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及其践行路径

2019-01-02周仲春刘於清

关键词:理念绿色生态

周仲春,刘於清

(张家界航空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张家界 427000)

绿色发展,顾名思义,它不是建立在破坏生态环境上的经济社会发展,而是突出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国内外诸多场合多次谈到绿色发展,十八届五中全会把“绿色发展”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更是提出“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深入研究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对推进新时代的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绿色化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整体研究一直是国内学界的研究热点,研究成果呈井喷之势。绿色发展理念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把绿色发展理念作为生态文明思想的分领域研究,国内学界已有涉及,主要关注点在于:一是绿色发展理念的思想渊源。二是绿色发展理念的哲学思维方法。三是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内涵。四是绿色发展理念的基本特征。五是绿色发展理念的时代价值。而关于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的现实践履的成果还较少。理论最终要回归现实,理论的真正目的,在于改变人类的实践,更加明确地指引我们走向卓越。基于此,本文尝试从价值目标、思想前提、重要手段、技术支撑、制度保障五个方面来深入理解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的精神实质及践行路径。

一、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的产生条件

任何思想的产生都有其丰厚的现实土壤。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的形成经历了萌芽、发展、进一步丰富等不同时期,对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产生条件的探源,是进行系统研究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的逻辑起点。笔者认为,其产生条件主要体现在:

1.时代背景

首先应对全球生态危机需要绿色发展。工业文明打破了农耕文明时期人与自然之间朴素的“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和谐相处的局面。日益膨胀的欲望使得人与自然之间的对撞和冲突日趋激烈,生态破坏、资源短缺、能源匮乏、环境污染等把人类推向了环境悬崖的位置。面对全球性挑战,任何一国都无法置身事外。习近平指出,中国将承担起应尽的国际义务,同世界各国一道共同创建美好的地球家园。十八届五中全会将“绿色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指南,列为“五大发展理念”的基本内容之一。其次是破解中国日趋严峻的生态问题需要绿色发展。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物质资料极大丰富,经济的快速增长已经使生态环境的承载力达到极限,“高污染、高耗能、高浪费的发展方式,弱化资源保护和环境治理,导致经济高速发展和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局面并存。”[1]雾霾、沙尘、水污染、土地污染等环境事件频发,严重威胁着人们群众的生产生活。山青、水秀、天蓝、地绿成为了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指标,这就迫切需要转变发展方式,适应经济新常态,经济发展速度,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更加注重质量,经济结构上不断优化,发展更趋协调,经济发展动力,从要素、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因此选择绿色发展成为必然。

2.理论渊源

一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生态思想。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必须处理好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和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实现“人类同自然的和解和人类本身的和解”,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外部环境,人与自然必须和谐相处。恩格斯深刻地指出,“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但是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而成为不毛之地。”[2]习近平提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二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中国共产党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人定胜天”到“尊重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再到大力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不断深化过程。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绿色发展理念为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三是中华民族传统生态智慧的创新发展。在中国传统生态思想中,天地万物被看做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是天地万物的一部分。习近平指出,“绿色发展,就其要义来讲,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3]这里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正是体现了对中国传统生态智慧的继承和发展。

3.实践基础

绿色发展理念的形成与习近平个人实践经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从主政地方到担任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善于不断总结经验,并能做到不断探索与创新。最早的绿色尝试,要回溯到梁家河知青时期,当时的梁家河以煤炭为主要燃料,本地不产煤,煤炭资源供不应求。为了解决燃料缺乏问题,习近平结合梁家河实际,专门去四川学习沼气制造技术,并建成了梁家河第一个沼气池。用生物能源代替缺乏的煤炭燃料,显示了习近平乐于学习、敢于尝试的探索精神,为日后倡导绿色发展和生态保护获得了宝贵经验。任职正定时,习近平开始关注“大农业”,制订《正定县经济、技术、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主张“合理利用资源,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并且强调“宁肯不要钱,也不要污染,严格防止污染搬家、污染下乡。”[4]在经济发展上,习近平开始考虑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即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1985年以后,习近平到福建任职,振兴林业,提出“什么时候闽东的山都绿了,什么时候闽东就富裕了。”[5]治理长汀水土流失区,形成了水土治理的“长汀经验”。虽没有提出具体的绿色发展理念,但已经孕育着绿色发展因子。2002年后在浙江任职,提出了“绿色浙江”的建设目标,倡导生态省的建设。担任党和国家领导人后,开始从国家层面对绿色发展进行宏观布局与系统思考。习近平指出,“我对生态环境工作历来看得很重。在正定、厦门、宁德、福建、浙江、上海等地工作期间,都把这项工作作为一项重大工作来抓。”[6]可见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的形成与个体实践经历密切相关,是对实践经验的不断总结和提升。

二、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的主要内容

绿色发展是对传统发展观的超越,是对早期工业文明时代反生态性的自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就绿色发展多次发表重要讲话,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构成了“当代中国最鲜活的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观。”[7]其主要内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价值目标:实现惠民富国

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的惠民富国目标,集中体现在系列论述中。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2010年年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改善人民生存环境和生活水平。”绿色发展和民生福祉紧紧相连。他在海南考察时又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8]将良好生态纳入公共产品,提醒了后发国家绿色发展的重要性,2015年4月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习近平强调,“植树造林是实现天蓝、地绿、水净的重要途径,是最普惠的民生工程。”[9]2015年在浙江召开华东7省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时指出,“要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10]将优美的生态环境紧紧与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联系在一起。“坚持绿色惠民,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11]“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重点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6]这些论述,清晰地说明了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提升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态幸福感是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的价值目标。为实现绿色富国的价值目标,习近平指出要以绿色发展引领新常态,提出了“自觉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13]在东北老工业基地考察时指出,加快生态文明建设,通过综合治理、落实目标责任等措施,推进清洁生产,实现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党的十八大以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大批高污染企业有序退出,中国在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方面已取得明显成效。

2.实现前提:转变发展方式

“毋庸置疑,环境的承载力固然与自然环境相连,另一方面也与人类的活动内容有关。”[14]转变发展方式,首先在于思想观念的转变,实现绿色发展与人的思想观念的转变有着极大关系。习近平强调,要“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15]394,倡导推广绿色消费,每个人都应该为形成勤俭节约的社会风尚,做践行者、推动者。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保护三者相统一。“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15]395坚决摒弃损害、破坏生态环境的传统发展模式和牺牲生态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做法,要充分认识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重要性、紧迫性和长期性。中国自古以来,具有天人合一的优秀传统,但是近代以来,在西方“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影响下,作为后发国家的中国在追求经济发展时不可避免地产生了环境污染问题,因此仅靠理念转变是不够的,必须着力践行,转变传统发展方式。2019年第3期《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重要文章指出,“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需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发展高效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实现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6]改变“大量生产、大量消耗、大量排放”的传统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3.重要手段:实行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即物质循环流动型经济,是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16]。循环经济改变了传统的过度依赖资源消耗换取经济增长的线性增长方式,着重依靠资源循环利用来发展经济,是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手段。前文论述,早在梁家河当知青时,面对资源匮乏的困境,他就已经关注到对资源的循环利用,在梁家河建起第一个沼气化池,解决了村民做饭、照明困难。从主政地方到担任党和国家领导人,发展循环经济是习近平一直在提倡的经济发展模式。担任浙江省委书记时,就提出加快把浙江建成全国循环经济发展示范区。在2010年的博鳌亚洲论坛上他强调要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在2013年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他指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17]在2015年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又强调,“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是当今时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可以形成很多新的经济增长点。”[15]198习近平的系列论述,深刻阐述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意义。希望通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的循环发展,改变传统经济的单向过程,提高工业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率、农业资源循环利用率,提高资源的循环再利用,加快建立循环型工业、农业、服务业体系,促进我国经济在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实现“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进而构建起覆盖经济社会各领域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4.科技支撑:发展绿色技术

绿色技术是由相关绿色知识、能力和物质手段构成的动态系统。简单来说,就是减少污染、节约资源能源、生态负效应最小和改善生态的技术、工艺和产品的总称。绿色技术引起了众多西方生态伦理学家的广泛关注。西方学者在20世纪70年代出版的《增长的极限》中就曾提出,技术进步在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18]。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谈到生产排泄物的利用问题的时候也曾指出,“机器的改良,使那些在原有形式上本来不能利用的物质,获得一种在新的生产中可以利用的形态;科学的进步,特别是化学的进步,发现了那些废物的有用性质。”[19]习近平认为绿色科技是保护环境的技术途径,是实现绿色发展的必由之路,提出“要加快开放低碳技术,推广高效节能技术,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比重,为亚洲各国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强的科技支撑”[20]。目前,我国经济发展依然依靠的是资源要素投入和规模扩张方式,科技在其中所占的比重相对较少,不利于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所以2016年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习近平强调“生态文明发展面临日益严峻的环境污染,需要依靠更多更好的科技创新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21]。使绿色科技成为科技为社会服务的基本方向,成为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手段。通过绿色科技创新,大力发展绿色技术,才能真正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社会生产率,减少废弃物、污染物排放,真正建成绿色发展型社会和生态和谐型社会。

5.制度保障:健全生态法治

绿色发展需要生态法制及其体系的规约护航。习近平始终重视生态立法工作,并强调要通过加强生态立法来完善各项生态法律制度。主要概括为以下几方面:一是加强生态立法、保证生态法律法规的有效实施。习近平两次对福建省长汀县水土流失治理作出批示,促成了《福建省水土保持条例》的出台,为福建省生态保护提供了法律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特别重视生态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多次提出要建立和完善严格监管所有污染物排放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独立进行环境监管和行政执法。二是完善与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相配套的法律制度。习近平在2017年中央政治局第41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重在建章立制,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健全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加强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监管,推进环境保护督察,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完善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制度。”[15]396三是建立生态文明建设法律责任制度。2013 年5月,在中央政治局第6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指出要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领导干部,终身追究其责任。随后11月出台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规定,“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再次重申,“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22]进一步彰显了党和政府为保护生态环境、实行绿色发展提供制度保障的坚定决心。

三、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的践行路径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经历了初步探索到理论自觉的过程[23]。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的形成,是习近平治国理政的重大创新性思想,“是化解生态危机的有利契机,是创新经济增长点的新动力,是实现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24]为解决当下中国的生态困境,推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必须自觉践行,多措并举,实现绿色发展理念的有效落实。

1.促进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是实现绿色发展的关键。当下,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新常态,经济潜在增长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都不容许再盲目追求高速度,必须从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为中国经济的绿色发展提供了契机。首先必须摒弃传统的高耗能、高污染的粗放型发展模式,“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加快推进生产方式的绿色化,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一是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发展绿色技术,在技术创新中充分考虑技术对环境的影响,推进传统制造业绿色改造,对传统工艺技术装备升级换代。继续做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解决传统产能过剩,而人民需求得不到满足的“供给失灵”现状,淘汰落后产能,合理配置能源资源,优化、重组产业结构。二是创建绿色产业体系,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加快构建科学适度有序的国土空间布局体系、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产业体系。”[25]进一步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和清洁能源产业,构建农业绿色生产体系、绿色工业生产体系、培育新兴生态环保产业,实现绿色农业、绿色工业和绿色服务业为格局的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目标[26]。习近平充满信心地指出,到本世纪中叶,绿色发展方式与生活方式全面形成,美丽中国建成。总之,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发展理念更新、经济体制改革、产业结构调整等诸多方面,只有发展方式上进行了绿色转变,绿色发展才具备坚实的基础。

2.加强绿色发展体制建设

合理有效的体制机制是推动绿色发展的内生机制[27]。在环境保护上,虽然我们取得了不错的成就,但是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其中就包括机制和体制的不完善。推进绿色发展,必然需要与此相适应的绿色发展的体制机制。习近平对此给予了诸多关注,改变了过去的唯GDP论,不再以GDP的统计数据作为考核政府政绩最核心甚至是唯一的指标。因此,一是要健全建立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制,树立绿色GDP政绩观,在考核评价体系之中纳入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相关指标,并且真正落实到实处。二是要健全完善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并实施落地,加强社会监督,重点是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领导干部既要为任期中的环境事故、不当决策造成的生态后果负责,又要做好离任时的环境审计,提升责任追究的贯穿力。习近平在2018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重申,“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考核结果作为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奖惩和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对那些损害生态环境的领导干部,做到终身追责。”[6]三是要创新绿色供给体制机制。从绿色供给上着眼进行改革。政府部门应灵活运用财政和金融杠杆的调节作用,在信贷、税收等方面给予绿色产品生产企业一些扶持政策。对实行低碳、循环发展的绿色企业优先提供贷款、实行政策倾斜。实施绿色税制,建议减免绿色产品生产企业的税费,以降低生产成本,推动绿色消费产业发展。相反,对环境污染重、能耗多的相关企业和产品进行征收环境税、污染税等税收补偿。同时还要健全绿色产品认证和市场准入制度,鼓励更多的企业和公民投入建设绿色社会的积极性,引导更多的人参加到生态供给。

3.完善绿色发展法治保障

必须加快推进绿色法制进程,制定相关的环保法律法规。一是要完善环境法律制度,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法律。2015年,被称为史上最严的新《环境保护法》开始施行。绿色发展不仅需要市场主体的践行,需要生态伦理道德的引导,更需要外在机制的规约,环境法律制度是实现绿色发展的必然要求。一方面要不断地做好和完善环境立法工作,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市场经济主体容易受到市场经济弊端影响,因此需要对经济主体的行为确立生态红线,形成环境法律的刚性限制,引导其走绿色发展的道路。可见,绿色发展需要法治建设提供支撑,有必要完善生态环境立法体系建设。二是要严格环境执法,提高执法力度和效率。各级政府及相关环保部门要加大环境现场监察力度,特别是建设项目监管力度,更要加大执法程序规范力度,克服和纠正以往环境监察执法中执法不严现象,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严厉打击和遏制环境违法行为,提高绿色违法成本。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就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发出通报,该《通报》明确指出了祁连山生态环境问题中的一项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有关立法部门在立法层面为破坏生态行为“放水”。2018年,习近平对秦岭北麓西安境内违规建别墅、严重破坏生态问题作出的重要批示指示,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依法治理生态问题的坚强决心和信心,对加强生态立法以及严格实施生态法律法规的重要性表明了严正立场。三是规范生态环境司法实践,提高全社会的环境保护法治意识,做好生态环境法律、法规宣传普及工作,倡导全民参与的生态环境国情教育和生态价值观教育,让全体民众共同参与生态供给。

4.倡导全民绿色生活方式

工业文明时代,人类一改过去对自然的虔诚态度,占有自然、掠夺自然成为常态,人与自然关系发生了严重异化。人对自然的掠夺性开发、人的欲望不断膨胀导致了人的精神世界迷失,打破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平衡。因此推进绿色发展,应倡导全民的绿色生活方式。人是精神性存在和物质性存在的统一体,应当有足够的智慧理解自身生存发展的意义,并能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绿色生活方式的选择意味着回归生态理性,体现个体对绿色发展理念的认同度、践行力,对绿色发展和美丽中国建设具有基础性意义,要像保护眼睛和对待生命一样保护对待它。美丽中国不仅属于我们,也属于子孙后代,爱护美丽的家园值得每一个人的实际行动。主要要做好:一是转变生存理念,与自然为善。倡导和践行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与消费模式,在满足基本需求的基础上减少或避免对生态的破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进入工业文明,西方社会所奉行的“消费主义”理念在不断提升人的贪欲的同时,又在经历消费异化的痛苦,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危机,并由此导致人的生存危机。因此,我们要从“消费主义”的牢笼中解放出来,拒绝消费异化,树立绿色消费的理念,提倡简约生活,保护生存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社会所应选择的理想消费方式[28]。二是自觉绿色践行、生态践行。在日常生活中从自己做起,提倡绿色饮食、鼓励绿色居住、普及绿色出行、发展绿色旅游,做一个“俭以养德”的真正践行者。绿色发展是理念,更是实践,坚持知行合一,从我做起,就一定能换来蓝天常在、青山常在、绿水常在。

猜你喜欢

理念绿色生态
绿色低碳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生态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中医理念的现代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