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有效实施策略
2018-12-29盘宗林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行,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改理念下的有效教学方式,它对增强学生的数学学习有效性、提升学生合作学习能力和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发展具有重要且特殊的作用和优势。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对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施策略进行了探索研究。
一、科学合理组建小组,明确成员责任分工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教学,首先要组建学习小组,合理科学地组建学习小组是开展合作学习的前提。但是在目前的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中,大多根据座位的前后左右来组建学习小组,这样的方式不够科学,使合作学习的优势不能充分发挥。在组建学习小组前,教师应对学生的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包括数学学习成绩、学习能力、个性特点、兴趣爱好、组建小组的意愿等内容。然后,根据全班人数和教室面积情况来确定小组个数,每个小组4~6人,人数太多或太少都会影响合作学习效果。教师还应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组建学习小组,这可以让小组内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相互帮助、取长补短,学习对方的优点,有利于实现共同进步。
除此之外,还有利于组与组之间进行公平竞争,从而调动全班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组建小组之后,要指定责任心强、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为小组长,负责带领全组人员的学习,并督促检查本组成员落实学习任务。当组员在学习中的观点不一致时,组长要组织本组成员进行讨论交流,最后达成一致意见。组长还应对每个成员进行合理的分工,如根据需要合理设置记录员、检查员等,以调动每个成员的合作学习积极性。
二、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充分准备、精心设计
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决定小组合作学习成效的高低,是开展合作学习的关键因素。因此,需要教师积极转变教学理念,树立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理念,真正理解掌握小组合作学习的本质内涵,而不是为了“跟风”或“赶时髦”开展形式上的合作学习。为此,需要教师注重营造和谐、民主、合作的课堂环境氛围,尊重学生的想法,与学生平等对话交流,这样能够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热情。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责任感,使每个学生对本小组的学习负责,并产生强烈的归属感,这样有利于小组合作学习良好氛围的形成。教师要进行充分的课前准备和精心设计合作学习的目标、内容、过程,这是小组合作学习的核心内容。首先,要确定好每次合作学习的方式,如,采用“中心发言式” “接力发言式”或“分进合作式”“组间合作式”等恰当的方式。
其次,要制定合理、明确的学习目标,精心设计小组合作讨论和探究的问题,这是合作学习的核心内容。设计的讨论或探究问题既要具有挑战性,又要具有开放性,并且,问题的难易程度也要与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水平相当,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以问题为导向开展合作学习,而太难或太易的问题都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合作学习积极性。
最后,教师要合理设计合作学习过程,对学生讨论探究的时间、教师讲解的时间和方法进行科学的安排,这样才能保证合作学习的有序开展。
三、掌握合作学习内容,培养学生合作技能
虽然小组合作学习是有效的学习方式,但并不是任何教学内容都适用于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只有选择有合作学习价值的教学内容,才能保证合作学习达到应有的学习效果。
一是科学选择合作学习内容。适合进行合作学习的内容主要是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知识,这些知识的掌握对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目标具有决定性的作用,需要学生进行反复学习和深入的讨论交流,并通过教师的启发点拨,从而让自己熟练地掌握。另外,具有探究性和开放性的内容也适用于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对这些数学内容或问题的探究、讨论,能够促进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合作学习能力的提高。同时,通过对一些开放问题的探究,能够培养和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较高的数学核心素养。
二是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技能。要想保证合作学习有效开展,就需要加强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以及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的技能。如,要让学生学会尊重他人、与同学平等相处,学会欣赏和赞美他人的技巧,这些是与人合作学习的基础;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表达想法的技巧、倾听的方法、总结的方法等。这样才能使小组内的人员和谐相处、相互促进,从而有效实现合作学习的目标。
四、结语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对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具有重要作用,它能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有利于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思维空间的拓展,使小学生树立合作意识,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应加强对合作学习教学方式的研究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