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Web 3.0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之策略思考

2019-01-02王莉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9年12期
关键词:本质政治思想

摘要:在“互联网+”时代下,网络不断涌现出大量新信息,其产出速度快、载体形式变化多端,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当代学生的思维形式和生活方式。利用好网络途径,实现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转变和改革,已经迫在眉睫。基于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理论的视角,研究如何在网络背景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解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宣传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在当代信息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策略,从而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Web 3.0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9)12-0091-03

一、Web 3.0时代的理论廓清及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影响互联网的发展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成就之一,它的出现改变了世界的表现形式,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改变了人类的思维和行为模式。互联网发展至今,大致经历了三个时代:

1.Web 1.0时代是一个群雄并起,逐鹿网络的时代,时间大致是20世纪90年代到2003年前后。第一代互联网的特征表现在技术创新主导模式、基于点击流量的盈利共通点,在此基础上门户合流。这个时代互联网最主要的呈现形式是门户网站和邮箱,它的出现满足了人类对信息获知的时间和空间要求。

2.Web 2.0是相对于Web 1.0 的新时代,时间大致在2004—2008年。借助互联网平台,充分发挥用户主体的自主性,通过他们主导衍生出产品内容的新的互联网产品模式,这不同于传统由网站雇员主导生成的产品内容,交互性是Web 2.0相对于Web 1.0时代的最大特点。将用户放在了更重要的位置,用户兼具网络内容的创造者和享用者的双重角色,即用户浏览的信息是用户群体自己创造的;不仅仅是互联网的读者,同时也成为互联网的作者,在接收信息的同时,也在主动参与,共同创造信息,整个过程更加人性化。这个时期主要的呈现形式是博客。

3.Web 3.0时代并无明确的定义,它的出现也几乎是突如其来的,大致发轫于2008年。Web 3.0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所有网站的相关性信息可以直接进行无障碍交互,还能借助第三方信息平台进行数据整合,方便用户使用,用户在互联网上拥有自己的数据,能在不同网站上使用,这在交互性和用户的黏性方面更加突出[1]。主要呈现形式为社交网络(SNS),如购物网站、社区、微博、微信等。

信息时代不仅潜移默化地改变着生产生活方式,而且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交流形式。21世纪以来,无论是速度还是数量,网络信息的生成和传递都达到了高峰值。数据显示,全球每天约有40 亿个信息单位的信息量向全世界发送,并且正以每年18%—20%的速度递增[2]。总量日益庞大,增长速度飞快,相应用户的思维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尤其是高校学生也直观地感受到了这种冲击与影响。Web 3.0时代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带来巨大的挑战和现实影响,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打破了傳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和空间的封闭格局。学生通过互联网可以随时随地获得各种信息,并且逐渐拥有了判断信息的能力和标准。这使得传统说教式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弱化。互联网时代以前,学生多是进行纵向传承,试图在前人的思想中寻找当代发展的支点。而在互联网时代,学生有了更优选择,即他们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即时的信息横向比较,从而导致思想的支撑点发生转移,由于互联网具有开放性、包容性、及时性、覆盖面广的特点,使得学生更具敏捷的反应速度、广阔的思维空间、开放包容的思维方式,在思考问题时更倾向从多角度多层面衡量做出最优解[3]。

第二,SNS社交网络为代表的Web 3.0呈现形式,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创新。特别明显的是非线性、开放性、无疆界和用户主导的阅读方式,促使学生的思维方式更接近互联网,更新速度和发展速度都较为迅速。而在网络条件下人们更追求心理的充实感和满足感。根据马斯洛的人的需要理论,关于最高层次的自我发展的需要,在网络信息的激励下,实现更自由、更充分的追求和满足。“李纳斯法则”(Linuss Law)[4]认为,人类所有的动机可分为三种基本类型,依次是“生存”“社会生活”和“娱乐”,网络时代的学生,借助计算机已经超越了前两个阶段而进入娱乐时代。虽然学生不能直接产出即时性财富,但这并不影响学生在思维认知上已经体验到了创新的新鲜感和乐趣性。同时,使得学生管理的扁平化网络发展成为可能,一对多的无缝交流,在网络技术的发展推动下,极大地提高了沟通效率。

第三,Web 3.0时代的互联网以其无与伦比的互动性和社交功能,给大学生提供了实践的机会,线上线下的沟通交流更是使得这种实践的效果前所未有。在互联网这个虚拟平台面前,每个用户都是平等而又独立的个体,信息创造、发布、转载、评论等都是平等的,由于信息传播迅速,因而浏览者能迅速对信息做出反馈,反馈的意见能让信息发布者迅速优化信息内容和形式,便于用户接受[5]。

二、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逻辑(一)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理论

1.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6]中明确指出:“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所谓“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指的就是满足人的需要即维持肉体生存的需要的手段,就是劳动[7]。他同时指出:“人类生活从肉体方面说来就在于:人和动物一样靠无机界生活,而人比动物越有普遍性,人赖以生活的无机界的范围就越广阔[8]。恩格斯明确论述了人与动物相区别的类本质是劳动:“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转变为财富。但是劳动的作用还远不止于此,它是一切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以致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9]马克思提到的“类特性”就是人类的本质,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人的本质属性、根本特征是人的自由自觉的劳动,其他一切属性、特征都是形成于劳动之中。

2.人的社会本质——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在承认劳动作为人类的本质或人的类本质的前提下,阐释了不同的劳动条件下造就的不同的个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到:“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0]24这里的人的本质实质上是生活本质,即人是生活于特定的社会环境中的,要想透彻地理解人必须要将人纳入到其生活的环境中去,否则人是空洞的、无意义的。正是每个人生活的社会环境的不同,造就了不同的生活本质,所处社会关系和社会实践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人的本质[11]。

3.人的内在本质——人的需要。马克思认为,一切生产活动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需求是生产劳动的内驱力,正是社会实践劳动发展了社会关系。正如马克思所说的,“由于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以及他们求得满足的方式,把他们联系起来(两性关系、交换、分工),所以他们必然要发生相互关系”[10]514。当一种需要得到满足时,另一种需要又会产生,因此,需求是变化着的。随着需要不断被满足,社会关系不断拓展,当这种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推动质变,最终推动了人类生活的不断发展和人类历史的进步。人的需要作为人的本质,是人的其他特性产生的条件。

(二)人的本质理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关系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规律性和实效性根源于人的本质的实践性和社会性人的本质是类本质和社会本质(个体本质),亦即实践性和社会性的统一。人的实践具有能动性和目的性,能够有意识地根据实践需要和社会需要对自然、社会和自身进行改造实践。而往往在实际活动中,人对实践的需要和社会需要有时会有偏差,甚至碰撞,这在一定程度上使人困惑、迷茫,从而更容易产生思想偏差和行为偏向的双重问题。对问题的解决就需要靠实践调整现存社会关系,使社会关系符合人的心理预期,即社会需要更契合人的实践需要。但归根结底,实践的调整实际上是思想观念的改变,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中的指导和升华。人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作为客体,在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和相应的社会关系中,在一定的信息环境的影响下,思想和行为有其相似性和规律性。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将其对教育规律和本质的探寻,建立在客体特性的必然性基础上。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适应客体思想发展的规律,通过主体的活动发出思想信息,对客体的人加以影响。

2.人的本质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作用和影响。思想通过社会实践的检验而产生。人对自身需要的认识、选择、实践及对需要的满足状况,使人产生各种各样的感受,在此基础上形成不同的情绪和想法。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人的言行由其内在思想直接驱动,因而思想直接决定人的本质和发展方向。如前所述,人的思想问题,产生和解决的方式中,最根本的是通过调整和变革现存的社会关系,从而满足人的需要。但我们又说实践离不开思想的改变,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和升华[7]。这就对当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要着眼当下的国际、国内社会环境,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具体结合起来,不断地引导他们满足自我需求,正确认识各种社会关系,处理相应的问题,深化和完善人的本质。

3.人的本质与“完整的个人”的生成和发展。人的本质和“完整的个人”不是先天而成的,而是在具有生成性和开放性的实践活动中不断获取和创造出来的,是主体在其在各种社会时间互动中逐渐形成的。实践活动的创造性能够使人在活动过程中逐渐获取其本质属性和能力。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实践活动的一种,教育对象(也包含教育者)自身的主体性通过交往不断生成、发展,主客体本质性质在这一精神交往过程中逐渐生成和外显。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作为塑造思想道德观念的社会实践活动,全程参与了人的本质和“完整的个人”的生成和发展,是形成社会关系和社会实践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Web 3.0时代学生全面发展辨析与策略

(一)从主体间性出发,坚持对学生的人本关怀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需要教师群体的关照和服务,秉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在教育過程中,构建平等的主体间性师生关系,即充分发挥教师的启发引导作用,同时启发学生探索的主动性,进而从思想到行动自觉严格要求,达到师生观念的归一,从而实现知识和能力迁移,最终达到情志和心灵升华。对于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是由现实学习生活状况引起的,表现形式为对学习不重视,借助网游、网聊等形式进行精神释放,更有甚者沉迷网络,无暇顾及学业。作为教师,必须重点关注这类“问题”学生,强化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和教育,在生活中关心关爱,在课堂教学和学习活动中给予更多的肯定和鼓励,这既是学生实现自我全面发展的要求,也是教育规律的集中体现。

(二)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日常工作中的潜移默化作用

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12]。要密切注意学生的思维形态和方式,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日常教学和管理中去,实现德育与信息化的有机整合。强化健康人格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技术道德,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和法律观念。通过高校团建、党建、易班等形式逐渐建立思想政治工作新阵地,即网站[13],发挥网络阵地和载体的优势,让思想政治教育从传统理论课教育向新媒体转移,形成合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合理高效利用网络工具改进实践思想政治教育过程

一是教育者基于评估和判断的思想政治模式,主动应对网络时代的新挑战。正如马克思所说, “教育者本身一定是受教育的。”[14]面对教育对象、教育环境、教育内容等方面的新变化,教育者更需要先接受教育,提高修养。这就需要教育者转变观念,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水平,从而引导学生利用网络优势,积极而有效地学习。二是充分挖掘和激发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并强化其社会实践能力。在实践活动中,人们不仅能直接接受教育,还能逐渐养成一定的价值观念和思想品德。要鼓励大学生把自己的理想融入到国家、社会的发展实际中,让青春在奋斗中磨砺,在实践中运用并检验理论知识,让学识和才干得到充分锻炼。

在“互联网+”时代,我们需要深入互联网,加强对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解,加强网络环境管理。引导学生自觉接受和深入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科学、规范、优化的网络环境中实现人的健康、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熊晨溪.移动广播APP《喜马拉雅FM》的内容与受众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7.

[2]宋丽萍.浅析信息终端(手机)对学生思维的影响[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6,10(14).

[3]卢玥,任念文.“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索[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6,29(4):141—144+176.

[4]李纳斯法则——诠释黑客行为动机[J].医学心理指导(校园心理),2003(1):29.

[5]牛宇飞.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以“00后”大学生为例[J].高教学刊,2019(9):173—175.

[6]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7]李建俊.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视阈下的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22):30—31+55.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5.

[9]张建华.解读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之基[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12(5):9—10+19.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1]周树智.马克思的新世界观——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研究文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12]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EB/OL].人民网,2014-05-04.

[13]曹坤.基于易班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32(7):89—91.

[14]王秋梅.马克思的人与环境关系理论对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高教论坛,2019(2):13—16+20.

Considerations on the Strategies of Realiza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Era of Web 3.0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the Marxism Theory of Human Nature

WANG Li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23, China)

Abstract:In the era of “Internet+”, the amount of network information increases rapidly. The acceleration of information output and the various forms of carriers have changed the way of thinking and life style of contemporary students to a certain extent. It is extremely urgent to make full use of the network to achieve transformation and reform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ethod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the Marxism theory of human nature, this paper studies how to sprea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context of network, solv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ropaganda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 and explores the realization strategi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contemporary information network environment, so as to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

Key words:the era of Web 3.0; university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arxism; human nature

(責任编辑:陈树)

doi:10.3969/j.issn.1001-7836.2019.12.029

收稿日期:2019-05-28

作者简介:王莉(1984—),女,江苏南京人,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生,从事教育管理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本质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回归本质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童年的本质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