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分化内生机制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启示

2019-01-02王政罗朋伟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9年2期
关键词:分化区域经济

王政 罗朋伟

关键词:区域分化;区域协调发展;循环累积因果原理;新的区域政策;空间组织;“一带一路”建设;城市群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8年10月8日

自1979年,中国开始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在过去的37年里,我国实现了年均GDP增长率9.3%和年均贸易增长率16.4%的成就,这与我们所实施的战略密不可分。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实施开放沿海、东部优先发展和开放沿海沿边省会城市的发展战略,并取得了经济的飞速发展,但也造成东西部差距逐渐扩大,至此区域差距问题呈现在我们面前,国家随后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以及中部崛起发展战略,时至今日“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旨在实现区域经济从不平衡发展到相对协调发展。从地理与区位的角度考虑,我国在改革开放期间实行“中心”先试先行,“边缘”学习推广,“外围”整合联系的发展试验思路。以我国三大经济区为例,由南到北依次为:深圳特区-珠三角-泛珠三角;浦东开发-长三角-泛长三角;滨海新区-京津冀-环渤海湾。三大经济区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动力保障,发挥着核心作用,这也标志着区域差距问题更为凸显,中国区域经济正处于区域分化之中。从行政边界划分来讲,也出现了省区间分化的现象。

一、区域分化

(一)区域分化的概念界定。区域分化是指由于区域政策的差异、地理位置的不同、地域分工的变迁等因素的影响,使得不同区域呈现不同的发展形态和发展水平。换句话说,导致区域分化的原因是多重的,包括自然资源禀赋的差异、非均衡的发展战略、区位的优劣、历史文化等多种因素。

我国区域分化宏观上表现为东、中、西和东北地区不同的发展形态和发展水平,从大的板块上来讲,出现了南北分化现象。2016年,经济增速较慢的地区几乎都在北方,包括辽宁、山西、黑龙江、北京等;经济增速相对快的地方都在南方,包括重庆、贵州、云南、福建等。原因在于,北方资源型省份居多,重化工产业居多。现在,受资源型产品价格大幅回落和传统产业产能过剩的冲击,部分资源型、重化工业主导的省份经济增速明显回落,财政收入、企业利润大幅下滑,产业调整重组面临困难,债务负担压力沉重,养老金入不敷出,青壮年劳动力和高端人才也在流失。微观上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要素分化。要素分化主要是指资金、技能型人才以及资源等生产要素的不平衡流动,一般是从落后地区流向发达地区;(2)增长分化。增长的分化主要是指经济增长方式的分化,经济增长方式分化也可以理解为产业结构分化,落后地区主要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而发达地区多为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3)公共基础服务分化。通常认为,公共基础服务主要包括政府提供给辖区居民的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公共基础设施、文化、环境生态等方面。从当前来看,我国落后地区公共基礎服务相较于发达地区仍然存在不小的差距。

(二)区域分化的内生机制。在新古典理论中,最基本的假设是规模收益递减和完全竞争。根据新古典理论的假设,由于存在规模收益递减,资本充裕地区的资本的边际收益率会较资本匮乏地区的资本的边际收益率低,那么资本会从充裕地区流向匮乏地区,也可以说是从发达地区流向欠发达地区,然而现实中资本却是从欠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即要素分化现象。新古典理论假设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如果市场是完全竞争的,那么厂商的收益与生产区位的选择无关,厂商在空间上的分布应该是均匀的,然而现实中普遍存在厂商的空间集聚现象。在规模收益递减和完全竞争框架下的空间经济研究对诸如为何发生经济活动聚集、在何地发生、受到何种作用力的影响以及是否稳定等问题上,无法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新经济地理学中以核心-边缘(CP)模型为基础的诸多模型都针对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现象作了详尽的分析,但是概括起来其核心的机理仍然是循环累积因果原理。在一个动态的社会过程中,社会经济各因素之间存在着循环累积的因果关系。某一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另一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这后一因素的变化,反过来又加强了前一个因素的变化,并导致社会经济过程沿着最初那个因素变化的方向发展,从而形成累积性的循环发展趋势。我国区域差距的扩大与这种原理是分不开的。

二、区域协调发展

国家在“十一五”规划中关于区域协调发展的表述为: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展基础和潜力,按照发挥比较优势、加强薄弱环节、享受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要求,逐步形成主体功能定位清晰,东中西良性互动,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水平差距趋向缩小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国家在“十二五”规划中关于区域协调发展的表述为: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逐步实现不同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充分发挥不同地区比较优势,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深化区域合作,推进区域良性互动发展,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国家在“十三五”规划中关于区域协调发展的表述为: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培育若干带动区域协同发展的增长极,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

我国最近的三个五年计划侧重点各有不同,“十一五”强调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水平差距趋向缩小;“十二五”强调不同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十三五”强调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

区域协调发展在每年的国家规划中均有表述,这也是区域发展的前提和方向,同时也是众多研究区域发展的学者关注的重点。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区域协调发展的含义:薄文广、安虎森等认为,区域协调发展不仅考虑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这可以用人均GDP的增长率、基尼系数、锡尔指数等指标来表征),还要考虑享受公共服务方面的差异(这可以用社会保障、住房、医疗、教育、卫生、文化、生态环境服务等指标来表征)。陈耀认为,“区域协调”内涵与西方“均衡”概念完全不同,协调发展的内涵更丰富,区域协调发展不仅指区域差距的缩小,而且把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作为“协调性”的重要指标,除此之外还有强调地区的比较优势和分工合作;强调生产要素的自由有序流动,消除地区壁垒;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实行主体功能区的国土空间管控,以及跨区域生态保护的联防联控等。刘尚希认为,区域协调发展从理论上讲其实就是一个公平与效率的问题。这个公平与效率与我们一般所讲的社会纬度的公平效率是不一样的。笔者认为这个公平与效率是一个区域纬度的或者叫空间纬度的公平与效率。

三、启示

现结合区域分化的内生机制和我国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精细化政策与差异化政策并重。区域分化现象不仅体现在四大板块之间,同时四大板块内部省区间也存在分化现象,甚至跨越了板块限制表现为南北分化,所以政府应针对不同地区的发展现状和潜力,充分考虑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制定精细化政策。要考虑各地区的特点,努力做到一区一策,确立分类指导、因区制策的区域调控原则。无论是在全国范围还是在省域范围切不可采取“一刀切”的政策,这样会直接影响区域的协调发展,使得发达地区更发达,欠发达地区更落后。因此,精细化政策与差异化政策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首要政策。

(二)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一帶一路”倡议的提出重新构建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大格局,带来了国内各个区域在对外开放战略中地位和作用的改变。国家“十三五”规划中关于“一带一路”建设表述为:秉持亲诚惠容,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完善双边和多边合作机制,以企业为主体,实行市场化运作,推进同有关国家和地区多领域互利共赢的务实合作,打造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的全面开放新格局。“一带一路”建设的提出对于中西部内陆省份来说是新的机遇,中西部地区应该抓住这一机遇,促进本地区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充分利用,通过资本、技术等的聚集,形成新的增长动力,提高中西部地区的产业层次,深化中西部的对外开放,形成新的增长点。

(三)关注高铁时代的区域发展。现阶段,城市群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它是现代工业的载体、市场的载体、信息平台的载体。在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下,它有利于适度规模经济,规划得好也有利于可持续发展。而我国高速铁路网的迅速普及,拉近了城市群间的距离,增加了城市群间的联系,因此高速时代的区域发展首要关注的是城市群的发展。建设城市群的过程中,要形成多个增长极,并且多个增长极影响力差别不大,实现区域内地区的有效竞争,比如长三角、珠三角以及西部的成渝经济区。

主要参考文献:

[1]Justin Yifu Lin.“One Belt and One Road”and Free Trade Zones—Chinas New Opening-up Initiatives[J].Front Econ.China,2015.10(4).

[2]王一鸣.“一带一路”重塑我国区域发展新格局[N].经济参考报,2017.6(12).

[3]薄文广,安虎森.主体功能区建设与区域协调发展:促进亦或冒进[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10).

[4]安虎森.新经济地理学原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5]陈耀.中国区域政策的成熟与高效[J].区域经济评论,2017.3.

猜你喜欢

分化区域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两次中美货币政策分化的比较及启示
分化型甲状腺癌切除术后多发骨转移一例
鲁政委:房地产同城市场初现分化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分区域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Cofilin与分化的研究进展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