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精神”对新青年价值追求的影响
2019-01-02董倩高丽高明明王紫涵
董倩 高丽 高明明 王紫涵
摘 要: 五四时期,中国正处于挽救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当时的青年人,勇于承担民族解放和独立的社会责任,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今天,中国社会正处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当代青年人,特别是当代大学生,应该把“五四精神”内化为责任感,将责任意识作为意识,勇担新时代赋予的使命和责任,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关键词: 五四精神 新青年 民族担当
“五四精神”是五四运动中逐步孕育和发展的,新时代下新青年应该进一步弘扬和传承“五四精神”,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前途紧密结合起来,不断引领新青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更加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使新青年们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时说:“广大青年生逢其时,也重任在肩。”由此可见,新青年是被寄予厚望的,也是肩负重任的一代。 1919年,一群心怀志向的青年人为救中国于水火而救亡图强、奔走相告,他们选择将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扛在肩上,承擔起历史使命。
一、“五四精神”及其当代价值
(一)“五四精神”的科学内涵。
青年在五四运动中发挥了主要作用,一百年来,“五四精神”薪火相传,它已经成为青年血脉里不可磨灭的精神动力,对当代青年的价值观和青年发展有着重要价值和现实意义。五四精神的核心内容为“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爱国是“五四精神”的源泉。从1840年开始,中国相继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欺辱和侵略,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救亡图存,中国人民奋起反抗,经过几次运动但效果不是很好,以失败告终。中国的现状激起了社会各阶层的不满和反抗。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彻底激发了中国青年救国的热情,“五四运动”一触即发,实际上,它是一场彻彻底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进步是“五四精神”的底色。五四运动是一群青年人发起和参与的运动,青年人追求进步,反对保守的声音很强烈。梁启超“青年中国说”,把希望寄托在年轻一代,陈独秀充满热血,敦促年轻人“有意识的挣扎”“进步而不是保守”“咄咄逼人而不是退休”,等等。年轻人用实际行动向他们证明自己能够承担拯救救援的历史责任。在“青年”中李大钊称之为:“青年青年,青年之国,表现出对青年的无限期待和对国家未来的期待。”民主与科学是“五四精神”的核心。陈独秀在《新青年》杂志中将民主与科学称之为“德先生”“赛先生”。民主指民主思想与民主政治。科学指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反映了当时中国人民对社会进步的迫切需要,在五四运动期间青年们利用“民主”和“科学”猛烈抨击了封建迷信和专制统治。
(二)“五四精神”的时代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师生座谈会上指出:“五四精神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近代以来追求进步的先进价值观,也是我们今天依然要坚守和践行的价值观。”我们必须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让五四精神永存,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激发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感。爱国主义是五四精神的重要内容和源泉,是几千年中华民族的传统。随着时代的发展,爱国依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爱国主义是人民对国家和民族的感情深化的结果,每个公民最基本的底线是做到爱国、不做违反国家和民族利益的事情。为了弘扬和传承五四爱国主义精神,每个公民都必须饱含爱国的赤子之心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人民来讲,光懂得爱国是不行的,还要将爱国的激情投身到实际行动中,为国家做出贡献。随着党的十九大的召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同时也面临新挑战。
推动国家社会的改革创新。革新是五四精神的重要内涵之一,它的时代价值在于:其一,解放思想,顺应潮流,深化改革,推动各项事业的发展。其二,要主动参与改革,付诸行动。新时代背景下的中国会面临一些新的问题和挑战,遇到困难不能退缩,接受挑战、开拓进取。其三,建设创新型国家。随着技术革命的到来,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不断变化和进步,必须不断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
增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理念。“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是我们党宝贵的精神财富,当代大学生是先进青年人的代表,调查表明,一些大学生的价值观仍存在消极现象,凡事以自己为主,对其他事情不管不顾,甚至有些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偏离正确道路。五四精神作为一种积极正能量的精神动力,正确运用就能引领青年的价值追求。
二、五四新青年与新时代新青年
(一)五四新青年。
1915年9月15日,由陈独秀主编的“青年杂志”在上海出版。从1916年9月起改名为《新青年》。五四新青年为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为了国家的繁荣和富强,将继续积极努力地工作。
五四新青年具有担忧国家和人民的爱国精神。面临外来列强的欺侮和民族危亡,一百多年前,为“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北京的青年学生热血奋战,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震惊中外的爱国运动。他们热爱祖国,不忍中国落入列强的魔爪之下,不畏强敌,奋起反抗。五四新青年表现出对社会高度责任感和对国家民族无私奉献精神。他们不会因为对手的强大而畏缩,不会因为自己的弱小而停止。青年人身上的社会责任感驱使着他们利用罢课等途径全体沸腾,向帝国主义宣战,试图用微小的力量解救摇摇欲坠的中华民族。五四新青年大力弘扬民主和科学的进步精神。在新文化运动中,“德先生”和“赛先生”即“民主”和“科学”两面旗帜对青年人产生深刻而久远的影响。他们积极投入社会实践,成立各种理论社团,主编多种刊物,对旧思想、旧礼教进行抨击,向后人传播着不言弃、不放弃的进步精神。五四新青年掌握了时代命运的伟大精神。五四时期的爱国热情像野火,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和商人罢工一样蔓延开来。青年人的行为改变着整个中国的命运,青年人激活了一个时代,激活了一个民族。
(二)新时代新青年。
第一,新青年是觉醒的青年。每位青年人都应当具有大局意识,超越小我主动处理好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在工作与学习中,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新的青年应该时刻提醒自己不要被胜利淹没,也不要被失败震撼。第二,新青年是实干的青年。年轻一代应有勇气在自己的工作中承担起应有的责任,脚踏实地地从小事做起,稳步向前迈进。有这样一段文字描述青年:在青春的词典中,压根没有“困难”这个词,青春的字典中,也同样没有语言的“障碍”,只知道飞跃前进,只懂得追求自由的精神、创新的思想、敏锐的本能、活泼的生活,才能创造出新的环境,书写出新的历史篇章。中国的未来需要实干的青年。第三,新青年是创新的青年。新青年是需要敏捷的头脑和思维,用青年的力量开拓进取。创新是青年的未来,也是青年的责任。如果一个新的青年想要创新,就需要一种敢于先行的力量、務实的态度和坚强不屈的毅力。在创新路上,新青年展现自我,碰撞出思维火花,发时代强音。五四运动重要的意义表现在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新局面。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新青年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为共产主义的事业而战的决心与信心。第四,新青年是合作的青年。现代社会竞争激烈,社会的进步不仅需要的是公平的竞争更需要每个人的合作,共同进步。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才能走得更久,社会前进的最佳方式是与别人一同前行。合作,能够营造更好的工作环境。凝聚团队的力量。“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善于向他人学习的同时,我们必须积极发挥优势,推动大家共同前进。
三、争做“五四精神”的践行者和传播者
在过去的五四运动中以保护国家为己任的革命青年,已然成为革命的前辈。他们没有辜负历史的重担,创造了中国共产党,维护了中国的秩序。现在,新的历史重任落在这一代年轻人的肩上。在新的社会背景下,要充分发扬五四的科学、民主爱国精神,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一)加强对“五四精神”的理论研究,打造社会实践平台。
一,深入学习“五四精神”,充分发挥“五四精神”对新青年价值观的影响。这样就可以使大学生以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全新的姿态朝着全面发展的方向前进。二,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五四青年节举办“新时代新青年新作为”的主题团日活动,通过吸收优秀青年的创新创业项目、举办优秀青年代表座谈会的形式,为新青年们提供一个展示自我和实现梦想的平台。同时,它也可以展现年轻人的进取和开拓创新风格。通过举办这样类似的活动,青年人更加能够坚定理想信念,将理论与实践结合,锤炼高尚品格,为祖国的发展贡献力量。
(二)注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指导校园文化建设。
大学生作为绝大多数年轻人的代表,承担着历史赋予的历史使命。在五四运动形成的过程中,让我们看看年轻人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要充分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将“五四精神”融入课堂中,使其指导新青年的价值观。
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有助于年轻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校园环境潜移默化地发挥着育人功能,引领着青年发展,我们将“五四精神”引入校园文化,通过举办演讲比赛、学术讲座、征文比赛等,弘扬五四精神,将五四精神融入课堂,形成开拓进取的校园文化,帮助大学生追求真理,求真务实,追求卓越品质。
(三)帮助青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有意识地承担历史使命。
在五四运动期间,大多数青年都是抱着必死的决心拯救国家和民族于危难之中,他们抛头颅、洒热血,没有一丝怨言,表现出无与伦比的牺牲精神。新青年应该永远是最积极、最活跃的,为了继承五四精神,当代青年必须积极主动地承担社会赋予的历史重任。一百多年前,青年是五四运动的先锋队和主力军。五四运动中青年学生肩负起了时代赋予他们的责任,承担起了建设新文化新道德的历史责任。一百多年后的今天,新青年要担负起时代赋予的历史重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任,铭记五四运动带给青年和时代的启示。在改革的历史浪潮中长大的新青年要铭记过去,将无畏、爱国的精神融入现实生活中;放眼未来,我们将努力实现五四先锋队为我们留下而尚未完成的伟大事业,开创一个新时代。
参考文献:
[1]刘春雷,范微.论“五四”精神及其现实意义[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0).
[2]杨锦.五四精神与当代青年成长[J].金田,2013(03).
[3]刘俊梅.对五四运动及传承五四精神的再思考[J].长春大学学报,2010(07).
[4]于彦君,胡化鑫.浅析“五四”运动时期的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J].改革与开放,2009(07).
[5]齐卫平.五四运动在思想解放层面上显示的历史意义——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J].党史研究与教学,2009(03).
[6]田克勤.五四精神及其当代价值[J].思想理论教育,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