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地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建设

2018-12-31盈,

安徽开放大学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朋辈辅导队伍

曹 盈, 杨 潇

(黄山学院 人事处,安徽 黄山 245041)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总书记做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重大政治判断,明确提出要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这是新时代对中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总要求、总方向、总动员。

今天的大学生,处于沧桑巨变的新时代,是民族的希望和祖国的未来,但也面临着比上一代人更加严峻的心理挑战。近年来,我们不难看到,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因心理适应不良而导致的休学、退学等事件,屡见不鲜,心理健康普查的问题率也不断攀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令人担忧[1]。

2017年12月,教育部发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明确提出要构建心理育人质量提升体系,这是新时代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也是解决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不均衡不充分问题的需要。而所有问题的解决,都依赖于构建一支专业化、专家化的心理育人工作队伍。因此,培养强大的心理育人队伍,对于增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科学性和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一、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加强队伍建设是推进高校心理育人工作的重要保障

加强和改进心理育人工作,是全面建设地方高水平大学的必要内容,是高校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面。而心理育人工作的实效,与从事此工作的队伍水平直接相关。一支业务精、能力强、专业化、专家化的工作队伍可以更加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服务,积极地在学生中展开普及性和发展性的教育活动,疏导学生的内心烦恼,防范可能存在的心理危机现象,营造和谐、平安、健康、幸福的校园环境。

(二)加强队伍建设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自我成长的需要

作为一支新兴的队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可以借鉴的经验不多,需要自身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但就目前地方高校的普遍情况来看,一方面是,很多高校的心理育人工作者,是经验不足刚毕业的研究生,在实践经验上是有所欠缺的。另一方面,重理论、轻实效的现象普遍存在。要弥补这些不足,就需要高校重视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建设,加强他们的培训和学习,适应新时代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

(三)加强队伍建设是以生为本,满足学生个体发展的迫切要求

以生为本,加强关怀,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高校心理育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随着当代社会发展的变迁,大学生就业困难等情况的日益加剧,给学生群体的身心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由于现实问题的日益凸显,这就迫切需要加强高校心理育人工作队伍建设,扎实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有效的个体咨询、团体辅导和危机干预,化解心理问题泛化的趋势,从而使大学生具有理性平和的心态、良好的心理素质、积极向上的健康人格。

二、地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现状

由于我国特定的历史发展阶段、特殊的文化背景和现实国情,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而言,起步比较晚。大体而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存在着一个逐步被认识、到逐步受重视、到得到不断加强的发展历程。随着健康中国号角的吹响,心理健康知识的不断普及和心理育人工作的不断深入,心理素质作为学生成才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学生和各方的认可和支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建设已开始进入各大高校的视野,并逐渐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各地方高校大多都成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门机构,初步形成了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心理育人工作逐步走上了专业化、专家化、科学化的道路。但是,不容忽略的是,由于开展心理育人工作起点低,时间较短,队伍建设也存在着很多不足,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地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数量和结构不够科学合理

虽然近年来各高校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之类的专门机构,也与之对应,配备了一定数量的心理健康工作人员。但专职人员相对较少,像一般的省属普通本科高校也只有1~2名专职心理健康教师,而且在很多时候这些老师还需要承担学校安排的其他工作,从而使得中心的教师不能专一从事心理育人工作,削弱了高校心理健康工作队伍的力量。在国外高校,心理健康专职教师和学生的配备比例则是1∶500左右,我们的差距还很远[2]。

同时,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中坚力量,不少学校的兼职心理健康教师多为党团干部和辅导员,他们配合并协助专职教师对学生的日常心理和行为进行监督和管理,及时发现有心理压力或心理调适不佳的学生。虽然经过短期培训,这些兼职教师都具备了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但由于精力有限,专业分散,缺乏系统的训练,心理学专业知识相对薄弱,导致大部分教师,存在着对学生的心理情绪和问题等把握不准、了解不够、手足无措的现象,学生得不到及时专业化的指导和帮助,进而影响了学校心理育人工作的成效和科学开展。

(二)地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职责和考核机制不够清晰规范

高校心理育人工作的实际开展过程中,很多老师将心理健康与思想教导合为一体,认为加强思想灌输,就是进行心理教育。于是,他们在给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与干预的过程中,总是出现说教式的灌输,对前来寻求帮助的学生群体重点不在于共情、聆听和疏导,而是一味地“我认为”和“我建议”,直接导致前来求助的学生感到厌倦和反感。尽管心理辅导和思想教育的总目标是一致的,但两者在内容、形式、目标等方面均有不同,如果习惯性地将学生出现的问题都归结在思想或者态度上的问题,将直接导致忽略了行为背后本质上的心理问题和困扰,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三)地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中的朋辈辅导队伍不够健全

朋辈心理辅导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在欧美盛行。它指的是心理上的引导、安慰和支持,年龄相当于需要帮助的学生和朋友。近年来,由于现实环境和实际需要,西方心理咨询模式开始渐渐地走进高校,朋辈心理辅导在心理育人工作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他们大多以心理委员和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的形式组织活动,学生朋辈具有心理与物理距离近的优势,起着中介、组织和预防的重要作用,在某种意义上而言,也能够解决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不足的问题。

但同时,我们也清楚地看到,部分地方高校在班级层面对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还不够及时、全面和有效,心理委员形同虚设,对班级同学的心理问题很难判断和把握,信息很难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无法有效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最后一公里”。学校对朋辈心理辅导队伍的培训力度还不够大,普遍缺乏专业化和系统性的培训,对自身的业务和职责不熟悉不了解,从而使他们在遇到问题时常常感到力不从心,无处下手。

三、新时代地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建设的实践路径

随着大学教育逐步由精英化转向大众化的发展,高校趋同发展的趋势与现实社会对职业、专业、能力多样化的需求,严重不协调。高校的转型与发展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目前,许多地方高校正处于转型升级时期。在这一过程中,学校势必对学生提出新的要求,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也将面临新的挑战。为进一步发展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心理素质,培育出更多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水平人才,加强高校心理育人工作队伍建设任重道远。

(一)要严格准入机制,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整体素质

作为地方高校,没有部属和“双一流”大学的优势,但在选聘专职人员时也不能降低标准,必须要满足心理学相关专业的硕士和获得心理咨询师等相关职业资格证书两个硬性条件。此外,学校还要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家采取现场咨询、策划团体辅导等形式对应聘人员的理论水平、实践能力等进行综合考察,确保能胜任此项工作。

对于兼职教师也应尽量为心理学、医学、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等相关专业背景,接受过正规心理咨询师的从业培训,或取得心理咨询师等职业资格证书,具备一定的心理咨询实践经验,并且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巨大的工作热情。只有从源头上提高了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准入要求,才能水涨船高,使这支队伍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

(二)要完善运行培训机制,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水平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作为一个学科性很强的机构,目前已经有许多高校将其独立出来,但地方高校因为受编制、建制等因素的制约,大多都还挂靠在学生工作部门下面,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行政化,影响了地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因此,地方高校要进一步明确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职责所在,使其成为集教学、科研和服务于一体的独立机构,负责在全局的层面,能进行协调高校心理育人工作,营造高校心理育人氛围,使其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3]。

(三)要建立考核激励机制,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

建立多角度、多层次的考核激励机制,是促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工作能力和工作素质提高的导向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为一项很难进行定量定性考核的工作,目前几乎所有的高校都尚未对其教师设立专门的绩效考核评价,但学校却常常因为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所引发的一些突发事件而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工作得不到大家的认可和肯定,在工作量的计算上也没有统一的标准。这就需要高校逐步改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视结果的惯性思维模式,要建立以过程为主的考核评价体系。

高校对心理教育教育工作者的考核既要贴近其实际能力,也要给予一定的挑战,使其不断提高和丰富自我。咨询和辅导对象的测评可以作为考核的重要依据之一。此外,可以通过自评、集体评价、问卷座谈等多种形式,科学有效地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进行综合评价和考量。学校也要在职称评定、工资待遇、精神激励等方面提供一定的政策保障,通过各种措施调动此类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四)要坚持平行渗透原理,增强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两支队伍的互相渗透

在我国,心理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目前的建设还远远不能满足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需要,特别是地方高校心理教育专业人才相对短缺。但在各高校,一支层次结构都相对完整和合理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主要是指辅导员队伍,是普遍建设完善的。他们主要负责大学生的德育和日常教育管理工作。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变化,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但是,大多数辅导员都不专业,专业背景分散在各个学科,缺乏心理学专业理论和实践技能,遇到学生心理层面的问题只能靠单纯的说服教育,甚至惩罚的手段。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对象是学生,平常与学生打交道最多,也最了解和清楚学生的各种状况,如果科学有效地利用好这支队伍,他们在与学生的密切接触中,将会及时发现有心理压力和心理问题的学生,能够及时地进行疏导或将其转介到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处,配合专业老师做好危机干预等工作。

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导师和伙伴,始终是工作在学生工作最前沿的人,可以第一时间掌握学生全部信息,对大学生可能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是感受最深的。这为大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提供了前提。因此,高校应当积极鼓励辅导员自主学习心理知识,获得心理咨询专业资格。在心理教育工作中,要坚持两手抓,把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这两个团队结合起来,以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实现,充分发挥心理教育的作用[4]。

(五)要注重朋辈心理辅导的作用,丰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

朋辈心理辅导在当下高校的心理育人工作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积极作用。一方面,它及时弥补了师资队伍相对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学生骨干队伍能够及时洞察周围同学心理动态的亚健康改变倾向,及时发现,及时报告,及时干预。在地方高校中,朋辈心理辅导队伍主要是由学院、班级的心理委员和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等社团成员构成,他们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向全校学生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发挥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功能,积极地组织丰富多彩的心理文化活动,扩大心理育人的覆盖面,拓宽心理健康教育的受益面,有利于完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5]。

因此,高校要将朋辈心理辅导队伍纳入全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培养体系中,尤其是要开设一些全校性的朋辈心理辅导讲座或课程,开展朋辈心理辅导队伍上岗前的专业化培训。要构建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学院—班级—宿舍”的五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畅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最后一公里”,形成全面覆盖、及时有效、动态追踪的工作机制,为营造大学生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保驾护航。同时,不能完全依靠这个团队,要明确心理咨询的专业性,准确合理地定位朋辈辅导队伍。他们既不是“准心理咨询师”,也不是所谓的“酱油委员”,而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形象大使”,是连接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桥梁。

猜你喜欢

朋辈辅导队伍
优秀朋辈辅导员人格特质研究
——以湖南中医药大学为例
高校朋辈辅导的差异化策略研究——基于北京本科院校大学生朋辈辅导员工作情况的调查分析
高校朋辈辅导员队伍建设模式探索
——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例
还剩多少人?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辅导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辅导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
“五老”队伍大有可为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
青藏高原筑“天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