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意识形态在网络文化安全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2018-12-29周铂涵黄木

新媒体研究 2018年18期
关键词:网络文化意识形态安全

周铂涵 黄木

摘 要 网络文化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新型文化形态,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并且在2018年4月的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敏锐抓住信息化发展历史机遇,自主创新推进网络强国建设。可见网络文化安全问题的重要程度正不断增加,网络文化安全问题也逐渐成为国家文化安全的重中之重。研究网络文化安全问题,首先需要了解网络文化安全的内涵。

关键词 意识形态;网络文化;安全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8)18-0134-02

1 网络文化安全

网络文化安全属于非传统文化安全范畴,与传统文化安全存在共性,但也有很大差异。

1)网络文化。网络文化本身的内涵具有二元性,网络文化既属于传统文化定义范畴,又形成独立体系。文化的构成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四个层面。网络属于物质文化,即网络本身就是一种物质文化,存在于文化构成中的物质文化层面。网络是以信息技术作为物质基础,以传递信息为核心的新型文化,它是一种既抽象又具體的文化实体。物质文化层面定义的网络文化是不具备精神性和意向性的,因此网络文化与意识形态的对立统一关系体现于文化与意识形态的对立统一关系。但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新型文化形态,具有其独特性,所以简单地将网络文化作为一种物质文化理解就略显狭隘。

从文化的概念角度看,网络文化确实属于物质文化层面,但从网络文化的内涵来看,网络文化又是一个独立的文化体系,因为网络文化的作用已超出物质文化范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文化的形象越来越丰满,其精神性和意向性也随之出现,网络文化已形成具有网络物质文化、网络精神文化、网络制度文化和网络行为文化四个层面的文化体系。网络文化也与意识形态形成对立统一关系,网络文化安全问题的重要性才逐渐凸显。

2)网络文化安全。文化安全是国家安全的一种,特指国家社会文化体系及其发展不受任何威胁,其内涵包括两个方面,即政治和价值观内涵和精神文化内涵,其中政治和价值观内涵是文化安全构建中的核心。因此,维护网络文化安全,首要任务是确保国家在网络文化传播中的自主权。即一个国家能够独立自主地选择和推行网络文化中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有权力和能力抵制其他国家在意识形态相关领域的恶性网络文化渗透,确保本国人民的思想行为、社会制度、价值观等不被干涉,保护本国网络文化发展的独立性和网络文化的本土性,保持本民族人民的文化自信力。同时,积极促进本国网络文化与世界网络文化相互交融,兼收并蓄,提高本国网络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网络文化安全的构成分为网络物质文化安全、网络精神文化安全、网络制度文化安全和网络行为文化安全四个层面,其核心层是网络精神文化安全,也是与意识形态联系最为紧密的层面。

2 网络文化安全与意识形态安全的关系

文化与意识形态同属观念的上层建筑范畴,也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理清网络文化安全与意识形态安全的关系,需要从网络文化与意识形态的关系入手,分析二者联系,以便更加全面地认识到意识形态在网络文化安全中的作用。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新型文化形态,与意识形态存在辩证统一的关系,网络文化安全也与意识形态安全紧密不可分割。

1)统一性。网络文化与意识形态同具有精神性、意向性、历史性等性质,二者同属上层建筑范畴,属精神层面。意识形态通过对群众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进行隐蔽的引导,从而促使群众对社会体制的内化。网络文化对人的作用与意识形态类似,都是通过隐蔽式的引导,从而取得社会认同。同时,网络文化和意识形态还具有意向性和能动性,是对社会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的直接反映,并且能动地反作用于经济结构和社会关系。网络文化与意识形态也具有历史性,是不断变化不断发展的,是与现实紧密结合的。网络文化与意识形态的统一性决定了网络文化安全与意识形态安全的共生关系。意识形态安全是网络文化安全的核心和保障,网络文化安全也是意识形态安全的基础。

2)差异性。网络文化与意识形态在统一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其主要表现在意识形态的指向性与网络文化的多元性,意识形态的排斥性与网络文化的兼容性,意识形态的阶级性与网络文化的全民性等。意识形态是刚性的,意识形态的阶级性决定了它必须服务于阶级,方向明确,立场坚定,而文化则更为多元,不具备选择性。因此,网络文化安全与意识形态安全的共同发展,并不是具体方向的统一,而是根本方向的统一。网络文化安全与意识形态安全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捆绑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不是机械地发展,而应具有一定的互动性。

3)互动性。网络文化与意识形态的辩证统一关系体现在二者的内在逻辑联系上。网络文化的产生基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在网络文化的形成初期,意识形态已经形成,并影响着网络文化的形成,随着网络文化的不断发展,意识形态也不断地作用于网络文化并受到网络文化的影响。二者从关系发生到关系发展一直伴随着互相依存又相互冲突的互动。发展至今,网络文化与意识形态仍存在互动关系,网络文化作为文化的一部分,为意识形态提供根基与动力,同时网络又为意识形态的发展和传播提供平台。意识形态也时刻引导者网络文化的发展,并为网络文化提供评价尺度。网络文化与意识形态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又在产生矛盾和化解矛盾中不断发展。意识形态安全与网络文化安全的关系也是如此,二者不是简单的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而是动态的统一,意识形态在网络文化安全中起到的作用也不仅是制约作用,而是通过意识形态对网络文化的引导,网络文化对意识形态的塑造和传播,推动网络文化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建设,二者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3 强化意识形态在网络文化安全建设中的

作用

在网络文化安全建设中,意识形态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意识形态不应该简单地限制网络文化发展,即网络文化的发展,网络文化安全的建设并不是被动地受制于意识形态,而是应该协调好二者的对立统一关系,利用意识形态引导网络文化,发挥网络文化的能动性,使网络文化与意识形态共同发展,从而保证意识形态和网络文化的长期安全稳定。

1)提高意识形态在网络文化领域的“话语权”。文化安全的核心内涵是政治和价值观内涵,网络文化安全的构建中,首要任务就是确保政治独立,保证意识形态的指导性地位。无论是意识形态对网络文化的引导,还是意识形态对网络文化的评价,都离不开意识形态在网络文化领域的“话语权”。确立意识形态对网络文化的引导地位,是利用意识形态正确引导网络文化发展方向的前提。

2)加强意识形态对网络文化的引导。网络文化具有多元性、虚拟性和兼容性,网络文化的发展是不具备选择性的,过于自由的网络环境和过于多元的网络文化,造就了网络文化发展的盲目性,这种盲目的网络文化发挥其能动性,作用于社会形态,阻碍社会进步。网络文化安全构建就是要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充分发挥网络文化的优势,使其推动社会发展。意识形态是网络文化发展的指向标,是网络文化安全发展的保障。强化意识形态对网络文化的引导,加强传统文化、主流文化的宣传发展,才能使网络文化安全稳定地发展。网络文化的安全发展是加强网络文化的内部选择,促进网络文化的自主正向发展,将意识形态上升为网络意识,而不是将意识形态作为外部框架。只有将意识形态与网络文化相结合,相互作用,共同发展,才能维持意识形态和网络文化的长期稳定安全发展。

3)利用网络文化推动意识形态的传播和发展。意识形态具有历史性和时代性,是历史的选择,也是時代的反映。在意识形态的发展之路上,网络文化是其中的重要推动力量。网络文化具有多元性、隐蔽性和感召性,更有利于反映和影响社会形态。要想充分发挥意识形态的作用,就需要将意识形态文化化,将网络文化意识形态化,塑造有生命的网络文化,将意识形态的阶级性赋予网络文化,使网络文化变成有思想、有意识形态的文化。

意识形态和网络文化、意识形态安全和网络文化安全并不是孤立发展的,而应该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又从矛盾中寻求统一的。只有将意识形态和网络文化相结合,充分发挥其能动性,让二者有机地互动,才能确保意识形态和网络文化的长期稳定安全发展。

参考文献

[1]谢玉进.网络文化与主流意识形态安全[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6(2):39-44.

[2]韩振丽,王景华.网络文化安全问题及其对策思考[J].新疆社科论坛,2017(3):96-100.

[3]李超民.近五年来网络文化安全研究述评[J].湖南社会科学,2014(1):259-262.

猜你喜欢

网络文化意识形态安全
浅谈当代网络时代的校园文化建设
网络文化对学生管理工作的影响与对策
意识形态、文艺、宣传与百姓生活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二胎题材电视剧的多维解读
运用新媒体进行思想引领的路径探索
浅议网络文化视域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
西方涉华纪录片意识形态的建构与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