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有创颅内压监测在颅脑损伤术后的应用价值
2018-12-30石碑田周小舟王建东李心伟
石碑田 肖 波 周小舟 王建东 李心伟 林 宁
作者单位: 239000 安徽省滁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颅脑损伤为神经外科常见急重症,患者多伴有脑水肿、颅内压增高,严重者可发生脑疝,常需行开颅手术。患者术后可因再出血或脑组织肿胀而导致颅内压升高,引起脑组织损伤,从而增加其致残率和病死率[1-2]。因此,如何尽早发现颅内高压并及时处理,从而降低患者的致残率及病死率是亟待解决的难题[3]。本研究就持续有创颅内压监测在颅脑损伤患者术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进行探讨,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10月至2017年8月滁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行开颅手术的56例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简单随机方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28例。观察组:男性17例,女性11例;年龄17~78岁,平均(45.96±3.16)岁;经CT扫描,急性硬膜下血肿9例,急性硬脑膜外血肿8例,多发脑挫裂伤11例;平均受伤时间为(11.75±7.12)h;平均出血量为(43.12±5.64)mL;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lasgow coma scale,GCS)平均评分为(5.79±2.28)分。对照组:男性18例,女性10例;年龄18~76岁,平均(46.73±3.30)岁;经CT扫描,急性硬膜下血肿8例,急性硬膜外血肿7例,多发脑挫裂伤13例;平均受伤时间为(12.54±6.47)h;平均出血量为(44.39±6.41)mL;GCS平均评分为( 5.91±2.45)分。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所有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并签署治疗同意书。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开颅手术治疗,观察组术中置入脑室或硬膜下探头并予调零处理[4]。术后返回病房后连接监护仪,使用Codman颅内监护仪记录颅内压值,术后监护均不超过1周。术后颅内压升高患者,根据持续动态有创颅内压监测结果,结合临床表现和患者的生命体征等情况,及时复查头颅CT,观察颅内出血和脑水肿情况,对脱水剂剂量以及应用时间进行调整,避免滥用脱水剂和增加并发症发生率。对照组采用常规方式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等,并行常规动态CT复查。两组患者均常规使用脱水剂、抗菌药物、预防应激性溃疡、营养神经、止血、调整内环境等药物。
1.3 颅内压评定标准 正常:颅内压<15 mmHg(1 mmHg≈0.133 kPa);颅内压轻度增高:15~20 mmHg;颅内压中度增高:21~40 mmHg;颅内压重度增高>40 mmHg。
1.4 观察指标 计算两组重残率及病死率。出院3个月后,随访两组患者的KPS功能状态评分[5]:100分为正常,无疾病表现;90分能正常生活,轻度症状;80分能努力正常生活,有一些症状;70分能自我照料,不能进行正常生活;60分偶尔自我照料,能自己达到大部分需求;50分需要照料,需要经常帮助;40分为残疾,需要特别照料和帮助;30分为严重残疾,需要住院,但不危及生命;20分为病重,需要积极支持和护理;10分为垂死,随时有生命危险;0分为死亡。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重残率及病死率比较 对照组28例患者,住院期间死亡6例,重残6例,重残率及病死率为42.86%;观察组28例患者,住院期间死亡2例,重残3例,重残率及病死率为17.86%。两组患者重残率及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38,P=0.042)。
2.2 两组患者KPS功能状态评分比较 观察组出院患者共26例,出院3个月后的KPS功能状态评分为(63.08±4.40)分,对照组出院患者共22例,出院3个月后的KPS功能状态评分评分为(48.18±6.05)分。两组出院患者的KPS功能状态评分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31,P=0.048)。
3 讨论
随着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的发展,持续有创颅内压监测已成为临床判断颅内压变化的重要手段[6]。通过持续颅内压监测可以动态观察患者颅内压的具体数值,有利于术区再出血及颅内其他部位迟发性出血的早期诊断[7]。本次研究发现观察组2例患者术后出现颅内压持续高于正常值,而患者的呼吸、心率、脉搏及瞳孔等改变并不明显,排除其他干扰因素后行头颅CT检查发现颅内再次出血,及时行手术治疗,降低了患者的重残率及病死率。
脱水剂是临床上降低颅内压的主要药物,对照组脱水剂的使用基本依靠临床医师的个人用药经验,有时会导致患者内环境紊乱、心脏负荷增加及肾功能损害等,不利于患者预后。持续颅内压监测可以为观察组颅脑损伤术后的治疗提供准确的科学依据。当颅内压<15 mmHg时,不需使用脱水药物;当颅内压为15~20 mmHg时,给予20%甘露醇125 mL,每12小时1次,抬高患者床头15~30°,并检查呼吸道是否有梗阻,保证静脉回流通畅;当颅内压为 21~40 mmHg时,给予20%甘露醇250 mL,每8小时1次,如有必要,合并使用25%人血白蛋白、利尿剂;当颅内压>40 mmHg时,给予20%甘露醇250 mL,每6小时1次,并使用25%人血白蛋白、利尿剂。
通过持续有创颅内压监测,可将经验性用药转变为量化治疗,对颅内压增高的原因进行科学分析并予以合理的治疗,避免出现因颅内压控制不佳而导致患者脑灌注不足或脑缺血缺氧,降低了患者的重残率及病死率,同时可减少患者颅内压正常时甘露醇等脱水药物的使用量,从而减少副反应的发生,有利于患者术后康复[8-9]。在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出院3个月后的KPS功能状态评分为(63.08±4.40)分,对照组KPS功能状态评分为(48.18±6.05)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持续有创颅内压监测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10]。
综上所述,在颅脑损伤术后治疗中,持续有创颅内压监测能起到积极作用,可以及时有效的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有助于降低患者重残率及病死率,同时改善患者预后,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