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闻、问、切”在高校钢琴教学中应用研究
2018-12-29赵星
赵星
摘要:“望、闻、问、切”是中医诊疗的四种基本方法,对于高校钢琴教学来说,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判断,继而提供有针对性的引导和帮助,与中医诊疗在本质上一致的。因此应该尝试这四种方法在高校钢琴教学中的运用,可获得“药到病除”之功效。
关键词:钢琴教学 “望、闻、问、切” 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19-0086-02
一、“望、闻、问、切”的含义
“望”是指对病人体态、状态的观察,对病情进行初步的判断;“闻”是指嗅和听,以听为主,即聆听病人的实际感受;“问”是指察问,即在观察和聆听基础上,通过询问来印证和丰富已有的判断;“切”是指把脉,通过脉搏继续诊断,并思考和拟定治疗方案。一方面,在中国历史上,素有“医艺同源”的说法,认为医学和音乐有着密切的联系;另一方面,对于钢琴教学来说,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对学生存在问题的纠正和解决,并为学生量身制定培养方案,所以将四诊法引入到高校钢琴教学中是完全可行的,在拉近师生距离、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激发学习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等方面,具有特殊的功效。
二、当下高校钢琴教学存在问题
我国高校钢琴教学始于20世纪50年代,主要对前苏联高校的“师徒制”教学模式进行了借鉴,即一名教师担任多名学生的教学,学生每周上一次或两次专业课。在课上,学生先将课下练习情况向教师进行展示,教师指出其中的不足,然后再布置新的学习任务,按照这个过程循环往复。从表面上看,整个教学过程是科学有序的,可以按照既定教学计划发展,并最大限度的保证教学的针对性,其实存在着两个方面的弊端。一个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只能按照教师制定的计划被动学习,“教学活动显得枯燥单一,趣味性不强,学生在钢琴学习中很难提起兴趣,变得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果很差。”;一个是师生之间的交流十分有限,仅局限于教学本身,导致师生关系不够融洽和亲密。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法的运用,则可以使这两个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从本质上推动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望、闻、问、切”四诊法在高校钢琴教学中的运用
(一)四诊法之“望”的运用
“望”在中医中,是指对病人体态和状态的察望,包含“神、色、形、态”四个方面,而在高校钢琴教学中,也需要教师对学生的这四个方面有及时的关注和把握。首先是“神”。“神”是指精神狀态。对于钢琴学习来说,良好的精神状态无疑是最坚实的保障,因此需要教师首先对学生的精神状态进行观察和判断,学生是有着饱满的学习热情?还是陷入了不良情绪中?前者需要鼓励,后者则需要疏导和解决,为整个教学打好基础。其次是“色”。“色”是指气色、肤色。通过对“色”的观察,可以大致判断出学生的身体状况,如果学生的气色暗淡无光,则很有可能身体不适,应得到教师及时的关问。再次是“形”。“形”是指形体、姿态。钢琴演奏中,要求演奏者含胸拔背,表情镇定自若,紧张和放松相统一。很多学生因为在学习之初没有认识到形体和姿态的重要性,养成了很多不良习惯,对此需要教师有针对性的纠正和规范,不仅要演奏出的优美的琴声,更要给人们以视觉美感。“态”是指躯干或肢体行动时的姿态。钢琴演奏中,要求通过大臂带动小臂,小臂带动手腕,将力量通过手掌传递给指尖。整个过程是自然和放松的,如果没有养成科学的演奏习惯,在手型方面存在问题,则势必会影响演奏质量,所以也需要教师根据科学标准对学生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
(二)四诊法之“闻”的运用
中医中的“闻”,包含“嗅”和“听”两个方面,而高校钢琴教学中的“闻”,主要是以听为主。作为一门听觉艺术,演奏出准确、优美的音色,正是钢琴演奏最本质的目标。在教学中,既包含教师的“听”,也包含学生的“听”。首先是教师的“听”。教师应具备良好的听辨能力,对学生演奏的乐曲十分熟悉,可以迅速判断学生在节奏、速度、音色等方面的表现,然后进行纠正和完善。除了这种微观上的聆听之外,还应该包含宏观上的聆听,即通过对学生长时间演奏的观察,判断出学生的整体水平,并据此对他们今后的发展提出建议。比如有的学生基础水平较为薄弱,在经过一段时间的专业学习后进展有限,显然不适合将钢琴演奏作为主项,继而考虑音乐理论或音乐教育等方向。有的学生基础水平较高,在教师指点下进步很大,则应该鼓励他们继续学习下去。这种宏观上的建议,可以避免学生少走弯路,真正沿着适合自己的道路发展。其次是学生的“听”。所谓学生的“听”,是指教师对学生内心听觉能力的培养。教师指导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更多时候还是要靠学生的个人练习,因此要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内心听觉能力,即钢琴演奏中,怎样的声音才是美的,其判断标准什么,自己应该朝着怎样的方向努力等。具有了这项能力,学生在个人练习时,就会树立起一个较高的标准,不仅有利于各种演奏技巧的完善,而且有助于对音乐作品的情感体验和表达。对此应通过带领学生多听名家大师的演奏、鼓励学生发挥想象、与学生深入交流等,帮助学生形成内心听觉能力。当学生具有了一双敏锐的耳朵后,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四诊法之“问”的运用
中医中的“问”,主要是指询问,既可以是医生提出问题后病人回答,也可以是病人的主动阐述,从而达到双向交流的目的。具体到高校钢琴来说,虽然师徒制模式可以充分做到因人而异和因材施教,但是师生之间的交流却是十分有限的。教师聆听完学生的演奏后进行点评,继而安排新的学习任务。整个过程只是简单地“你讲我听”,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教师的安排,没有表达自身学习意愿、感受的意识和机会,师生之间的关系较为疏远,所以教师应通过善问、巧问,一方面了解学生的状态和水平,一方面给学生以充分表达的机会。而且钢琴演奏技能的学习是有一定特殊性的,很多时候教师虽然发现了问题所在,但是由于学生在基础水平、性格态度等方面的差异,很难对问题的成因进行分析,必须要通过交流和询问才能找到“病因”,然后对症下药。在上课之前,教师先可以与学生聊几句学习之外的话题,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在演奏之前,可以先给学生表达的机会。包含学生对作品的认识、情感体验、在练习中遇到了哪些方面的困难等。学生演奏后,教师则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演奏进行点评,包含存在哪些不足之处,其原因是什么,哪一步应该怎样改进等。在此基础上,再将自己的想法和要求与学生进行交流。
(四)四诊法之“切”的运用
中医中的“切”,包含号脉和按诊两个部分,是在“望”“问”“闻”基础上对治疗方案的拟定。高校钢琴教学中的“切”,则是教学方案和学习计划的制定。微观层面的学习已经有较为科学和明确的标准,此处不再赘述,重点强调教师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关注。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很多教师都是在教学大纲的指导下按部就班的进行教学,然而学生在基础、性格、兴趣、天赋等多方面都是迥异的,“所以在教学过程当中整齐划一地要求与学生的实 际情况有着相应的矛盾关系。”部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像是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产品,毫无个性和特色可言。所以教师应尽可能做到因材施教和因势利导,为每一个学生量身制定培养方案。比如在学习态度上,有的学生勤奋刻苦,教师则要给于充分的鼓励,带领学生一步一个脚印扎实前进;有的学生自尊心较强,稍微遇到一点波折就会陷入长时间的低落,对此需要教师引导他们正确看待一时的得与失、成与败。又比如在学习方向上,有的学生对钢琴伴奏更感兴趣,教师就可以有针对性的加强,为他们今后从事钢琴艺术指导方面的工作打好基础;有的学生钟爱流行音乐,教师也应该适当的满足,鼓励他们自弹、自唱、自创,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
综上所述,本文所提出的“望、闻、问、切”,既是四种方法,也是四个紧密连接的教学环节,可以提高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等,使当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得到缓解和根治。希望可以得到广大钢琴教师的重视,推动高校钢琴教学朝着更加科学、完善的方向迈进。
参考文献:
[1]刘美环.我国钢琴教学的瓶颈与对策思考[J].当代音乐,2016,(19):34.
[2]陈素芬.新形势下高校音乐专业的钢琴教学改革[J].当代音乐,2018,(0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