不意味着较高的经济地位。矛盾在于人们敬畏知识,却不相应地尊重传授知识的教师。这与一些教师的不端行为有关,更与整个市场经济氛围有关,对于一些人来说,教师职业背景没有闪耀金钱的迷人光芒,所以得不到相应的尊重,而这一切恰恰体现了这个领域的伦理缺位。
二、《学记》中教育伦理思想的当代意义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教育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但经济体制的转型带来许多问题,教育领域也不例外,师生、家校矛盾、社会的质疑等教育伦理问题日渐突出,教育矛盾突发。应试教育将学生和教师都变成考试的机器,既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又忽视教师的创造性,更忽视教育事业本身的价值性。
《学记》中的教育伦理思想之于当代中国教育伦理问题仍具有重大意义,有利于引领教师的教学伦理、学生的学习伦理及整个社会教育伦理氛围。
(一)教师的教学伦理
教师作为教育者,应当具备相应的学识、教学技能、职业道德、人格魅力,努力提高自己素养,形成自己的教学艺术,不仅成为“合格”的教育者,更要向“教育家”努力。“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23},教师的入职应当有着严格的选拔标准,德才兼备的出众者才能成为教师。如今教师队伍中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现象,教师违背师德和法律的行为常常被报道,对此管理机构应当履行监管责任,教师本身应当坚守自身的底线。
要使社会尊师重教,教师自身要敬畏与认同这种职业的高尚和可敬之处,形成使命感,需要每一位教师在理论与实践探索中建构一种崇高的职业认同感。
(二)学生的学习伦理
学生是受教育者,具有主体能动性。教育事业的根本是培养“人”的事业,而不是将人变成工具。教育目的是全面系统的,包括读书、做人、明理,并不单纯对学业的要求。我们培养的学生是自由且全面发展的,而不是单向度的人,学识与品德兼修,不仅关注学生成绩,更关注学生的品德,引导学生做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学生对教师的尊重是教学工作的开端,教育事业需要学生的配合与付出,因此学生的伦理要求是不容忽视的。
(三)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
教育決定民族的未来,教师则是教育事业的中流砥柱,全社会应当形成尊师重教的氛围。现实中教师职业获得的尊重越来越不如从前。对于教师本身,一些教师失去对教师职业的崇敬感和奉献精神,仅仅将教师职业作为稳定的谋生手段看待。今天,重新挖掘《学记》中的教育伦理思想,在全社会恢复尊师重教的传统,有助于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对传统的教育礼仪进行改造是一个新思路,为其注入时代血液,有助于在全社会形成仪式感。重新唤起尊师重教对教育本身、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性,将形式上的尊师重教变为真正从内心深处尊师重教。
如今我国教育事业大步发展,在数量上已具有绝对优势,但质量和效益的问题才是未来的关键性问题,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要求。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滋养下的中国人特有的品性修养和精神禀赋是我们应当传承的,因此《学记》中丰富的教育伦理思想将始终映照中国教育的前行之路。
注释: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高时良.学记评注[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2,3,3,2,2,3,3,2,2,2,4,4,2,3,3,1,1,1,3,3,3,2,3.
参考文献:
[1]钱焕琦.教育伦理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高时良.学记评注[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
[3]朱永新.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4]谌安荣,张传燧.《学记》教学思想研究:中国古典教学体系阐释[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6.
[5]张自慧.《礼记·学记》之教育伦理思想探赜[J].教育伦理研究,2016(00):329-338.
[6]乐爱国,冯兵.《礼记·学记》的教育伦理思想及其现代启示[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30(08):176-179.
[7]吴知桦.《学记》中尊师重道的教育伦理思想[J].教育伦理研究,2018(00):350-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