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云从地域实景山水画的特征及其启示
2018-12-31潘望森
徐 青,潘望森
(合肥师范学院 艺术传媒学院,合肥 230061)
明代中期,以实景为对象的绘画题材开始流行。单国强先生在《中国古代实景山水画史略》中对于实景画给予了明确的界定:“实景山水画的含义,顾名思义,是指以写实手法描绘真实景致的山水,其具体内容可以归纳为名山大川、名胜古迹、名人园宅几个方面,具有别于其他类山水的特性,可概括为真实性(客观存在,而非想象或综合)、具体性(有地点和名称,而非笼统或泛指),准确再现山水地貌或特征,而非写意式的舍形取神。”[1]明代旅游热潮兴起,吴门画派纪游图应运而生,发展成为实景画的一座高峰。薛永年先生在《陆治钱谷与吴派后期纪游图》中所说:“中国山水画中的纪游图虽滥觞于宗炳,但直到明代吴门画派才发展成一个引人注意的门类。”[2]中国山水画中的纪游图作为实景山水的一种,更多是通过描绘真实名胜景致,并从名胜游览者的视角去给予评价,图像内容也是和画家的生活历程有关。作为旅行感受的载体,纪游图将视角更多放在自然风景的再现,不再执着于文人画写意的艺术手法。因此,纪游图的出现在客观上拓展了实景山水的领域,对于后来的吴门画派和萧云从的实景山水创作都有重要影响。
萧云从(1596—1673年),字尺木,号无闷道人,“画山水高森苍润,具有格力,遂成姑孰一派。”[3]他的一生勤苦学习,诗、书、画都卓有成就,山水、花鸟、人物极为精到。笔墨技法学百家之长,经常变化风格作画。《国朝画征录》说他:“不专宗法,自成一家”[4]。他不仅是当时安徽画坛的领军人物也是姑孰画派创始人。姑孰画派主要是以萧云从为代表的明末清初以降的文人画家组成。他们主要学习宋、元笔墨,宗法倪瓒、黄公望,或直接学习萧云从的绘画风格,接受云从的美学思想。萧云从的艺术成就也给了同时期新安画派渐江很多启发。史料记载,萧云从比渐江大十四岁,渐江曾专门拜访云从,探讨画学。他们画风有相似之处,无疑是萧云从的艺术影响了渐江。
萧云从最有名的作品当属创作于清顺治年间的《太平山水图》。这幅图是应当时太平府官员张万选的邀请,以太平府地方景色为题材而进行的创作。萧云从从1648年开始创作,前后花了近一年时间才完成此图。张万选对此图赞赏有加,言“萧子绘事妙天下”。为了宣传这幅画,张万选请了当时徽州知名刻工刘荣、汤尚、汤义三人把它精心镌凿成版画作品,打造出清初徽派版画的巅峰之作。《太平山水图》不仅为中国版画的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还给日本画界带来了巨大影响。白井华阳的《画乘要略》中的《祗园南海传》曾记载:“日本南宗文人画派奠基人物祗园南海、柳里恭、池大雅都曾临摹过萧云从的《太平山水图》。”[5]可以说《太平山水图》对日本南宗绘画的形成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萧云从地域实景山水画的特征
萧云从一生以家乡姑孰一带山水为题材,创作出不少风格鲜明、贴近生活的实景佳作。代表作《太平山水图》共计有四十三幅,记录了太平府境内多处山水名胜。每幅画都赋有与所绘风景相关的古代名家题诗一首,并用正、草、隶、篆各种书体标明技法、笔墨和构图的出处,集中展现了萧云从驾驭笔墨的高超技巧和文学修养。在1656年间,萧云从又以同样的构图方式创作了宣城地区共四十七个景点的《归寓一元图》。两幅作品都具有实景山水图的功能和画风,从思想、画风上都与当时主流的文人山水画与众不同,都有明确地方景点名称和题诗的地方性山水作品。因此,笔者拟通过对于萧云从地方实景山水画的分析,剖析其地域实景山水画的特征。
(一)独特的山水画理念
萧云从迥别时流的实景山水的特点,首先在面对“实景”和“图真”的界定上,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山水画的视觉图像不是一种简单的象形图示,而是根据艺术家不同的认知方式、情感方式体现不同的理想境界和精神特征。实景画虽然是现实景象的描绘,但在中国艺术家的再创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带有了个人的特征。“图真”是五代北方山水代表人物荆浩在其著作《笔法记》中针对山水画提出的新见解。书中提出“真”的概念,认为绘画应“度物象而取其真”,绘画不应超越存在的客观性,强调艺术的真实,并根据多年在长白山创作实践经验,提出“搜妙创真”,强调景“真”与实践创作“真”的统一,达到真境山水的境界。该理论直接影响了后代特别是宋代画家对真境山水的追求。袁有根先生在《解读荆浩》中,也指出并强调“图真”必须以真山真水为根本[6]。由此可见,“图真”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具体实践。“求真”是客观地反映现实生活,而“真”不仅要真实地再现客观景象而且也渗透着“真思”“真气”。
萧云从的实景山水画突破了“图真”,“真”不但指对物象之“形”的把握,更是复杂事物之间关系的认识和把握。萧云从绘画的真正目的,不在于有形地反映眼前见到的事物,而在于体验人与自然之间的共鸣,达到表现自然和抒发个人情感的统一。其笔下山水之境与太平地区的地理环境是紧密相连的,但在山水画写生和创作中,萧云从没有被具体的固定的形所束缚,并不完全囿于真景的实际状况,画中还描绘了太平府沿途多处人文景观,极为清晰地表达了作者的生活、环境和思想感情。其实景山水超越了再现景物的层次,达到了以景生情,情景交融,拓展意境的层面。
另外,在制作方式上,萧云从创造性地将山水画与版画相结合,无论从形制到绘制,萧云从画出了家乡之境的神韵和他自己的想法。因此虽为描绘真实地域之景,其实是写实与写意共存,可见萧云从的山水画早已跨越了传统文人山水画的藩篱。
(二)浓厚的地域人文情怀
山水画的创作不是孤立的,地方性实景画和地域文化、社会角色以及文化史背景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实际山水到图像生成的过程受影响的因素非常多。萧云从实景山水画是一种具有姑孰地方历史意识的实景山水。萧云从的追随者、《画友录》的作者黄钺曾感慨地说:“尺木前身老画师,家山一一貌幽姿。”[7]萧云从对于乡土浓厚的热爱之情和赞美之情也跃然纸上。萧云从一边向传统学习一边向生活靠近,不仅将姑孰实际存在的风景作为描绘对象,更是深入文脉,大胆组构画面。这种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融合,有助于把中国名胜古迹用绘画的形式保存下来供后人观赏。另外,绘画形式上萧云从依照不同的地域风貌或景致创造了与此相对应的图式语言和笔墨风格。《太平山水图》每幅画构图没有重复,笔法亦变化多端,展现了萧云从“不宋不元”集百家之长的笔墨风格,这在清人山水图谱中并不多见。从萧云从的绘画技法上来看,集百家之长,根据太平府地区不同实景,选择不同技法去表现。画作中丘壑布置千变万化,林木岩石深厚坚实。在绘制山石时采干笔皴擦,看上去郁郁葱葱,画面感非常逼真,使观赏者在欣赏过程中也获得了身临其境的感受。
“姑孰”地区历史悠久,风光秀美,有着千年深厚的文化底蕴。古往今来无数的文人骚客咏绘其间,唐代大诗人李白有《姑孰十咏》、宋代诗人陆游有诗《泛小舟姑熟溪口》。姑孰本土也名家辈出,孕育了文陶谦、郭祥正、邢珣等文人雅士。《太平山水图》中萧云从选取家乡景物作为山水画表现对象时,每处景物背后的历史遗迹、传说典故都成为其兴趣点之一。画家把各个景点相关联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现实世界串联起来,同时画面的题跋和景物相映成趣有着微妙的对应关系。比如,芜湖景开篇是《玩鞭春色图》根据《晋书》“梦日”和“玩鞭”两个历史典故进行创作,萧云从穿越时空把现实的玩鞭亭景色和历史典故事件结合起来,地方的历史事件搬到了画面之上,实现历史性和艺术性统一。这种构图方式是萧云从独创的,也是单纯描绘玩鞭亭之美丽春色所达不到的效果。可见萧云从对这些地方性历史知识的熟悉程度,地方历史知识的出现,也启迪了我们在观察萧云从的山水画时要从多角度出发。也就是说,并不能简单地认为萧云从的山水画是对自然风景的再现,还蕴藏人文历史内涵。萧云从的实景山水更准确地说是纪游图的一种创新。突破以往文人画中注重主体感受,将“游”放在首位,从名胜游览者的视角去给予评价,图像内容也是和画家的生活历程有关;而创新则体现在其山水画中包含对故土山河的自豪感和眷恋,带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和抒情意味,在明末清初特殊的时代背景下更显寄托之思。
(三)浓郁的世俗生活情趣
萧云从与同时期实景画家最大的区别在于实景山水画中世俗生活趣味的彰显。在理解萧云从绘画时也要与功能性显著的纪游图做出区别。萧云从实景画虽与纪游图有很多相似,但是他们选用的绘制方式和表达情感却有着很大差别。
萧云从实景山水的兴盛反映了明晚期绘画艺术审美的嬗变。与吴门画派纪游图中的文人雅集、郊游等题材不同,萧云从实景画中展现出浓厚的平民生活氛围。萧云从的画将文人眼中的审美景观转换为一种世俗性的题材。随着市民文艺的兴起,山水画展现出一种由高雅向世俗转变的趋势,萧云从将视角转向世俗生活,其画面表现极力摆脱元代以来文人画只愿表达高雅趣味的水墨山水画,将文人画家不屑于去表现的中下层百姓的世俗文化生活展现在画面中。萧云从的实景画多出自画家对于现实景物亲自游历后的创作,画中展现了浓厚的生活气息。
明代文人画依然是画坛的主流,萧云从融各家之长,热衷表现时代风俗和真实生活场景,强调生活情趣,独创地方实景山水。萧云从笔下的姑孰山水不是鲜有人至的崇山峻岭、古松飞瀑,都是可居可游的实景山水,整个画面洋溢着生活气息。画家侧重于对表现客体的精细描绘,且更乐于展现社会人生,创造出大量平凡却充满世俗生活情趣的画面。萧云从实景画具有强烈的自主意识并摆脱了传统文人思想观念,为实景山水平添了新的风格。
萧云从绘画从不避嫌世俗,审美趣味扩大化,进一步扩展到世俗文化领域,更关注世俗生活。萧云从在《太平山水图》的创作中,采用俯瞰视角和散点透视法构图,再现了当时居民渔、樵、耕、读等日常生活。比如《繁昌风景十三幅》之一的《凤凰山图》,作者寥寥几笔勾画风景,远景是正在支网的渔人;近景为一座小院坐落其中,一位砍柴归来的樵夫和正在桌前迎接归来丈夫的妻子。一幅江南水乡农家生活的幽美和谐之景映入眼帘,平凡而质朴,充满生活的诗意。《行春圩图》中也随处可见普通劳动人民的身影。画家刻画了耕田者、荷担者、播种者、捕鱼者等普通劳动者的身影,充满了生活的气息,这点与同时代的大多数遗民画家所秉持的冷寂、孤寒之气和愤懑之情是截然不同的。整幅图卷将前人画法熔于一炉、笔法苍秀劲健,造型准确细腻。为了进一步推广《太平山水图》的影响,太平山水图在形式上采取了视觉效果突出的木刻版画。木刻版画在民间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题材主要来源于民间世俗生活,版画这种形式的选择满足了文人卧游的欣赏,也以直白写实的方法满足了市民阶层的审美需求,直接通过图片来欣赏山川胜景。因此,版画实景的创作有良好的市场需求,不仅只是给文人欣赏。画家的创作目的不在于自然实景本身,而是灌注主观化的感情,自然景物对于画家来说不仅仅是可观、可游、可赏之景,更是“发思古之幽情”的媒介。由此可见,萧云从作品背后有着强大的支持系统:就是家乡浓郁的地方人文历史背景和怀古情怀。
二、萧云从地域实景山水对现代山水画的启示
随着当代山水画的发展,实景山水画也融入了许多新的社会元素,本文对萧云从地域实景山水面貌的分析,目的在于将这种艺术面貌、创作手法为现代山水创作提供借鉴意义并拓展当代地域性山水创作的可能。
(一)萧云从实景创作方法对于当代山水画的启发
萧云从非常重视绘画与现实的关系,在他看来,实景不仅是简单的物象描摹和再现,而应当视作艺术创作的一部分,在深入观察实景的基础上辅以个性化的构思。绘画与现实不是一种简单的依存关系,而是一种对等关系。在外师造化同时,萧云从的山水画中丰富且娴熟的笔墨技法,也给了我们明确启示,唯有深入传统,然后才能创造新意。我们对山水画的表现形式创造离不开学习与借鉴,萧云从笔墨形式中保留了传统山水画的各种技法,在表现浓郁地方文化特色时,借鉴传统图式技法,继而创造,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萧云从的成功向我们展现了“师古人”和“师造化”的完美统一。
山水画自明清以来,以文人画为主流,但一些画者因过于强调画面写意,严重脱离了实际生活,导致临摹成风,从而使山水画失去了内在的生命力。萧云从的作品突破了文人山水泛滥的樊篱,变观念山水为实景山水。关注当下生活,侧重于地域特征、自然景物与历史文化的展现,可以讲是一个重要进步。这种大胆的创新,对于我们当代山水画家也提供了新的源泉。安徽当代山水画创作可以从萧云从山水范式中吸取营养。同时,在纪游图大肆盛行之时,萧云从并没有随波逐流,笔下的实景山水并没有拘泥于实景山水的写实性,而是关注地域性,尝试用山水画笔墨语言描绘自己熟悉的生活场景,拓展实景山水画的表现内容。有着自己风格的山水作品,丰富了自然美的表现和意境的创造。当今画坛创新意识薄弱,不少山水画家只是一味地摹古,却始终不明白临摹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最终还是为了创新。过度依赖古人而忽略自然只会是一种形式上的模仿,最终导致绘画的僵化。中国画论一直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因此,萧云从实景山水对后世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二)萧云从山水画中地域性对于当代山水创作的启示
地域特征是实景山水画的重要因素。地域景观与地域文化为山水画家提供了鲜活的素材,感受自然之景,通过内化提炼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实景山水画。从萧云从的《太平山水图》中,我们就可窥见萧云从对这些地方性历史知识的熟悉程度。地方历史文化的出现,也启迪了我们在观察萧云从的山水画时要从多角度出发。也就是说,山水画地域性的挖掘,不仅是对自然风景的再现,还包括其中丰富人文历史内涵的发现。
萧云从充满地域情怀的实景山水画,时刻提醒着画家要关注当下生活。石涛曾言:“笔墨当随时代。”画家应与时俱进。新的审美情趣向当代艺术创作者提出新的要求。我们要关注生活、深入生活,紧跟时代的步伐,积极地去挖掘题材和主题,树立正确的创作思想。当代画家应该更关注当下,通过生活来提高艺术作品的表现力。
当下中国山水画正处于一个瓶颈期,是故步自封坚守传统,还是探寻当代山水新的表现,是一对矛盾综合体。在寻求创新的道路上,地域因素的展现是一条关键途径。山水画创作的过程中,地域特征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构图形式。在五代时期,以荆浩为代表的北方山水和与董源为代表的南方山水,在画面构图和笔法表现上的截然不同都体现了地域的差异性。因此,地域环境是艺术创作的基础。新的时代,地域面貌虽然发生变化,但深厚的文化底蕴极大地丰富了山水画的创作。如何探索新的内容和形式?如何丰富当代山水画构图形式,使之能够与现代社会审美相契合?笔者认识到山水画表现方法脱离不了地域的影响,表现技法是基于观察地域自然景观、感受其人文意蕴的前提下产生的。当代山水画创作与地域特征的关系愈加密切,这就需要山水画家正确合理地运用地域元素,深入挖掘山水画艺术表现的本质,突破简单的笔墨套用与描摹。安徽本土画家更应该把安徽文化的营养浇灌在作品里,表现安徽当代风情和当代文化。在创作实践中,笔者体会到地域的自然和文化景观对山水画表现方法有着直接影响,正是基于自然和人文景观提取归纳而成独有的笔墨语言形式,才能将审美情趣与地域特征通融契合,真正实现主客观情思的完美统一。正因为如此,萧云从的地域性山水画在历史与当代、社会与人文的领域中都有切实的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