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自信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路径探析

2018-12-31章文宜

安徽工程大学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民族政治思想

章文宜

(安徽工程大学 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文化历来是各个民族十分重视和积极探寻的领域,中国作为一个文化资源丰沛的国家,近年来对文化自信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提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将文化自信与民族复兴联系在一起,并通过规划未来五年的文化复兴使命,为党和国家在新时代的文化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文化自信指出了新方向.当前大学生在文化自信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亟须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发挥文化自身的魅力和教化功能,提升青年学子的文化自信.

1 文化自信的内涵和价值

1.1 文化自信的内涵

文化自觉是文化自信的基础,当文化主体有了文化自觉意识,才会生发出对于本民族文化的自信感.学者费孝通在1997年首次界定了“文化自觉”的概念和内涵,他认为文化文化自觉是文化主体对自身文化有自知之明,主动学习文化历史脉络、掌握文化基本内容和特色、明确文化未来发展方向.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外来文化的交融,拥有自主选择和应对的能力,不是“文化复归”也不是“全盘西化[1]”.“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2].”文化自信不是单纯依靠传统文化优势,极力鼓吹“文化复归”的夜郎自大;也不是依托国家经济、政治、军事背景,在全世界实行文化霸权的野心熊熊;而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在文化自觉的基础之上,对于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的价值认可和信念坚守,对民族文化生命力和未来发展方向信心满满,对于文化交往拥有开放包容和兼收并蓄的态度.

文化自信是文化主体心态上的成熟和文化选择中的自信,是民族整体积极向上的文化发展势头,对于整个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发展、民族复兴和软实力提升具有重要价值.

1.2 文化自信的价值

(1)文化自信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动力引擎.当今世界各国经济、政治交往日益密切,文化交流、碰撞、融合的趋势也更加明显,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文化的地位也越发重要.美国学者约瑟夫·奈将综合国力分为硬实力和软实力,由资源、经济、军事和科技构成的硬实力其影响力是有限的,对其他国家产生广泛而深刻影响的是软实力[3].软实力主要包括民族文化、生活方式、意识形态、国民凝聚力,借由文化的感召力、吸引力、同化力来影响和说服别人认同某些特定的价值观念,以实现预期效果[4].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需要在世界舞台上发挥自身的文化感召力和吸引力,增强自己的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文化自信可以帮助全民族拥有向上的文化发展态度,让民众认同自身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并在世界文化交往和碰撞中仍葆有对民族文化的高度认同感和自豪感,这种精神层面的价值自信,可以成为提升整个民族文化软实力的动力.

(2)文化自信是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念支撑.文化兴则国家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将伴随着文化复兴.我们有“自强不息”“精忠报国”“敬老尊贤”“舍生取义”“厚德载物”等民族精神,这些精神积淀成为炎黄子孙的集体记忆和民族血液,推动着国人奋发向前;我们有诸子百家、儒学经典以及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思想智慧,这些文化结晶丰富了华夏儿女的精神世界,是中华民族的独特标识;我们有京剧昆曲越剧黄梅戏、琴棋书画等别具一格的文化形式,这些文化活动抒发着文人志士的闲情雅致,寄托着各朝各代人民的家国情怀和生活态度.优秀的民族精神、思想智慧和文化形式是我们民族文化传统,它们历经兴衰仍葆有生命力,仍是激励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深厚底气和精神力量.它们将在文化主体批判性继承和创造性改变的社会实践中焕发新的光彩,形成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民族自信文化价值观,成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的信念支撑和心理依托.

(3)文化自信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中国共产党是具有高度文化自觉的政党,十分重视文化产业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推动作用.十九大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在党和国家的强力领导和战略部署下,文化事业发展强劲,中国在2017年电影票房总量达到559.11亿元,国产电影票房为301.04亿元,其中《战狼2》达到56.8亿居首,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5].中国游戏产业规模超过美国,跃居全球首位,2017年中国游戏行业整体营业收入约为2189.6亿元,同比增长23.1%,被称为世界“游戏玩家之都”.[6]文化传承的兴盛和文化市场的繁荣是文化主体对优秀文化资源的充分发掘和创造.如今,文化产业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亮点环节,这种低能耗、污染小、影响广的产业会使国家经济发展进入更高层次,推动社会主义实践的文化涵养和持续影响力.

2 文化自信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7].青年学生肩负着民族文化复兴的重要使命,而文化复兴的实现有赖于文化自信的确立和文化传承、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着培育青年文化担当的使命,文化自信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环节,可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实效性.

2.1 文化自信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符合高校教育目标

根据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要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针对“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培育目标实行教育活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思想品质的重要阵地,以文化育人,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特色文化及其发展的信心来培育新时代的社会主义青年,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积极的、科学的文化观,从内心深处认可本民族传统文化,坚定社会主义道路,追随马克思理想信念.让学生通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升个人文化自信,成为品学兼优的向上青年.

2.2 文化自信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符合时代要求

改革开放40年,我国从物质匮乏的发展中国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转变,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经济社会的巨大变化,也伴随着人的观点和观念的变革.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得到满足之后,寻求精神层面的丰盈.全球化的今天,中国作为经济上的强国唤民族文化的崛起,呼唤国人对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坚实底气,呼唤青年学子提升对于民族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感.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国家要求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育学生对于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将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符合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要求.

3 大学生文化自信现状及原因

文化自信不仅是一种价值观的自信,更是对本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扬的坚定信念.世界文化交往融合日益密切,互联网更是打破了不同区域文化交流的时空界限,大学生面对空前的世界文化大融合,很多西方思潮、社会观念、文化形态进入到他们的视野,优秀的文化开阔了他们的视野,丰富了他们的思想,但是网络传播的不可控性使得负面消极的文化也侵入高校的网络思政领域,这在很大程度上稀释了主流文化在网络传播领域的影响力,冲击了高校大学生健康的文化观,降低了他们主动学习中华文化的热情,在文化交融中不能做出客观的文化选择,致使对本民族文化自信心缺失.

3.1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缺乏有效的传统文化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需要对学生的“才”“德”进行双向培育,但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于偏重学生政治素养和思想品德的教育,而忽略了学生文化素养和文化使命教育的科学体系.高校以德育人和以文化人出现分离的倾向,缺乏设计精美、能够展示中华文化之美的人文通识课程,学生主动学习和接受传统文化熏陶的途径匮乏,使得学生对传统优秀文化的接触、学习和认可少.《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报告2016》指出大学生在对传统文化经典著作了解方面较少,57.8%的大学生表示从未完整读过“四书”中的任何一本[8].对于传统文化,大学生普遍存在的现象是不了解经典著作内涵、不接触传统节日习俗、不关注传统工艺传承、不理解革命文化的时代意义等,对民族文化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对传统文化的精髓缺乏认识和信心.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回归到培育“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目标上来,将以德育人和以文化人统筹兼进,协调发展.

3.2 网络文化冲击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互联网时代,网络空间成为大学生日常学习和娱乐活动的重要场所.学生课余时间、社交活动也大部分被网络分化和侵占.法兰克福学派认为传播媒介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即媒介对人的思想和行为具有操纵和控制功能[9].也就是说,伴随着青年学生对网络生活的依赖度提升,网络文化对学生的积极影响力和消极控制力都会加强.网络空间的开放性、平等性和自由性,使得学生获得信息更加便捷,能够接收到丰富多元的价值观,拥有更多的话语权、表达权,但也因为网络文化传播的匿名性、抵抗性、情绪性,也使得很多学生对个人言论表达的道德约束感低,容易受网络错误思潮、非理性观点甚至谣言的影响,对传统思政课堂的理想信念教育容易产生质疑情绪和逆反心理,有的还容易奉行娱乐至上、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等价值观念,从而缺乏正确的文化观、消费观、价值观,并忽视身上肩负的民族文化复兴的理想和使命.这使高校主流的价值观念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在网络阵地的话语权也被削弱.

3.3 西方思潮影响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正确认知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各种社会思潮伴随着互联网传播、民间外交、影视作品渗透到国内民众的文化生活.在意识形态领域,面临西方思潮诸如新自由主义、“普世价值”、历史虚无主义、质疑改革开放、怀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论断的冲击[10].大学生是最快接触西方文化思潮的群体,西方思潮通过新闻言论、社交平台、影视歌曲等浸润到大学生的文娱生活中,学生在学习西方优秀文化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接受着其中错误思想的影响.由于他们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并逐步成熟的重要时期,还未具备理性健全的判断能力,容易被西方反对社会主义道路选择和质疑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错误思潮影响和误导,进而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缺乏了解动机,对社会主义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都缺乏认同,对共产主义理想缺乏实践动力.这种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消极认知,会阻碍他们主动承担文化复兴使命,降低凝心聚力筑国梦的热情.

4 文化自信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探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与文化自信有机结合、相互促进.树立起青年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感,提升青年学生的文化传承意识和行动能力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标,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内涵要求,是培育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时代召唤.通过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对大学生开展文化教育,发挥文化自身的魅力和灯塔作用,可以让青年学子坚定文化自信,明确文化使命,向新而行.

4.1 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能力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先进分子从中看到了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带领中国人民建立了新中国;建国以后,马克思主义指导了中国社会主义实践,带动了经济的腾飞,见证了社会主义道路的生命力.这些使得我们党和国家对马克思主义拥有坚定信仰和强烈自信.21世纪,面对中国新的社会矛盾、新的社会问题以及新的高校教育挑战,马克思主义理论需要进一步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聆听时代的声音,研究学生学习的心理,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引导力的具体问题出发,结合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实际案例,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创新.通过举办“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比赛”“马克思主义经典名著选读”“学生眼中的马克思主义理想”等活动,让课堂马克思理想信念教育更具时代适应性,对学生实际问题指导更具针对性,从而坚定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自信.

4.2 发掘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召力

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化传承教育都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滋养,要建立青年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必须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诸子百家、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儒释道并立、宋明理学是绵延2000多年的思想智慧;“自强不息”“舍生取义”“天下为公”等是贤者志士为国事献身而积淀下来的民族精神;琴棋书画、京剧昆曲、诗词歌赋是丰富精神生活的文化瑰宝.当今社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激励中华儿女奋发图强、实现中国梦,还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高校可以通过整合传统文化中育人基因,建立国学经典通识课、东方哲学课、中国通史、中国民俗研究、诗词歌赋赏析、中国传统工艺赏析等传统文化课程体系,扩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接触面,还可以举办“传统文化大讲堂”“儒家伦理宣讲”“文化大师入校园”等活动方式活跃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形式,健全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展现优秀传统文化在提升大学生文化素养方面的时代价值,以文化人,增强教育的感染力和时效性.

4.3 掌握思政工作网络话语权,引导学生理性应对网络文化

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大学生认识世界的途径.网络技术的更迭,使得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更加快捷,更容易接受网络传播的观点;网络社群的发展,使得青年形成了自己的网络亚文化,容易对主流价值观和理性说教产生仪式性抵抗;网络的虚拟性和难控制,使得很多腐朽恶俗文化侵害学生的价值观念.这就要求高校要掌握网络思政的话语权,推动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首先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领导方向,在网络平台搭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矩阵,打造积极和谐向上的网络教育文化环境;其次强化思想政治教师和辅导员的媒介素养,培养一支立场坚定且反应迅速的网络思政队伍,引导学生对于热点事件的社交媒体舆论,帮助学生在争议性事件中学会判断价值秩序并做出正确的现实选择;最后要在网络媒介平台上创新高校文化产品,打造具有省级、国家级影响力的微信公众号和官方微博,发掘学生中践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正能量故事,加强网络平台的师生互动,构建“微思政”的“大格局”.只有积极占领好网络思政的教育领地,理性发声,才能培养好学生的思辨能力,开阔学生的网络视野,提升学生网络文化自信.

4.4 兼收国外优秀文化成果,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开放性

萨义德在《东方学》中提出异质竞争性文化的存在才能促进自身文化的发展和维护,费孝通也曾指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1].他们表达的都是开放包容的文化观,提倡在文化交往、交融中保持民族文化的独特个性,各放异彩的同时兼收并蓄、博采众长,促进世界文化的共同繁荣.将文化自信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就要求高校也要树立文化“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教育心态,提高思政教育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一方面向学生展示和传播国外积淀的优秀文明成果和先进的思想文化,取其精华;另一方面,也要倡导学生积极承担文化向外交流传播的使命,通过举办“世界文化周”等主题文化活动或“寻身边文化智慧,做自信文化青年”等主题班会以及“赴美游学夏令营”等短期交流项目创新文化学习、交流和传播的方式,利用新媒体、校园活动和民间交往等多种方式带动中华文化走出去,让世界更了解中国,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4.5 开展高雅校园文化活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高雅艺术是人类文化智慧的结晶,包含着各族人民认同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准则,值得被大学生欣赏、学习并传承的.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则是将高雅艺术和价值观教育有机地结合,有助于学生从身边感受到文化魅力和影响力,从中学习中国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念,并由此树立自己文化自信.高校可以通过“高雅艺术进校园”“民舞民乐民歌大赛”“书法大赛”“校园诗词大会”“理想信念演讲比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大赛”等将传统高雅文化与校园环境相结合的文化活动,把文化传承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进行融合,引导学生崇德向善,让学生感受到民族高雅文化积淀的社会价值标准和理想信念.让大学生通过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校园文化生活,增强他们对于高雅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的感悟和学习能力,高雅校园文化活动对传统课堂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补充和形式创新,是高校文化自信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载体.因此,高校要加强对高雅艺术资源的挖掘,将文化活动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倡导学生更广泛地参与校园文化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文化自信是民族复兴、国家强盛的基础,是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根本,是提升国家软实力的强大底气.青年学生是承担民族文化复兴重任的群体,将文化自信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发挥文化的魅力,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式,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实效性,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推动大学生全面发展,以更好的姿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猜你喜欢

民族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我们的民族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MINORITY REPORT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