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数据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路径探析

2018-12-31葛伟阳查桂义居洋

安徽工程大学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价值

葛伟阳,查桂义,居洋

(1.安徽工程大学 计算机与信息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2.安徽工程大学 宣传部,安徽 芜湖 241000)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阐述了加强国家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性:2013年8月19日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深刻阐明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从学理上明确了党的中心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的辩证关系;2014年10月15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要求文艺工作者勇于承担历史使命和责任,通过创造优秀作品弘扬中国精神;2016年2月19日在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舆论工作者要坚持正确的引领导向原则;2016年4月19日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我国正在全面推进网络强国建设新时代;2017年7月26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深刻阐述了意识形态工作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巩固了全党全社会思想上的团结统一.通过梳理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论述可以看出,大数据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成为高校开展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时代背景.因此,加强大数据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 大数据与高校网络意识形态的关联性

1.1 与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相契合

大数据作为21世纪最具时代特色的代名词,标志着人类社会已经步入大数据时代,大数据上升为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大数据的技术和价值理念融入到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中的过程体现了大数据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有机统一.正如19世纪马克思恩格斯在概括人类社会发展进程时指出火药、指南针、印刷术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1].大数据时代,大数据在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中的相关性作用日益凸显,这种相关性作用与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的多维主体、整体性、即时性、现实性和精确性密切相关,对于揭示网络意识形态的发展规律,解读意识形态治理中的难点和热点问题,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整合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1.2 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构建提供新视角

因为不受限于传统的思维模式和特定领域里隐含的固有偏见,大数据才能为我们提供如此多新的深刻洞见[2].大数据并不是简单的海量数据的聚合、堆积和存储,其本身孕育着新的价值观和方法论,这种价值观的生成和方法论的运用基于高校主体能够科学合理地把大数据技术的优势融入到网络意识形态建设发展的规律中.大数据时代一切皆可量化,这种量化特点使得意识形态的数据化趋势愈加明显,人们的感知、价值取向、思维方式、情感态度都可以通过数据立体化体现出来,意识形态的载体变成了符号、信息和数据.通过大数据思维形成数据化意识形态增强网络青年大学生对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需要在拥有海量数据的前提和基础上,对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和挖掘,实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大学生群体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教育目的.

1.3 大数据理念助推马克思主义理论新发展

恩格斯在概括马克思主义学说时认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提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3].在全世界范围内,我们拥有着最大群体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机构和研究者,这是我国的特点和优势,在大数据时代这种特点和优势被赋予更加丰富的内涵,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发展.首先,大数据技术的应用拓宽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资源,丰富了教育的形式和内容.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资源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纸媒和网络平台中,通过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能够把所有相关性的资源进行收集、整合,实现资源优化组合.其次,大数据理念中的包容性思想应用到马克思主义发展中则体现在大数据的工具属性和价值理念为马克思主义解释现实世界提供了更具说服力的理论基础和回应现实诉求的路径方法,通过传承本国优秀文化传统,融合其他文明国家的先进成分,形成了具有包容性的文明新尚.通过大数据技术打通时空界限实现马克思主义历史和现实素材的数据采集和信息挖掘分析,发掘数据背后隐藏的信息和相互关系,建立全方位、立体化的数据模型,用生动形象的视频、音频和图像技术寻找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社会的联系,把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转变为数据化的信息,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魅力和吸引力.

2 大数据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的现实处境

2.1 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凝聚力分散

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各种社会思潮和意识形态齐头并进,成为思想领域最具鲜明特点的文化符号,尤其是我国处在大数据和自媒体时代,各种社会思潮在互联网平台中呈现出互相交流、交锋和竞争的思想文化盛宴,稀释了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聚力和吸引力.网络上充斥着低俗和负能量的新闻,广大网民尤其是大学生网民对这些新闻趋之若鹜,跟帖速度快数量大,宣传主流价值观和正能量的新闻却淹没在洪流中,难以引起网民的共鸣和认可.新闻媒体在经济和社会价值方面难以权衡,往往本着博取流量和阅读数量的商业思维,对新闻本身的价值和影响缺少评估,普通民众朴素的价值取向和审美标准在与商业价值的较量中显得越发苍白无力,弱化了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性、话语权和影响力,对于价值观和世界观生成关键期的大学生群体来说,难以形成对国家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稀释了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在大学生网民群体中的集群效应.

2.2 马克思主义理论诠释力滞后

“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4].”改变世界的前提是解释世界,二者是辩证统一的,物质的力量只能由物质的力量来摧毁,只有人民群众掌握理论的武器才能实现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的辩证过程,然而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现实中遇到的双重困境阻碍了这一进程.一是理论诠释现实具有滞后性.理论上的顶层设计和现实中理论的解释说服力二者之间缺乏完善的协调机制,对社会热点问题和网络舆情难以形成科学预判,通过大数据技术整合利用资源的能力不够,导致阐释社会问题的能力欠缺.二是理论传播方式固化、缺乏吸引力.高校推进“马工程”建设,对“马工程”教材所包含的丰富的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智慧以及价值追求缺乏科学有效的传递,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方法过于古板,难以满足大学生的价值诉求,对现实问题的解释单薄,造成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偏见,对马克思主义缺少情感认同.

2.3 协同推进网络意识形态乏力

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具有整体性、系统性和全局性,它的良性发展离不开协同创新的价值引领、多元主体的参与以及体系保障.协同推进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在大数据背景下主要面临三个问题,一是协同创新的价值引领作用弱化.大数据、互联网等网络新媒体的发展使得大学生更易获得信息资源,网络中各种社会思潮尤其是多元化意识形态冲击他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主流意识形态在传播和发展中遇到不同程度的挑战.二是多元主体在协同推进过程中的整合度和参与度偏低.高校党委作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主导作用在大数据时代面临着来自新媒体以及网络文化多元性的双重挑战,协同推进的主要抓手集中在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群体,整合校内网资源共建网络意识形态的能力不足;科研、管理和育人等系统之间缺少互相衔接的动力机制,无法形成有效协同推进网络意识形态建设体系.三是协同推进的体系保障不完善.高校受制于学术事务和学生事务两大方面工作的局限,面临着科研和教学的双重任务,难以形成系统性常态化的保障机制,对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投入和保障力度不够,不利于推进网络意识形态的长远发展.

2.4 发达国家数据霸权及其意识形态的渗透

早在20世纪初,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就已经认识到意识形态的重要作用,认为意识形态是其争夺的根源.如果在意识形态斗争中打了败仗,所有的武器、条约、贸易、外援和文化关系都将毫无意义.在与苏联进行意识形态竞争时,自由和民主价值观在世界各地极有魅力[5].进入大数据时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把互联网作为加强和传播意识形态的重要战场,在他们看来互联网绝不是一个脱离真实世界之外而构建的全新王国,相反,互联网空间与现实世界是不可分割的部分.互联网实质上是政治、经济全球化的最美妙的工具[6].利用大数据的技术垄断优势,掌握大数据核心技术,加强意识形态渗透的隐蔽性和欺骗性,争夺数据意识形态霸权,在世界各地推销所谓的“普世”价值观,形成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包围之势.从学理上讲并没有始终如一的“普世”价值观,因为价值观作为上层建筑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一种普世价值观能够长久存在.

3 大数据时代构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着力点

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科技带来的挑战,更新思维理念,创新意识形态工作形式.构建大数据环境下高校网络意识形态生态环境,在整个生态系统中刺激创新,需要着力做好以下几点:

3.1 树立数据化的网络意识形态思维

将世界看作信息,看作可以理解的数据的海洋,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从未有过的审视现实的视角[7].大数据成为意识形态传播的新载体,新闻传播、文学艺术、政治法律、理念诉求等上层建筑甚至人们的思维、情感、态度等都被数据化.针对意识形态发展呈现数据化的趋势,首先,树立数据化的意识形态思维.互联网中的各种信息、图片、音像以及跟帖、评论等作为意识形态的表现形式和载体,传统的意识形态已经被贴上数据化的标签,意识形态数据化已经成为网络意识形态发展的新态势,只有适应这种客观实际,才能够精准预测意识形态发展态势.其次,重视数据化意识形态的价值.大学生网络聊天和消费记录、网页浏览情况、社会热点评论和跟帖以及价值诉求等承载着意识形态内涵,从而生成网络意识形态数据源,实现网络意识形态全样本数据采集,利用云计算等技术对数据挖掘分析,促进网络意识形态健康有序发展.

3.2 协同推进大数据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

协同推进是大数据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发展的题中之义和客观需要,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推进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发展.第一,统一价值观念.大数据理念与网络意识形态嵌入技术支撑和价值理念导向,网络意识形态建设需要高校主体树立大思政、大数据的价值理念,充分认识大数据在网络意识形态建设中的价值.第二,多元参与共建网络意识形态.高校多元主体间形成联动,打破部门分散独立现状,破除单打独斗的意识形态教育方式,通过大数据平台实现交流、互动和协作的无差别化的工作场景,明确各个主体在网络意识形态建设中的角色和职责.第三,整合校内资源.通过大数据融合,把学校中关于意识形态层面的相关数据进行提取、融合,梳理整合成一个分析数据的数据集合.这个数据集合不仅包括大学生的日常行为和思想动态,也包括教职工的思想状况和施教过程,通过对资源的数据化处理分析,有效进行地研判,制定科学化和精细化的网络意识形态治理方案.

3.3 转换网络话语表达方式

当今时代是大数据主导、信息爆炸的网络时代,同时也是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式微的时代,大学生成为网络话语的创作、使用以及传播的重要群体.首先,高校要科学研判网络话语发展的新形势.对网络话语的时代特点如网络表达的跨文化性、认同的非标准型、形式的散结构性、价值取向的多元性、传播速度的即时性、传播方式的不确定性等特征进行详细分析,通过大数据技术对网络话语权数据进行搜集、分类、整合分析和话语重构,实现科学化的顶层设计,抢占舆论话语主题设置权,对网络话语的主要观点、框架结构以及独特视角进行科学解读.其次,创新网络话语表达方式.借助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等全媒体生成“以感性化事例引领示范、以感性化形式呈现展示、以感性化语言描述表达”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表达机制,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嵌入到议程设置中,对精心设计的话语内容和表达形式追踪和捕捉,实时监控网络话题的走势,精准定位受众群体,从而掌握网络话语权,实现主流意识形态深入发展.

3.4 创新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引领作用

大数据对于人类社会的意义在于,其具有创造新的方法、明确新的战略框架和构建新的社会秩序的可能性[7].在数据凸显无限价值的时代,把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手段和途径与大数据强大的延伸和连接能力融合起来,实现最大化的价值引领作用,需要着力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引领能力.一是适应分众化和差异化的传播趋势,采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价值内涵、理论阐释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吸引力和认同感的相关数据,利用大数据在资源整合以及数据挖掘分析方面的技术优势,主动掌握议题设置的主导权,利用媒体资源抢先对热点和事件“发声”,根据事件和热点性质的不同影响和左右主流价值的导向和舆论走势.二是综合运用社交媒体、翻转课堂、云课堂、APP等平台,对公共舆论事件和社会热点的走势进行数据采集和分析,科学判断大学生思想情感以及行为选择的走势,精准定位目标群体,通过微信公众号等自媒体社交平台实时推送具有宣传主流价值作用的精选热文、优质博文以及精美视频图片等素材,实施精准化的价值引领,从而提高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效果.

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生态恶化,不符合人民利益[8].大数据融入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语境中,需要树立数据治国和数据化意识形态理念,运用大数据技术理念对高校网络意识形态进行深入分析和研判,洞察其发展规律,不断探索网络意识形态理论和实践发展的新范式.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价值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践行初心使命的价值取向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价值3.6亿元的隐私
新时代下的马克思主义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小黑羊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