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儒家伦理视角下《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

2019-01-02谭常雪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9年12期
关键词:蒲松龄聊斋志异

摘要:《聊斋志异》中的书生们深受儒家伦理观念的影响。这些书生重视侍奉父母,对父母百依百顺;兄弟之间,长幼有序,尊卑有别;夫妻琴瑟和鸣,相濡以沫;朋友相知相交,惺惺相惜。《聊斋志异》中书生们的这些特质不仅体现了蒲松龄对儒家文化的弘扬,同时也高扬了古典知识分子身上所呈现的某些可贵品质。将《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置于儒家伦理视角下去观察,能从一个侧面一窥清代前期整个社会对儒家伦理的遵循。

关键词:《聊斋志异》;蒲松龄;儒家伦理;书生形象

中图分类号:I207.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9)12-0106-03

“伦理观念是一个民族心理文化的核心。”[1]伦理二字合为一起,是指人际关系中所应当遵循的规律。这里的“人际关系”,主要是指尊卑、长幼、上下、远近次序的人际关系。《中庸》记载:“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2]106儒家伦理三纲五常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所提倡的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妻和睦的关系。蒲松龄自小接受儒家教育,尊孔孟之道,使《聊斋志异》这部作品中具有浓厚的儒家伦理思想。《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大多信奉儒家传统道德,把儒家的三纲五常作为自身遵循的基本原则。儒家伦理中的五伦指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本文对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单独进行举例论述。至于君臣方面,由于书生大多没有官职,所以在文中书生形象上很少体现君臣方面的思想,故不做论述。

1事亲以敬,美过三牲

中国古人认为百善孝为先,孝才是伦理思想的核心,是一切其他德行的基础,“以孝为本”是儒家的一条重要的道德原则。《孝经》中记载:“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3]由此可见,孔子把孝悌作为人之根本,是一种伦理规范,人人都应遵守的道德信条。何为孝,《说文解字》:“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4]《聊斋志异》中的书生虽然科举道路上充满坎坷,生活上也十分贫困潦倒,但是他们对父母非常敬爱。科举考试是书生的一生所求,但是当科举制度与孝道发生冲突时,书生们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孝道。《论语》:“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5]2可见孔子将孝顺父母、友爱兄弟作为参政的标准。

在《陈云栖》中的真生听从母亲的安排,放弃科举仕途之路,陪在母亲身边。在《水莽草》中,祝生死后也对母亲十分孝顺,找来儿媳一同侍奉母亲,并以侍奉母亲为快乐,不再投胎。在《乐仲》中,乐仲将自己腿上的肉割下,献给母亲。《钟生》里的孝子,在乡试之前听闻道士预言自己考试后不能再见到母亲时,“生至孝,闻之泣下,遂欲不试而归。生云:‘母死不见,且不可复为人,贵为卿相,何加焉?”[6]2001为了侍奉母亲,他放弃了仕途为官。虽然这些书生遵从孝道,但是由于书生们长期受儒家的三纲五常影响,他们的孝道有时略显愚昧。他们对父母的言行一味遵从,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如在《珊瑚》中,安大成的母亲与妻子发生矛盾时,虽然知道妻子无错,但为了让母亲舒心,休了妻子。

蒲松龄是一位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传统封建知识分子,他生于书香门第,从小热衷功名。这种积极入仕的思想正是受儒家文化的影响,而孝作为儒家文化的核心内容对蒲松龄的影响也很大。蒲松龄是一个重视孝道的人,他对年迈的母亲尽心侍奉,可谓躬行孝道的楷模。在《降辰哭母》诗中,他写道:“老母呼我坐,大小绕身旁……犹疑老母在,不信我母亡。翘首白云下,灵帏正高张。转身一相忆,哽恸摧肝肠。”[7]278这首诗写于康熙二十年,母亲去世,蒲松龄面对这一事实伤心悲痛,可见他与母亲的深厚感情。在这部作品中涉及到行孝内容的文章多达几十篇,以孝道作为特定的主题贯穿了这部著作的始终。在一部志怪小说中宣扬孝道的作品如此之多,足可以看出蒲松龄自身对孝道的肯定与弘扬。

2兄弟同心,其利断金

兄弟如手足,在封建传统社会中,兄弟间讲究兄友弟恭。除了父母之外,兄弟是应属最亲近的血缘关系。“悌”解释为“悌,善兄弟也。”善兄弟,即善待兄弟并友爱兄弟。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5]2孝顺父母,敬爱兄长是仁的根本。《诗经·常棣》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湛。”[8]儒家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占主导地位。儒家重视孝悌,其代表人物大多对悌道的重要性进行过阐述,如《论语》中有: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而亲仁。”[5]2在孔子看来,孝悌是弟子们立身处世首先需要学习的,体现出孔子对孝悌的重视。

《张诚》中的兄弟张诚和张讷,相亲有爱,虽异母同父,却丝毫没有影响他们的感情。《马介甫》中的秀才杨万石娶了一个悍妇尹氏。一日,尹氏气急败坏拿刀追打万石,弟弟万钟为了救哥哥,修理了尹氏,因惧怕尹氏投井自杀。在《曾友于》中,不和睦的其他兄弟明争暗斗,灾难不断,而曾友于每次都伸出援手相助,最后终于感动了兄弟们。

儒家文化向来倡导兄友弟恭的长幼关系,蒲松龄对于兄弟之情也十分关注。蒲松龄生活的清朝是一个重孝悌的朝代。康熙、雍正、乾隆都强调以孝悌治国,特别是康熙,多次以行政命令在全国推行孝悌思想。身为儒家知识分子的蒲松龄受时代所影响,重孝悌是必然的。另外,蒲松龄本人在家庭中也十分重视兄弟亲情,康熙四十八年,蒲松龄的二兄蒲柏龄病故。蒲松龄作七言绝句二首,诗云:“兄弟年来鬓发苍,不曾三夜语连床。黄桑驿里如想见,别日无多聚日长。百亩广庭院不分,索居应复念离群。驿中如许闲田地,烦构三楹待卯君。”[7]279此诗是其二兄弥留之际而作,死别之际难分难舍的手足之情,沉痛感人。综上所述,蒲松龄为了劝诫世人讲悌道,在《聊斋志异》中塑造了各种各样行悌道的人物,对不讲悌道的人物都进行了因果報应,体现了他对悌道的推崇与弘扬。

3两情相悦,以身相许

儒家思想认为家庭道德是社会道德的起点,夫妻关系是家庭关系的重要部分,是一切家庭关系的基础。《中庸》记载:“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2]106君子之道,开始于夫妻关系的处理。在儒家的传统中,女子应恬静、端庄、贤淑,而男子在家中应居于领导地位。在夫妻和睦和夫妻失睦两种情节模式中蕴含着丰富的儒家伦理观,着重批判男权文化对女性的压抑,并对一些相关封建落后观点进行了辩证批评。

男女两情相悦是合乎儒家传统观念的,关系和睦、相敬相爱,共同维护一段感情。《阿宝》中的孙子楚可谓是痴情男子的表率。孙子楚求婚于阿宝,最后阿宝被孙子楚的痴情感动,不仅答应嫁给他,而且在孙子楚病死以后自杀殉情。《连城》中乔生与连城可谓两情相悦的代表,但明伦评论说:“是真可以同生,可以同死;可以生而复死,可以死而不生。只此一情,充塞天地,感深知己。”[6]703《小二》中的丁生對小二倾心相爱,与小二结为夫妻,归隐田园。二人从此之后过上了男耕女织、富足和美的生活。

男女感情不睦的例子也比比皆是。其中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韦公子》。韦公子出身名门贵族,是一个没有德才的腐朽书生。每日寻花问柳,甚至连他的家人都无法获得他的真情。在《聊斋志异》中,有一些书生对待感情见异思迁、不仁不义,往往贪图金钱、美色。在《丑狐》中,穆生的生活十分贫穷,他得到了丑狐的帮助,却未心存感激,反而因丑狐丑陋而嫌弃她。因为他的背信弃义,最后也得到了应有的惩罚。因此,可以看出作者蒲松龄是爱憎分明的,对有意做一些违背社会道德之事的人,都会对他们施以相应的惩罚。

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男尊女卑,三纲五常,都是在人们内心深处根深蒂固的观念。妇女一直都处于社会底层,受压迫受剥削,女性只是男性的附属品。《聊斋志异》创作于封建社会,自然也摆脱不了这种传统观念的束缚。以男权文化为中心,文中的男主人公身上体现着薄情、不负责任,这都是以男性为中心的结果。文中的女主人公大多是不幸的,她们帮助书生获得了荣誉金钱和地位。书生成功后,她们却退居身后。在《聊斋志异》中男权为中心最明显的表现之处就在于一夫多妻,作者把男子纳妾当成理所当然的事情。综合来看,《聊斋志异》这部作品,体现出蒲松龄的儒家伦理观念,表现出对儒家传统伦理的批判与继承,他既尊重女性,提倡女性自由,不反对男权文化,又因其所处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使他不可能完全放弃传统的儒家伦理观念,因此在男女爱情方面有些复杂又有些矛盾,我们应该辩证看待。

4朋友之情,知己之意

朋友伦理思想是儒家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以仁义为基本、礼信为规范,朋友间平等和谐共处,相互帮助。而知己之情就是一个人的自身价值被别人所了解、所肯定、所赏识后而引发的由衷的回报之情。朋友以志同道合为谋,非血缘宗族之亲,但是却对人生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朋友一词,“在《论语》中出现八次,《孟子》中出现三次,《荀子》中出现五次。”[9]所以可见儒家文化对朋友情谊有着深切的关注。《史记》之《管晏列传》中,鲍叔牙与管仲真诚相待,歌颂了一种理解、信任的友情。管仲曰:“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10]可见朋友间的相知之情,人生在世,知己难求。

《聊斋志异》之《叶生》篇,展现的是朋友相交的动人故事。世间多因利益而聚集的朋友,知己往往可遇不可求。而肉身已死,魂魄跟着知己,朝夕相处的境界,比伯牙和钟子期的交往更深一层。《褚生》中的褚生家贫得陈生相助,多次伸出援手。褚生因为和陈生的深厚情谊,帮助陈生考取功名,后告别离开,投胎成人。《于去恶》中作者通过对陶圣俞、方子晋、于去恶的描写表现出作者作为读书人对读书人命运的无奈以及三人之间同病相怜的友谊。《酒友》中,写一个姓车的书生,家中一贫如洗却嗜酒如命,一次半夜醒来,见一只喝醉的狐狸睡在旁侧,笑道:“此我酒友也。”狐狸醒来后为感激车生的不杀之恩,与车生做了知己。车生是一个落魄书生,被人歧视,却得到一只狐狸的生死之交,可见世态炎凉。

《列子·汤问》中有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聆听,两者以知己相知之情闻名。知己情结是中国传统文人十分渴望的情感共鸣,它是文人的一种精神寄托。蒲松龄毕生从事《聊斋志异》的创作,其文中的情感呈现出一种复杂的状态。但是《聊斋志异》中却有一条不变的主线,那就是知己情结,失意的书生们通过同性或异性的赏识与陪伴来排解心中积聚的抑郁。蒲松龄科举仕途不顺,怀才不遇的苦闷心情和激越难平的孤愤之情日益加深,同时在生活上也一直穷困潦倒,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压力,使他内心十分渴望知己的相知相助。他需要情感和心灵上的同情与慰藉,更需要一个知己对自己坎坷经历和爱好志趣的理解。因此,在蒲松龄的作品中,描写了很多朋友知己相知相助之情。

5结束语

儒家文化倡导对父母孝顺恭敬、对兄弟友爱相亲、对妻子相敬如宾、对朋友相知互助。《聊斋志异》对书生形象的塑造十分细致,将书生置于儒家文化的背景中进行研究仍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这些观念在现今社会中仍然有重要的价值,但是儒家文化也有一些落后愚昧的方面,如算命、盲从父母之命、一夫多妻等问题仍需辩证看待。

参考文献:

[1]郑磊.《聊斋志异》与《儒林外史》中书生爱情观之比较[J].鸡西大学学报,2011(4):104.

[2]王国轩.中庸大学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6.

[3]王永蒙.大学中庸孝经[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7:162.

[4]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3:171.

[5]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7.

[6]蒲松龄.聊斋志异[M].于天池,注.北京:中华书局,2014.

[7]袁世硕.蒲松龄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

[8]周振甫.诗经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6:219—220.

[9]沈宝刚.论朋友伦理的古今之变[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2018(3):138.

[10]张大可.史记新注[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0:1318.

On the Image of Scholars in Strange Tales from a Lonely

Studio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fucian Ethics

TAN Chang-xue

(Mudanjiang Normal University, Mudanjiang 157000, China)

Abstract:The scholars in Strange Tales from a Lonely Studio are deeply influenced by Confucian ethics. These scholars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serving their parents and obey their parents. There are differences between brothers in order of seniority and inferiority. Husband and wife live in harmony and help each other in times of difficulty. Friends know each other and share their feelings. These characteristics of scholars in Strange Tales from a Lonely Studio not only reflect Pu Songlings promotion of Confucian culture, but also highlight some valuable qualities of classical intellectuals. By observing the image of scholars in Strange Tales from a Lonely Studio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fucian ethics, we can see the whole societys adherence to Confucian ethics in the early Qing dynasty from one side.

Key words:Strange Tales from a Lonely Studio; Pu Songling; Confucian ethics; the image of scholars

(责任编辑:陈树)

doi:10.3969/j.issn.1001-7836.2019.12.034

收稿日期:2019-04-21

作者簡介:谭常雪(1996—),女,黑龙江七台河人,古代文学专业在读硕士。

猜你喜欢

蒲松龄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不一样的魑魅魍魉
『别人家的孩子』蒲松龄
蒲松龄:努力换来逆袭
《神探蒲松龄》:并没有那么差!
《清史稿》灾异卷及《聊斋志异》的形象设定
STRANGE TALES INDEED
论《聊斋志异》的悲剧意蕴
蒲松龄
《聊斋志异》与前四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