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文化的内涵及其在湖州旅游发展中的定位
2019-01-02李建录姜捷
李建录 姜捷
摘 要: 本文探讨太湖文化的内涵及其所包含的太湖文化特色,对湖州城市旅游宣传尤其是城市文化旅游宣传定位进行研究。笔者提出提高湖州文化影响力和旅游形象宣传力的对策,以期为湖州“南太湖新区”发展旅游事业,提供一定的文化支持。
关键词: 太湖文化 湖州旅游 发展定位
一、太湖文化的内涵
根据前人考古研究发现:太湖流域的古代文化按照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到良渚文化为其发展序列,这四个时代的文化便可算作是太湖文化的滥觞。
太湖文化首先表现为太湖水文化。一方面,太湖水文化包含着渔文化、鱼文化、水运文化、桥文化等多种多样的地方水文特色文化。太湖蟹与太湖三白(银鱼、白魚、白虾)听来便让人垂涎。还有太湖珍珠,又名太湖珠,不但拥有装饰美化的功能还可作为药材具有延年益寿的功效。另一方面,太湖水文化孕育了太湖文化,是太湖流域发展本土文明和的开端和源泉,例如,稻作文化、竹文化、孝文化、饮食文化、蚕桑文化等。在此,最值得一说的是太湖稻作文化,太湖流域自古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在河姆渡、马家浜和崧泽文化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米粒、稻谷等物,展现出了丰富的稻作文化。凌先有在《太湖水文化》中提到“游修龄在《稻的发展与吴越文化》中说,在清代的《古今图书集成》收录有各自农作物的历史文献中,稻占总字数的34%,居各类农作物之首。在全国稻文献量中,以太湖地区首居”[1]。在这样深厚的原始文明的积淀下,太湖流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愈发蓬勃发展。又如湖笔文化,湖笔的由来可以追溯到秦时,蒙恬将军行军路过太湖,以太湖水磨墨书写成就一代佳话。再看孝文化,孝子冬天卧于太湖冰面为生病母亲抓得一鱼补身体,从太湖之孝繁衍而来的是湖州人民血液中更广博的孝义,湖州三县两区中的安吉县、德清县是当地有名的孝子故里,《孝丰县志》中专设一卷“孝友卷”,《德清县志》卷七“人物传”中专设一章“孝义”。由此可见,太湖水文化衍生出的地方文化之意义深远。
太湖文化还广泛融合在民间文学中。第一,我们熟知的“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湖熟,天下足”等俗语、谚语都不仅体现出太湖流域经济文化发达,自然社会环境优渥的境况,谚语本身也蕴含着太湖文化,成为太湖文化的宝贵财富。第二,翻看钟伟今编写的《湖州民间故事》[2],我们便可发现关于太湖的风物传说数不胜数,关于湖州人民辛勤肯干、踏实向上的品质皆源自太湖文化的哺育。像“鱼米之乡”“丝绸之府”“小桥流水人家”等“美称”无一不是为湖州这座城市量身定做的。回望湖州民间故事宝库,在“打子桥”“玫瑰酥糖”“湖笔”等民间文学故事中尽显太湖文化特色。第三,自宋代开始,太湖流域大力发展文化教育。郑元佑在《学门记》中说:“天下郡学莫盛于宋,然其始衣于吴中,盖范文正公以宅建学,延胡安定为师,文教自此兴焉。”太湖流域的教育文化事业在全国独领风骚,“百里之内,弦歌而诵之声远近相闻”。这样坚实的文化基石,形成了相对知识密集的文化环境和相对较强的文化凝聚力。太湖流域历代文人学者辈出,比如俞平伯、陆修静、陆机、冯梦龙、陆云、昭明太子萧统、徐迟、韦应物、吴昌硕、姚文田、范仲淹、茅元仪、唐寅、沈尹默、金圣叹等都是文采斐然,学识渊博,在历史上享有盛誉的历史人物。其中,茅元仪所著的《武备志》被称作是古代兵学百科全书;金圣叹对于《水浒传》《西厢记》等精辟深刻的文学批评让后人至今仍顶礼膜拜,真知灼见跃然纸上;被誉为“太康之英”的陆机,在诗歌创作、书法和文学理论研究上别有一番成就,尤其是他的《文赋》是中国文学理论发展史上第一篇系统的创作论,对后世具有重要影响力。第四,太湖文化与吴越文化交融。太湖流域由于强大的文化内涵,对外的文化辐射力很强,比如说南宋林光朝曾谈到“生来收拾书卷,每自吴中来,必至空囊尽买书”,可见太湖流域书籍的丰富和文化的繁华。到了明清时期,文化事业进一步繁荣。“17世纪前后的10余年中,全国的诗文作家约有1700余人,其中江南籍和长期在江南一带活动的诗文作家将近1050人,约占总数的61%”[3]。除了在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外,太湖文化在其他很多方面也表现出卓越的一面。太湖流域河网密布,运河网络发达,是丝绸文化的重要路径。太湖流域民间工艺品繁盛,丝绸刺绣、彩灯、雕刻、青铜铸造、绘画和书法等制作精湛,全国闻名。
至此,我们便可以为太湖文化下一个定义,简言之太湖文化就是以太湖水为依托,由水文化引申而来的一种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
二、太湖文化在湖州旅游发展中的对策
太湖文化是湖州城市文化的核心和源泉,可以说,湖州这座城市是在太湖文化的滋养和孕育下诞生与发展的。由此,我们可以利用太湖文化这一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太湖之名定位湖州旅游宣传策略,以“文化+旅游”模式定位湖州旅游名片。
(一)利用新兴媒体,打好“湖州”知名度的宣传战。
在湖州的对外宣传中,应利用太湖在全国乃至全球的知名度宣传湖州,理由是湖州是唯一以太湖命名的城市,其“独有性”决定了湖州的知名度本应与太湖齐名,这一点显然我们做得远远不够。通过对受众了解太湖文化的渠道与方式调查,结果如下:
受众了解太湖文化的途径主要是网络新媒体,本地市民了解太湖文化的主要方式是电视媒体。主要原因是受众所处的区域文化不同,造成获取文化途径的差异。因此,为了提高湖州的知名度,应制作投放以“太湖文化”为中心的湖州城市宣传片,借助主流媒体和网络新媒体进行宣传。内容涵盖湖州特产“震远同”“丁连芳”“诸老大”及湖丝、湖笔等与太湖有关的元素,从“衣食住行”全方位宣传湖州“太湖文化”的旅游特色,吸引游客。另外,还可依靠微信、微博建立“太湖文化”公共主页,通过转发等手段欢迎全国各地的游客远道而来。对于本地受众可以通过电视媒体强化太湖文化意识。
(二)提高认识,正确处理文化资源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关系。
城市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必须以可持续发展作为根本的价值诉求,坚持“人﹢社会﹢自然=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一方面,要在价值特征上做文章。由于文化中的特色资源,一般都历经了悠远的岁月打磨,包含着纷繁复杂的历史内涵,是重要的文化传承的载体。后人可以通过特色文化资源,探索文化中无尽岁月的历史记忆,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新文化。因此,为尽快有效保护珍贵的“无形文化财产”,对其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應该开展“太湖文化”保护项目。要规划建设太湖文化村,抢救性地收集整理并研究有关太湖历史文化名人的资料,同时加强这些文化旧遗址的保护。另一方面,要凸显人文价值。太湖流域几千年的文化积淀留下了璀璨的民间文化遗产,弥足珍贵,凝聚着丰富的人文主义思想和湖州地方文化精神。必须在充分开发利用这些文化资源发展旅游事业的同时,加强对这些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走“开发+保护”合二为一可持续旅游发展之路。
(三)引入民营文化资本,加快南太湖旅游集聚区建设步伐。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理念下,乘浙江省“南太湖新区”建设之风,依托南太湖产业集聚区建设之策,大力引入民营资本,把太湖文化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同南太湖旅游产业集聚区建设结合起来,提高太湖文化品牌的经济实力。例如,龙之梦乐园、喜来登酒店等大好高项目的相继落地,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对湖州旅游的宣传发挥了积极作用。此外,还要不断引入民间资本,加快南太湖区域服务性行业发展。服务性行业的发展是旅游事业的基础与保障,只有服务型行业的大力发展才能使南太湖旅游更具活力和竞争力。
三、结语
“无文化,不旅游”。湖州这座历经沧桑的文化古城,面临前所未有的旅游发展新时代,背靠太湖,孕育于太湖,这就决定了湖州必须充分挖掘并宣传深厚的太湖历史文化,提高湖州的城市知名度,依托“南太湖新区”建设的方针政策,鼓励引入民营资本,将湖州打造成一座“省内翘楚、国内知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借助太湖文化对湖州城市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重要影响,政策上宣传并倡导太湖“水”的特色,满足游客“游文化、长知识”的旅游心理,利用“文化+旅游”模式,将湖州打造成一个旅游文化圣地。
参考文献:
[1]孙祖培.与世界文明对话——太湖文化发展刍议[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26(2):80-82.
[2]汪寿松,赵力平.论城市文化建设[J].浙江社会科学,2000(2):107-109.
[3]肖梦龙.对“湖熟文化”几个问题的再认识[J].东南文化,1990(5):165-173.
[4]孟彭兴.明清太湖地区文化发展刍议[J].史林,1999(1):16-24.
[5]林留根.试论湖熟文化中的太湖文化因素[J].东南文化,1993(5):30-36.
[6]王国银.湖州文化的传统特色与当代定位[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9(6):36-39.
[7]王文钦.太湖流域先吴文化琐谈[J].苏州大学学报,1996(4):115-118.
基金项目:湖州市校合作科学研究项目:“太湖文化”在湖州旅游发展中的定位研究(项目编号:2019YSR14);合作单位:湖州市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