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018-12-29郝尚丰
新课标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数学作为小学教育的重要科目之一,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已经成了小学阶段数学教育的关键目标。因此,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创设丰富多样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果。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创新能力已经成了提高人们素质和能力的重要因素。并且,创新作为促进社会及国家发展的根本动力,在学校教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小学数学作为一门逻辑性较强的学科,能够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数学的理论知识来源于生活,而学生学习数学最重要的目的是把理论知识应用于生活。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现象,从而在生活和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本文结合笔者的实践经验,对于如何在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行了以下几点探讨。
一、联系生活实际
数学是一门来源于生活又回归到生活中的学科,再加上小学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生活经验,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有效结合在一起,从而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处处有数学,并且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掌握的理论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从而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教师要围绕学生的日常生活开展丰富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生活化的场景中感悟和体会数学的价值,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能够将数学教材中的理论知识转化为自身的数学技能,进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实现学生数学素养的全面提高。
比如:在《时、分、秒》的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掌握时、分、秒的时间观念和这三者之间的关系,笔者将生活中常见的表带到了课堂当中,让学生在观察钟表的过程中自主探索时针、秒针、分针转动的规律。并且,笔者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思考在生活中见过的表,分析钟表之间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帮助学生有效掌握了时、分、秒的相关知识,还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创建生活情境
小学是学生刚刚开始正式接触学习的阶段,对于小学生而言,感性认识往往要比理性认知丰富得多,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保护好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能够体会到数学学科的魅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学习的态度往往会受到兴趣的影响。所以,要想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只有学生具备了充足的兴趣,学习效率和效果才会提高。因此,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的身心发展状态为基础,为学生创建生活化的情境,让学生能够在生动形象的生活情境中发现、探索、解决问题。只有学生完成了发现、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有所提高。
比如:在《千克和克》的教学过程中,为了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的能力,并且让学生掌握克和千克的含义和关系,笔者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创建了情境:一位妈妈做糖醋排骨的过程。同时,笔者以图片的形式为学生展示了糖醋排骨的配料表。之后,笔者为学生提出了问题:视频中的妈妈在做菜的过程中以什么单位来形容配料的轻重?学生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就掌握了克和千克的概念。由此可见,利用生活情境让学生参与课堂,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巧妙设计作业
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并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但是,课堂的时间有限,很多时候都无法完成应用知识这一步。而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并且,学生在课外实践的过程中能够真实体验到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和问题,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也是对书本知识的有效补充和印证。因此,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联系生活实际,巧妙地为学生设计作业和练习,从而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增强学生对数学的情感认知,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比如,在完成《观察物体》的教学之后,笔者就为学生布置了作业:观察生活中的图形并记录下来。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构建起了数学理论与生活实际之间的关系,并增强了应用数学理论的能力。
四、结语
总之,要想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就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并且,教师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为学生创建生活化的课堂,从而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