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深度报道的困境与重生

2018-12-29刘传雷

新媒体研究 2018年18期
关键词:深度报道重生困境

刘传雷

摘 要 在新媒体时代,传统的深度报道面临着生存空间压缩、读者和采写记者流失等带来的深度困境,但同时又面临着客观事实呈现、舆论引导、庞大的潜在读者和市场需求等机遇,困境之中逢新生机遇,但是变革不成才是最终的困境。在此背景下,深度报道需要自身变革,以获重生,并给新媒体带来更优质的新闻资讯。

关键词 新媒体;深度报道;困境;重生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8)18-0143-02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催生的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以浅阅读为主要特征的碎片化阅读已成主要阅读方式。之前传统意义上的深度报道也面临着深度危机,深度报道的衰变成为事实。事实背后有两个层面的趋势:首先是传统意义上的深度报道不断衰退,其次是深度报道面临着变革,或者蜕变,它们需要以新的形式呈现给读者和观众。

1 深度报道的困境与衰退

一般意义上讲,深度报道是指通过系统的科学材料和客观的解释、分析、全面深入地展开新闻内涵的报道形式,不同程度地具有调查性、科学性、深刻性、立体化、理性化、典型性、预测性、干预性等特点。从整体上来讲,深度报道追求的是一种理性的事实呈现,满足读者或观众理性的认知需求。这也是深度报道力求客观调查、全面呈现、深刻分析、科学预测的目的所在,同时也是其引人之处,但是这些在新媒体时代面临着巨大冲击。

1)深度报道面临全流程困境。整体而言,新媒体,特别是其中的自媒体,从技术环节消弭了传统媒体的内容审核、流程把控等多个环节,以更直接、更快捷、更具现场感的方式呈现内容。尽管这些内容更多的是片段,甚至是偏见,但却使内容更为凸显、传播速度更为迅捷,这对于需要全面把握、客观调查、深刻分析、科学预测的深度报道而言,是很大的冲击。往往造成深度报道还在酝酿,舆情风暴已经过境的局面。传统的深度报道的生产流程面临着重塑,甚至淘汰的危机,原有的生产流程显然已经不适应快速生成、急速传播的媒体生态。同时,传统深度报道形成的舆论主阵地的优势,面临着巨大挑战,其核心竞争力、公信力快速下滑。

2)新的阅读方式造成读者流失。在新媒体时代,以浅阅读为主要特征的碎片化阅读本质上是浅尝辄止、不求甚解,这与深度报道有原则性冲突。碎片化阅读不仅是阅读内容、阅读时间的碎片化,更是阅读者思想碎片化、非体系化,其重要的背景是资讯的极大丰富。面对新媒体时代的注意力经济,这些给整个阅读带来更多的猎奇式阅读和非理性误读,让深度报道失去了读者的“注意力”和耐心。新媒体时代,深度报道的传统优势和吸引力正在贬值。随着内容的极大繁荣,深度报道的读者不断流失,因为“人们必须去主动寻找印刷信息,但电子信息会主动出来接触人们”[1]。

3)深度报道的人才流失严重。随着新媒体迅猛发展以及其他因素,致使优秀的深度报道记者大量流失,深度报道面临着无人去报的困境。近年来,行业运行态势变化,传统媒体的深度报道的生存空间开始压缩,经费和人员锐减,深度报道的人才流失、素质下降严重。人才流失和深度报道衰退之间形成了明显的恶性循环。正如《新文化报》评论员肖金所言,现在,真正让传统媒体恐惧的,不是新媒体这个平台本身有多牛,而是不少“牛人”都跑到新媒体平台去了[2]。

2 被背弃并被渴望着的深度报道

新媒体语境下,尽管深度报道面临着重大危机,但是在新媒体,特别是自媒体的无序发展和规范之后,深度报道的价值在其被背弃后得以凸显——新媒体时代对深度报道产生了巨大的需求。

1)资讯泛滥背景下的事实缺失。新媒体时代对新闻事件的浅尝辄止、蹭热点的报道越来越多,而深度报道却越来越少。这就造成一种落差——热点事件层出不穷、事件热度快速蹿升、获取的渠道也日益丰富,舆情此起彼伏,但是事实真相严重缺失。正如新京报评论部主编于德清所说:“我们现在所面临的,主要还是事实稀缺的问题。在自媒体时代,很多流量大号是评论号。舆论场基本停留在‘全民互撕的状态。”而这很容易造成民众对新闻事件的偏见和误读,甚至引起一些理性的民愤,舆情引导同样需要深度报道为读者提供事实,增强读者判断力。

2)新媒体造成对深度报道的新需求。新媒体的报道更多的追求时效性,报道深度与新闻的广度及系统性大打折扣,但新媒体的传播广度却为深度报道形成了巨大的潜在读者群体和庞大的需求市场。碎片化阅读潜在深度了解需求存在着很大的二次消费的可能性,这些都可以转化为对深度报道的需求。事实也证明,新媒体时代并不是深度报道的绝境。面对着异军突起的新媒体,在寻找新生时,不少纸媒通过做强深度报道不断提升着影响力。NewMedi曾对《南方周末》和澎湃新闻做过统计,结果显示在时下热门的微信公众号中,《南方周末》每天的公众号头条,均不是网络热点话题,却基本上有一半报道可以获得10万以上的阅读流量。澎湃新闻的“温州模式三十年”系列深度报道也获得了大量转发,一篇稿件就能斩获30多万的阅读量,这足以说明深度报道依然有巨大存在价值[3]。

3)舆情引导和媒体融合需要深度报道。在碎片化信息时代,深度报道为人们拨开迷雾呈现事实真相,对发挥舆论导向作用、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与此同时,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趋势已不可逆,作为内容为王的重要部分,深度报道将成为传统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筹码;而新媒体为了长久发展,深度报道同样是需要补齐的“短板”。当然,这些都需要深度报道及时转型发展,以适应新媒体时代的要求。变革成功方可获得新生,不变革或者变革不成功才是真正的困局。

3 深度报道的蜕变与重生

综合而言,新媒体从某种程度上强化了对深度报道的需要,纷杂的信息社会,需要深度梳理、调查和相对客观呈现,而如何将深度报道有效地融入新媒体之中已成为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1)简化深度报道的流程。目前,深度报道应该全面考虑新媒体的特性,在流程方面与时俱进,采取灵活多变的方式简化流程,加快节奏。深度报道要在采集、生成、傳播流程进行再造。在选题方面应充分发挥新工具的作用,比如大数据、搜索引擎、社交工具、舆情分析工具等功能,从线上热点中选取报道选题,同时,参考社会热点、难点、焦点的维度。此外,要在报道过程中,针对新闻事件的特殊状况,采取灵活多变的采编形式,扬“深度”之长、避“时效”之短。

2)严把深度报道质量关。因为深度报道来源于深度调查、采访,从选题到报道发布,这需要在选题、信源、采访、查证、分析等方面层层把住质量关。同时,在新媒体时代,还要利用大数据技术,发挥信道多元化的优势,增加数据调查分析等环节,为读者呈现有深度调查、分析,且更为直观理解的分析内容,也需要有更高的质量意识,因为大数据意味着有更多的读者可以通过不同的渠道验证深度报道的可信度。

3)创新深度报道形式。传统的深度报道往往以厚重文字描写、镜头特写为主,多数深度报道以鲜活生动的细节描写和特写见长。但新媒体、自媒体往往以轻盈的形式和快捷的传播方式致胜。新媒体新颖的报道方式是传统文字报道所不及的。因此,新媒体时代的深度报道应侧重于解釋性报道,减少事件性、描述性的报道,使得报道的形式更加灵活轻盈,易于传播。同时,如果具备全媒体业务体系,或者多种传播渠道,在深度报道制作时应充分考虑传播的层次性,按照快、全、深的层次递进,使得深度报道在实现快速、全面的同时,又保持了深度的特质。当然,在考虑形式创新和内容客观的同时,也要注意深度报道的态度,做有客观、公正,有公共立场和态度的深度报道。

4)拓展深度报道传播渠道。目前很多网站以及传统媒体打造的资讯客户端、新媒体平台、全媒体将深度报道作为内容核心,并将其作为品牌的核心竞争力。这是深度报道拓宽传播渠道的重要时机。这些传播渠道具有传播社交化、互动化等特点,这有利于将深度报道的深度、信度与新媒体的时效性、互动性结合,从而既促进深度报道传播渠道拓展,也加深、拓宽了深度报道的深度和广度,形成良性互动。

4 结束语

新媒体时代,注意力依然是稀缺品,从这个角度和深度报道的价值而言,深度报道面临的困境是暂时的,但是客观而言,新媒体的冲击只是客观原因,真正的困境是如何转型、变革,如何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变化,以满足其带来的巨大新需求,只有利用好优势,并做好优势的转型发展,补足短板,充分借助媒介融合、新媒体技术优势和发展需求,深度报道才能聚合读者的注意力资源,赢得新媒体时代的重生。

参考文献

[1]叶铁桥.纸媒深度报道为什么不行了[J].青年记者,2016(3):104.

[2]范占英.四问纸媒深度报道[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6-01-19(5).

[3]谷峰.新媒体冲击下的深度报道[J].新闻传播,2016(4):120.

猜你喜欢

深度报道重生困境
跟踪导练(一)
重生
每一刻你都将重生
新媒体时代,图片故事应有哪些坚守和创新
SWOT分析法下网站新闻深度报道的研究
新媒体环境下深度报道的现状与生存转型思考
女权主义REBORN重生
让人死而复生的恐怖之歌
安吉拉·默克尔能否解救欧洲的困境
A Boy and His Tr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