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初期江苏省立镇江民众教育馆培育民众民族意识述评
2018-12-31孙一凡
孙一凡
(扬州大学 社会发展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2)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以后,南京升格为国都,江苏省会由南京迁至镇江.当时的江苏省教育厅出于发展省会民众教育以及辅导江苏各县民教事业发展的目的,决定在镇江增设省立民众教育馆.1930年,江苏省教育厅委派俞庆棠、高阳、刘季洪、李云亭等七名民众教育专家组成筹备委员会,筹建江苏省立镇江民众教育馆(以下简称“镇江民教馆”).该年四月,南京民众教育馆前往镇江举行民众教育宣传周,闭幕后镇江党政机关及民众团体纷纷要求江苏省政府将宣传周陈列品留在镇江,并且就此成立镇江民教馆.江苏省教育厅应各方殷切要求,于该年九月正式成立镇江民教馆[1].
镇江民教馆作为江苏省的省立民教馆,影响颇大,尤其是其开展的电化教育收效最大.对于镇江民教馆,学界已有一定的研究成果.李冬梅[2]对镇江民教馆的组织结构、经费、馆员构成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大致勾勒出镇江民教馆的发展脉络;朱煜[3]从民教馆进行社会现代化改造以及推广电化教育的角度对镇江民教馆的主要民教事业进行了梳理;徐南平、杜光胜等对镇江民教馆的电化教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4-5].但学界对于镇江民教馆培育民众民族意识方面的研究却几乎没有,故从镇江民教馆培育民众中华民族意识的角度出发,理清镇江民教馆在培育民众民族意识方面的举措以及成效.
1 民教馆培育民众中华民族意识的背景
在1902年以前,中国并没有中华民族这一概念.“中华民族”这个概念最早于1902年开始使用,最初部分学者用“中华民族”一词代指汉族.中华民国建立后,“中华民族”逐渐开始衍生为包括满汉藏等中国境内各族合一的新中华民族概念,中华民族的观念初步形成.“九一八事变”后,中华民族观念为全国各民族人民普遍认同,并成为中国境内各民族的共同称谓[6].而此时的中华民族意识内涵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在多民族融合的中华民族内部,各民族要反对歧视和压迫,争取平等,共同进步;二是要反对外来民族的欺压,一致对外[7].
民族意识是促进民族团结的要素,而民族团结又是民族独立生存的要素[8].“九一八事变”后,对于陷入严重民族危机的中国而言,培育民族意识非常重要.但民族意识在当时许多民众的脑海中几乎是没有的.“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学者刘世尧说道:“东北已经沦亡,到乡间去问一般乡民……很少有东北的印象.”[9]由此可见,当时部分民众的民族意识非常薄弱.故而,学界开始寻找培育中华民族意识的方式.刘世尧认为只有普及民众教育,开展公民训练,方能训练民众的中华民族意识.郑一华也赞成这一观点,指出如果不能通过民众教育唤起民众的民族意识,中华民族就不能有出路[10].江苏教育家仝菊圃提出民众教育目前最需要完成的工作便是改造民众心理,建设民族意识[11].学界积极推动民众教育机构培育民众民族意识.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也逐渐意识到了培育民众民族意识的重要性,因而制定了一系列措施以培育民众的中华民族意识,其中便要求民众教育机构参与到培育民众民族意识之中.1931年,国民党中央训练部拟定《三民主义民众教育具备的目标》,文件要求民众教育机构培育民众的民族意识,使之具备民族地位的常识,建立恢复民族地位的心理基础[12].1933年,教育部召开民众教育学界专家会议,会议上提出要发扬民众自信力,唤起民族意识,复兴中华民族[13].1937年,教育部征求民众补充读物作为民众教育的补充教材,要求文字通俗并且必须具有民族意识[14].同时,部分省份也将培育民族意识作为民众教育机构的工作目标之一.如广西省政府训令各民众教育机构将提高民族意识作为“当今要务”;江苏省教育厅将发扬民族自信力,达到民族独立作为民众教育馆的目标[15].
2 镇江民教馆培育民众民族意识的尝试
镇江民教馆对于民众民族意识的培养非常重视.在镇江民教馆的施教目标中,其将培养合格国民作为公民教育的目标,将集团训练作为施教的方式以唤起民众[16].馆长赵鸿谦总结镇江民教馆的具体工作是“唤起民众,指导民众,组织民众,以期达到救国教育的目的”[17].特别是“九一八事变”爆发后,镇江民教馆开始进行培育民众民族意识的尝试,其将唤醒民族意识作为进行抗日救国宣传的一个重要目标.镇江民教馆培育民众民族意识的举措主要可归纳为倡导国货、举行爱国展览、举行抗日救国运动等几方面.除此以外,镇江民教馆还通过识字教育、电化教育等方式,渗透民族及国家观念于其中,潜移默化地培育民众民族意识.
2.1 提倡国货
近代中国,自鸦片战争后,“洋货”因其物美价廉逐渐占领了中国市场,时人多爱用“舶来品”,厌恶国货.当时多有学者痛心于同胞们对于国货的摒弃,甚至有学者提出提倡国货为救国的前提[18].
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后,中国面临严峻的民族危机.镇江民教馆认为倡导国货为“当今急务”,故而于1931年开展合作运动及提倡国货运动.大会上,镇江民教馆的馆员及当地市民改进会成员发表了提倡国货的演说.散会后,由镇江民教馆馆员领导到会民众进行游行活动.民教馆组织宣传队进行游行宣传活动,该活动以散发传单及小册的方式呼吁广大民众“努力提倡国货,救自己就是救国家.”这类的宣传语对于激发民众的国民意识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镇江民教馆在倡导国货运动后,还开展国货展览活动.展览内容以在华国内外工厂一览表、中国进出口贸易对比情况、中日各类商品商标为主[19].
倡导国货的同时,镇江民教馆还积极推广该馆指导民众生产的商品.1933年,镇江县党部借镇江民教馆城西办事处开办国货展览会,并且征集各类物品参加展览.展览会正值镇江民教馆提倡土布之时,镇江民教馆便直接从指导民众所制衣物中挑选出部分送去展览[20].此外,镇江民教馆通过编写歌曲、剧本的方式提倡国货.该馆编纂了剧本《春华秋实》,以话剧的形式展现了一个镇江家庭关于购买国货还是洋货的矛盾.剧本中镇江民教馆借女主人之口说出:“爱国布,爱国,又暖和,又坚固……我是中国人,我用中国布.”[21]此外,镇江民教馆还在剧本中编写了曲名为《提倡国货歌》的歌曲,歌词浅显易懂,具有号召力.如“奉劝同胞用国货,人人要提倡……努力图自强.”[21]经济学家李超英认为中国民众普遍缺乏中华民族自信心,自然也无法构建中华民族意识[22].镇江民教馆通过浅显易懂的文字、歌曲试图让广大镇江地区民众树立起对国货的信心,发自内心地认同国货,从而激发他们对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培养民众中华民族意识.
2.2 举办抗日讲演
1932年,“一二八事变”爆发后,因镇江邻近上海,民众对于上海前线战事的相关消息也颇为关心.因此对于镇江民教馆而言,上海地区战事消息的及时发布非常重要,故而镇江民教馆的无线电日夜开放,民众也就经常聚集到镇江民教馆收听无线电信息.镇江民教馆借民众来馆的机会,不定期地开展通俗演讲,题材多以“一二八事变”、中日关系及军事常识为主.“一二八事变”停止后,通俗演讲便停止举行[1].
1933年,日本占领承德.国难日渐加重的背景下,民族危机日渐加深,该馆馆员认为部分民众仍然只顾贪图享乐,丝毫没有国家危亡的意识,故而镇江民教馆决定开展相关通俗演讲,旨在培养民众民族以及国家意识.镇江民教馆召开馆务会议,决定开展国难通俗演讲.国难通俗演讲每周日下午在伯先公园举行,每次演讲人员共有三人.前两次的国难通俗演讲内容主要有:热河失陷的前因后果、飞机救国的重要性、民众该怎样帮助前线战士、国难时期民众应有的努力、民众应怎样去共赴国难、长期抵抗中吾人应有的认识与准备.从演讲内容来看,多以宣传国难,警示民众做好抗战准备为主[23].
镇江民教馆发现普通讲演并不能吸引到更多的民众,影响有限,故而决定组织化装讲演团.化装演讲是指运用讲演的材料和戏剧的方式组合而成的一种演讲方式.1932年,镇江民教馆派人员前往江苏江北地区进行民族自卫宣传.本次宣传中尝试运用了化装演讲的方式,效果颇好.因此,镇江民教馆决定正式组织化装讲演团[1].化装讲演团的主要成员由镇江民教馆馆员组成,共有团员37人.选用的剧本主要以宣传国难为主,剧本用词简明易懂,以使镇江民众易于接受.化装演讲较为迎合民众的兴趣,更能使民众明了民族危机到了何种地步.通过化装讲演团,镇江民教馆意在唤醒民众,共赴国难,对抗外来侵略民族;同时也宣传中国以及中华民族的概念,以提高民众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一定程度上激发了民众一致对外的民族意识.
2.3 举行爱国展览
镇江民教馆认为直观教学相较于其他教学方式更具效果,故而尝试运用展览的方式,对民众开展中华民族意识的培养.展览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固定展览.镇江民教馆在中心展览室长期开设公民教育展览室,室内主要有模范公民、革命纪念、史地三项展览,主要展览国耻、各项纪念日、军事教育、民众自卫、民族自卫等内容[1].二是抗日展览.“九一八事变”后,镇江民教馆为宣传日本暴行、唤起民众,在展览部内设立抗日中心展览.抗日中心展览主要由日本侵略中国展览室、日本侵占满蒙展览室、日本解剖展览室、军事教育展览室等组成.展览的形式主要以挂图、表格、布画、模型等为主,直观地向民众呈现日本的侵华暴行[24].镇江民教馆作为省会民教馆,也担负了全省民众教育工作的发展任务,故而镇江民教馆并没有局限于镇江一地的展览,而是积极开展全省范围内的流动展览.战时民众自卫展览、抗日自卫展览成为镇江民教馆流动展览的主要内容[1].镇江民教馆通过展览的方式生动形象地宣传国耻和开展公民训练,以激发民众的民族意识.
镇江民教馆的电化教育走在当时全国的前列.相较于其他民教馆,镇江民教馆在开展展览的同时,配合实物讲演以及幻灯讲演,对民众进行生动地教学.民众进入展览室参观的同时,有馆员为其讲解相关的展品信息,镇江民教馆此举更能加深民众对于展览品的印象,提高展览的效果.从展览方式来看,镇江民教馆展览厅已有今日博物馆的雏形[1].梁漱溟认为中国自古以来民众只有身家观念,毫无团体观念,更无国家观念[25].镇江民教馆通过爱国展览的方式,塑造了民众对于民族以及国家的观念.
2.4 开展抗日救国运动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镇江民教馆悲愤于日本的暴行,决定开展抗日救国运动.抗日救国运动是一次系统性的培育民众民族意识的运动.镇江民教馆开展的工作主要可归纳为三部分.其一进行抗日宣传,镇江民教馆通过出版抗日救国专号、编制传单、编曲、填鼓词、写剧本、出版丛书、编写壁报、张贴标语等方式,向民众宣传日本在华暴行以及民众抗日的方法.同时镇江民教馆通过在城内大市口、江边及实验区内民众乐园等处进行口头宣传.镇江民教馆还自行建立了抗日救国宣传队,并决定每周星期四和星期日两天轮流在范公桥实验区及南门大街进行抗日宣传.其二,开展公民训练.镇江民教馆注意到培养民众的智识是培育民众民族意识的基础.镇江民教馆在馆内开日本研究室,将搜集到的各类关于日本的书籍放置在陈列室,供民众研究日本.此外,镇江民教馆聘请名人前来馆内进行讲演.镇江民教馆聘请对日本有一定了解的学者进行公开演讲以唤起民众的民族意识.镇江民教馆还编辑相关抗日救国的教材,在民众学校中进行讲授.镇江民教馆也注意到对民众武力的培养也同样重要,其组织青年义勇军、童子军、妇女看护队,以全体职员及附设各学校学生为基本会员.镇江民教馆通过组建爱国团体的方式将下属地区的民众组织起来,进行集体训练,以增进民众的集体意识.其三,组织抗日救国会.镇江民教馆在范公桥实验区组织民众抗日救国会,并且通过抗日救国办法.办法中规定了抵制日货、宣传抗日救国、唤起民众等[26].镇江民教馆开展的抗日救国运动是系统性的民族意识的培养,运用多种教学、宣传方式相结合来唤起民众抗日的决心.
3 镇江民教馆培育民众民族意识的成效
镇江民教馆开展了一系列围绕培育民众民族意识的工作,具体成效才是能够反映其工作影响力的重要指标.根据镇江民教馆保留下来的材料来看,开展地多数工作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在提倡国货方面,镇江民教馆开展的倡导国货运动收效颇为明显,不仅活动当天宣传效果较好,而且之后开展的国货展览活动,“参观人数也极为踊跃”[1].镇江民教馆收到的各类商标共计2 500余种,足以看出民众对于国货展览活动的支持程度.同时,每日前来参观国货展览人数也多达600多人[19].镇江县党部举办的国货展览会中,镇江民教馆共将32件运用土布所制的衣物送去展览,受到参观民众赞许[20].
开展爱国讲演方面,镇江民教馆取得的成绩有限.镇江民教馆先后在乡村及城市内共举办露天讲演十余次,每次观众人数在四百到六百之间,而化装演讲相较于露天讲演效果更为显著.1931年11月,镇江民教馆在大市口举办的化装演讲,因表演人员化装方式奇特,全体皆穿和服,吸引到不少民众驻足观看.本次化装讲演吸引居民人数共达一千多人,馆员称是前所未有的盛况[26].但根据该馆馆员叙述,化装讲演取得的成绩非常有限.“化装讲演团开展数月,未表现出多大的成绩,民众反映还是不如文明戏精彩,内容太浅显.”[27]
开展爱国展览方面,镇江民教馆开展的各类爱国展览均取得良好的反响.镇江民教馆馆员无不得意地称“当时本馆展览事业最负盛名,为各地县馆所欢迎也.[18]”以民族自卫展览为例,1933年,镇江民教馆在伯先公园举行民族自卫展览,一个月内参观人数竟达一万多人.镇江民教馆举行的抗日展览更是取得了较大的成效,展览时间只有短短的一个月,共吸引了近两万民众进馆观摩[23].巡回展览方面,由于经费问题,镇江民教馆未能达到预期流动展览的目的.流动展览到达的地区仅有苏州、丹阳、金坛、甪直、松江、黄墟、徐州七处.后由于经费的限制,镇江民教馆决定不再进行流动展览,而是将流动展览的形式改为出借展览品给各地民教馆,充分利用镇江民教馆展览品的优势[1].
开展抗日救国运动方面,镇江民教馆完成了一系列的宣传及民众训练工作.该馆先后编印抗日救国专号一种、传单两种、曲调一种、鼓词一种、画报一种、油印图画传单四种.此外,还编写剧本三种,剧名为《潘阳城与亡国惨》《民族之光》以及《牺牲》.同时出版中日问题研究专号,放置陈列室中供民众阅读.镇江民教馆建立的各类民众自卫队也吸引到不少民众加入.青年队、童子队、看护队共吸收成员123人,各队每日定时开展训练[26].
黄兴涛教授认为现代中华民族意识包括两方面,一是认同中华民族这个大民族共同体;二是关切其共同的安危荣辱、维护其权力尊严,以摆脱外来欺压,实现独立解放[7].在国难当头的大背景下,镇江民教馆开展一系列爱国讲演以及展览,塑造了民众国家以及民族观念,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镇江民众对于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同时,通过国难宣传,使得镇江民众开始关注民族危亡的问题.整体来看,镇江民教馆一定程度上塑造了镇江民众的中华民族意识,但也需要认识到镇江民教馆的部分工作受限于各类问题,并未起到该馆所预估的作用,影响力非常有限.
4 结语
镇江民教馆对培育民众民族意识的尝试并不是个例,几乎所有的民众教育馆均有这方面的努力.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枢纽,而奠定这一枢纽的基础则是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形成[6].在抗战全面爆发前,各地民众教育馆一定程度上唤醒了民众的民族意识,提升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因此,在全面抗战爆发后,大后方的民众教育馆仍担负了训练民众、动员民众的重大使命,致力于民族精神的教育[28].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民众教育馆在培育民众中华民族意识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以及产生的重大影响.民国时期的民众教育馆对中华民族意识的培育对于今日中国构建中华民族意识仍有重要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