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市场化发展视域下高职院校组织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性与路径探索

2019-01-02黄玉清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9年12期
关键词:关键要素核心竞争力必要性

摘要:当前,职业教育正处于全面改革、大力发展的重要历史节点。如何变革才能适应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对于职业教育的全新要求,探索市场化发展策略,应该成为职业院校组织的努力方向。从管理学角度出发,对于职业院校组织引入市场化思维、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性与相应路径选择进行探索,提出打造核心竞争力要重点关注领导者角色意识转变、教学团队深度参与组织运作以及重新定位学生群体三大关键要素。

关键词:职业院校;核心竞争力;必要性;关键要素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9)12-0060-03

当前,伴随着中国进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交汇期,职业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正在进入全面发展的快车道。如何谋求自身发展,以期更好地服务于2035中长期目标和2050远景目标是每一所职业院校必须面对与思考的重要课题。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职教20条”)中明确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我们看到,职业教育地位得以进一步明确的同时,国家对于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要求与高期待也跃然纸上。高等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链条中的重要一环,肩负着尤为重要的历史使命。高职院校作为职业教育大系统中与企业、市场连接最为紧密的节点,如何进行院校建设、如何适应企业与社会对于人才培养的动态要求、如何在职业教育大发展的今天谋求自身的独特价值实现、如何寻求长远的可持续发展路径等,都是亟待解决的重大战略问题。本文基于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显著不同的逻辑起点与目标追求,尝试从职业院校的企业化发展策略出发,探索职业院校组织引入市场化思维、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性与相应的路径选择策略。

一、核心竞争力的内涵与特性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核心竞争力(Core Competence)理论源自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美国。密歇根大学商学院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教授和加里·哈默尔(Gary Hamel)教授在《哈佛商业评论》发表了关于核心竞争力理论的文章。所谓核心竞争力,即“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能的学识”是企业在某一领域建立的独特竞争优势,是支持企业保持可持续性竞争优势的处于核心地位、影响全局的竞争力,是企业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性能力,统领企业的各项能力要素。

(二)核心竞争力的特性

特性,是指某人或事物所特有的性质。核心竞争力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特质。

1.价值性。企业核心竞争力必须能够为客户带来长期的关键性的利益,为企业创造长期性的竞争主动权,为企业创造超过同业平均利润水平的超值利润,因而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

2.独特性。核心竞争力必须具有独到之处,或者在同行业领域内拥有远远高出企业平均水平的能力,不会轻易被其他企业占有、转移或模仿。

3.延展性。企业核心竞争力作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必须具有支持企业向新领域延伸、发展,打开潜在市场的力量。为客户提供创新产品,巩固企业的市场地位、拓宽竞争领域。

4.隱在性。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通常无法像其他实体生产要素一样通过市场交易进行买卖,具有无形性特征。往往以无形资产形式存在,诸如企业的商誉、品牌、核心专利技术、研发团队、管理模式等等。

5.内生性。任何企业都不能仅仅通过模仿其他企业而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能力,必须通过企业组织自身在市场竞争中不断磨炼、学习、成长、创造来建立和强化独特的核心能力,是在企业发展过程中长期培育和积淀而成的,深度融合于企业内核,难以被其他企业替代。

二、职业院校组织发展引入核心竞争力理念的必要性分析一直以来核心竞争力理论在西方商业界受到广泛欢迎,使企业发展有了新的视角与努力方向。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企业为谋求生存与发展一直将做大做强视为发展的终极目标,多元化集团发展成为大多数企业的首选发展战略。但是规模与效益并不是简单的正比例关系,资本市场普遍认为,多元化集团发展并不能为企业创造持续最大的价值。针对不同类型企业,自身发展道路应当适应时代发展特点,找到规模与效益的最佳平衡点。既可以选择多元化路径,也可以选择专注自身优势领域,打造核心竞争力的聚焦主业模式。回到职业院校发展论题,“职教20条”明确指出,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特别是大企业举办高质量职业教育,各级人民政府可按规定给予适当支持。完善企业经营管理和技术人员与学校领导、骨干教师相互兼职兼薪制度。2020年初步建成300个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带动中小企业参与。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培训,鼓励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等职业院校和各类职业培训机构[1]。企业深度参与到职业教育领域,意味着资本与市场的视角下,职业院校办学与管理模式要突破以往旧框架、寻求自身有效成长路径成为关键议题。

(一)引入核心竞争力理念是职业院校组织市场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当前职业教育改革全面铺开。从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允许以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办学并享有相应权利”,到2019年出台的“职教20条”明确提出“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培训,鼓励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等职业院校和各类职业培训机构”,五年时间从“探索发展”到“鼓励发展”,多元资本进入职业教育领域成为趋势与方向。职业教育院校的办学属性从“公办”“民办”两大类扩充到“公办”“民办”与“混合所有制”三大类型。其中,“混合所有制”院校中公共财政资本和社会资本两类资本的结合使院校兼具双重优势:一方面是政策与政府层面的资源优势,另一方面是市场经营意识与能力。“混合所有制”院校在解决职业教育领域产教融合问题方面具有极大的优势与破解能力。“混合所有制”院校在职业教育改革中的“头羊效应”势必引发各级各类职业院校的强烈跟随意愿。职业院校市场化发展必须服从于市场经济规律,在市场竞争中职业院校引入企业化发展策略,确立自身的长远发展目标成为必然选择。职业院校应该围绕国家宏观战略布局,进行内外部环境分析,引入核心竞争力理念不断深化院校内部改革。以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有机衔接,大幅提升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为目标,打造院校核心竞争力,从而避免同质化、低水平的市场竞争状态。通过对接科技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推动校企共同体建设,为学生提供多样化成长成才路径,为企业与社会输出高质量的职教人才,形成各种不同的办学优势,在具体经营、实践过程中培育核心竞争力。

(二)引入核心竞争力理念是职业院校组织进行组织重构的客观需要

企业组织作为经济社会大系统中的子系统按照经济活动规律、市场法则进行有序运转。有别于过去单纯将企业定义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经济组织,现代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在兼顾社会利益和客户利益基础上追求利润最大化,企业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我国现阶段的高职院校大多通过合并或升格组建而成,其组织结构往往沿袭原有体制或参照本科院校的模式,采用科层制结构为多数。由于高等职业教育具有不同于普通本科院校和其他类型大学的特点,更加具有实践性、开放性、社会性与实用性。科层制取向的职业院校组织结构在管理过程中注重统一性和服从性,突出行政领导的权威,强调依靠纪律与控制,导致组织系统效率相对低下,组织活力不足,与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不相匹配,成为制约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要求高职院校的组织结构设计必须适应学校的培养目标、特色办学和市场化发展战略的需要,进行组织重构迫在眉睫。在组织重构过程中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可以选择以技术取向为主的组织结构或者科层制与技术取向兼容运行的组织结构为职业院校组织重构的方向。因为技术取向的组织结构更加注重组织内个体个性的成长和发展,鼓励自信、自尊和满足,突出组织成员的心理,满足交往行为,意见沟通,提倡组织中实行民主参与管理的领导方式,可以使组织内各子系统及成员充分发挥自主性和创造性,组织结构形式更加适合产教深度融合的现实需要。

现阶段,职业院校组织之间的核心竞争已经脱离单纯硬件比拼与数量规模层面,进入到寻求市场占位,树立职教品牌的新阶段。高职院校组织获得理想市场占位必须依靠的核心要素是人才,一方面是组织可以获得的高水平职教师资群体,另一方面是输出的高品质毕业生群体。现代企业树立品牌必须依赖于提供高品质的产品与服务使客户产生良好的消费体验,进而通过客户沟通与管理获得忠实的客户群体,形成品牌传播效应。人是体现职业院校组织系统生命力强弱的关键要素,人的状态与水平直接决定组织系统功能的达成度及其在社会大系统的竞争优势。高职院校组织与实体经济组织间在系统要素构成、组织架构及组织运作模式等方面都有很多不同之处,但是在组织生存策略上有共通之处,即谋求市场占位过程中必须注重组织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与积淀。职业院校组织引入核心竞争力理念,以核心竞争力培育为契机,明确自身定位、确定组织目标,真正以人为本进行组织重构才能落实好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服务国家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目标。

三、职业院校组织打造核心竞争力应该重视的关键要素职业院校组织经过重构,按照市场化发展策略,打造真正高效、开放、有活力的组织系统,必须引入核心竞争力理念,围绕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开展关键要素管理。一般而言,组织效能的高低与组织的管理水平高度相关。优化组织管理过程必须从分析组织行为特性和组织成员心理诉求、行为特点与能力类型出发,通过人岗匹配的岗位赋能方式,激发组织内各个子系统及员工个体的内在动力。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通常由技术创新能力、规模扩张能力、制度创新能力、管理创新能力、文化凝聚能力和战略创新能力几方面构成。具体到职业院校,我们必须关注到企业与职业院校两种组织形式本质的异同,从而建构基于职业院校组织特性的核心竞争力结构模型。职业院校组织的核心功能是育人,系统管理的核心要素是人的激发。其中,职业院校组织中的领导者、实现院校育人功能的教学团队、学生群体是组织系统中最为关键的要素群体。高职院校组织打造核心竞争力应把关键要素群体作为重点、视为重要的变革力量。

(一)职业院校领导者角色意识转换是首要条件

职业院校组织的领导者要具备兼容教育家与企业家身份认同意识,做到在两者之间自由切换,互相制衡,协同决策,最终形成基于职业教育需要的独特的领导风格与办学理念。职业院校发展战略选择直接决定职业教育走向与人才培养质量、水平与发展后劲。作为教育家角色,职业教育必须秉持全面育人、为了每一名职校生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并能够贯穿教育的全过程;作为企业家角色,职业教育要充分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以为企业、社会培养真正高质量的职业人才为己任,并且在不断输出高质量人才的过程中实现院校自身的良性发展与效益追求。唯如此,才能在组织规模扩张、战略规划、组织文化凝聚诸多方面做出符合组织运行、发展规律,适应社会需求变化的管理决策。

(二)教学团队对于组织运作的深度参与是打造核心競争力的必要条件

职业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阶段经济快速发展、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以及人口与劳动力结构变化的背景下,职业教育发展的能力与水平是保证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众所周知,职业教育的转型升级仅仅依靠资金、硬件设施投入是不可能实现的,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紧迫而艰巨。高职扩招一百万与“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相对滞后的格局使职教师资在数量与质量两方面都处于劣势,一定时期内必然存在着基于区域及专业不均衡的不足状态。虽然国家在近几年政策频出,重视支持力度空前,但是目前阶段仍然成为了职教领域发展的瓶颈问题,亟待突破。提升组织中教学团队的质量与水平必须在严格标准的前提下内外兼修、双管齐下:通过机制创新引入企业人才、社会人才加盟,力争通过产教融合、资源共享,打通共同育人路径;原有教学团队围绕专业建设需求与长远规划进行短板提升、能力重建与岗位整合。教学团队在职业院校组织中相当于企业组织中构建技术创新能力的角色群体,是打造组织核心竞争力的最为重要的力量群体。没有教学团队的活力投入,就没有组织系统的发展力量。

(三)重新定位学生群体,使之在打造组织核心竞争力中充分发挥作用

现代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对人才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工智能时代更加需要心理健康成熟、精神品质高尚、德技兼修统一,全面和谐发展的职业人才[1]。一直以来,在教育体系中,学生的角色基本定位是受教育者、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在职业教育领域中,一方面由于职业教育规模扩张过快导致教育质量下降的问题日益突出,另一方面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社会认知习惯造成生源弱势状况难以改变,使职业教育几乎变成了“差生教育”的代名词。我国职业教育从片面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是未来趋势,尤其是以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为代表的新科技浪潮,对职业技能人才队伍的结构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突破职业院校组织两难处境,笔者认为应从两处着力,其中强化高质量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一环,另外一个关键环节在于学生群体。学生群体经过职业教育培训实现真正意义的“低进高出”,是职业院校组织彰显核心竞争力的最佳途径。调动学生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要从院校招生入口把关开始,摒弃为追求学生规模数量盲目招生、恶性竞争的不良组织运作模式。职业院校组织通过与企业合作梳理专业特点,建构职业岗位胜任力模型,以胜任力模型为基准,进一步搭建基于学生职业方向选择需求的网络测试平台系统。该平台对社会开放,使有意愿选择职业教育的各类人员能够通过测试更加科学合理地认知自我,形成有指导价值的综合性职业能力倾向评价量表,指导学生进行院校与专业选择。职业院校组织通过平台系统与生源市场建立深度联系,运用数据分析技术与工具指导招生工作,更加有利于获得组织与个人共赢的结果。

参考文献:

[1]崔景贵,陈璇.职校生职业精神培育:一种积极心理学的视角[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24):64.

(责任编辑:侯秀梅)

doi:10.3969/j.issn.1001-7836.2019.12.019

收稿日期:2019-11-07

作者简介:黄玉清(1970—),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副教授,从事职业与成人教育教学与教研工作研究。

猜你喜欢

关键要素核心竞争力必要性
影响跨境外贸电子商务的企业竞争力因素
小学英语教育的必要性及其教学方法研究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增强学生应用题解答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