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视觉传达中传统绘画艺术元素的应用思考

2018-12-29贾丹

艺术评鉴 2018年18期
关键词:传统绘画视觉传达应用

贾丹

摘要:在多元文化交融背景下,如何构建富有创新意识的设计文化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摆在了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面前。然而,到了20世纪末,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全球文化大趋同,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传统文化艺术在中国视觉传达中,要注重把传统绘画艺术元素中的书、印、画元素融入进来,进而充分彰显中国视觉传达艺术的独特风格。探索视觉传达中的传统绘画艺术元素的应用势在必行,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介绍了视觉传达的相关概念,然后分析了视觉传达对中国传统绘画元素表现形式的借鉴,最后分别探讨了视觉传达中笔墨要素、书法要素和印章要素的具体应用,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有助于促进视觉传达中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元素更好的应用。

关键词:视觉传达 传统绘画 艺术元素 应用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17-0172-04

21世纪以后,人类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社会,经济、文化、科技快速发展。并且,全球经济越来越呈现一体化发展趋势。在这种背景下,社会各行业对设计的要求也越来越趋向于完美化、个性化,简单重复的物质生活已经不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还需要找到文化的依托,挖掘本民族的精神。因此,21世纪的中国文化需要符合时代的发展潮流,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同时,也要彰显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众所周知,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为东西方文化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养分,但是,我们也应该进一步的挖掘以及利用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价值,尤其在全球化文化背景下,对传统绘画艺术的保护和继承是一场艺术复兴运动。具体来讲,传统绘画元素凝聚了民族智慧、国家智慧,对于现代设计的创新与发展发挥着重要的启迪作用。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经典而不被历史之河所淹没,是有着一定的内在根据的,而设计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必将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以及社会生产的方方面面,如何把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元素投入到视觉传达艺术中,是每一个设计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视觉传达的相关概述

首先,視觉传达的内涵。视觉传达的术语起源于日本,包括招贴海报、报刊杂志以及相关印刷宣传物的设计:包括电子广告牌、电视电影等传播媒体。通过把信息传递至人的眼睛而进行的表现性设计,换言之,视觉传达是用来给人看的,也常被专业人士称为平面设计。一般情况下,以印刷物为媒介的平面设计为主。视觉传达与平面设计从设计范畴方面来看,并没有显著的差异,也不存在着矛盾与对立的关系。只是在时代发展变化下的专业术语名称改变,而已改革开放以来,人类本能的盼望着创新和发展。国际间交往的日趋频繁,视觉传达可以说拥有着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一定的挑战。这种超越了语言的视觉沟通有着独一无二的意义和价值,能够使不同文化、不同语言、不同种族、不同地域的人们通过对视觉符号的共识而产生共鸣。仔细观察我们身边的事物,例如网页、报刊、CD封套、户外广告、各种字体、标志商场里琳琅满目的商品包装,这些都是设计者精心展示的结果,视觉传达与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紧密相关,以至于我们几乎每天都在品味它、感知它。近年来,社会环境日新月异,五光十色的视觉媒体干预着人们的正常生活以及社会的生产,潜移默化的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思想观念及情感的表达。在这种背景下,如何充分发挥视觉传达的视觉设计功效,并吸引大众的目光,再以艺术化的形式把资讯传给大众,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以最终获得大众的好感和认同,是每一个设计者所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设计作品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文字、图形、色彩、符号,从这些元素出发,来改变人们的思维定势,劝说人们接纳新事物并最终达成共识,推动人们生活的不断进步,这是视觉传达的功能所在。

其次,视觉传达的发展趋势。我们在借鉴西方优秀设计的情况下,还需要注重把新设计理念结合起来,尽量减小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视觉传达的差距,充分彰显我国传统文化元素,繁荣自我文化。换言之,要充分把握本国文化艺术基础,进而实现继承和发扬中国的风格特点,而并不是对西方优秀文化简单的学习和利用。其中,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元素需要引起广大视觉传达师的关注,除此之外,视觉传达师还需要结合具体的社会环境文化背景,来从不同的切入点对设计的未来之路进行探索与实践,以满足多元化、全球化、个性化的需求,推动创造设计的可持续发展。

二、视觉传达中对中国传统绘画元素表现形式的借鉴

第一,视觉传达表现的“意”与“象”。长期以来,中国画创作是以“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为创作理念,可以说,这八个字很形象的概括了艺术意象与艺术形象之间的关系。换言之,艺术来源于现实,却又高于现实。艺术美是创作者基于现实美进行融合与再造而实现的,艺术美是客观现实与创作者主观情感的有机融合,因此,中国画的精髓在于把创作主体的思想感情融入在作品之中,并传染给观众,引起了观众的共鸣与认可。视觉传达是把设计者在创作某种事物以及形态时所经历的复杂心理活动,以某种外在表现形式呈现给观众的过程,具有一定的针对性、目的性,视觉传达的主题在于传递创作者的思想感情。所谓的“意”是指设计者所采用的整合方式,设计者创作时的思想感情;所谓的“象”是指所创造出的可视情节和形象,能起到象征或再现内容的作用。对于观众而言,受众能通过感应创造者所传播的信息而产生一定的心理效应。

第二,视觉传达在构图上对传统绘画艺术的借鉴。绘画构图用于研究绘画的艺术技巧、艺术法则以及形式美规律,进而为人们呈现创作者的思想情感。对于绘画而言,画家基于对生活的感悟,形成一定的绘画构思,但是,随着构思的深化,构图也会越来越具体化、细致化,即在反复的实践中臻于完美,因此,构图是对艺术语言的组织,用于监视全部的艺术语言,而中国画的构图也被叫做布局、章法。与西方发达国家绘画构图相比较而言,中国绘画构图由于受我国文化背景的影响,在艺术构成倾向方面侧重于平面装饰,这就需要在整个绘画构图过程中,突出层次的变化,向深度拓展。但是,归根结底,中国画的艺术构成还是趋于平面的。中国画的构图既要主次分明,也要把变化和统一有机的结合起来,这就要求创作者掌握足够的构图技巧,以及在构图过程中投入个人情感。另外,中国画构图还具有空白的特点,基于中国哲学阴阳辩证原理,黑与白对立而统一。在中国画构图中也是如此,离开了白,黑色的形象就无所依托,白与黑对立的同时,黑从白现。黑白形象的延续与衍生衬托了主体,也与具体的物象紧密相连,为创作者发挥主观能动性提供了契机。通过对视觉传达作品的观察,我们发现,创作者几乎利用了全部的画面,没有浪费一寸空间,但是这样的作品让人感到眼花缭乱,不仅削弱了作品本身的视觉冲击力,还会让人难以分辨作品的主题,混淆了受众的认知。正如一个房间,如果每一个角落都摆满了家具,就会给人凌乱之感。因此,我们强调留白,就会解决上述诸多方面的问题。留白是视觉传达中的必不可少的手段,能够恰到好处的引起受众的注意,并充分突出作品的主题。与此同时,中国画构思中的留白也是现代视觉传达吸引受众的原因之一,空白元素会给现代视觉传达增添质朴之美,使整个版面布局简洁明了,为读者也带来一种回味感和神秘感,让读者有了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心理层面更加轻松愉、宁静。

三、视觉传达中传统绘画艺术元素的应用

(一)视觉传达中笔墨元素的应用

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主要通过墨色线条来展示艺术魅力,尤其是在篆刻、书法、诗词的配合下,更能彰显“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效果独特。中国传统绘画艺术语言在中国美术史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引起了设计师们的高度重视。把水墨元素应用于视觉传达中,就是中国绘画元素在视觉传达中应用的一种表现形式,能够增强整个作品的意蕴,也有助于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风格特点。在我国,把水墨语言应用于现代视觉传达中的作品简直不胜枚举,可以说,水墨语言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推动了中国现代视觉传达的创新与发展,让视觉传达更具现代性以及审美性。众所周知,中国画的主色调是黑白色,通过黑墨与白纸两种材料的相互交融与渗透,进而形成层次分明的明暗交替的艺术效果。其中,影响设计作品的因素主要包括的宣纸吸水性、水墨比例以及摩擦力强弱等。古代著名的书画家已经探索出较为丰富的墨色表达方法,通常以“五墨六彩”最为常用。在水墨的自然渗化过程中,抽象线条运动和水墨形态变化相得益彰,有异曲同工之妙。通过上述的分析,一些设计者在作品中融入文化元素,例如,在标志的设计中,几乎每一个造型都有特定的寓意。一方面可以折射出企业的管理理念与性质,能体现出地域文化特色墨迹与字体之间相互交融。墨中有刺,字中有墨,二者相互映衬,体现出十足的美感。另外,水墨艺术在设计作品中的应用已经引起广大优秀设计者的重视,在招贴设计中的应用,主要分成文化和商业两类。由于商业招贴要求色彩图纹的元素能够吸引大众的目光,并最终为广告主带来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文化招贴要求突出艺术性、文化性,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因此,商业招贴的设计风格也较为独特,注重对广大受众行为模式以及精神意识的引导,注重潜移默化的改变受众的思想价值观念,满足受众精神需求,文化招贴呈现出较强的民族性、时代性。所谓的民主性要强调的是,民族文化文化招贴需要体现富含文化底蕴的民族风格,在经济全球化的当下,文化招贴一方面要顾及世界的包容性,另一方面还要考虑民族的差异性。在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前提下,还应该积极吸收西方發达国家的先进文化。

(二)视觉传达中书法元素的应用

中国书法拥有源远流长的历史,书写风格也多种多样,书法载体也包括宣纸、简帛、金石、甲骨等。可以说,中国书法已经为图形设计提供了巨大的创作空间,从这一点看,中国书法已经远远超过了世界上的任何其他文字书法,在设计上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现代视觉传达中,设计者可以从传统的字体设计层面寻找灵感,通过对楷书中的竖、横、捺、点、撇等笔画的修饰,使得楷书字体拥有装饰美感以及秩序性。另外,设计者也可以在简单的字体设计和美术字基础上,融入一些表现元素,进而赋予图案化文字新的表现形式。总的看来,书法形式丰富神秘且具有启发性,有助于表现意象化情绪以及抽象化的图形,借助书法来抒发自由在图形设计中十分流行。例如,借助建筑线条来一直逆时针旋转,便形成了自然界中的海螺般的螺旋状,而这个设计作品是基于自然界中海螺的形象,借助楷书的旋转和速度进行表达的,属于二次创作,彰显了独到的艺术魅力以及表现力。近年来,行草书被平面设计者广泛使用,主要是由于行草书不论是从力度、速度、角度、动势来看,都有很强的灵活性,有助于表达自由化情感。行草书热情奔放、一气呵成,与当前生活快速节奏相吻合,从某种意义上而言,符合了时代的发展潮流趋势。草书的这一特征能被用于体育标志作品的设计中,体现了运动之活力,也体现出运动的速度。另外,运动员的肢体动作也能够用草书来体现,可以被看成草书在设计中的延伸。在重大体育赛事中,几乎少不了草书的身影,例如,某年残奥会会徽就是用草书书写成词“之”字,体现出了运动的概念。中国书法的特点在于写意性和书写感,与西方文字的整齐划一相比,书法以厚重感的运动线条为人们带来了自由随意的审美感受。与几何形标志所不同的是,书法的自由表现为消费者带来多姿多彩的视觉感受,激发了人们的求异思维。

(三)视觉传达中印章元素的应用

印章往往在视觉传达作品中发挥画龙点睛之功效,也广泛引起了设计界人士的重视。我国的印章最初被用作封泥,后来逐渐发明了濡朱的方法。目前,印章主要是有两方面的用处,第一,表示创作所有权;第二,表示明守信约。在色彩的映衬下,例如,朱红色以及中国画的黑白二色,都会为印章增添醒目提神的色彩,同时也加强了形式的美感。印章在视觉传达作品中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印章元素在视觉传达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价值,在视觉传达中,设计者需要具有良好的创意,这也是视觉传达的灵魂与思想内涵之所在。好的作品充满灵性与美感,表达了设计者的思想感情,并吸引受众分享他们的喜、怒、哀、乐。印章艺术在我国已经有3000多年的悠久历史,焕发出耀眼的光彩,伴随着印章艺术的广泛普及,印章功能也日趋完善,对于优秀的设计师而言,它们可以使视觉传达与印章艺术相得益彰,巧妙结合。

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我国与其他各个国家的交往日益频繁,因此,设计师需要基于中国传统文化视角,推动视觉传达朝向时代化、高端化发展。众所周知,中国的印章主要是方形,印尼通常为红色,而把印章用于视觉传达中,这个红色的小方块给人以简洁、稳重之感,是整个设计作品中的点睛之笔,是较好的造型语言之一,增加了作品的庄重性以及说服力。另外,红色在我国视觉传达中深受广大设计师的欢迎,使用红色起初是为了醒目,后来是为了更好的活跃以及点缀画面,突出重点。例如,在海报设计作品中,电商的色彩就是绿色,与整个作品的主基调相符合,也能够吸引更多受众的目光,用于警醒以及提示世人。同时,也起到宣传保护环境的作用,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从视觉传达中笔墨元素的应用,视觉传达中书法元素的应用以及视觉传达中印章元素的应用三个方面,探讨视觉传达中传统绘画艺术元素的应用。还需要相关领域专家学者从更多的层面打开对视觉传达的分析与研究,基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风格特点,并深入探索艺术设计的造型要素以及规律,对视觉传达未来设计的发展趋势进行有效把握。与此同时,还需要设计师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够在今后的视觉传达中做到信手拈来、融会贯通。

参考文献:

[1]林诗楚.视觉传达中传统绘画艺术元素的应用研究[J].明日风尚,2017,(12):36.

[2]尹卫东.现代视觉传达融入中国民间美术元素的重要性[J].明日风尚,2017,(24):99.

[3]李川,赵新伟.浅析中国传统元素在茶叶包装视觉传达中的应用[J].福建茶叶,2017,(05):137-138.

[4]王岩松.探索CG技术在视觉传达专业美术课教学中的运用[J].艺术科技,2017,(10):376.

[5]曾筱晶.传统民间美术在视觉传达艺术教学中的理念创新与综合运用[J].美术教育研究,2018,(10):25.

[6]杨墨音.西方艺术史与绘画实践教学的结合——视觉传达专业基础教学改革[J].装饰,2017,(03):142-143.

[7]郭大海.音乐视觉传达的基本规律及方法研究——评《音乐的视觉传达》[J].新闻战线,2017,(14):36.

[8]瞿朝祯.敦煌艺术元素在视觉传达中的应用探析[J].中国报业,2017,(20):35-36.

猜你喜欢

传统绘画视觉传达应用
小议中国油画的本土化
浅谈字体设计在商业运用中的创新与表达
论孔子美学对传统绘画的影响
鹤文化视觉符号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
GM(1,1)白化微分优化方程预测模型建模过程应用分析
煤矿井下坑道钻机人机工程学应用分析
气体分离提纯应用变压吸附技术的分析
会计与统计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