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播环保理念 讲好生态故事
——以贵州《黔东南日报》精品栏目“绿色家园 世代守护”为例

2019-01-02

中国地市报人 2018年12期
关键词:系列报道黔东南村寨

(黔东南日报社,贵州 凯里 556000)

生态环境是黔东南的“两个宝贝”之一。长期以来,在“守住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的实践中,黔东南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全州森林覆盖率达66.68%,为贵州省最高,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居全省第一位,空气负氧离子含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2倍。

黔东南的生态资源优势,在贵州,乃至全国,屈指可数。

从2018年5月至9月,《黔东南日报》在一版推出“绿色家园 世代守护”专栏,陆续报道苗乡侗寨群众世代传承生态理念、保护生态环境和建设生态文明的好做法好经验,为推进全州绿色发展、实现生态脱贫凝心聚力、鼓劲加油。

4个月时间,栏目组3名记者深入全州16个县(市)45个村寨采访,写出了45篇生动鲜活、故事性强、极具现场感的系列报道文章,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被读者誉为“传播生态理念,讲好生态故事,助推生态脱贫的典范之作”。

2018年9月4日,在浙江杭州举办的2018中国报业重大主题宣传峰会上,“绿色家园 世代守护”专栏荣获2018中国报业“重大主题报道+服务”年度双十佳案例奖,深受业界称赞。

用脚步丈量土地——穿越16个县市行走45个村寨

“绿色家园 世代守护”专栏作为《黔东南日报》2018年精品之作来打造,从2018年3月开始谋划,栏目组从采访准备、采访主题、写作风格、表现形式等方面进行精心策划,经报社党委研究批准同意后开始启动实施。

2018年5月7日至11日,栏目组启动第一次采访,深入黎平、从江、榕江、锦屏4县12个村寨,以村寨为单位,深度挖掘村民世世代代如何保护生态环境,如何传承生态理念,如何运用生态资源等,找寻生态背后的故事。5月22日,《黔东南日报》一版推出栏目首篇《岜沙:生命在两棵树之间轮回》。

前后历时4个月,栏目组3名记者,在全州16个县市45个村寨开展采访活动,大部分村寨交通闭塞,山高路远,甚至有的村寨还是泥泞的村级公路,或是外界少知、外人罕至的村落。记者在村里与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与他们拉家常、唠村事、聊村史,真实记录了村落的生态故事、生态传承和生态脱贫情况,采访行程总计达5000公里。

脚上沾有多少泥土,新闻就积淀多少真情;脚步行走多少路程,就丈量新闻多少厚度。“绿色家园 世代守护”专栏总计推出系列文章45篇,每篇新闻都是记者用沾满泥土的双脚丈量出来的,散发着乡土气息,带着草叶上的露珠,凝聚着村民的朴素智慧,浸染着深厚的生态文化,融化着记者的深度思考。

用新闻记录真实——传播“环保理念”讲好“生态故事”

在黔东南这块土地上,世代繁衍生息的苗、侗等各民族,以各种方式在保护环境,守护家园,一代一代传承着最朴素的生态理念。一个村落,一个族群,一个个体,都以不同的形式践行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

一路前行,一路跋涉,一路挥汗。记者用感动记录着一个个村落真实的生态故事,用心灵触摸一个个传承了千百年的生态理念,并欣慰地看到生态资源优势的转化和生态资源成为生态脱贫的强大推力。

从江县岜沙苗寨千年延续着“人树合一”的生态理念。岜沙人崇拜每一棵树,像爱惜生命一样爱惜每一棵树。“生也一棵树,死也一棵树。”在岜沙,一个人从出生到离世,其生命在两棵树之间轮回,树是生命的起点,也是生命的终点。每当新的生命降临,其父母就会种下一棵树,作为孩子的“生命树”,寓意其生命的开始。待到生命走到尽头,家人便会把那棵陪伴其一起长大的生命树,砍下来做成棺材,并在墓穴上再种一棵新的树苗,称之为“长青树”,预示生命以另一种形式重新开始。

“人即是树,树即是人。”人埋在树下,与树同在,生命在自然中延续。岜沙苗寨以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向世人阐释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意识。

如今,岜沙苗寨生态旅游红红火火。全村旅游从业人员570多人,占人口总数的23%。每年接待游客近30万人次,人均纯收入近万元。

“禁不俱(拘)远近杉木,大小树木,不许任人小儿砍削,罚银十两。”“禁四至油山,不许乱伐乱捡。如有人违,罚银五两……”在锦屏文斗苗寨,一块立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的“六禁碑”,记录着文斗村几百年传承的朴素生态观,石碑上的生态铭文,深深地镌刻在一代又一代文斗人的心里。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观,为文斗苗寨留下了青山、绿水、蓝天。全村森林覆盖率达95%,村里百年以上的古树1000余棵,2017年,文斗村被命名为“全国第一批绿色村庄”。

文斗的绿水青山,正化作金山银山。2017年5月,采取“合作社+产业园+农户”的模式,建立了特色花卉绿化苗木产业园,走出了一条“生态+产业”的发展新路。文斗村发展了绿色生态观光旅游,村里开起了5家农家乐,年综合收入100多万元。

在此次采访中,还有更多的感动:《卡拉:鸟笼里的生态智慧》,记录了丹寨县卡拉村以“鸟笼里的生态智慧”使鸟笼成为村里的支柱产业,带动乡村旅游发展;《登鲁:古楠守望十八代》,讲述了台江县登鲁村以“长在金丝楠木林上的苗寨”而闻名,十八代村民坚持保护金丝楠木;《兰洞:绿色延续六百年》,呈现了黎平县兰洞侗寨以侗族英雄吴勉“倒插树”生态观为遵循,保护树木,古老侗寨“绿色延续六百年”;《三宝:古榕滴翠三百年》,反映了榕江三宝侗寨三百年保护都柳江畔古榕群,根系发达的古榕固堤守土,水土不再流失,保住万亩车江大坝,守护家园……

“绿色家园 世代守护”专栏系列报道中的45个村寨,只是其中的代表,在黔东南309个传统村落中,每个村落都有对生态保护和传承的独特方式。这种源自于民间的生态环境保护实践,包含了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体现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在黔东南大地上生生不息,孕育和形成了黔东南独特的生态文化。

以融合传播扩大影响力——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多平台立体发布

“绿色家园 世代守护”专栏系列报道,兼容传统媒体和互联网新媒体传播为一体,从策划思路到传播样态设计、内容资源整合利用都是融合推进的,报纸、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媒体平台同步推出,真正实现了一次采集、多次生成、多元化传播,这种传播实现了生产效率和媒体影响力的双重提升。

在做好报纸传统媒体平台新闻报道的同时,“绿色家园 世代守护”专栏系列报道还以图文的形式,在黔东南新闻网、黔东南微报、黔东南新闻网官方微博、贵州手机报黔东南版等进行推送,通过这些推送被更多的新媒体转发。黔东南新闻网作为黔东南新闻门户网站和全州唯一具有新闻发布资质的大型综合性新闻信息传播平台,连同黔东南日报官方微博、黔东南微报,在各平台显要位置和重要版面放置专题页面,进行全媒体、多平台、立体式的传播。截至2018年9月底,“绿色家园 世代守护”专栏系列报道相关专题和稿件的浏览量超过550万人次,稿件分别被人民网、新华网、新浪、搜狐等数十家网站转发。

通过这样的融合传播,充分释放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互补效应”,真正实现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同频共振”。通过融合创新的传播方式,打造了立体化宣传格局,构架了一个持续推进的报道矩阵。

用真情感染读者——把“生态脱贫”打造成典范之作

“绿色家园 世代守护”专栏记者围绕“生态保护和发展”这一主题,在村里与村民同吃同住,促膝交谈,挖掘生态故事的细节,探寻生态理念的脉络,发现生态脱贫的路径。系列文章有血有肉,情感真挚,故事鲜活,有现场感,极富感染力,能打动读者,很容易与读者心灵产生共鸣。

同时,系列报道以新闻点为核心,用散文的表现形式,行文清新流畅,结构精致巧妙,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得到读者的一致好评,社会关注度极高。读者和专家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人民网高度关注“绿色家园 世代守护”专栏,对系列报道的45篇文章全程转载,新闻题材和文章感情深受网民欢迎,并引起热议,好评如潮:系列报道以最真实的笔触、最饱满的感情、最朴实的文风传播生态理念,讲好生态故事,是生态脱贫的典范之作。

猜你喜欢

系列报道黔东南村寨
遇见黔东南
《今年两会不一般》系列报道之四 不简单:从议案到提案都成“金点子”
《今年两会不一般》系列报道之三 不容易:从路上到云上都有“黑科技”
第三届“三晋新农人”风采展示系列报道 蜂为媒:追蜂逐蜜 向健康出发
诗书画苑
无蚊村寨丁屋岭
寻味贵州——黔东南
村寨——海坪彝寨
黔东南:2016年计划搬迁10万人
别让民族村寨毁于当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