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中幼师生自塑能力的培养
2019-01-02张冬梅
张冬梅
摘 要: 当前幼儿教育质量的提升亟需建立一支人格健全的高质量的幼儿教师队伍,幼师生的人格需要不断提升。幼师作文教学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作文是一个人心灵的展览和人格的体现。在习作练习中,学生围绕“真、善、美”不断自塑,确立正确的人生航向,这样才能塑造健康完美的人格,才能拥有健康美好的人生。本文就作文教学中幼师生从真、善、美三个方面自塑自我人格问题谈谈认识和思考。
关键词: 作文教学 幼师生 自塑能力
人是自己的哲学家,在自身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审视自己、反思自己,从而更好地调整自己、设计并发展自己,以适应当前的生活学习。在这样一个成长过程中,每个人都会以特有的速度和方式进行自我塑造,塑造良好的人格素质特征。特别是处在青年时期的风华正茂的幼师生们,其良好人格的塑造尤为重要。
在幼师语文教学过程中,作文教学是语文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及道德情操的陶冶,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作文教学培养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学生的作文内容直接体现出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及对语言的表达和运用情况,也体现幼师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态度。一般来说,幼师生的作文中常常蕴含着学生的内心想法和情感,通过其作文,可以了解幼师生的生活体验及其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以便教师了解和掌握幼师生的思想状况,并适时教育与引导。在作文写作过程中,写作者张扬的是生命意识,其作品的总体艺术水准是和写作者的人格精神密切相连的,写作者只有具备真挚的性情和高远的胸襟,其作品才能拥有充实的底蕴和鲜活饱满的生命力。古人云“文如其人”“诗品出于人品”,写作者的人格精神对文章创作有着重要的作用,一般来说,有什么样的人格就会有什么样的文章。鲁迅认为:“写作是一种‘人格的自动控制,是思想和人格的表现,写得好的关键在于‘进步的思想和高尚的人格。”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从“真”“善”“美”三个方面,对思想品德、道德情操、人生目标进行自我砥砺,努力从自我做起、从生活做起,关爱他人和自己、学会尊重和生命、回归生命的本源,从而不断建构高尚人格,这是作文教学不断追求的价值。
一、抒情感之真
真者,非假也。真者,为道中之道也。在写作教学中,“真”就是要求学生在文章中自然地表达真情实感,以便陶冶道德情操,这是学生写作的基石。陶行知先生曾说:“从原料讲,要是真实的、深厚的,不说那些不可证验、浮游无着的话;从写作讲,要是诚恳的、严肃的,不取那些油滑、轻薄、卑鄙的态度。”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明确告诉幼师生,写作文要说真话、诉真情,一切空话套话、虚情假意的表达都是对别人的不尊重,也是对自己的不尊重,同时也将丢弃个性。但是部分幼师生在写作时,往往言不由衷,不敢表露真实想法和情感,文章常常是空话假话套话连篇,这对他们人格的养成不利,若不及时纠正,将对未来的工作产生影响。究其原因,有些幼师生特别是受挫的或有性格弱点的学生,心有顾忌,不愿意、不敢或不好意思说出心里话,怕说出来不正确或不完善,会遭别人笑话。其实写作是写作者受内心情感的驱动而产生的一种行为,是写作者自我生命发展的一种内在需要,学生应该卸下包袱,在作文中还原一个真实的自我。只有达到这样一种有感而发的写作,才是率性而作,才有可能感动自己、感染他人。如果被动地、矫揉造作地写作,那么将失去主体个性。
作文是一个人心灵的展览和人格的体现。透过作文可以了解幼师生的内心世界,甚至有时是她们隐秘的内心世界。教师应真诚地理解他们在作文中所倾诉的各种情感甚至是情绪,并通过多种方式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与疏通,健全他们的心理。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从生活中体察、感受,培养正确辨别是非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说真话、叙真事、抒真情的习惯。许多优秀的作家都善于发现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感悟现实人生的真切,品味世间万物的真情。正如史铁生先生,他从自己的生活入手,作品真实地书写了真实情感,他能够直面剖析自己,特别是在《我与地坛》中,真实地抒写了自己怀念母亲、愧对母亲的真实情感,感动了一代又一代读者。因此,在习作教学中,教师要提倡学生真实写作,说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想写的事,抒自己想抒的情,在文章中自然而然地流淌着真情和真爱,敢于凸显个性,做堂堂正正的人。叶圣陶先生曾指出:学作文,其实就是学做人。这正是培养幼师生健康人格的重要途径。
二、扬人性之善
善者,非恶也。善者,原人之初也。即“善”是人性之本也,这是人类终极理想的追求。在人格因素中,善以尊重人为基础,包括关爱与悲悯、宽容与抚慰,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人只要活着,他的任何一件有意识的行为都伴随着一定的责任问题,只有意识到这一点,才具有最起码的责任心,才能意识到自己人格的独立性。当今社会要求做合格的社会公民,对于将来为人师的幼师生来说,做对社会有责任感、富有爱心和良知的公民。幼儿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教师要引导幼师生在作文中不断审视自己,做到知行合一,有爱心和责任心,为生而为人担起一定的责任。如今社会,一些学生理论与实际相脱节,说一套,行一套,“学其事”“穷其理”。当代作家宗璞的作品《紫藤萝瀑布》一文深受读者的喜爱,其最大的闪光点就是它洋溢着人性上的善。
在习作教学中,要提倡“学思结合”。学思相长也,要学习,就要先思考做人的问题。人做好了,后面的学就迎刃而解。著名作家巴金先生的作品,世人百读不厌,这是因为巴老先生的“人”做得“真”。作为未来的幼儿教师,如若不学、不思、不做,那么人性上的善就等于“零”。其实,文品就是人品,人品就是文品。所以,幼师生的人格教育和人性教育是不容忽视的。
“善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做人的根本。一个人拥有善良,他就取得民族人格观念的胜利。其這一人格魅力,若在文章中充分展现,则必将体现他作为人的高贵,必将折服更多的读者。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认识“善良”这一高尚的人格品质,不断唤醒悲天悯人的大爱情怀及社会责任感。
三、塑品格之美
真美者,就是见真行善也。马斯洛认为:“人的审美需要是促使人性健康的重要因素,而美感高峰体验则是对美高度敏感的体验,对培养自我实现的人具有极重要的价值。”作文教学其实是一种审美活动。因为好的文章都是美的,它可以培育心智、陶冶性情、感悟人生,具有永恒的吸引力,這是一种品格上的美。因此,在习作训练中,教师要对幼师生强调,文章只有是真的,才是善的,才是美的。要写出美的文章,就要按照教师的写作要求,平日多观察生活,关注现实,关注人生,关注民情和疾苦,珍视亲情,感恩父母,关爱他人,呵护一切的生灵和生命,然后对自己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进行选材构思,将自己的真情实感倾泻出来,这样流淌出来的才能是人性的善的光辉和光芒,这样才能感动读者。
幼师生可以通过写作寻找现代人失落的精神家园,给心灵一个寓所,让我们诗意地栖息。从古至今,许多伟大的思想家、诗人、学者等,他们用自己的文章倾吐心声。如庄子的“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阙之下”;孟子的“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都蕴藏着他们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认识和过人智慧,同时也充分体现他们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格魅力。在习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在文章中用朴实之言塑造美,用真诚之心感受美,进而陶冶美之情操,自塑美之品格,逐步走向一种超功利的审美人生。
总之,写作是人“精神”的个性创造,是人心智的反映,是人格内涵的体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用一双善于发现、满含悲悯与关爱的眼睛,寻找感悟日常生活中的琐碎幸福。这样生命体悟不同,习作就必将不同。因此,作为未来的幼儿教师,学生应关注自身健康人格的养成,充分利用作文这一媒介,不断反思自己,对话灵魂,进行自我塑造,思想感情的纯粹是对真善美的最好诠释。“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片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明天”。只有求真、求善、求美,才能规范思想行为,才能铸造健全完美的人格,才能走向健康美好的人生。
参考文献:
[1]鲁迅.鲁迅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2]王洪兰.作文如何展露真我[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13).
[3]郝文娟.作文中应该留下“我”的印迹[J].课程教育研究,2019(22).
本文为江苏省学前教育学会课题《语文教学中幼师生健康人格培养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为[16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